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江苏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展示中国大运河“前世今生”
坐落于江苏扬州运河三湾文化生态公园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经过600多天的建设和布展,于6月16日正式开馆。
外形设计好像一艘大船即将启航,馆内展品如同一部“运河百科全书”——这座博物馆,正成为中国大运河沿线的一座新地标。
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大运河前世今生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团队设计,扬州负责场馆建设,南京博物院负责布展和运营。作为国内首座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运河主题博物馆,该馆选址扬州三湾古运河畔,总占地约200亩,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以新唐风建筑融合传统与现代之美,包括展馆、内庭院、馆前广场、大运塔和今月桥五个部分。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鸟瞰图。(孟德龙摄)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告诉记者,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2500年、3200公里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龚良解释,全流域是指从隋唐大运河到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都包含其中;全时段是指从春秋时期至今;全方位是指大运河背后的历史文化艺术均有所涉及。这也是与北京、洛阳、杭州的3座大运河博物馆最大区别。
如此庞大的主题,如何通过展览来体现?答案是——以小见大。
龚良介绍,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征集到从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等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并设置“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2个基本陈列和“运河上的舟楫”“世界运河与运河城市”等9个专题展览,展现中国大运河在国家治理、文化融合、对外交往、河工技术、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中国智慧,堪称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
不可移动文物群是“镇馆之宝”
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有什么最佳“打卡地”呢?
“河之恋”体验展厅。(孟德龙摄)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介绍,馆内不仅展示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水工科技、国家治理,还呈现运河两岸的非遗和生活,既陈列百米长卷《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也有江都王的金缕玉衣、隋炀帝萧后凤冠,还复制了隋唐、明清的运河街肆,并有“河之恋”环幕视频以及运河主题当代多媒体艺术展。
游客在“中国大运河艺术史诗图卷”展厅参观。(孟德龙摄)
记者看到,最巨型文物是“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展厅中,从河南开封附近截取搬运而来的大运河河道,长25.7米,高达8米,占据了一面墙。参观者能清晰看到唐、宋、元、明、清历代的文化堆积和河道变化情况。“这段河道见证着大运河的变迁,承载着大运河发展的记忆。”龚良认为,它最有资格成为“镇馆之宝”。
“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展厅中,河南开封汴河州桥遗址的汴河剖面。(孟德龙摄)
该展厅中,还呈现了大运河最高技术成就的枢纽工程,例如淮安清口枢纽工程。在复原场景中,参观者可以了解到,清口枢纽工程位于黄河、淮河和大运河交汇处,是运河水源供应和漕运转运的枢纽。明清时期,国家为解决黄河在运口淤垫倒灌而建设该工程,形成庞大的水工建筑群。现今工程遗产区分布着53处类型文化遗产,包括堤坝、古河道、闸涵、土墩、木龙等工程遗迹,以及寺庙、碑刻、水志、镇水铁牛等因治水保漕而衍生的文化遗存。
活态化展现让观众增强参与感
郑晶介绍,除了文物讲述运河故事之外,布展中人与自然、历史、运河的对话,增强了博物馆的参与感、体验感与互动性。
沉浸体验式展厅“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姚雪青摄)
登上“沙飞船”体验模拟坐船远行。(姚雪青摄)
在沉浸式体验展厅“运河上的舟楫”中,有一条复制的“沙飞船”。船身长21米,加上桅杆高达15米。“沙飞船”相传为扬州沙氏所造,因跑得快得名。它是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的大户人家娶亲、看戏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是康熙南巡、乾隆南巡时的用船之一。在四周投影布置下,参观者可体验沿着运河坐船远行——从杭州出发,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路航行到扬州,两岸城镇与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专为青少年观众打造的“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互动体验展,称得上博物馆版“密室逃脱”。这是一个角色扮演的互动游戏,通过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运用10余个大型机械装备,让观众化身明代监水使者,选择航行路线,正确驾驶漕船,运用河工工具过闸、翻坝,破解水路沿途驿站、钞关、仓廪中的团团疑云,最终护送贾王返京。
扬州是大运河原点城市。运河三湾开凿于明代,发挥着延缓水流、保障航运的作用。参观完展厅后,参观者可以站在大运塔上俯瞰三湾景区,领略“三弯抵一坝”的盛况——通过弯曲的河道减缓水流,确保航运通畅的同时也便利市民生活。新建的湿地公园、体育公园、城市书房,在运河交相辉映,见证着大运河的发展与繁华。
“建成开放运营后,博物馆将密切与省、市有关单位的沟通配合,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旅游贡献度。”郑晶表示,3年内该博物馆将有望实现年接待观众超150万人,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新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