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数字化的意义(精选5篇)

关键词:数字信息化;文化遗产;精神价值传播;文化产业;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显示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过程中取得的诸多成就。但是,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所日益面临的问题也很突出,尤其表现在文化领域。对文化问题的忽视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地域性传统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地域性传统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过度开发,单方面提倡旅游价值;(二)文化遗产价值自身没有充分的和公众交流;(三)缺少合理的数字信息化的文化产业。

为了应对传统文化遗产所面对的上述问题。“2004年6月,在敦煌召开了专家会议,重申文物保护的中国原则。所谓中国原则是指中国国家文物局和美国加州盖蒂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共同制定的从2000年开始执行的一系列文物保护法则,赋予文物保护以神圣的地位,并颁布了一道跨学科的管理程序。例如研究确定最大游客容量……等。”{3}

然而,尽管上述世界性文物保护的措施特别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限制游客数量或者其他方法,并不能长远的解决文化遗产的问题和其所附带的文化价值。

上述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引发了文化遗产的第二个现状和问题。即文化遗产自身的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和现代公众进行精神方面的交流。

我们知道,随着20世纪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后现代社会的解构思潮。使我们现时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和崇尚解构思想的潮流中。我们满足于图像时代,我们同时满足于浅薄和扁平的大众文化。在文化领域丢失了传统的深度精神空间。

为了重行塑造文化领域的深度精神,生存和道德的价值观,加强文化遗产的媒介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然而,对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利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大一部分传统文化遗产的自身价值没有在视觉文化和图像时代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展示。传统文化遗产好像仅仅是人们用来旅游消费的产品。

许多传统文化遗产面临被大众文化解构和冲击的问题。同时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精神不能和大众进行价值观方面的交流,要么被大众娱乐文化淹没在现代媒介传播中,要么就是在专家学者的象牙塔里,成为默默的藏品。

第三个面临的问题是:缺少现代数字信息化的文化产业。文化遗产的转型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一个途径。然而,大多数文化遗产保持在“实地旅游”或者文物研究者的阶段。不能合理的利用其文化价值和产业的开发,使文化遗产成为现代公众视野的边缘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希望从数字信息化媒介角度,来思考文化遗产的现代精神价值传播和文化产业的转型。

(一)利用现代视觉文化的各种数字信息媒介,采用田野考察来实现图像集成系统,实现立体图像复原系统以及图像媒介的网络数据化。

文化遗产中重要的对象之一便是遗址文物,这些文物遗址具有不可再生的特征。例如中国的四大石窟及其壁画,或者一些著名的寺观壁画等。也包括一些重大的考古发现。目前对这些文化遗产主要采取文字和图像以及文档管理的办法进行研究。这些文化遗产的主要流通渠道在于学者,书籍和博物馆之间。

还有一些问题是,一些文化遗产的图像处理非常简单。不能全方位的反映该文物遗址的直观特征。“考古发掘和研究相互分离,和博物馆管理相分离。大多数情况是,研究者可能采取了学者和学者之间的二手资料。”{4}更不用说博物馆和观众之间所存在的距离感。

因此,文化遗产信息流通不良,是现在实现文化遗址文化价值的最大障碍。事实上,在现代数字媒介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完全可以实现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

首先,通过田野考察,采取全方位的图像采集系统。实现视觉化的图像搜集资料。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考古学阶段,考古学所运用的传统方法实际上对文化研究有重大价值,但是不能在大众文化范围实现有效的传播,是很多文化遗产成为学术专家的研究对象,而不能实现文化价值和意义的广泛传播。

同时色彩信息的获取同样采用了高精度的三维扫描设备。“例如浙江大学开发了专门的色彩信息获取技术,包括面向壁画等大型平面文物的获取设备与面向三维重建的纹理获取系统。”{6}

这种努力首先为众多研究者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资源共享;再者可以利用三维图像来模拟现实文化遗址的情景。形成新的视觉性的图像式文化遗产。不仅起到保护作用,而且如果实现图像资源和图像式文化遗址。最后,可以全面的通过网络媒介实现文化遗产和大众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缩短大众和文化遗产之间的沟通距离。

(二)构建网络虚拟博物馆、网络虚拟旅游平台,实现文化信息互动

传统的中国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资金的提供和扶持。传统博物馆也面临着如何转型的问题。例如传统博物馆和大众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感,人们常常觉得那是专家和学者们光顾的地方,和大众没有关系。随着现代信息社会观念的增强,大众对博物馆的要求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因为人们想从博物馆这些具有高级精神含量的地方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文化。

这个数字信息化博物馆不是建立单个博物馆,而是从大格局理念作为起点。分为南方,北方,或者分级别逐个建立从县、到地、再到市级、再到一线省市级,逐步上升到北方和南方文化的领域。这样形成一个强大且细致的数字信息化博物收藏系统。从而实现文化信息的融通和交流。

(三)形成数字信息化的文化产业

例如一些作者提出“虚拟交互体验模式”。以敦煌为例,“莫高窟的数字化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较早也较全面,形成了旅游模拟,虚拟旅游、文物信息保护等一系列系统。”{8}这对文化产业链条的形成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国目前像敦煌这样大规模的采用数字信息化来发展文化产业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资金的问题;其次是当地文化产业的管理者,不能有效的认识到现代数字信息化对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所起到的作用。

事实上,对数字信息化媒介的认识应该被足够的重视,因为在现代图像媒介的社会,数字信息化是重要的“活动的”文化传播方式,它区别于传统的文字媒介,也能使那些沉睡的文物、文化遗产主动的走进人们的视野。

注释:

①陈述彭.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490页,地理研究,第24卷第4期,2005年7月.

②同上,490页.

③同上,490页.

④鲁东明,刁常宇.数字化技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共生,旅游学研究,110页.

⑤同上,详细见111页.

⑥同上,详见111页.

关键词:煤矿机电产业;自动化技术;煤矿机电自动化技术

信息化时代的飞速进程中,加快了高新型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的步伐。同时也为了提高社会工业产业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指数,我国正在并将持续的将自动化技术高效且广泛的应用到生产事业当中。如今,煤炭及机电产业正对自动化技术进行着创新应用,效果显著,影响广泛。

1.煤矿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述

自动化技术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技术,即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机械设备经信息传输与处理、自动检测及操纵控制等实现预期目标,该技术是由机械、自动化控制、计算机、微电子、信息及其他技术融合而成。七十年代中期国外就开始将自动化技术运用于生产机械中,然而在八十年PCL控制技术、微处理技术及微型计算机、传感与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提升了煤矿机电产品的性能,从那时起煤矿机械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国外机械设备中多数都以自动化技术为核心,其电子控制系统应用十分广泛,高性能煤矿机电设备成为我国煤炭企业的重要发展目标。

2.煤矿机电自动化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2.1提升企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2.2提高企业生产的安全系数

自动化技术有一项明显特征,就是其具有多项预警功能。例如监视、预警、保护等等。众所周知,煤矿企业属于危险系数相当高的企业,因为它对生产安全要求十分苛刻,那么想要提高企业生产的安全系数,就必须要对煤矿企业中设备进行升级,并且在日常管理中做好维护工作。这样不仅能够将危险系数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还能够有效降低生产的成本,从而实现对企业生产的高效管理。由此可见将现代高新自动化技术引进煤矿生产之中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3.煤矿机电自动化技术的种类

3.1自动切割和纠正技术

自动截割可通过实时获取截割头空间位置坐标、自动截割导航和截割轨迹实时调整来完成,并利用数控加工技术、运动控制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来实现。通过合理设置截割断面参数和切割轨迹参数确保截割头按照预设轨迹完成截割。再利用DSP运动控制器实现闭环控制,以提高系统控制精度。在掘进机在完成截割落煤、装煤和运煤一个循环,进行下一个自动截割之前要进行自动纠偏操作,使掘进机沿巷道中心线前进。

3.2鉴定煤层和监控技术

煤层和岩石硬度上的差别与诸多因素有关。比如掘进机截割负荷的差异多少,截割煤层与截割岩层时截割电机的电流大小、旋转油缸压力大小、升降油缸压力以致速度快慢等,因此在充分考虑过这些影响因素后运用自动化技术[1],就可以对煤、岩界面进行判别。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可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及时而准确的掌握工作情况,同时可以经过计算机模拟实际情况,从而为工作人员作出合理决策创造条件。

3.3自动运输技术和排水技术

4.自动化技术在煤矿机电产业中的应用

4.1用于矿井生产的安全监测

4.2用于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煤矿企业生产之中需要用到一种自动化设备,它叫做提升机,其主要作用就是保障提升容器在开采过程中能够有效实行往复工作。比如负责运输材料、人员和其他生产设备,具体来说:比如将地下所开采的煤矿送至地面这一过程就需要用到提升机这一运用了自动化技术的设备。由此可见其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同时,这对提升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是否可以更加安全可靠的运行是个值得深刻探究的重大问题。又因为煤矿提升设备中的电控系统主要是控制提升机的运行,而自动化技术则是支撑电控系统中的核心技术,因此自动化技术是支持整体设备运行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此外,还有煤矿工人在井下作业的过程中,安全风险较大,又因为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对工作效率造成了影响,市场中时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等现象。因此,加大自动化技术在现代生产设备中的应用,更新现代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可以全方位的改善消费市场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状况。

4.3用于应对生产现场的突发事件

近年来,由于定位系统失调造成的井下工作人员遭遇煤矿事故的事件时有发生,这给人民群众的精神和物质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高度运用自动化技术的生产设备应运而生。它能够通过自动通讯技术对地理信息实现实时显示,来对井下情况及时进行查询;并且根据井下的实际地理信息的反馈,更加及时的制作出井下人员在工作时的实时动态分布图,使井下情况一目了然,从而便于工作中的调度;一旦发生各类事故,可快速根据自动通讯技术对井下人员的具置进行定位,同时根据工作人员的实时动态分布图立即查处井下遇险人员的人数及身份,为事故救援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提高抢险效率和增强救护效果。由此可见充分的利用自动化技术来武装生产设备的重要性。其不仅可以及时有效的应对生产现场的突发事件;同时还可以实现对井下员工进行自动考勤这一目的,方便了人力资源的管理,大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

5.结语

参考文献:

与外国传媒集团所表现出的对中国传媒市场的敏锐反应和见缝插针的策略相比,我们的传媒集团对市场信息环境的敏感度不高。媒体产业性质单一,单打独斗,形不成富有特色的产业价值链。

分析困境的目的在于把握形势、认清自我、找到未来。危机的另一端就是机遇,如果审时度势,对既往的传播模式、操作线路、管理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按照转型期的社会及受众需求,按照数字化时代新的媒介产业逻辑去打造新的运作体制、运作架构、盈利模式,也许就能获得超常规发展的机遇。

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具有“落后性”,作为工业化社会的产物,传统媒体在信息社会步履蹒跚。渠道单一,数字化网络媒体则是多媒体的展示;传统媒体定时出版,数字化网络媒体则是即时传播;传统媒体以天(周、半月、月)更新新闻,数字化网络媒体则以秒更新;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数字化网络媒体则是双向互动;传统媒体的容量受版面限制,数字化网络媒体的内容空间则宽广无际……数字化网络媒体的优势和传统媒体的劣势一目了然。因此,在这种数字化的新形势下,传统报刊媒体应该不断寻求生存和突破的路径。

路径一:嫁接――通过“嫁接”实现“滋生”。寻求传统传媒业新的发展,数字化嫁接成为首选“捷径”。传统媒体与数字化网络媒体嫁接,可以走出目前的困境与徘徊。

现在的媒体都应该问一下自己,如果传统的报刊只是“生产报刊”,那它的前途是艰难而黯淡的……但如果确认报刊是提供信息与传播服务的产业,一旦实现了数字化嫁接,它的前途则会显现光明……因为报刊业所生产的信息与服务可以百分百地转化为数字产品。这样,网络就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可以“为我所用”的现代化的高科技传播手段,报刊与数字的嫁接等于新的发展契机,也是值得采用的传统传媒在数字时代的生存状态。

《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把“报业的数字化生存”作为一个重要的趋势提出,认为“数字报业”战略将改变传统传媒产业形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技术将重塑报刊业形态,数字时代将消除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娱乐业、信息产业、家电制造业的壁垒,使众多关联产业共同整合在内容产业的旗帜下。未来三五年内,加快战略转型、向“数字报刊业”发展将在报刊界形成共识。“嫁接思维”要求报刊等传统传媒顺应发展潮流,树立数字化战略意识,加快向数字内容提供商转型,发挥新闻和原创内容优势,占据新兴的内容产业制高点。

“嫁接”的关节点在于:内容为王,实现多渠道传播,达到多渠道占领市场的目的。有关资料显示,国外成熟的报刊网站大体有以下几种经营模式值得借鉴。一是在互联网上设立独立网站,以原有的媒介内容为主体,扩张和包容新的信息量,形成跨媒体的综合信息平台;二是众多媒体联合经营一个大型新闻网站,但内容相对独立,将报刊信息源的整体规模优势和传统声誉与互联网的信息综合集成展示能力相结合,它是一个链接各报刊网站的通道,更是一个把报刊信息进行综合分类与深加工整理的加工厂;三是一家或数家报刊与其他网络服务商联合,经营专业性网络信息服务,这样,可以为传统报刊业开拓种种类似中介服务的新商机。

路径二:创新――通过建立核心平台占领、拓展新的市场。传统的媒体适应数字化生存,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基准在于创新。

“数字化”对传统媒体的“改造”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这个趋势要求传统媒体人,既要做报刊的“守望者”,也要做巨变的“见证者”,更重要的是要做数字化媒体的“建设者”。从某种意义说,传统报刊媒体人的创新使命和责任,就在于推动传统报刊传媒转型,使这一具有400年历史的媒体形式焕发出崭新的文化潜质和市场活力。

我们应当正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正在丰富我们的想象和创新空间,同时也提供着更多的市场机会。报刊的数字化生存与创新将使报刊在“核心平台”上立足,并实现报刊与数字产品等的多元品牌延伸,占领和拓展新的市场。

创新的核心平台是什么,就是以内容提供者作为立身之本,建立强大的数字化信息平台。今天,形形的传播渠道让人目不暇接,但人们不难发现,繁杂的信息容量的背后是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的匮乏。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比喻,就如我们有了纵横交织的高速公路,但空荡荡的公路上缺少流动的汽车,而没有汽车的公路无论多么宽广也没有意义。

创新是数字化时代对传统传媒业的呼唤,虽然传统传媒的冬天会相当漫长,但处在媒体变局中,只要真正做到居危思危、与时俱进、求变图存,以数字化的名义,在传统传媒的冬天里,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

路径三:保障――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数字化生存。在传统传媒数字化生存的新阶段,实现资源整合,彰显核心竞争力,是一条重要的具有保障意义的路径,整合能力强则胜出,整合能力弱则衰败。

首先是制度资源的整合。制度是当今中国尤其是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大资源。中国的传媒业发展的所有成就事实上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而报刊等传统传媒业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和困难其实都是体制不开放所引起的。

其次,是行业资源的整合。所谓的行业资源整合,对内而言,就是要使我们的内容生产进入到“体验性产品”的内容生产模式上――内在的价值碎片得到系统整合,使它对于受众的服务不再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价值存在,而是在每一则具体的信息、知识和智慧服务之外,给人以生活方式的昭示、精神家园的归宿感。使内容产品在一个个具体传播价值之上通过结构化的整合使其具有一种文化的、精神的整合价值。行业资源整合也是对人们需求的满足的引领――它不是社会需求的步伐跟进者,而是走在社会潮流之前的牵引者,是引领社会步伐的中坚。对外而言,就是要改变目前传媒经营的格局,打破传媒介质壁垒,将传播形态扩张到多种介质形态的“融通”和“规模”上,以适应数字化时代传媒疆界改变的现实。这种不同介质形式彼此之间的交错、重合或者是延伸性的内容产品问世,将极大地改写传媒市场的现有“规则”。

最后,是社会资源的全面整合。报刊等传统传媒产业的发展不但需要媒介自身的行业资源互相嫁接,更需要广泛的社会资源、多渠道的行业资源的深度整合和配置,应在深入的、详尽的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有序的制度安排。而作为传媒人,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打造更多适应新社会发展需要的营运模式。在一个比较安全的有把握的运营模式之下,促进传媒政策开放的力度逐渐加大。

[关键词]:数字化经济劳动力市场影响

现今,数字化强势席卷全球,极大的促近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为信息社会、商务模式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字化的存在,反映出中国经济、社会的部分特点。数字化经济不仅提升了电子商务的质量、生产效率,而且对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由此可见,关于数字化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的研究尤为必要,对加强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确保我国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等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

长期以来,劳动力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其与市场供求等存有密切的关系。经调查发现,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主要由新增劳动力、事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构成。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市场在我国劳动力配置、劳动力数量、优化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现代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

随着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繁荣,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利好因素,这使我国第三产业所占经济比例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而服务业则恰恰相反。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为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路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服务业每年创设的就业岗位约为700万。这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对于提高就业率,降低社会矛盾起着积极的作用。

2、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近年来,我国多家民营企业、传统制造企业倒闭。然而,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却不断攀升,这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此外,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资历、工作经验、实践技能等,其在就业过程中自身核心竞争力较为薄弱。

3、缺乏新兴产业高技能岗位人才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新技术、高科技人才极度匮乏。统计资料明确指出: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劳动力约占所有劳动力的10%,其余的劳动力没有人力资本,其就职方向大都倾向于简单的劳动体力。就当前来看,社会特别渴求新兴产业高素质人才。

二、当前数字化经济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实践证明,数字化的普及,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转变(传统工业经济转变为数字化经济你)的目标。与此同时,数字化给我国环境、社会、经济等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工作方式、劳动力市场结构、运营机制等内容。根据实际从业经验,笔者将数字化经济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概括为以下内容:

一方面,数字化经济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对于数字化经济而言,其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当前,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在改变劳动方式(劳动力加劳动工具)、手段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因此,数字化经济环境中,我国劳动力市场必然受到其的影响,从而在微观、宏观层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另一方面,数字化经济影响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数字化经济的蓬勃兴起,促使新产品、服务需求产生,对市场供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劳动力市场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优化,从而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三、国外劳动力市场对我国的启示

毋庸置疑,数字化经济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人力资源的流动。数字化经济形势下,互联网普及率明显增高,对经济投入、产出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工作场所的优越性发生了转变,工作场景、模式的虚拟化逐渐引领潮流。笔者以美国劳动力市场为案例进行分析,其对我国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工作模式得以丰富

数字化经济背景下,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工作模式亦是如此。自2000年以来,远程就业开始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高素质人才需求量不断攀升

就美国数字化经济而言,其制定、出台了很多关于远程就业的法律法规,以提升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优化效率。此外,美国开设技能培训课程,以提升劳动力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满足社会、企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与此同时,美国极其重视引进国际人才,为保持高科技竞争水平提供有力保障。上述这些内容,对我国更好地配置、优化劳动力资源等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四、结束语

数字化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电子商务生产率、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数字化经济时代,就业模式、劳动力资源流动等发生了巨大变革。为更好地应对数字化经济形势,我国应采取构建互联网就业平台、对劳动力进行科学培训、转变高校育人方案、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等有效措施。希冀,在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下,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等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

[1]何枭吟.经济数字化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及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3(08):130-134.

[2]李剑玲.数字化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07):47-48.

一、房地产企业引入数字网络技术,推行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壮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更好地了解、分析和把握房地产市场态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信息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论文百事通而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是房地产业信息化的基础,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称为房地产企业数字化,是指通过数字技术使房地产企业的战略选择发生变化,并使战略选择的范围大大拓宽。按照这种定义,光有一个很大的网站、一批触网的员工或管理企业的软件设施是不够的。数字化房地产企业必须能够利用数字技术为客户和本公司的员工设计全新的价值理念,发现创造和捕捉利润的新方法,并最终实现战略差别化,从而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

把数字网络技术引入到房地产营销模式中去,实施战略差别化,构建竞争优势,必将成为房地产行业的一大亮点,应用数字网络技术,实施企业信息化之路,将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二、数字网络技术在我国房地产营销领域应用的现状

2、构筑网络化、智能化社区的营销概念正成为当今房地产营销的一大亮点。由于网络化、智能化社区的营销概念在当今房地产营销领域的流行,一些房地产企业都将信息化和数字化作为自己的卖点。现在推广数字化、信息化正成为一种潮流和模式。数字化的营销概念主要体现在数字化、网络化社区概念,其实质在于涵盖了教育培训、电子商务、家庭办公、家政服务、法律咨询、休闲娱乐、视频点播、网上教育、网上购物、医疗保健等服务内容。经过专家严格审批,上海浦东的中国通信贸易大厦被认定为上海的首座甲级智能化大楼。深圳香榭里花园小区是亚洲首获国际“最优秀住宅社区规划设计大奖”的住宅小区,其一期工程的智能化系统整体设计方案,充分体现了21世纪的“智能理念”。广州市智能化小区丽江花园星海州因“潮流E生活,网络新社区”而列入广州十大明星楼盘。作为中国房地产巨头之一的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将在未来的5年之内,首先将其已经建成的1000多个社区改造成现代化的新型数字社区,并最终实现在全国建立2万个数字社区的目标。这些房产企业都在为数字化小区建设推波助谰。

三、数字化、网络化介入房地产营销领域的现存问题

2、房地产公司对网上营销的费用估计不足,营销效果难测,缺乏评估手段。房地企业应该建立监控机制和相应工具,来评估网络营销计划的进展和成果,清楚地了解网络营销对企业所产生的作用。然而,获取评估的参考指标比较复杂,浏览人数不能简单地作为可靠的评估指标,更有效的参考指标包括查询成交人数、网页登记人数等。企业必须注意收集客户对企业网址提出的意见,在必要时做出适当修改;不断调整网上营销策略是Internet营销成功的关键。

4、房地产开发商对网上营销前景缺乏认识,素质尚待提高。他们开展信息化可能仅仅是赶时髦,存在一定盲目性。这对企业的危害较大,因为开展信息化不能对企业有所作用的话,企业所花费的资源就会白白地浪费。所以,房地产项目在开展信息化之前,应明确企业的信息化目标,做出完整计划,包括目的、市场调研、所需的资源、资金分配、预期效果等。

5、房地产公司网络直销或通过网上中介机构间接销售的购房方式正受到网上支付手段的限制。在促销、展示楼盘的数字化方面,利用网上全数字化的三维技术,虽然的确可以引导受众进入真实感和可视化达到最完善地步的交互式环境,其巨大的感染力对于正处于由传统营销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营销模式转化的临界点上徘徊的房地产业,无疑是一种突破性的解决方案,网上选房的优势不言而喻,但是要发展成网上购房,却受到网上支付手段的限制,还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四、解决措施和建议

1、必须将数字化、网络化营销服务承诺变成现实,切实加强信息网络技术项目与房地产营销业务的融合程度。房地产公司能否在营销领域中获得成功,取决于它能否真正向购房者提供销售过程中所承诺的信息服务。同时,房地产上市公司通常资产规模较大,难以在短期内完全转型,尤其是大量存货需要消化,如果介入的信息科技能与房地产业务相互融合,就能在利用高科技使产业升级的同时带动存量的消化,一些上市房地产公司参与数码港等信息项目的建设将对公司产生较好的效果。新晨

3、积极进行项目产品和网络营销效果的网上调研。从中发现消费者需求动向,为企业细分市场提供依据。目前,网络市场调研作为一种新的市场调查方式,已受到企业重视,一些网络服务公司也已经开始为公司定制网上调研业务。但如何在大量信息的包围中吸引上网者参加调研并积极配合,仍需做出更多的探索。

THE END
1.博物馆构建范文7篇(全文)博物馆是一个整体, 其空间构建不但包括其外在的物质形态, 还包括该空间存在的隐喻。这种隐喻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涉台博物馆复杂性在于其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那么涉台博物馆如何展现其这种场所精神, 将其表意性如何通过建筑空间来体现呢?本文试着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建筑空间为例, 来探讨涉台博物https://www.99xueshu.com/w/ikeyq782gmut.html
2.2023年度淄博市优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评选结果公示为繁荣淄博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创作生产,淄博市广播电视学会组织开展了2023年度淄博市优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评选工作。本次评选活动共收到参评作品291件,经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淄博市广播电视台组织评委会专家客观公正、优中选优的评审,共评选出218件优秀作品。其中,一等奖44件,二等奖75件,三等奖99件,现https://www.cbbn.net/folder253/folder1071/2024-06-03/UGayz9ftBsXr9Xb9.html
3.网络中心该部分规定了职业教育中使用的三类数字资源的要求,包括课堂与实训室数字化教学资源(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教学工具软件APP、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仿真实训资源(仿真实验软件、仿真实训软件和仿真实习软件等)、数字场馆资源(职业体验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4.NETGEAR力助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构建无线网络DOITl 技术方案: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NETGEAR采用智能无线控制器WC7520、802.11n胖/瘦一体型无线接入点WNAP210协助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构建高速、便捷、灵活的无线网络。从而,使博物馆的诸多功能得到延伸,更好地实现了与公众的接触,开启一场智慧化的参观体验。 https://www.doit.com.cn/p/209015.html
5.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网络展厅的构建研究——以达斡尔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网络展厅的构建研究——以达斡尔族文化网络展厅为例,网络展厅,博物馆数字化,达斡尔族文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高度重视,齐齐哈尔市博物馆以达斡尔族文化网络展厅的建设进行数字化展陈尝试,https://wap.cnki.net/qikan-WWJS202410025.html
6.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精选十篇)实验教学是配合理论教学的关键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文中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对网络虚拟实验教学系统的基本构建进行研究,给出了网络虚拟实验教学系统的模型结构,致力构建实践性强、仿真性好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2gmxwl3.html
7.“数智化升级”打开文旅新空间“举办线下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回馈用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探索更多线上娱乐与线下实景体验相结合的可能性。”恺英网络市场部总经理舒晨介绍,此次带来的沉浸体验项目结合了装置、美陈、影音等多种形式,让游客仿佛置身于故事中的吴山居院落、鲁王宫、青铜门,与吴邪、张起灵等角色一同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MjQ4MDEzNw==&mid=2654462545&idx=3&sn=67bd5290cb4f7174ff9a6fdb70298b9a&chksm=81f5390d6fe016f142ce4f47571ca0c7166a549019441f741c9a0881b7bac5b829f6bbcd387d&scene=27
8.博物馆藏品体系是如何构建的?是以数字化形式对博物馆藏品信息及相关业务信息进行存储和管理,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为用户提供藏品展示、教育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7481980/answer/3221604354
9.“到博物馆去”,如何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中国青年网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建议,提升博物馆科技支撑水平,需要加强数字化、虚拟化关键技术攻关,从线上搭建虚拟博物馆,到内容资源呈现,再到展厅布局逻辑都更强调重构、沉浸、互动,因此需要强大的5G网络、虚拟现实、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支持。 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qnzs.youth.cn/tsxq/202303/t20230313_14381345.htm
10.说文保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及管理探究摘要:随着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正式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博物馆文物的保护及管理上都广泛地应用了数字化技术,这不仅保护了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推动了博物馆的建设和经营。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管理 博物馆的发展建设代表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及文明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的http://sanyamuseum.com/a/3/2023/1103/4197.html
11.深圳市龙岗区文体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运用大数据、新媒体等手段,助力数字文化服务供需对接,从资源配置、供需匹配、需求调适、监督评估等全流程,提升网络服务平台水平,实现全区公共文化一站式服务,通过数字化手段延伸服务半径,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适用性。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建设。完善图书馆互联网服务体系,线上线下对接,构建多元化图书馆服务平台;完善https://www.ccpc360.com/new/public/?s=make/news/zhzcDetailByID/mob/0/type/detail/id/86289
12.构建博物馆:藏品立本到公众体验MM: Making a Museum, 即 “构建博物馆”。 上文介绍的新时代博物馆的理念和宗旨就是建馆的目标。 但是如何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我认为需要通过下面六个方面的实践。 C: Collection, 即 “藏品”。 一个开宗明义的大写字母 C, 说明了博物馆的核心始终是它的藏品。博物馆的立馆之本来自藏品的征集、 研究和阐https://www.kzbwg.cn/news/wb/531.html
13.革命纪念馆网络化建设初探学术研究学术沙龙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革命纪念馆事业突破瓶颈创造了可能,我国也在21世纪初拉开了博物馆、纪念馆数字化、网络化研究和建设的道路,革命纪念馆也应适时借鉴现有经验,逐步走上网络化道路,构建数字革命纪念馆。 一、革命纪念馆网络化与数字革命纪念馆 数字纪念馆同国外已经成型的数字博物馆一样,可以理解为把纪念馆的收藏、https://www.szmuseum.com/AcademicResearch/Detail/122ecbcd-2f2b-42b5-8f62-6fd0884c9518
14.走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光明日报因此,如何建设一个现代型的大学博物馆,仍然是各地和各大学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笔者所在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是一个规模较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新型大学博物馆,在构建现代型大学博物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与同行进行商榷。 一、现代型大学博物馆的含义https://www.gmw.cn/01gmrb/2006-03/12/content_387594.htm
15.阐释:考古出土文物展的语境构建即在考古学阐释阶段,通过关联文物感知和体验世界的多元语境,构建起全程、能动的物质意义网络,为展示环节的信息传播提供有力的语境支持;在展览阐释阶段,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不同维度的实践技巧完成考古文物的高语境转化,实现文物语境与观众语境的双重融合,最终促进观众理解的达成。这将是提高博物馆展览传播效果的有益尝试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