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风雅意——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艺术展》是广东省博物馆的原创展。展览的内容很特殊,因为清代广东僧人在主流艺术史中不如“四僧”般举足轻重,从这个群体切入前所未见,至于海幢寺,可能广州人知道的都不多(虽然我去过),所以真是个特别另类的题材。从展品来说,僧人的作品以书法为主,虽各有特色,风格多不在传统体系之内,也很难评说,所以这次以看图为主。考虑到外地的朋友可能不会专门来看这个展,所以尽量多上些图。
明末清初,天然和尚《行书议建雷峰海云寺殿宇》,广东省博物馆藏
天然和尚本姓曾,法名函呈,年轻时曾中举,31岁出家,是明末清初广东佛门领袖人物。雷峰海云寺在番禺陈边村雷峰山,曾是广东四大名寺之一,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被毁,目前已经确定要原址重建。
明末清初,天然和尚《行书五言诗轴》,广东省博物馆藏
梁启超饮冰室旧藏,有其边跋。
明末清初,函过《远浦归帆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函过是天然和尚的同门,空隐道独禅师的弟子。
清,今无《行书示生颂诗轴》,广州市海幢寺藏
今无是天然和尚第一法嗣、曹洞宗三十五代传人,康熙元年(1662)住持海幢寺。
清,今无《行书周颙与何胤论止杀书卷》,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今无《行书自书诗词卷》,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明末清初,今无、今载、今锡《行书诗页》,广州市海幢寺藏
今载是番禺人,今锡是新会人,也都是天然和尚弟子。
清,今覞《行书张说品文轴》,广东省博物馆藏
今覞是天然和尚第二法嗣。
清,佚名《今释画像》,广州市海幢寺藏
今释是杭州人,俗名金堡,崇祯十三年进士,明亡后参与抗清活动,后投天然和尚门下,是天然第四法嗣。
清,今释《行书请雷峰天然老人住丹霞启卷》,广东省博物馆藏
感觉跟王铎的字有点像,不知道他们俩有没有交往。
清,今释《行书阳朔舟中看山十首卷》,广州市海幢寺藏
清,今释、今但《行书合卷》,广东省博物馆藏
今但是天然和尚第九法嗣。
清,今释《行书五字横额》,广东省博物馆藏
明,憨山德清《行草书卷》,广东省博物馆藏
德清自号憨山,安徽人,早年在南京栖霞寺出家,万历二十三年(1595)被诬陷私造寺院,被发配广东,在粤期间对南华寺进行了整顿和改革,被誉为曹溪中兴祖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明,憨山德清《行书法性寺菩提树诗轴》,广东省博物馆藏
明末清初,道忞《行书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道忞是潮阳人,顺治十六年(1659)奉召入京为皇帝说法,获赐“弘觉禅师”法号。
明末清初,深度《山水轴》(局部),广东省博物馆藏
深度是南海人,明亡后逃禅于万寿寺。
明末清初,深度《荷花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清,宝筏《青绿山水》,广州市海幢寺藏
清,宝筏《山水册》,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相润《送别图卷》,广东省博物馆藏
相润在道光中后期主法海幢寺。
清,古键《指画松鹰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清,今盌《雪景芭蕉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今盌是天然和尚胞弟。
清,大汕《长寿寺僧相册》,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大汕是康熙年间广州长寿寺住持,曾前往越南弘扬佛法。
清,大汕《墨竹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明,赵淳夫《肤公雅奏图卷》,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成鹫《行书王屋山人琢砚和徐琶洲作诗卷》,广东省博物馆藏
成鹫是鼎湖山庆云寺第七代住持,晚年住广州大通寺,往来澳门普济寺。
清,德坤《罗汉图册》,广州市海幢寺藏
德坤曾住持广州大佛寺。
清,寄尘《尖荷图》,广东省博物馆藏
寄尘是清中期著名诗僧。
清,湛莹《山水轴》,广东省博物馆藏
湛莹是广州海云寺僧。
清,文信《山水册》,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文信俗名刘芳,父亲曾任广东布政使,母亲为姑苏歌姬。画学石涛。
清,积良《山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积良活动于清中晚期,海云寺僧。
清,常谦《花卉》,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常谦是东莞十笏庵住持。
近代,苏曼殊《山水卷》,广东省博物馆藏
苏曼殊是近代奇人,以“诗僧、情僧、画僧、革命僧”著称。
清,张维屏《点评李长荣诗作卷》,广州市海幢寺藏
清,今无等《送胡大定之官邓川州诗画册》(选二),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胡大定是顺治十五年进士,康熙二年任博罗知县。
明末清初,邝日晋《山水册页》,佛山市博物馆藏
邝日晋是南海人,明末官至总兵,明亡后不仕。
明末清初,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等《书画册》,广东省博物馆藏
屈大均、陈恭尹都曾参与抗清活动,与梁并称“岭南三大家”。
清,黎简《写赠澄波和尚七律诗轴》,广州市海幢寺藏
清,谢兰生《写赠澄波和尚山水轴》,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徐承熙《曾宾谷先生长寿寺后池修禊图卷》,清远市博物馆藏
这个超长的手卷,所记的是嘉庆二十年(1815)广东布政使曾燠在长寿寺后池举办修禊雅集的事,徐承熙绘图,曾燠作序,赵藩、汤贻汾题引首,二十多人跋。此卷先后辗转为广州长寿寺、清远飞来寺等收藏,现藏清远市博物馆。这种地方博物馆的书画难得有机会看到,就算展,也很少像这次全卷展开。
清,居廉《花卉草虫寿石册》,广州市海幢寺藏
按居廉题记,是游海幢寺赏花后作。其实居氏兄弟的十香园距离海幢寺并不很远。
清,颜薰《得月楼讌集序卷》,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佚名《海幢寺罗汉像四条屏》(局部),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共画十八罗汉,但比较残旧,看不清楚,就看个局部吧。
1796年,西班牙人订制海幢寺水彩画册,广州市海幢寺藏
广州是晚清特许通商的口岸,而海幢寺则是特许接待外国人的寺庙,因此最早被西方人认识。这套册页是西班牙皇家菲律宾公司首席代表曼纽尔阿格特定制的,画工精细,共48开,展览中还展了其他几开的复制品。
清,康熙十五年铸板堂铜钟,广州市海幢寺藏
海幢寺大雄宝殿模型,广州市海幢寺藏
20世纪,小说《五枚七纵海幢僧》,广州市海幢寺藏
没想到海幢寺自己也收藏这种东西,不知道少林寺会不会收藏一些金庸小说?
展览没有名家名作,本来对我没什么吸引力。不过能展出这些藏品总是好的。其实博物馆中90%以上可能都是类似的非名家作品,怎么“活化”它们,让它们曝曝光,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粤博这次想的就很巧妙。好了,这可能已经是本号史上最长篇幅的推文了,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