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博物馆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视觉效果
2、空间感
3、观赏体验
旅游业的发展为博物馆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同样教育业也为博物馆提供新的发展模式。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本知识,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之类的场所,从传统教学趋向于“言传身教”,读的多不如看的多。所以博物馆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场所,在提供信息、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观赏体验。如今人们对于场所的选择,不再局限于能提供的知识有多少、是否有好的观赏效果,现代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更要注重人们的观赏体验,设计的核心是展现的内容与人们的互动交流,博物馆的陈列不仅仅是展示内容,更重要的是向人们传达信息和情感,陈列的空间及其环境所聚集的是人们的情感体验和生活。
二、空间展示设计
1、创新
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希望从中得到情感的共鸣与交流,希望看到独特、有个性的展示设计。博物馆的展示手段要表现出“创新性”、“独特性”的特点,要敢于创新,打破常规,不平庸,不老旧。展示设计在外观上要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现出博物馆的特色,既要考虑到陈列艺术,同时还要注重整体建筑的形式、空间感和参观者需求。博物馆独特的展示风格也可以表现在所在地域的特点、文化和时代等方面。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从时代背景、以往的历史等方面进行设计,使参观者更好地领会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2、注重参观者
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理念在空间设计这一点上,要注重参观者的体验。在展示设计中,更注重的是人与环境、建筑之间的交流互动。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围绕着人们的观赏感受、观赏情感等,使用各种艺术方式构建一种空间,满足参观者对知识和休闲的双要求。既陶冶情操,又获得知识,这是博物馆与其他休闲娱乐场所最大的不同,同时也是吸引更多人群的原因所在。
3、整体设计
现代博物馆的陈列空间设计不单单是围绕某一点,而是对整体环境、建筑和空间的整体设计。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并不仅是局限于历史,同时也代表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在陈列空间设计上,设计师要将其融合在一起。外部环境对陈列的影响在于建筑形态、地理特征和展示内容三个方面,为了避免三者产生矛盾,可以将建筑设计中的美感、环境和地理特征融合到陈列的空间中去,再将陈列所要的内容和情感融入到建筑中,三者相互融合,创造出更美妙的设计风格。
三、结语
【关键词】社区文化;职能发挥;互动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的共同体。如城市、城镇、乡村等。社区文化则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当代交通设施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社区文化更是由于大量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混杂而居,居民之间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呈现出高度异质化的特点。在这样一个高度异质化的社区中,要使居民形成一个普遍认同的社区精神,最终促进城市社区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并非易事。它需要社区中各个机构通力合作,各展所长,共同构建一种和谐的社区文化。在这当中,作为一个城市社区公益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自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下文将以贵州省博物馆为例,浅谈博物馆在社区文化构建中的一些尝试。
一、博物馆建筑特性与社区文化中心的形成
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博物馆首先是以建筑物的形式存在于社区之中,而由于博物馆建筑外观造型受所处地域文化积淀和内在藏品特性的双重影响,是融建筑艺术、园林设计、地方文化内涵于一体的建筑物。这样一个极具表现力的建筑也就常常成为社区标志性建筑,赋予社区景观浓墨重彩的文化气息,使社区景观具有独特的文脉灵魂,从而成为社区景观营造的重点。
贵州省博物馆在新馆建设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博物馆作为社区文化组成的重要性,从建筑设计上就努力体现区域文化内涵。新馆的主体建筑采用五块被切削的菱石形象,体现贵州多元的山地文化。并在外墙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展示贵州的自然、历史等文化图像。
而为适应从传统的收藏展览机构到多元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转变,贵州省博物馆新馆在功能上还有很多突破性的革新。建筑设计除考虑到传统的收藏、展示功能外,更设计有城市客厅、礼仪大厅、教育与培训中心、消费区和公众服务等设施,形成一个集休闲、观光、学习、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综合体。此外,新馆内还建有大型的公共广场,既是社区居民举行各种大型活动的公共场所,又满足了公众的日常集会、表演、健身等文化休闲需求。
新建的贵州省博物馆将走进社区的新理念融入其建筑设计中,使博物馆不仅仅只是文物标本收藏、保管和研究机构,还要成为社区的文化景观,更是一个为社区和公众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娱乐休闲场所和信息资料咨询中心,以及社区的文化中心。
二、博物馆收藏科研职能的发挥与社区文化的传承保护
收藏文物标本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是博物馆的传统职能。在社区发展中,博物馆通过收藏、科研功能的发挥,积极担负起传承保护社区文化的独特使命。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的快速更替,以及社区人口的高度异质化趋势,传统的社区文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承载着社区历史的物件和习俗正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而新移入的文化又难以融入传统,得到社区居民,尤其是老一代社区居民的认可。社区的文化发展因此而缺乏连贯性、延续性,居民对社区也少有认同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对社区文化的承上启下、继承创新就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博物馆收集保管文物标本和各种历史实物资料,借以记录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保留社区文明的轨迹。使公众不仅能在书本中探寻社区过去,更可以到博物馆中,通过实物更为具体、真实、贴切地感受社区历史。
自建馆以来,贵州省博物馆一直十分重视对本社区文化遗存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藏品征集工作中不仅考虑大区域的历史文化,也充分重视所处小区域的文化传统。不仅征集那些古老而精致的文物,同时也留意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逐渐被淘汰的物件,对于那些反映社区当前的经济、文化、艺术和风貌变迁的物质遗存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充分整理发掘城市社区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对这些文化遗存进行了考证、研究、发掘藏品价值,复原藏品背后的文化背景,使之得以保存其文化记忆,也为保存社区今天的文化而努力。
贵州省博物馆就收藏整理了贵阳市从清末至今的系列照片。通过图片生动的反应了百年来贵阳市社会、经济、文化、市政建设、风俗人情等各个层面,使城市社区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得以保存。而书画藏品中还有大量反映百年来贵阳市文化变迁的书画作品,并与贵州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贵阳百年书画》一书。
这种让博物馆职能与本地区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既可以让社区历史文化及其物质遗存得到集中保存、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也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城市社区的记忆仓库,帮助公众理解社区文化传统,形成统一的社区精神,为社区发展服务。
三、博物馆在陈列展览中与社区的良性互动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是博物馆与公众进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径。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传播文化知识,满足了公众的好奇心理、求真意识、美学理念,契合公众自身的精神追求。因此,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参与构建社区文化,建立社区居民文化认同感的最重要途径。
比如针对中小学生设立的“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展”和“贵州古生物王国图片巡回展”、“贵州龙巡展”,展览先后走进贵乌路小学,南明小学、甲秀小学等十余所学校,参观学生人数达万余人,收到良好效果。
考虑到博物馆所面对的公众不仅有学生和单位职员,还有大量的退休老人、家庭主妇、流动人口等。为充分兼顾其它群体的观展要求,还专门策划了“动感中国小区巡回展览”,分别送到了万江小区、浣纱小区、岳英小区、中天小区等十余个人口较为密集的生活小区。并和贵州画院长期合作,定期开展《美术专业比赛获奖作品展》、《青年画展》等。
贵州省博物馆这种大胆走出庭院、走进社区,努力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做法,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也帮助公众扩展文化知识,提高审美欣赏,并促进其精神品格的塑造,受到了广大公众的欢迎,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与此同时,我们还主动贴近社区,设计了一些取材于社区的展览,让社区居民的文化成果可以走进博物馆。如《夕阳红老了书画展》、《我爱贵阳摄影作品展》、《贵阳市获奖书画作品展》等。这些源于社区又走进服务社区的展览,为社区文化生活的开展搭建了平台,从而更好地实现博物馆和社区的良好互动。
四、博物馆为构建社区文化注入新活力
在博物馆成为社区文化中心的背景下,对社区居民而言,一座理想的、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不仅是奇异珍宝的集中地和收藏所,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设施和社会传统文化的记忆者,而是要作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者而为社会服务。并成为增强文化理解、交流与融合的工具,作为多元文化的精神家园,以及社区新文化、新风尚的创造者和发生器,为社区新文化构建中起到催化作用。
因此,博物馆应突破传统功能,利用现有的资源,结合地方特点和民族传统节日多举办一些开放性的公益活动,让社区居民更多地体会到多元文化的魅力,使各民族文化借博物馆这个平台得以融合共生,进而形成一种开发的、包容的、积极的社区新文化。
为了实现这种新功能的突破,贵州省博物馆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民族文化主题讲座。讲座的重点是向公众介绍本地区的民族构成,各民族的传统生活情况,以及如何欣赏博物馆中的民族文化展品等多个方面。讲座通过生动的语言、精美的文物,并辅以鲜活的事例,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感悟民族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同时,贵州省博物馆还在“世界文化遗产日”和“国际博物馆日”等特殊节日,以及农历新年、中秋佳节传统节日到来时,邀请其它文化单位以及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到馆举行民间工艺现场表演,大型游园等活动。而在2012年,贵州省博物还在重阳佳节和国际残疾人日等节庆日,分别邀请社区离退休老人以及贵阳市盲聋哑学校的师生到馆参观,丰富了特殊民众群体的业余生活。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大众生活,弘扬了传统文化,也真正把博物馆变成社区的文化中心,公众的精神家园,让公众享受到多元文化的深层意义,真正感受到博物馆在我身边。
五、结语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文化;城市发展
一、博物馆与城市旅游文化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和展品与历史和自然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对于主要展品为历史文物的博物馆来说,其主要的陈列展览,既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反映,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历史再现,体现着民族精神,展现着民族文化。
博物馆是市民文化教育的场所,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这个高品位的文化场所中获得知识,并在博物馆幽静的氛围中得到放松,使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得到释怀。博物馆的展览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代人的对话,陈列展览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不像旅游业,但是博物馆灿烂的历史文化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在现代迅速繁荣发展,与旅游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崛起和博物馆特有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分不开的。博物馆的发展可以弥补现在城市发展所缺乏的特色和个性,城市的特色可以通过城市中的博物馆得到体现。因此博物馆作为现代旅游资源亮点,是旅游业经营者们的重要发现。因此,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根据游客的观赏需求,增加自己的文化职能和业务职能,是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博物馆的职能文化拓展的社会需求。下文主要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例,分析其在兰州城市旅游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兰州城市历史文化与甘肃省博物馆的发展
(一)黄河文化孕育出的西北历史名城兰州
兰州是我国北方城市中黄河惟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与科学的中心,对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省区具有辐射作用。兰州是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重要发现区域,文化类型丰富,先秦时期古代民族就在此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张骞通西域后,兰州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兰州逐渐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丝绸之路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使兰州成为横跨2000公里,连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张掖大佛寺、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点的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随着新欧亚大陆桥的开通,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新构筑起现代丝绸之路;兰州作为我国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正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兰州城市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提升为重要发展主题。
1.城市旅游文化的作用
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特色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这对城市现代化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出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的名片、商标。城市旅游文化还可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
2.开发有兰州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面貌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结。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发掘越独特,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品位就越高。兰州就是这样一个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从城市的发展层面来说,兰州的城市旅游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的重要资产,具有无限的增值潜力。
3.甘肃省博物馆对兰州历史文化的记载
甘肃省博物馆是全面记载兰州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重要载体。它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2006年新馆建成后,展厅面积达2.8万平方米。馆内现藏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古生物化石及标本近10万件,其中一、二级珍贵文物3000余件,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丝绸之路的大量文化遗存和文物精华。先后主办和参加国内外各类展览200多次,特别是免费开放后每年接待观众近50多万人次,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现甘肃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当一座城市通过博物馆的各种展览,把文物变成通俗、无形的世界性语言时,便扩大了这个城市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三、提身博物馆自身服务质量,使之成为兰州城市旅游文化的新中心
(一)把博物馆融入旅游大市场
首先,要打破博物馆只是进行收藏文物、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的机构的传统观念,积极拓展博物馆的旅游创收功能。
第三,深入了解旅游市场。光顾旅游市场的不仅有本市学生、旅游爱好者和科研人员,更包括国内其他地方的旅游爱好者和国外的旅游爱好者。
第四,改变观念,主动争取客源。就目前的情况看,博物馆最缺乏的就是市场观念和开拓意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博物馆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改革就是要打破旧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合馆情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博物馆除了增加自身投资建设,办好精品陈列外,加强自我宣传,争取客源也是当务之急。博物馆需要在社会责任和市场化运行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墨守陈规、等待公众主动找上门来宣传博物馆已成了历史。主动走出去,多渠道、多方法增强自我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已成为博物馆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因此我馆新馆开放之前就从宣传方面着手,充分结合旅游经济的良好态势,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上网等现代化传播媒体,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不断推出更多贴近社会、贴近青少年的精品佳作,适时形成宣传,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
(二)以特色展陈吸引参观者
第二,配套硬件设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新建的展览大楼是集办公区、藏品库房区、展览区为一体的智能化建筑。具有多种现代化设施,实现全方位放像服务,大幅屏幕和电视触摸屏能提供大量彩色图文信息,供观众任意选择。同时建立互联网国际网站,使甘博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等信息与国内外文博单位联网,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另外,展陈区内还留有充足的观众休息空间及全面介绍博物馆展陈内容的观众视听室。古生物展厅还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营造一个有生机的展示环境,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空间封闭、沉闷的感觉,为参观者营造了开放的、温馨的、明亮的文化休闲环境。同时我馆还积极准备实行博物馆会员制,为会员们提供专门的文物鉴赏、研究等方面的高质量服务,体现了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理念。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文化的本质在于不断提高公众的文明程度。因此,发掘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创建独特的区域城市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旅游文化的定位、文化产业的设置、文化发展的走向、城市空间的布局都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符合人口变化及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倦、游之者忘归”的人居文化环境。
观众是博物馆需要认真研究的服务对象,既然是服务对象,博物馆没有理由不去审视现在所提供给观众的服务质量、数量是否足够,更重要的是品质是否完好。如果服务理念仍沿袭过去的等待、慵懒、散漫状态,或者完全采取现在某些商业机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博物馆的服务应提倡人性化,尊重每一个观众。过去社会开放程度低,观众的类型也相对单一、稳定,如今社会开放,不仅国内旅行人数逐年上升,国外来华旅游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博物馆观众类型呈现多样化,观众需求也多元化,这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
在这样的背景下,甘肃省博物馆的服务理念也做出如下调整:第一,顺应时代特点,尽可能提供给观众喜闻乐见的服务;第二,根据本身非赢利文化机构的性质,提供的服务有别于商业机构,更强调文化含义;第三,落实本身所承担文化传承和非正式教育的义务,并非无原则迎合观众,应发挥本身优势引导观众需求也有别于商业机构的营销目标――其目的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文化传承,或者给观众提供一种氛围友好的、形象的自我教育途径。
为了配合对观众服务的要求,甘肃省博物馆馆社会教育部还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讲解员队伍进行交际礼仪、专业知识、语言表达、旅游者心理以及客源国综合知识、导游技能等各方面的培训,以提高专业导游水平,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要,而在展品解说词的设计上要尽量避免那种过于专业的表达方式,以通俗的方式增加旅游者的可接受度。
成都的博物馆事业起源较早。从1914年的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发展较为缓慢。到七八十年代,伴随着杜甫草堂、武侯祠、永陵(时称“王建墓”)等几家专题性纪念馆的正式挂牌和成都市博物馆的恢复,成都的博物馆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都兴建了一些企业办的博物馆和私人陈列馆、艺术馆,为成都博物馆文化事业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到目前为止,成都共有历史考古、地质、名人纪念、民风民俗、酒文化、医学、钟表等专题门类博物馆约86家,其中,国有博物馆5家,民办博物馆36家。这86家基本涵盖了目前成都所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收藏馆、陈列馆、艺术馆。这些博物馆的分布除了成都市区,也有在周边的郫县、新津、彭州、大邑等地。基本上形成了门类丰富、国有馆与民办馆共同发展的博物馆体系。
成都博物馆业藏品丰富、种类齐全、且富有特色,如四川省博物馆和成都市博物馆是市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是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是西南第一家医药卫生专业博物馆;建川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
川菜博物馆,是世界唯一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主题博物馆等等。
成都博物馆业的发展是喜忧参半,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总体发展较快。博物馆数量明显增加,博物馆藏品范围不断扩大,藏品量迅速提高,私人收藏家日渐崛起。21年安仁古镇“中国博物馆小镇”挂牌,更是为成都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各博物馆发展不平衡。博物馆之间的生存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知名度有着天壤之别。有些被人津津乐道,有些则根本不为人所知。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武侯祠博物馆盈利一年比一年高,建川博物馆的经营状况也是一年比一年好。而馆藏丰富的高校博物馆却门庭冷落,锁在深闺人未识;李劼人故居的游客也是少之又少;民办博物馆王安廷徽章纪念馆更是独处一隅。
[关键字]博物馆历史文化地位功能城市
1博物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展示者
城市的历史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物古迹保护点;二是传承在民间的艺术、民俗文化、手工工艺等;三是博物馆。其中前两者分散在全国各地。但博物馆却不同,它可以将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集中展现在大众面前。通过考古发掘、收集和博物馆征集而来的文物,每一件都有着特定的意义,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创造力的展现,而这些文物的脉络序列,反映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博物馆是收藏这些文化遗产的场所,是对漫漫历史的记录,是全面记载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重要载体。博物馆馆藏可以集中反映出城市历史文化的悠远深厚,其包涵的巨大社会财富和人类智慧,是城市中其他地方所无法相比的。
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的文物靠有效地陈展、宣传等,带领观众沿着脉络清晰的历史隧道,从当地最古老的年代走到时下。一个优秀的博物馆陈列,能够通过文物、照片等结合声光电等现代化技术将城市的一个个历史时期串联起来,把握当时的时代特征,抓住城市历史变迁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向观众讲述一个形象生动而又延绵相续的"城市故事",使观众在参观中,对城市历史变迁中的重大事件印象深刻,从而将城市的历史串联起来。
2博物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博物馆的文物、标本和出版的研究成果,可供社会科研机构研究和参考。博物馆通过收藏工作,完成历史见证物的征集与保护,有效的实现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再通过科学的研究工作,结以现代科技手段,将研究的文化成果全面细致的展现给大众。博物馆不仅要保护文化,梳理历史文脉,更要传播文化于当世及后世。
3博物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教育、启迪基地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血脉和灵魂。但是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人口流动的频繁和强势文化的介入,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模糊、淡忘了城市历史文化。博物馆就是普及城市历史文化的基地之一。
博物馆丰富藏品所蕴含的文化,让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们都可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并从中发现和获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可以说博物馆是一座社会大课堂,让现代人能够从中领略前人智慧和创造力,欣赏和赞叹前人创造的灿烂文化。同时,我国的近现代史,是一段遭受屈辱的历史,也是民族奋起的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城市历史文化,不仅包涵了前人智慧的结晶,也包涵的中华民族的灾难和复兴,这些都会激发参观者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令参观者获得更多正面动能,进而迸发出更大的精神力量,为社会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博物馆不仅会让人了解城市历史文化,同时起到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精神的作用,这对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博物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名片
城市在历史文化中形成,又在历史文化中不断发展更迭。而博物馆就是一本厚重的"书",一本展现深厚文化底蕴和古老悠久历史内涵的"书"。没有博物馆的城市是贫穷的城市,博物馆见证着城市的历史,是这个地区的文化橱窗和精神象征,是文化记忆和文化创新的阵地。博物馆在塑造一个城市的文明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博物馆的各种展览,把"文物"变成通俗、无形的世界性语言时,就能扩大这个城市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品位。今天,在许多西方国家的著名城市如巴黎、伦敦,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已经成为这些城市的历史文化名片。博物馆的建筑也往往被作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文明形象而存在,成为重要的人文景观。在我国,诸如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本身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体现着城市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追求,对于塑造城市环境,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博物馆不光是一个城市的文明标志,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它是城市历史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博物馆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录者,还承担着传承的重任;博物馆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展示,进而弘扬城市优秀的文化历史,教育和启迪更多的观众,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标签。我们有责任办好博物馆,将更多的历史文化的遗存保护和传承下去,让城市的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泓:《博物馆在新兴城市中定位的思考--以烟台为例》,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EdwardH.Schafer,TheGoldenPeachesofSamarkand:AStudyofTangExotics(Berkeley,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63.薛爱华(谢弗)着,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08~510页。中译本改正了引文的一些错误并加了一些研究性的译注,极便读者。薛爱华书中所论偏于文献考辨,运用考古资料进行探讨的主要着作有:由水常雄:《ガラスの道:形と技术の交渉史》,东京:德间书店,1973年;东京国立博物馆编:《东洋古代ガラス:东西交渉史の视点から》,东京:东京国立博物馆,1980年;干福熹主编:《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玻璃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4荣新江:《于阗花毡与粟特银盘---九、十世纪敦煌寺院的外来供养》,胡素馨编:《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第246页。
5HouChing-lang,TrsorsdumonastreLong-hingTouen-houang:unetudesurlemanuscritP.3432,dansM.Soymi(dir.),NouvellescontributionsauxtudesdeTouen-houang(Genve:Droz,1981):149-168.中译文侯锦郎:《敦煌龙兴寺的器物历》,谢和耐、苏远鸣等着,耿昇译:《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77~95页。
6唐耕耦等:《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第1~109页。
7姜伯勤先生曾讨论敦煌与发自波斯的香药之路、珠宝之路、琉璃之路,其中琉璃之路的提法颇具新意,但未能展开论述。参看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64~69页。安家瑶对此有所申论,参看氏撰:《玻璃之路---从汉到唐的玻璃艺术》,《走向盛唐:文化交流与融合》,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2005年,第21~27页。
8(7)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的外来商品辑考》,《中华文史论丛》第63辑,2003年,第72~76、73、74页。
9荣新江:《于阗花毡与粟特银盘---九、十世纪敦煌寺院的外来供养》,胡素馨编:《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46~260页。
10参看柯嘉豪:《少欲知足、一切皆空及庄严具足:中国佛教的物质观》,胡素馨编:《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6~37页;JohnH.Kieschnick(柯嘉豪),TheImpactofBuddhismonChineseMaterialCulture(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3)2-14.
11严耀中:《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94~206、449~468页。
12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4页。
13参看定方晟:《七宝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4卷第1号,1975年,第84~91页。
14《大正藏》卷54,第1105页上栏。
15《大正藏》卷12,第346页下栏~347页上栏。
16《大正藏》卷1,第310页下栏。
17小野田伸:《古代ガラスを意味する「琉璃と「0)璃について》,《Glass:ガラス工艺研究会志》第43号,1999年,第27~30页。
18BertholdLaufer,Jade:AStudyinChineseArchaeologyandReligion(Chicago:TheFieldMuseumofNaturalHistory,1912)110-112.罗佛的看法代表当时学界的主流观点,现在看来需要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重新检证。
19罗佛在当时佛教和印度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BertholdLaufer,Jade:AStudyinChineseArchaeologyandReligion,p.111.这一观点为薛爱华所承袭,参见《唐代的外来文明》,第537页。
20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70页。余太山认为《魏书》所载波斯物产之文出自《周书》,《魏书》原文虽然亦有这类物产的记录,只是由于并未超出《周书》范围,因而被《北史》编者用《周书》的记录取代。换言之,《魏书》原始记录已不可得知。参看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86页。
21例如在波斯珠宝商内沙不里(Nayshābūrī)写成的第一部波斯语《珍宝书》中,水精和玻璃就是同一个词。Muh.mmadibnAbīal-BarakātJuharīNayshābūrī,Javāhir-nāma-yiNiz.āmī,ed.IrajAfshār(Tehran:Mīrās.-iMaktūb,2004).此材料承邱轶皓博士提示,谨致谢忱。
22宫嶋纯子:《汉译佛典における翻译语颇梨の成立》,《东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创刊号,2008年,第365~380页。
23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15页。
24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第120、5045页。
25(4)(5)陕西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着:《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214~215、101、97页。
26奈良国立博物馆:《正仓院展(平成五年)》,奈良:奈良国立博物馆,1993年,图49。
27考古报告和研究论着中或称琉璃、或称玻璃的情形,据引时依旧。
28《大正藏》卷45,第405页上栏。按,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在南北朝时期译出的《佛名经》中即有出现,之后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更直接展示了东方琉璃世界之庄严光明,所体现的佛性之净真。
29赵永:《论魏晋至宋元时期佛教遗存中的玻璃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第10期。
30(11)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第213、215页。
31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第148页。以上愿文录文均据IDP图版有所改正。
32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24页。
33徐坚等着:《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46页。
34王炳华:《琅玕考》,《西域考古文存》,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5~237页。
35中国历史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辑:《天山古道东西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79、282页。
36大广编集:《中国:美の十字路展》,大阪:大广,2005年,第134页。
37安家瑶:《北周李贤墓出土的玻璃碗---萨珊玻璃器的发现与研究》,《考古》1986年第2期。
38筱原典生:《脱库孜萨来佛寺伽蓝布置及分期研究》,《石窟寺研究》第1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197~206页。
39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出土北魏石函》,《考古》1966年第5期;夏鼐:《河北定县塔基舍利函中波斯萨珊朝银币》,《考古》1966年第5期。
40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
41安家瑶:《谈泾川玻璃舍利瓶》,《2015丝绸之路与泾川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87~292页。
42浙江省博物馆、定州市博物馆编:《心放俗外:定州静志净众佛塔地宫文物》,北京:中国书店,2014年,第62~63页。
43赵永:《论魏晋至宋元时期佛教遗存中的玻璃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第10期。
442017年浙江省博物馆特展仅陈列四件,且未加说明。见浙江省博物馆、西安市临潼区博物馆编:《佛影湛然:西安临潼唐代造像七宝》,第201页。
45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全集:金银玻璃珐琅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图228。
4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248、228页,彩版232。
47吴立民、韩金科:《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研究》,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48其中七件玻璃花图版,见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下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3页。
49罗丰编着:《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61、82、235~239页。
50王炳华:《吐鲁番新出土的唐代绢花》,《文物》1975年第7期。图版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新疆出土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图一八三。
51之前对于绢花只有简单报道,前揭王炳华文认为随葬的绢花只是墓主奢侈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未能从信仰层面对其性质和功能有所讨论。
52陈海涛:《唐代入华粟特人的佛教信仰及其原因》,《华林》第2卷,2002年,第87~94页;毕波:《信仰空间的万花筒---粟特人的东渐与宗教信仰的转换》,荣新江主编:《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49~56页。
53录文参唐耕耦等:《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三辑,北京: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第99页。
54张广达、荣新江:《于阗史丛考》(修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9页。
55谭蝉雪:《敦煌民俗---丝路明珠传风情》,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44~246页;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79~281页;郭俊叶:《敦煌壁画、文献中的摩睺罗与妇女乞子风俗》,《敦煌研究》2013年第6期。郭俊叶认为,七夕与七月十五相距不远,佛教中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此时有盂兰盆会、放焰口等一些佛事活动。于阗公主于此时施舍磨睺罗,有可能是七夕之物,节后施舍于寺院供养。按,此说过于牵强,于阗公主所施舍之物,应当是专为盂兰盆节而造,与七夕无涉。
56黎毓馨考证静志寺佛塔地宫为隋代初建、晚唐改造、北宋沿用,见《心放俗外:定州静志净众佛塔地宫文物》,第8~23页。可惜的是,图录中没有专门收录玻璃器。
57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发现两座宋代塔基》,《文物》1972年第8期。
58《文物探源》,《文史月刊》2008年第12期,封三。
59宿白:《定州工艺与静志、静众两塔地宫文物》,《文物》1997年第10期。
60唐耕耦等:《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第10、71、15、117页。
61干福熹:《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和发展》,《自然杂志》2006年第4期。
62关于汉唐间来自龟兹的异物,参见余欣:《中古异相:写本时代的学术、信仰与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94~322页。
63荣新江:《于阗花毡与粟特银盘---九、十世纪敦煌寺院的外来供养》,《绵绫家家总满---谈十世纪敦煌与于阗间的丝织品交流》,以上两文均已收入其《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第263~277、278~294页。
64干福熹等着:《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第128~140页。
66彩色图版见大广编集:《中国:美の十字路展》,第136页。
67安家瑶、刘俊喜:《大同地区的北魏玻璃器》,张庆捷、李书吉、李钢主编:《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8页。
68深井晋司:《圆形切子装饰0)璃碗---正仓院宝物白0)璃碗源流问题について》,氏着:《ペルシア古美术研究:ガテス器金属器》,东京:吉川弘文馆,1968年,第7~46页。
69王银田、王雁卿:《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107发掘报告》,《北朝研究》第一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第143页;王银田:《北朝时期丝绸之路输入的西方器物》,张庆捷、李书吉、李钢主编:《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第75页。
70马艳:《大同出土北魏磨花琉璃碗源流》,《中原文物》2014年第1期。
71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592页。《旧唐书高宗本纪》作龟兹王白素稽献银颇罗。吴玉贵疑《太平御览》所引《唐书》金下有夺文(吴玉贵:《唐书辑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69页)。唐雯主张《御览》所引唐书并不是某一部书的专名,而是包括刘昫《唐书》、吴兢等所编一百三十卷本《唐书》及唐代历朝实录在内的唐代各类史料文献的总名。编修者将这一系列史料统一引录作唐书,正体现了唐至宋初的士人对于唐书这一概念的认识(唐雯:《〈太平御览〉引唐书再检讨》,《史林》2010年第4期)。因此,本条史料虽有异文,或别有所本,未必为银叵罗之误,且从下文考证来看,金颇梨确实存在,故仍其旧文。
72魏收:《魏书》,第2275页。
7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魏洛阳永宁寺1979~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第136页。
74HofkunstvandeSassanieden:hetPerzischerijktussenRomeenChina(224-642)(Brussel:KoninklijkeMuseavoorKunstenGeschiedenis)266.
75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财政干部培训中心汉、后赵墓发掘简报》,《文博》1997年第6期。
76分型、成分及功能分析,参看张全民:《西安M33汉代玻璃研究》,《文博》2004年第1期。
77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幕府山东晋墓》,《文物》1990年第8期。
78关善明:《中国古代玻璃》,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1年,第70页。
79颇梨作为七宝之一,在唐宋时期敦煌佛寺中的功用及其与密教供养观念的关系,拙文《敦煌佛寺所藏珍宝与密教宝物供养观念》(《敦煌学辑刊》2010年第4期)曾作初步讨论,敬请参看。
80《大正藏》卷17,第345页下栏。
81《大正藏》卷49,第306页中栏~下栏。
82《大正藏》卷51,第87页中栏。
83魏征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8页。
84《旧唐书》卷四七《经籍下》,第2082页。《唐六典》集贤殿书院条注略同(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80页)。据下引韦述《集贤注记》,史书库缥带之前缺字可补为青。
85孙逢吉撰:《职官分纪》卷一五引《集贤注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1986年,叶八七背。陶敏辑校:《景龙文馆记集贤注记》,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222页。文字和标点参考陶校而有所改易。
86池田温:《盛唐之集贤院》,《唐研究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90~242页。
87拙文《〈唐六典〉修纂考》,朱凤玉、汪娟编:《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10年,第1161~1200页。
88王婕等:《一件战国时期八棱柱状铅钡玻璃器的风化研究》,《玻璃与搪瓷》2014年第2期。
89矶部彰编集:《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所藏中村不折旧藏禹域墨书集成》中卷(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特定领域研究「东アジア出版文化の研究研究成果),东京:二玄社,2005年,第67页。
90林世田、萨仁高娃:《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本〈金光明最胜王经〉古代修复简论》,《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91林玉、董华锋:《四川博物院藏敦煌吐鲁番写经叙录》,《敦煌研究》2013年第2期。
9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47~48页。
93YuXin,MaterialCulture,ReadingPerformance,andCatalogueSystem:SutraWrapperandSutraKerchiefinChineseBuddhistRitualsandtheFormationoftheCanon,speciallectureatColumbiaUniversityBuddhistStudiesSeminartheCenterforBuddhismandEastAsianReligion,January29,2016.
94《大正藏》卷19,第522页上栏~中栏。
95平安时代末期的着名僧人兼意专门收集佛经和外典关于宝物的义理和载记,汇编为《宝要抄》。关于杏雨书屋藏此书写本之研究,参看YuXin,AssemblingthePreciousBits:KnowledgeofMineralsintheManuscriptHouyoushou,The12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heHistoryofScienceinEastAsia(JohnsHopkinsUniversity,Baltimore,Maryland)July14-18,2008.
>>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思考与对策医院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与实践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与探索大学英语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关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文化观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创意产业提升北京文化软实力视觉文化传播与提升医院文化软实力思考文化软实力建设:公共财政的功能、思路与对策“影像北京”的经济版图与文化软实力提升包头市文化软实力的思考关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提升社区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体途径”的思考关于提升区域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思考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衡阳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路和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北京市文化局官网,2014-3-11.
[4]王德利.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185.
[5]余子牛.图书馆总馆/分馆制的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2006,(3):16.
[6]Bruno.S.Frey.SuperstarMuseums:AnEconomicAnalysis.JournalofCulturalEconomics22:113-116,1998.KluwerAcademicPublishers.PrintedintheNetherlands.
[7]曾茜.故宫是不是博物馆得故宫人先自问[N].成都商报,2012-03-07.
[8]金宣.从世界超级明星艺术博物馆现象透视北京超级明星艺术博物馆[N].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文化产业e周报(第148期),2013-04-02.
[9]李健亚.大都会博物馆馆长专访[N].新京报,2013-02-20.
[10]魏鹏举.艺术集聚区与中国当代文化生态[J].文艺研究,2010,(5):133.
[11]刘明亮.北京798艺术区:市场语境下的田野考察与追踪.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D].2010:115.
关键词:历史博物馆人文素养丰泽区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泉州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分布看,在丰泽区行政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其中之一包括历史博物馆。开发和利用历史博物馆的资源,形成学校的历史教材和适合素质教育的历史教学模式,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的现代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一代新人,由此促进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丰泽区历史博物馆的概况
丰泽区历史渊源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所在地泉州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丰泽区本身又集闽南金三角开放区、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于一体。因而在丰泽区内有着众多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清源山风景区、灵山圣墓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37个,以南戏、南音、南少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大量珍贵的中外文化瑰宝,以及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在众多的博物馆中,主要的历史博物馆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博物馆及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
二、开发历史博物馆资源的途径
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资源”概念,强调改变关门办学、重知识传授轻人的发展现状,强调通过开发校外课程资源、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健康情感、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而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现教育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要利用历史遗迹、遗址,遗迹博物馆、展览馆等,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那么,如何利用历史博物馆资源促进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实践。
1.利用历史博物馆开展历史综合实践活动
案例一:
活动主题:闽台一家亲。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闽台之间的五缘关系以及闽台关系的历史渊源,体会闽台之间深厚的历史情缘,使学生深刻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团结协作的意识。
活动过程:
(1)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各组分别从闽台五缘关系中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探究。
(2)组织学生参观闽台缘博物馆,并给予参观方法的指导,必要时进行解说。
(3)根据对闽台缘博物馆的参观,以及搜集的资料,各组成员进行讨论,并以小组的主题设计一个PPT,并写好解说词。
(4)各小组分别对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并开展小组交流活动,讨论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
(5)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活动小结:通过闽台缘博物馆展示的实物、图片、视频及文字等资源,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形象地了解闽台之间的五缘关系,深深体会闽台一家亲的深厚情缘,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思想感情。通过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学生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又可以培养相互协作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博物馆的资源
案例二: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基业》。
教学过程:(1)在本课讲到民族融合的部分,讲述元朝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一知识点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图片资料,穿插介绍泉州地区的回族历史。(2)在作业布置环节,让学生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3.利用历史博物馆的资源开设校本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我国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这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生活,开设形式多样校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泽区丰富的历史博物馆资源,可以为本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学习资料和场所。如开设《博物馆里的泉州》的校本课程,从介绍博物馆的馆藏展品入手进而讲述泉州的历史文化;开设《小小志愿者》的校本课程,培训学生介绍馆藏文物,然后到博物馆实习。
三、开发历史博物馆资源对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通过开发历史博物馆资源,使其可以在历史课题教学、历史实践活动及开发历史校本课程中发挥作用,让学生直观、生动、有趣地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1.文明基本素养得到培养
文明基本素养的内容非常宽泛,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协作交流能力等多个方面。在开发历史博物馆资源的实践中,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在活动中学会互相帮助,理解协作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的现代文明基本素养得到培养。
2.民族精神教育得到加强
在实践中,教师在利用博物馆宝贵的实物图片资料进行知识介绍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地方历史的调查研究、实地参观博物馆等活动,这样可改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下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人文素养的培育,加深学生对民族的理解,提高民族精神。
论文关键词:民族博物馆;文化多样性;内容设计;形式设计
一、贵州各民族博物馆的现状
(一)运行理念陈旧
当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已经开始走入社区,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博物馆还处在以专家、领导为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因此展览的陈列内容,往往只以专家的思路为指导,忽略了观众的切实需要。由于贵州不少民族博物馆的定位往往是集中展示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宣传地方的一张名片,因此深受政治性的意识形态影响。各地通常委派抓宣传、文化工作的干部主持民族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有些领导并不具备博物馆学知识也参与管理。因此在运行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出,竞争意识淡泊,长期以来“等、靠、要”的思想充斥在民族博物馆的从业人员之中,这种僵化的运行体制,导致民族博物馆发展缓慢、滞后,民族博物馆的不少工作人员缺乏对民族文物及历史文化研究的热情,常常为了做某个展览,临时开展征集工作,谈不上对展品地深入研究,少有推出或无法推出精品展览,无法满足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的需求,很难吸引到长期、固定的观众群体。
(二)经费短缺
贵州目前拥有三所综合性民族博物馆,分别是贵州民族文化宫民族博物馆(该馆已获批准即将挂牌为“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黔东南州博物馆以及黔南州博物馆。同时在各地州县有不同类型的专门性博物馆,如雷山西江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等。在我国,目前只有隶属文化系统及宣传系统的博物馆可以享受国家的公益性事业补贴。除了黔东南州博物馆于2008年划入文化局管理,从2010年开始享受到国家的补贴而外,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及黔南州民族博物馆隶属民委系统,每年正常拨付的经费十分有限。以黔东南州博物馆为例,该馆2008年的接待人数达3万人次,而门票收入仅有6万余元,大量的参观人数属于免费接待性质。而黔南州博物馆和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自开馆伊始就执行免票制度,没有门票收入。目前黔南州博物馆每年正常的维护经费是25万,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每年仅电费一项支出就超过十万元,但却没有固定的运行费用,所有经费都是实报实销。由于没有日常运营的专项经费,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额度往往取决于是否有大型活动或接待任务。
(三)展示手段落后
一个展览是否能吸引观众,除了展品本身的质量而外,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往往是关键。许多民族博物馆的展品通常仅仅以展柜陈列或悬挂上墙的形式来展出,谈不上科技含量或设计理念的博物馆陈列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追求。
与单一介绍某一族群或者某一类文明现象的人类学博物馆相比,综合类的民族博物馆要找到一个既新颖又独特的选题,以清晰的脉络串起丰富的民族文化,对于博物馆的内容和陈列设计人员是相当大的挑战。据笔者调查,贵州大部分民族村寨博物馆(陈列室)目前的陈列风格依然局限在上世纪90年代的形式,以实物、图片为主,大篇幅的、教科书式的枯燥文字充斥版面。很多村寨类博物馆尽管阵列着大量劳动生产工具,但并未挖掘出其上承载的该民族的精神文化源头与发展史,没有挖掘出该民族文化价值的精髓,致使参观者一瞥而过,毫无深究的兴趣,甚至留下“民族博物馆就是陈列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印象。
(四)缺失公众性
二、针对民族博物馆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展览设计
在内容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将“讲道理”变为“讲故事”。这要求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在研究展品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理清历史与文化脉络,对展品倾注感情,在文案写作过程中同时注重学术严谨性与文学可读性。内容设计人员将不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者、旁观者,也将成为参与者、创造者。
在形式设计中,充分考虑形式设计原理,将“体验感”作为核心设计方向,为观众再现一个文化、历史的世界。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将光影、色彩、平面、立体各方面因素使用在景观复原、动态陈列以及互动展示中。在辅展用品的选材上,应充分考虑如何更好的阐述文物内涵。例如,陈列贵州土法造纸环节时,展品的说明牌或版面如能设计使用贵州丹寨石桥、贞丰小屯等地制作的纸张替代通常采用的普通木板或亚克力材质,这就抓住了土法造纸这一传统手工艺朴素、天然的本质。又如,抓住某些少数民族崇尚和喜爱的颜色特征,作为展出属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展品时的基础色,于无声中有声,潜移默化地使观众了解到少数民族的审美倾向,从而达成文化认同。
(二)注重博物馆的社区服务功能
到欧美国家旅游过的人深有体会,许多城市的街道与建筑充满历史感,行走其间,仿佛其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博物馆,人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代表历史,这是欧美国家博物馆的“社区化”的特征。民族博物馆身处少数民族聚居地,更应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发挥教育职能的同时,发挥社区服务职能,消弭文化裂缝,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与发展。比如不定期举办各类民族文化专题展、文化沙龙、讲座论坛,有条件的民族博物馆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每周或每月固定日期放映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的风情片、纪录片等。根据研究与收集成果,出版各类介绍民族民俗文化的印刷品、光碟制品,因为博物馆本身的学术性与权威性,参观者将非常乐于从博物馆获得了解展品背后故事和增长知识的机会。
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该馆自2007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也经历过“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打动人心”的困境。为了传承红岩精神,更好的在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爱国主义教育,该馆另辟蹊径,首次在博物馆界采取了编排舞台剧的形式进行宣传。所有参演人员全部是该馆的职工,研究员、讲解员、包括司机,都在其中担任角色。不仅调动了员工学习与研究本馆藏品的热情,也用如此生动的形式,向观众再现了红岩精神,从推出至今深受好评,如今已成为重庆市文化消费市场中重要的一环。
(三)设计有特色的文化产品
民族博物馆可以与地方旅行社合作,根据旅游人群的分类和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与推广以欣赏民族风情、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传统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目前很多旅游项目打着体验民族风情的口号,但仅仅是单纯的农家乐形式,并不能使游客对于保护民族文化有着认知感与责任心。民族博物馆在与旅游市场结合的过程中,可以让观众(游客)拥有更多的体验,例如亲自制作蜡染、学习一种刺绣手法、学习一种民族乐器的吹奏、学会一种民族舞蹈动作、参加一场原汁原味非表演性质的年节活动等。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经费不足的情况,还能提升当地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同时,民族博物馆可自主开发、制作一批带有博物馆藏品的特点并被赋予民族文化含义的纪念品。可与地方民族企业合作,定制带有博物馆LOGO或某种文化符号的旅游小商品,既扶持了地方民族企业,又符合国际博物馆协会对于“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号召。
(四)抓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自尊与自信心的建立,对一个族群有着无可替代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以贵州的侗族大歌为例,侗族大歌是当今世界上最纯真、最完好并正在继续流传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歌曲,是一份十分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但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也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然而,眼下侗族大歌的流行区域还不到一千平方公里,流行区域总人口不足十万,侗族大歌生存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正在急速变异,最终可能导致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文化的消失,更严重的是,造成侗族历史与文化的缺失。贵州的苗族同样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迁徙及发展历史,都通过妇女的刺绣纹样被记录在衣饰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苗族年轻人热衷于外出打工挣钱,许多独特的文化符号与刺绣技能随着老年人的去世而失传。
(福建省泉州市机关幼儿园,泉州362000)
稿件编号:201411210024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校本研究立项课题“幼儿园课程视野下的‘宝宝博物馆’建设研究”(批准号:FJJKXB13-070)、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滚动课题(编号:201310-FJ-8)
通讯作者:叶俊萍,泉州市机关幼儿园园长,E-mail:26796893325@163.com
[
关键词]宝宝博物馆;园本课程;课程编制
宝宝博物馆作为园本课程建设的一种尝试,一方面为园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载体,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让幼儿自主探索的教育方式,因此宝宝博物馆在幼儿园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实用价值。幼儿园应坚持以园本课程建设视野来审视宝宝博物馆的创建工作,着力处理好宝宝博物馆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充分发挥宝宝博物馆在园本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一、园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与思路
(一)园本课程建设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幼儿园课程建设需要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全方位投入,需要特定的理念、信念,更需要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协作和努力。有了信念和默契,幼儿园课程就不会随风摇摆;有了信念和默契,幼儿园课程就不再随意和无序;有了信念和默契,幼儿园课程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正确的前进方向。幼儿园在创建园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树立“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基本理念。
(二)园本课程建设应坚持的基本思路
依据“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基本理念,园本课程的构建要面向全体幼儿,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引领幼儿在游戏中浸染生活,融于生活,并超越生活,从而真正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园本课程建设的落脚点就应放在幼儿基本经验的积累上。
不过,这些课程的落实和实施都需要一定的载体,这在一般幼儿园通常是分散的,因时、因地需要而创建,容易产生重复建设和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为充分地利用教育资源,挖掘其教育价值,幼儿园可以创建一个相对稳定的课程实施场所,那就是宝宝博物馆。
二、宝宝博物馆的特点与价值
三、宝宝博物馆的创建策略
(一)坚持生活化的原则
所谓生活化原则,指在宝宝博物馆资源的挖掘上,应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取材于幼儿的周边生活,以幼儿所熟悉和接纳的事物作为教育的基本材料。在幼儿园宝宝博物馆资源的创设上,民间传统游戏、歌诀(童谣)、民间舞蹈、传统工艺、习俗、民间小吃等地域资源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因为这些资源不仅具有审美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更为主要的是,这些资源具有鲜明的生活色彩,是幼儿所熟悉的,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价值,所以这些符合生活化创馆原则的本土资源自然就成为宝宝博物馆资源取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化的创馆原则,使得宝宝博物馆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幼儿实际,深受幼儿喜爱,而且能够让宝宝博物馆的资源挖掘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使得宝宝博物馆的资源创设越来越丰富多彩。如果宝宝博物馆资源的取材脱离幼儿的生活,宝宝博物馆的创设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会失去其应有的课程意蕴。
宝宝博物馆不仅是供幼儿观赏与了解的,更主要的是要能引发幼儿主动操作和探索。不能激发幼儿主动操作、探索的宝宝博物馆,就不是幼儿所喜欢的博物馆,其对幼儿身心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也盼极为有限。因此,宝宝博物馆的创设应考虑探索性要素,应以引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和探索意识,并在操作、探索、观察中培养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建目的。在宝宝博物馆的创设中,特别是在空间规划与设置、材料投放上,尤其要充分考虑到其所应具备的操作性与探索价值,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引发幼儿个性化探究行为之效。
为实现探索性,宝宝博物馆可以儿童博物馆展示方式,模拟家庭、社会和扮演角色,创设亲亲宝贝屋、开心小农场等互动探究区域,为幼儿创造一个全能体验的空间。同时,博物馆内可以设置会客厅、小厨房、洗衣坊和洗澡间等,以培养幼儿的生活技能。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模拟,还可以建立幼儿对日常生活用品的常识,让幼儿了解自身及周围的社会与世界,增强社交能力;还可以开设开心小农场,布置劳动工具坊、小菜园和种子回收站等区角,通过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全程参与种植,让幼儿在选苗、播种、浇灌、除虫、搭棚、测量、施肥和收成的过程中探索自然世界,接受劳动教育,增长文化知识,启迪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虞永平主编.幼儿园课程资源丛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曹然.博物馆与儿童教育活动执行过程的分析——以上海地区博物馆为例[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