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世博中国馆的前生今生中华艺术宫诞生记
图片说明:中国馆将华丽转身成为中华艺术宫
图片说明:中华艺术宫名家馆一角。
东方网记者杜丽华、曹子琛9月14日报道:彰显中国智慧的世博中国馆是上海的骄傲,也是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地标。今年10月1日,中国馆将华丽转身成为特大型美术博物馆——中华艺术宫,面向世人重新开放。世博场馆后续利用,至此已挥洒了浓重的一笔。世博发展集团副总裁席群峰说,中华艺术宫从决策、定位、设计到改建、开馆,是各方努力的结果,是众人智慧的结晶。
申城面临缺乏大型艺术场馆窘境
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摇篮,上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良好的创作基础和丰富的作品收藏,但展览展示场馆不足尤其是大型艺术博物馆的缺乏,却成为制约上海美术事业发展的瓶颈。调研座谈会上,在听到专家学者的紧迫呼吁后,市委领导表示:问题应该解决,但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案。
市委宣传部领导亲自统筹,市文广局迅速反应,在此前已牵头组织各方专家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细化完善,于2009年初拿出了一份详尽的方案,提议建设“上海大艺术宫”。
但到底是改建还是新建?选址何处?如何定位?思考随之而来,问题也相伴而生。解决的时机似乎尚未成熟。
世博中国馆不搞商业搞文化
突破,来自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世博会是一场世界文化的盛宴,它让我们欣赏到文化之美的同时,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世博园区的后续开发,不能轻易放弃园区因举办世博会所形成的文化气质和品牌效应。”后世博效应的讨论中,这样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但真正要在巨大的商业利益和推进公共文化建设两者之间做出取舍,非远见卓识者难以痛下决心。
上海的决策者们并没有太多的犹豫。
2011年4月14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深入到上海美术馆调研,在了解到数以千计的珍贵馆藏艺术品因展示场地所限而难以常年固定展出,韩正无限感慨,他表示,丰富的馆藏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应该充分发挥价值,我们要创造条件最大程度向公众开放,向世界开放,并指示市规划部门要抓紧研究选址改建或新建大型美术场馆。
在此之前,市领导殷一璀、杨雄、屠光绍、杨振武等也就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建设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调研。在与上海艺术界、规划界和建筑界专家学者的不断互动中,大家形成了共识:把世博会城市未来馆改建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最佳选择。
专家层层论证打造艺术殿堂
中国馆改建为中华艺术宫则又经历了更周密的论证。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中国馆仅建设资金就将近25亿,加上土地价值和世博会带来的全球性声誉,其商业价值可想而知。如今要拿出来作公益性文化设施,需要的不仅是勇于割舍的魄力,更要有高瞻远瞩的智慧。
又是一轮严密的论证。2011年9月和10月,市文广局两次组织全球美术家咨询论证会议,围绕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布局、策展、定位、推广等工作出谋划策,研究论证。
万事俱备,喜迎东风。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1月11日至12日,九届市委十六次全会召开。全会一致通过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郑重提出:重点建设或改建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虹桥国际舞蹈中心等市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全会闭幕次日召开的上海“十二五”期间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情况新闻通气会进一步明确宣布:经过反复论证,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改建为中华艺术宫、城市未来馆改建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