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在龙美术馆展出的“克里斯汀·迪奥,梦之设计师”(ChristianDior:DesignerofDreams)大展是时尚品牌迪奥(Dior)成立七十周年大展,也是继巴黎、伦敦的同名展览之后,迪奥规模最大的回顾展。2019年2月1日,伦敦V&A博物馆展出的同名展览门票在19天内即全数售罄,馆方延展七周。整个展期吸引了595000人次的参观量,打破了2015年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McQueen)回顾展的记录,成为V&A博物馆开馆以来参观人次最多的特展。
龙美术馆的迪奥展,展品来自迪奥典藏馆(DiorHeritageCollection),由V&A博物馆现代纺织品与时装部门的资深时尚策展人奥丽悦·库伦(OrioleCullen)、巴黎的展陈设计师娜塔莉·克利尼埃尔(NathalieCriniére)联手呈现。在策展与设计的语汇上,除了保持V&A版迪奥展的DNA,龙美术馆版的迪奥展和品牌强调与当地文化联结的精神相同,加入了中国元素。在展陈设计上,迪奥展为了回应龙美术馆的建筑与空间,也有了相当多的发挥。克利尼埃尔说,这次她们在美术馆的展陈设计是“玩转建筑”(playwitharchitecture)。确实,众多受访的名人、明星不时发出(空间)“太震撼了”“太美了”之类的评语。以下,本文引领非时尚专业的展览爱好者来到迪奥展的现场,讨论作品、设计与展示空间的结合。
本次迪奥展没有纸质导览册,但是有展览专属的小程序可供下载,里面提供展览各个部分简要的文字介绍与短视频。展览共分13个主题,平面图位于展览入口(也是展览第一主题“蒙田大道三十号”的位置)的右侧墙面。本文根据展陈空间将展览分区为七个展厅逐次讨论。
展场入口是以“蒙田大道三十号”,也就是迪奥巴黎门店的立面轮廓展开,门店窗户左边搭配由现任设计总监蔻丽(MariaGraziaChiuri)设计的新作。“蒙田大道三十号”几个字是作者见过最大的展览标题,猜想这是展陈设计直面建筑挑高的第一步。门店的造型自然导向四个方向,分别引至徐冰作品的专属空间、展览衍生品专卖店、“新风貌”展间,以及展览出口。其中徐冰以天书风格为本次展览创作的名为《克里斯汀·迪奥:梦之设计师》的作品,放在一个凹进去的稍小空间中。此空间墙面还有迪奥的一句话:“Ithinkofmyworkasephemeralarchitecture,dedicatedtothebeautyofthefemalebody”,文句直译应为“我认为我的设计是蜉蝣般的建筑,旨在展现女性的身体美”——迪奥早年受过建筑训练,“ephemeral”一词的短暂之意是时尚的普遍特性——这句话显然代表着迪奥设计服装的态度。但是,这句话的位置、大小、颜色实在太不醒目,似乎很少引起观众注意。大型博物馆最为常见的专业展陈风格:分区主题、说明文字与图片标号非常清晰。虽然上海有很多特展,但是能如此负责任地处理展示作品的主办机构并不多见。
“新风貌”“迪奥先生”的展陈低调沉稳,我猜想这是暖场性质,以铺垫下一个展厅。将人台和衣服放置在略为凸起的展台一列排开,并将个别的作品说明放在展台底部或是靠近衣着的地方,是时尚展最传统、最安全的展示方式。在色彩上,本区采用了时尚展最常用的黑色,并且令黑色的台面、地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射;灯光、灯箱、视频等搭配,营造出时尚华丽的效果,同时也增加了观看服装的不同角度。
“新风貌”展区
“克里斯汀·迪奥:梦之设计师”展览入口及进入后的“迪奥先生”展区
第二展区:“迪奥花园”“迪奥小姐”“迪奥工坊”
“新风貌”“迪奥先生”两个主题的内容都还在预期范围之内,然而步入下一个展厅,画风却一变,那个令人惊艳的“Wow!”时刻出现了。第二展厅以“迪奥花园”为主,展陈设计师充分介入建筑空间原本高达七米的挑高,在“伞拱”结构为特色的空间里,以花为元素的投影打满墙面。投影墙面前的花、叶雕刻装饰则和投影画面充分结合,并引导观众的视线至展区的另外一侧——写有本区主题“迪奥花园”四个大字的墙面。
因为家庭的影响,花和花园是迪奥在设计上的重要元素。投影墙面底端的流线型展台上陈列的是迪奥和其后六位设计总监以花为面料图案设计的作品。这一组作品的展示尽头,靠近另一墙面的位置是标题所在,美术馆打造了一段从地面通至天花板的阶梯,每一阶放一件作品。这个阶梯设计,连同其上的人台作品,加上地面的作品一起整体看上去,几乎像是大部头的舞台设计一般,展现出一种像是众多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氛围。
建筑师柳亦春设计的龙美术馆以伞拱结构和清水混凝土墙面著称,已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伞拱是建筑结构,也是龙美术馆特有的空间语汇。观众应该都和我一样,视线随着投影墙面的流动花朵、标题的大字、水平摆放的作品、阶梯式摆放的作品,在整个建筑空间中流转。展陈设计师在受访视频中谈及,这次的设计是在“玩转建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迪奥工坊”的展陈设计也很特殊:建筑物原来的墙面上挂着许多白色样衣,透过特殊的灯光投射,远看像是白色雕塑,近看可以看到各种布料的肌理,其中多件样衣仍留有做记号的画线和缝线。本区搭配了艺术家林天苗、刘建华的作品,以及展示迪奥工坊手工缝制的视频。“迪奥工坊”虽然只占了相对而言不算大的墙面,但在展陈上作品通过挂钩镶嵌在清水混凝土墙面原有的孔上,很小的作品和很大的墙面发生了尺度上强烈的对照关系。同时因为距离贴近,作品材料和墙面材料也发生了联系,这种作品直面建筑本身的状况与程度,是我在龙美术馆其他数个大型展览上尚未体验过的。很多观众在此摆拍,但不乏远看整个展陈、近看服装细节、视频内容或艺术作品的观众。
从“迪奥花园”中间往前厅入口方向看去的空间
“迪奥花园”背景墙衬托下的瑰丽空间
第三展区:“凡尔赛”
第四展区:“迪奥品牌的设计师”
第五展区:“走向世界的迪奥”
在展陈设计上,本区的空间相较于之前的展间稍微有点尴尬,感觉上是前后两个展区的“过渡”。本展区以相对狭窄的走道开启:它其实是原建筑空间的直角墙面(直角墙面包住了一间小放映室)。直角左弯后的墙面也做投影,但是规模稍小些。在直角墙面的对面,设计师用弧形造型的展台摆放作品。过了这个弧形展台,接着进入像是黑色隧道的展间,再接着进入“迪奥拉玛”展区。黑色隧道不长,两侧仍有作品,但是观察起来,很少观众会仔细观展:一是光线实在太暗,二是隧道尽头缤纷的色彩吸引着观众快速前进。
第六展区:“迪奥拉玛”
第七展区:“迪奥舞会”“迪奥星光”“迪奥真我香水”
最后一个展间是“迪奥舞会”“迪奥星光”“迪奥真我香水”三主题的集合。这是展示陈列的高潮:以银色为主的“迪奥舞会”和以金色为主的“迪奥真我香水”占据了两个伞拱结构的墙面,好像两对人马遥遥相望,中间有一条桥衔接。本展厅中,两个主题的大字仍类似之前的展区,放在接近天花板的高处,引领观众仰望。“迪奥真我香水”以迪奥香水线为名,拉出金色系的礼服;“迪奥舞会”与“迪奥星光”的作品展示的自然就是礼服为主。这个展间的体量巨大,空间中除了为展览架构的桥状造型,没有其他阻隔。挑高七米的两面墙,以投影机投满不同的视频内容循环播放:其中包括星座、金色圆点、线条的组合等。其中,一个投影墙面的下方是一把长椅,不时可以看到观众坐在其上仰望,感受空间带来的视觉震撼。这个大展间放满了礼服,特别是名人、明星穿过的礼服,这些礼服加上包覆整个空间的展陈设计,产生的气势令人联想起歌剧《阿依达》大合唱的现场。
结语
看完整个展览,我深深感受到此次展览是一个高定时装屋的品牌秀场与专业博物馆展场交互参照的成熟展现。在某些方面,它令我想起迪士尼主题乐园发明的“想象工程”(imagineering)的设计语汇,强调要令观众在走入想象场景时,心中发出惊叹的感觉。展览没有背离传统专业博物馆的展示元素——透过物件、图片、文字之间的搭配,将展览主题、作品本身负责任地说明清楚。我认为以上两方面融合得越好,在面向当今强调体验的展览市场,展览就算是越成功。当然,展陈设计能够成功驾驭如此特殊的展示空间,令时尚展的身体美学和空间本身的建筑美学发生接近完美的对话,是个可遇不可求的状况——我猜想,参与了本展的每个工作人员,可能都觉得很辛苦但是又很值得吧。
要特别一提的是,本展的展陈设计师娜塔莉·克利尼埃尔带领的团队,是欧洲高端时尚品牌、酒类品牌的特展设计专业户,她们也设计博物馆常设展,在国内也有作品。克利尼埃尔处理的几乎都是规模相当大的项目(例如卢浮宫阿布扎比分馆的常设展和灯光设计),在光影处理方面尤其擅长。和很多大型展览透过不同的场景搭建营造氛围,并且刻意区隔展示和建筑空间所不同的是,这次迪奥展的展陈设计和建筑空间,是一个借力使力的关系——就像是前两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神圣之躯:时尚与天主教印象”(HeavenlyBodies:FashionandtheCatholicImagination)在博物馆总馆的中世纪展厅以及修道院分馆的展陈。空间带来的视觉震撼和整体体验,有时甚至胜过服装本身。
本文建筑图片由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展场图片来自迪奥官网,在此一并致谢。未标注出处的图片为作者所摄。
作者|朱纪蓉(前台湾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伦敦政经学院博士;现为上海笛德侯文化实验室创始人/策展人)
注释:
【2】关于时尚展的博物馆学讨论,见朱纪蓉:《解读‘中国:镜花水月’展》,《现代美术学报》第31期,第39-76页,2016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第一条
本次活动公平公正、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但活动有风险,参加者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第二条
第三条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应该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观。
第四条
第五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应主动遵守美术馆活动秩序、维护美术馆场地及展示、展览、馆藏艺术作品及衍生品的安全。活动中一旦因个人原因造成美术馆场地、空间、艺术品、衍生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破坏。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应由参与活动者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组织规定进行协商和赔偿。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六条
参与活动者在参与活动时应当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及活动导师、教师指导下进行,并正确的使用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若参与者因个人原因在使用相应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造成个人受伤、伤害他人及造成相应工具、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参与活动者应当承当相应的全部责任,并主动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肖像权许可使用协议
一、一般约定
(1)、甲方为本协议中的肖像权人,自愿将自己的肖像权许可乙方作符合本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的用途。
(2)、乙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所具有标志性、专业性、国际化的现代公共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时代同行,努力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氛围,竭诚与各单位、企业、机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良好互动。以学院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策划国际、国内多视角、多领域的展览、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为美院师生、中外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家公益性单位,其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学术性和公益性为主。
(3)、乙方为甲方拍摄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所有公教活动。
二、拍摄内容、使用形式、使用地域范围
(1)、拍摄内容乙方拍摄的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内容包括: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3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策划或执行的一切活动。
(2)、使用形式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出版、销售附带光盘及宣传资料。
(3)、使用地域范围
适用地域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
使用肖像的媒介限于不损害甲方肖像权的任何媒介(如杂志、网络等)。
三、肖像权使用期限
永久使用。
四、许可使用费用
带有甲方肖像作品的拍摄费用由乙方承担。
乙方于拍摄完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无需支付甲方任何费用。
附则
(2)、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勾选之日起生效。
(3)、本协议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