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对弘扬优秀文化、承载民族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博物馆设计是城市设计及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一环。苏州博物馆新馆作为一座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建筑大师贝聿铭将传统园林文化内涵赋予现代建筑的成功典范。
当前学界关于博物馆规划设计的研究成果较少,多集中于博物馆建筑设计、陈设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视角。学者大多结合实际案例,引入设计理念对博物馆的外部形态、建筑空间、环境营造等方面提出策略研究。
王昭(2020)以乡土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为研究背景,以地坑式窑洞建筑的分析解读与实地调研为设计基础,以生态博物馆理念为依据,进行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实践[1]。李霜(2021)通过简述设计起源、构思、手法等方面,来阐述设计中如何将地域性表达、文化传承与城市风貌相结合,从而建设出融建筑、山水、艺术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博物馆[2]。刘玮(2021)基于城市触媒理论,指出“城市”层面的博物馆建筑特性,从博物馆建筑设计的规划选址、总体布局、外部形态、空间与外部环境设计四个方面论述了博物馆建筑的设计对策[3]。
邓璐(2019)以数字化为背景研究博物馆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对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功能类型和规划要点归纳分析,总结并提出智能化技术在博物馆公共空间应用的重要性[4]。向瑶(2019)立足城市与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视角,分析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注重要点,提出应加强博物馆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与提升公共空间设计[5]。李今超(2024)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从可达性、可见性和可理解性层面对苏州博物馆公共空间形态进行量化研究,并对苏博公共空间吸引度与利用效率提出优化建议[6]。
苏州历史博物馆新馆的选址位于苏州古城内的一处重要历史遗址和文化街区中,紧邻苏州的几大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场馆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依名胜极品拙政园,西南为千年古城的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院落。这样的场地选址最初引发了大家对古城保护、场馆与古城风貌协调性的担忧,但场馆建造完成时打消了人们的顾虑。苏博新馆,其风韵、其神采与苏州古城浑然一体。现代流派的苏州博物馆,成为了建筑设计的典范。
苏博特殊的位置地段与所处历史文化环境,使得设计尤为困难。贝聿铭先生考虑到新馆与古城肌理的整体性问题,设计过程中一直在寻求两者的和谐共融。新馆以“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想、“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把中国传统与现代创新融合得巧妙自然。
苏博新馆建筑群由三大块构成。展馆共设三层,一层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艺术大厅、紫藤园、教育设施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二层为展区和办公区;负一层为展厅、影视厅和报告厅(如图1)。主入口位于展馆南端,从主入口进入后向北依次是主入口庭园、中央大厅、主庭院,主庭园水中有“凉亭”,一条水上小路横跨池面。通过西廊可到达西部的主展区;而通过东廊则进入东部的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新馆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印衬。
展馆由东西两条纵向轴线和一条横向轴线统领空间布局(如图2)。整个博物馆的内部空间是围绕着建筑群的轴线展开的,主要展区又都布置在建筑群的中轴线上。为了使各个展区之间彼此呼应、层层递进,博物馆的主要展区——文物展览区都采用大屋顶的空间布局形式,在这个大屋顶之下,又布置了小屋顶,使整个建筑物形成了一个整体。
(1)建筑色彩
古城整体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风貌,为使展馆和古城整体风貌协调,建筑采用江南民居惯用的灰白两色,来增强建筑与苏州传统文化的联系。深灰色的建筑屋顶和白色的立面,赋予了新馆建筑“粉墙黛瓦”的江南古典建筑风格。同时,将中国传统的水墨写意山水画元素和风格巧妙运用于中央庭院的片石假山上,充分展示了中国山水园的写意风(如图3)。
(2)几何元素
展馆多处设计融入了几何元素,用现代几何造型中的菱形、方形等几何图案体现出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如屋顶采用了大量的三角形和矩形元素,既打破了周边建筑惯用的大屋顶传统,也创造了奇妙的效果主入口处的八角中央大厅设计巧妙,材料则采用现代钢结构,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如同一幅几何形绘画。同时用灰白两色和谐搭配,素而有华,简而显贵,既体现江南园林儒雅气质又符合现代建筑的几何美学特点。
(3)光的运用
苏州博物馆目前有两个馆,新馆和西馆。古城内的新馆自开放以来游客摩肩接踵,经过十多年的使用,空间已捉襟见肘,因此才有了西馆的建设。
西馆位于高新区狮山广场南翼,比邻剧院和科技馆,隔狮山湖,西眺秀美山景。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是新馆的2倍。设计师通过10个方块消解西馆的体量感,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压迫。两馆错位发展,于城东、城西遥相呼。苏博新馆着眼于展示江南文化,而西馆则以展示苏州吴地悠久历史文化为核心内容,同时展现高新区自然文化积淀和现代创新魅力,致力成为苏州城市公共文化新地标。
西馆在设计之时也融入了江南园林元素。通过在10个方块所处的网格中删减掉一些方块,将其中4个方块设计为下沉庭院,将苏州园林意境转化为网格体系中的下沉庭院单元,以此举向苏博新馆致敬。西馆同样将光线融入整个建筑,墙面和屋顶上开满细密的小洞,投下斑驳的光线,既可以给参观人员一个心情过渡调节的过程,为欣赏博物馆的藏品做铺垫,也是凸显入口公共空间重要性的设计策略(如图5)。
同为贝老设计的日本美秀美术馆与苏博新馆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营造意境、和处理手法上与苏博新馆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追求的是一种“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自然、不做作的审美标准,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之境。展馆的显著特征是几何线条、玻璃幕墙和入口大门处的圆形玻璃设计。贝老尤为喜爱光的运用,阳光从屋顶的百叶天窗进入,天然变化的阳光照射,给整个建筑注入了生命的活力,美术品在不同光线中给人不同的参观感受(如图5)。
贝聿铭先生以传统建筑的语言形式,将现代建筑的功能和造型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意识和现代建筑的造型特点。苏博新馆作为博物馆中的典范,既符合当代的大众审美,又融入了苏州的传统文化精髓;不仅展现了江南传统的建筑风格,而且通过现代建筑元素的融入,将历史和革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功能和空间上体现了当代建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王昭.博物馆设计实践研究[J].今古文创,2020,(41):84-85.
[2]李霜.“美丽建瓯,城市画卷”——浅谈建瓯市博物馆新建项目中的地域性表达[J].建筑与文化,2021,(03):229-230.
[3]刘玮.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4]邓璐.数字化背景下博物馆公共空间规划设计[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10):24-26+30.
[5]向瑶.浅谈结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概念的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24):137-138.
[6]李今超.基于空间句法的苏州博物馆公共空间形态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4,(02):88-105+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