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5.22甘肃
5·18国际博物馆日
探秘地球的演变与生命的进程
地质博物馆承载展示着地球的演变与生命的进程,收藏着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的标本,感受亿万年前地球上的生物所带来的震撼,感叹凝结了亿万年地质孕育而成的矿物之美,让我们一起去探寻数亿年间地球和生命的历史痕迹。
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15号,积淀了丰厚的自然精华和无形资产,以典藏系统、成果丰硕、陈列精美称雄于亚洲同类博物馆,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收藏地质标本55万余件,涵盖地学各个领域。
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
中华龙鸟恐龙系列化石(图中国地质博物馆官网)
水晶王(图中国地质博物馆官网)
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批国宝级珍品。
萤石与方解石晶簇(图中国地质博物馆官网)
该标本于1998年采自湖南省临武县香花堡某矿区晶洞顶部。标本长120cm,宽90cm,高46cm,重约2吨。这件标本由白色片状方解石晶簇与绿色粒状萤石晶体相互共生组成;方解石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矿物之一,然而如此巨大的方解石晶簇却非常罕见。
欧泊(图中国地质博物馆官网)
山西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位于山西太原市滨河西路,迎泽桥北,占地面积31000平方米,陈列面积11811平方米,是山西省唯一一家普及矿产资源和地球科学知识的专业科技类博物馆。博物馆收藏了具有山西本土特色的岩石、矿产、古生物化石珍品及世界各地矿物珍品瑰宝,共有藏品5.1万多件,藏品丰富、种类齐全、稀有性和独特性俱佳,其中发掘和收藏的山西山西鳄、王氏鳄等化石,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山西鳄化石(图自山西地质博物馆官网)
博物馆的古生物藏品多数为山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山西本土发现挖掘,如发掘于左云县的剑龙、云冈龙化石,发掘于天镇县的特暴龙上颌骨、齿骨化石,发掘于吉县的山西鳄化石、榆社的王氏鳄化石和发掘于兴县的大唇犀化石。
杨氏天镇甲龙(图自山西地质博物馆官网)
杨氏天镇甲龙发现于大同天镇县,它的背部披覆着厚重的骨质甲板,尾部有巨大的尾槌用来自卫,尾槌的力量足以将大型恐龙的肋骨击断。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87年,位于坐落于合肥市政务区省文化博物园内,总建筑面积26495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6902平方米,目前在国内同类博物馆中面积最大。
锂辉石带围岩(图自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官网)
主要有国内著名的生物群化石系列,如“贵州海生爬行动物群”、“辽西热河生物群”、“山东山旺动物群”等,安徽特色化石群标本,如“淮南生物群”、“巢湖鱼龙动物群”、“皖南恐龙动物群”等,各种尺寸的矿物晶体、造型石、观赏石、陨石等。
巢县巢湖龙(图自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官网)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云潭南路与兴筑路交汇处。省地质博物馆前身为始建于1957年的原地质部贵州省地质局全省地质资料处,承担地质资料馆、地质陈列馆、地质图书馆职能。2008年1月,省编委办批复成立省地质资料馆;2020年8月,省地质资料馆正式更名为省地质博物馆。
镇馆之宝——关岭创孔海百合(图自贵州省地质博物馆)
超大型、密集共生创孔海百合标本,是目前已知自然产出面积最大、保存最精美的海百合生态化石标本,长12.5米,宽8.2米,面积高达102.5平方米,重约25吨,由一大、一小两组完整的海百合假浮游生态群落组成。
镇馆之宝-梁氏关岭鱼龙(图自贵州省地质博物馆)
长9.3米,是目前发现保存最为精美的一件梁氏关岭鱼龙化石标本,骨骼清晰,还保存着生前所吃的食物残渣,梁氏关岭鱼龙化石的身边还共生保存了海百合类、鱼类等化石。
镇馆之宝-邓氏贵州鱼龙模式标本(图自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官网)
是关岭生物群的重要成员之一,是一具背视保存个体标本,长2.3米,属于鱼龙目,萨斯特鱼龙科。贵州鱼龙属,产于贵州关岭下三叠统法朗组瓦窑段。
山东省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76年,位于济南市历下区经十东路114号,是省内唯一的省级自然科学类专业博物馆,馆藏标本2万余件,涵盖地学各个领域。
巨型山东龙骨架(图自山东省地质博物馆)
产地:诸城库巨型山东龙,沟爬行动物,鸟脚类恐龙,鸭嘴龙科。其头顶部光平无顶饰,是平头鸭嘴龙的代表。植食性。生活在中生代白垩纪晚期。
珍品有栖霞境内发现的重812.5克的大块自然金晶簇、莱州(掖县)和招远的自然金块(狗头金)、沂蒙山区的呈各种晶形的原生金刚石和金刚石砂矿标本以及镶嵌在金伯利岩上、晶形完好的一颗八面体金刚石。
狗头金(图自山东省地质博物馆)
产地:烟台栖霞含金量逾90%,1983年7月30日栖霞马家窑村村民在庵里河淘金时发现。这块金块是山东省境内发现的第二大自然金块,也是目前省内现存的最大一块。它以重量大、含金量高、造型好而备受人们的瞩目。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河南省自然博物馆)位于河南郑州市坐落在郑东新区金水东路18号,建筑新颖别致,独具风格。馆内收藏了省内外地质矿产、古生物、矿物标本3万多件。
展馆内展示有亚洲体腔最大的恐龙,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中国唯一的结节龙,世界上最大的一窝恐龙蛋化石,数十件珍贵的早期哺乳动物和长羽毛的恐龙,以及世界上最早的银杏果化石、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中华古果等大批动植物化石标本,典藏和展示了河南几乎所有种类的矿石、岩石标本,以及来自国内和部分国家精美绝伦的矿物晶体和观赏石标本。
“中华贝贝龙(图自河南省自然博物馆)
成年“路易贝贝”想象图雌性(图自河南省自然博物馆)
“中华贝贝龙”恐龙化石产出自“西峡盆地”白垩系上白垩统高沟组地层中,距今约8600万年以前。与双层分布、表面清晰可见的4枚西峡巨型长形蛋化石共生在一起,单个蛋长43cm。化石体大小为68x47x17cm(含岩石),重78.5千克,具有保存完好的西峡巨型长形蛋内的恐龙胚胎骨骼化石。
南京地质博物馆始始建于1935年,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珠江路,原名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以地质矿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博物馆,其前身是1913年成立于的中央地质地质调查所矿产陈列室,是中国地质科学的发源地,也是培养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摇篮。
长26米的巨型硅化木化石
海蓝宝石原岩标本
北京人头盖骨首批复制品
2.68吨的巨型水晶晶体
南京地质博物馆集近百年来的珍藏,现有各类标本2万余件,有不少珍稀标本,堪称南京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北京猿人头盖骨首批复制品5个,由于北京猿人头盖骨真骨化石的遗失,仅存世3套之一的这些复制品视同真骨化石,成为国宝;中国首次发现的巨型禄丰龙等4具恐龙真骨化石模式标本;媲美北京周口店的古哺乳动物群化石及古人类活动遗迹;中国历史上第一具装架许氏禄丰龙模型;世界保存最完好、亚洲最大的蜥脚类恐龙----炳灵大夏巨龙;“四极石”:南极、北极、珠穆郎玛峰顶、太平洋底矿物标本;来自加拿大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39亿年前的超美铁岩标本;国内保存最完好的硅化木化石(长26米);填补江苏无恐龙空白,宜兴张渚牛犊山的“长形恐龙蛋”化石;面积为4.5m×1.7m平方米的巨型海百合化石;国内第二、重达2.68吨的巨型水晶晶体。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是全国最早的省级地质博物馆之一,是省最大的自然科学博物馆,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迁址重建,2012年4月22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衫木冲路49号,新馆占地71.9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仿矿物晶体形状作为外部造型,以矿物晶体展示及研究为发展方向,从内到外凸显了其独特气质。
1932年前后,被誉为“湖南地质工作开创者”的田奇镌等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利用长沙上黎家坡33号院内湖南地质调查所的几间旧房,设立了标本陈列储藏室,这是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之前身。
1957年,地质部湖南办事处成立伊始,即着手筹集标本,在长沙市胜利路湖南省地质研究所院内设立地质陈列馆。1975年湖南省地矿局将陈列馆扩建改名为湖南省地质博物馆。1980年国庆节,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85年,国家副主席王震来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视察,欣然题写了馆名。
菱锰矿(图自网络)
重达70公斤的大红色菱锰矿晶体是全世界最大的菱锰矿晶体,被誉为“中国皇帝”菱锰矿晶体。
无牙芙蓉龙(图自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官网)
芙蓉龙因其化石出土于湖南省桑植县芙蓉桥乡而得名。因其上颌、下颌均无牙齿,芙蓉龙又名无牙芙蓉龙,归属于主龙类。无牙芙蓉龙不是恐龙,而是恐龙的祖先。截至2020年5月,全世界仅有的3具无牙芙蓉龙骨骼化石标本全部在中国,1981年在湖南省桑植县芙蓉桥地区发现的这一具骨骼化石标本是其中之一。
甘肃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43年,其前身为地质陈列室,由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王日伦先生创建,是全国最早的地质博物馆之一。坐落于兰州市城关区滩尖子团结路6号,建筑面积12568平方米,布展面积4860平方米,建筑风格新颖别致,独具地方和时代特色。馆内收藏了省内外地质矿产、古生物、矿物和岩石标本共3万余件。馆内展示有大夏巨龙、兰州龙和甘肃鸟等大批国宝级精品。
宁夏地质博物馆筹建于2008年,建馆历时四年,是一座反映宁夏自然地质历史和风貌的专题性博物馆。座落于银川市,总建筑面积积6451.4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四层,造型新颖别致,独具风格:寓意沙漠中拔地而起且错落有致的巨型岩石,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其中,双体斜屋面喻示贺兰山、六盘山巍峨耸立,黄河从中穿越而过的宏伟气势,开放式观景楼顶,拓展了展示空间。收藏地质标本一万六千余件,涵盖普通地学、古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鸮头贝化石墙
巨型水锌矿
这块来自美国的圆形铁陨石重达200多千克,成分主要有铁(矿物:铁纹石)和镍(矿物:镍纹石)组成,其中镍的含量约6%-14%,后期经过打磨变得浑圆。
河北省地质博物馆由河北省地矿局于2016年规划兴建,位于省会石家庄市工农路410号。展陈面积2000余平方米,常设序厅、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地质矿产厅、地质环境厅和地质工作厅,热河生物群和泥河湾动物群展室及生命进化阶梯和学术报告厅,附设地震体验、精品矿物、矿物元素周期表等特色展项。
和田玉、岫玉、独山玉、绿松石四大名玉在这里均有展示,世界上最大的双盘方解石、世界级的祖母绿、海蓝宝石、西瓜碧玺等珍贵宝石应有尽有,稀少罕见的宣化战国红玛瑙、阜平烟色水晶等体现河北特色的宝玉石也陈列在内。热河生物群展室内的河北北部与辽宁西部的古生物繁多种类,世界上第一朵花就开放于此。
紫水晶晶洞(图自河北省地质博物馆官网)
双盘方解石(图自河北省地质博物馆官网)
1956年,湖北地质博物馆正式开馆,坐落于武汉市江汉区利济北路250附4号,至今已建馆66年,馆内展陈着荆楚大地地质资源上可追溯至数亿年前。2022年1月,全新改造升级的湖北地质博物馆恢复开馆,湖北地质博物馆设置有地球演化厅、生命演化厅、资源与环境厅三个主展厅,馆藏标本18000余件,其中一级藏品100余件。
该馆收藏的“灯影恰尼虫”化石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块埃迪卡拉动物化石,也是全球首次发现保存完好的“恰尼虫”实体化石,稀罕而珍贵;来自侏罗纪时代的江西萍乡铁化木化石和重达712公斤的湖北罗田巨型水晶,被誉为该馆“镇馆之宝”和“颜值担当”;出自湖北省郧县的四具恐龙化石骨架和众多的恐龙蛋,再现了中生代恐龙世界的兴盛和衰亡。
镇馆之宝“恰尼虫”实体化石(图自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铁化木
光化铁陨石(图自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1976年于湖北光化县被发现,重量有272.6公斤,块头在全国的地质博物馆里都能排前列。
湖北省郧县龙(图自网络)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的前身是新疆地质矿产陈列馆,1984年9月开馆,2002年由自治区拨专款新建并改为现名。新馆于2004年5月正式开馆,并被命名为首批全国百家科普教育基地之一。新馆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展出面积4600余平方米。
该馆收藏的矿物、岩石、矿石、动植物化石标本1.2万多件,一级品100余件。其中有长1.7米、直径62厘米、重约780千克的水晶,直径35厘米、厚25厘米、重102千克、含铜量达99.84%的圆状自然铜,重1.2克拉的新疆第1颗晶体透明的金刚石,产于阿尔泰伟晶岩矿床的大型绿柱石、白云母,中外闻名的和田玉和各色碧玺、宝石等。还有1983年夏在中国首次发现,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完整的两栖类脊椎动物乌鲁木齐鲵和距今1亿6千万年前的脊椎动物苏氏巧龙的化石标本。
和田山流水羊脂白玉
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位于哈尔滨市红旗大街263号,面积2211平方米,藏品五万余件,展出三千多件,展厅内博采大自然亿万年来演化的标本精华,汇集了黑龙江省丰富资源和锦绣奇观。
地质博物馆收藏的重要矿产有七台河的气煤,大庆的石油,罗北的石墨,矽线石,东宁岩金,讷河的黄粘土,多宝山斑岩铜矿石,呼玛的砂金、狗头金;宝玉石类有山东的金刚石、石榴子、刚玉,缅甸的翡翠,辽宁的岫玉,新疆的和田玉,云南的海蓝宝石、自然银;文房四宝有端砚、歙砚、澄泥砚、红丝砚;古生物化石有黑龙江满洲龙骨架,禄丰龙骨架,董氏乌拉嘎龙化石、鄂伦春黑龙化石,鸡西的鱼、龟,龙江的中国蜓、蜘蛛,第四纪有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原始牛、普氏野马等骨架及化石。还有专家捐赠的南极石、墨西哥的三叶虫。
巨型满洲龙
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于2021年6月26日揭牌,是广西唯一以自然资源实物和档案资料为藏品的专题博物馆。场馆占地面积约25亩,大楼展陈面积6000平方米,设有地球厅、古生物厅、矿产资源厅、地质环境厅、土地测绘厅、海洋资源厅、珠宝玉石厅等八大展厅,主要收藏和展出精美矿物、古生物化石、宝玉石和陨石等珍贵标本,展陈内容涵盖广西山水林田湖海等自然资源重点保护范畴。这是一座珍藏自然精品的资源宝库,展示了广西自然遗产、地质、矿产、土地、海洋、测绘的丰硕成果,是广西物华天宝的生动缩影,是广大干部群众探索地球奥秘的窗口和普及地学知识的殿堂。
浙江省地质博物馆于2023年4月正式开馆,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金山路128号,是省地质院所属省级专业地质博物馆,总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6300余平方米。围绕“山海浙江二十亿”主题,布设了地质历史厅、矿产资源厅、地质环境厅、海洋地质厅、土地资源厅5个常设展厅,以及宝石实验室、科普教室、地学文化廊、馆外科普园等区域。馆内收藏具有浙江特色的岩石、矿石、矿晶、古生物化石,数量丰富、种类齐全,研究性、科普性与观赏性俱佳。
巴基斯坦海蓝宝(图自浙江地质)
天津蓟县地质博物馆位于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内,博物馆规划占地面积17023平方米,建设规模5373平方米,其中地质和历史展馆3433平方米。
博物馆以地球科学、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矿产资源展示为主体,设有地质馆和历史馆,一层为地质馆,二层为历史馆。地质馆设有序厅、中上元古界剖面介绍厅、地球厅、八大景区厅、蓟县矿产资源厅、化石厅、矿物岩石厅等8个展厅,展出大量地质资料和实物,馆内图片68幅、灯箱18个、藏有地质历史文献资料80余件、模型5处(包括地质公园沙盘、地球仪、中生界场景、景点等)、各类标本410件,系统地展示地球46亿年演化过程中在蓟县遗留下来的记录和自然遗产,它代表了天津地区乃至中国北方的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过程。
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青海省地质陈列馆,2000年10月机构改革由原青海地质博物馆与地质资料处合并为青海省国土资源博物馆,2018年机构改革,省国土资源博物馆(挂青海省地质资料馆牌子)为隶属省自然资源厅管理的社会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2019年4月更名为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
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位于西宁市城西区海晏路75号地矿科技园,总建筑面积7510平方米,其中展厅建筑面积5747平方米。博物馆展区共四层,包括序厅、地球科学厅、自然资源厅、人与自然厅、体验大自然—自然旅游资源体验厅、矿物晶体厅和风雨历程厅。展厅展示内容与形式充分体现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尤其具有科学性传播、数字化展示、实时性在线等鲜明特色。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为了充分展示内蒙古的自然资源,自治区批准建设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并列为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工程。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建设用地面积3.34公顷,总建筑面积48759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115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7152平方米,建筑由东区、西区两部分组成,通过四层的连廊连接,西区最高为八层,建筑高度为64.8米;东区为四层,建筑高度为22.8米;地下一层。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定位是立足内蒙古,主要展示内蒙古大森林、大草原、大水系、大沙漠、野生动植物、远古生物与古环境及地质矿产、农牧业、蒙医药、旅游等各领域的自然资源,建成后的博物馆,将成为宣传内蒙古、让世界人民了解内蒙古的窗口。
精美临河盗龙是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一种猎食性恐龙。它是驰龙类的一个属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巴音满都乎地区。(图自官网)
江西省地质博物馆是1927年江西矿业调查所筹建的“江西地质矿产标本室”和1935年李四光教授创办的“庐山地质馆”。1962年“江西地质岩矿标本陈列室”成立,1982年,江西省地质局重建“江西地质展览馆”,1987年更名为“江西地质博物馆”,2006年1月,经省编委批准成立“江西省地质博物馆”。2018年5月,江西省地质博物馆重新布展开馆,设有“地学科普”、“江西地质”、“局史”三个展区,陈列了形式多样的文图展板、丰富多彩的地质标本、内容翔实的物件史料,配以视频放映、多媒体查询、场景再现、声光电等设施,充分展示了江西大地近20亿年的历史变迁、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江西省地质局的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