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

(1)可以让文物得到永久保护:文物,我们希望它千秋万代,但光阴流转,文物终会因各种原因受损。而采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文物从物质资源向数字资源的转化,可使文物资源永久保存。

(2)可以让文物得到充分利用:也就是说让文物“活”起来。“活”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呢是说让文物不再只是悄无声息没有生命力的深藏在库房,而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充分利用起来,让观众去鉴赏和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出研究、教育、欣赏的价值。进一步讲,从展现方式来说,文物利用数字化技术,让文物搭配视频、语音介绍以及AR/VR等现代技术,让文物变得活灵活现,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文物背后的故事,也是”活”的第二层含义。

(3)可以让管理更智能、更便捷:文物及纸质档案管理比较繁琐,工作量大且不易全局配合,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河南文博搭建的管理系统,就是一个连接文物和数字化档案及管理者/公众的一个智慧化平台,贯穿博物馆管理整个流程,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使业务流程更流畅,部门之间协作更方便。

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

政策支持:文物的数字化建设有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中央文件印发以来,中央层面制度建设不断有新突破,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也在持续加大,23个省份也印发了文物保护利用的改革实施方案。

资金支持:《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及《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利用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和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可申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

博物馆定级评估加分项

2019年12月国家出台了新版《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与旧版《标准》相比首先是降低“硬件”限制,同时提高“软件”要求,更加重视公众使用博物馆的体验。《评分细则计分表》第1.7项——信息化建设项,有10分的分值,其中1.7.2项即明确将“有一整套适用于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的业务系统,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支撑博物馆业务流程”作为加分项。

强有力专业技术支持

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3D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文物领域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持。河南文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专业从事文博行业数字化保护和利用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专注于新装备的应用与研发,致力于文物的科技保护和科学管理。我们有过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30余项,软件著作权20多项,公司运有国际先进三维扫描设备及航拍设备通过高清图片拍摄、三维建模、高清平扫、720°全景拍摄,建立文物数字化档案,再通过公司开发的《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藏品综合管理系统》、《库房管理系统》、《线上展览展示系统》,搭建连接“管理者/公众+文物+大数据”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桥梁,建成“文物保护与利用及服务的智慧化”平台,并且积累了多次成功案例实施经验。

鉴于以上所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充分必要性、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同时也作为新时代博物馆建设定级评估的加分项目,在现代科技强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持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

THE END
1.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 人民为中心 文艺攀高峰——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主题展 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 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 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 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 艺术为人民—http://m.chnmuseum.cn/Portals/0/web/vr/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博物馆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万余人。“来国博,看中国,读世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观众的文化选择,并从中获取丰厚的文化营养。 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常展常新 骆驼背上玩乐队、2000多年前的原始“冰箱”穿越时空、霸气与可爱并存的远古“萌”禽……“来国博,这些文物千万别错过!”在社交媒体平台搜索关键词,呈现https://www.mct.gov.cn/wlbphone/wlbydd/xxfb/zsdw/202412/t20241210_956782.html
3.在国博读懂文化中国:当百年国博遇到“文博热”澎湃号·湃客这是国家博物馆为方便观众购买网红文创产品“孝端皇后凤冠冰箱贴”而临时设立的流动文创摊位。大约半小时后,3500件商品全部售罄,临时摊位撤销,一层大厅又恢复原貌。不知从何时起,国博凤冠冰箱贴化身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络“明星”,手持这件凤冠文创与馆藏真实文物合影,成为当下打卡国博的新方式。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58215
4.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正式上线!这一幕等了20年这离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提出 “文物、博物馆系统资源数字化建设” 过去了整整20年 故宫数字文物库正式上线 2019年7月16日下午3点整,@故宫博物院 官宣: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正式上线!故宫最全藏品信息就在这里,涵盖26大类文物,超过186万件/套文物基础信息,5万张精选文物影像。 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163964
5.100个GISer不知道的小众网站!一定有你需要的!20、机械键盘博物馆 网址:https://scrapbox.io/MECHKEYS/收集了非常多设计独特的机械键盘 21、全景故宫 网址:https://pano.dpm.org.cn/线上体验游览故宫,360° 查看各个宫殿,有文字介绍 22、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网址:https://digicol.dpm.org.cn/在线查看故宫博物院众多藏品,可根据分类和年代浏览 https://blog.csdn.net/2403_88103571/article/details/143786447
6.“共享”“创新”助力数字文物走向大众——故宫博物院举办“数字5月18日,结合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的主题,故宫博物院举办了“‘新’中有数,共‘创’未来——5·18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建设成果发布会”。发布会上,故宫“数字文物库”向社会最新公布2万件数字文物影像,同时举办了“故宫·腾讯联合创新实验室”落成仪式,向社会展现“数字故宫”建设https://minghuaji.dpm.org.cn/article/detail?id=21462
7.国家博物馆110周年,迎来首位“零零后”虚拟数字新员工!是自然人在元宇宙中的数字化身 宁波银行001号虚拟数字人员工“小宁” 平安银行虚拟数字人“苏小妹”也正式入职 平安银行虚拟数字员工“苏小妹” 而这一次 国家博物馆迎来了首个数智人“艾雯雯” 一起来看看这位数字员工 如何让以数字形式让文物“活起来”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04510550982736
8.小黑盒按照收入展示各个国家中人们的生活 https://www.gapminder.org/dollar-street 9.Mobile Phone Museum(手机博物馆) 中文?(我没找到Language选项,可以用浏览器翻译查看) 近200个品牌不同类型和年份的手机博物馆 https://www.mobilephonemuseum.com/catalogue 10.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中文 在线查看故宫博物院众多藏品,可https://www.xiaoheihe.cn/community/1/list/114940977
9.山西博物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实践与思考摘要:面临数字技术时代变革,博物馆需要调整定位、创新发展。文物数字化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应用到文物保护、研究、管理、文化传播等领域,有利于保障并促进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并适应数字社会发展的要求。山西博物院近几年在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中开展了积极的实践应用与有益探索,取得了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中的经验值得分享http://sanyamuseum.com/a/3/2024/0515/6771.html
10.戳!足不出户,带你尽览国博卢浮宫的旷世杰作01.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中国国家博物馆为过往的专题展览提供了实景观展体验,可以像身处博物馆内一样“边走边看”。http://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vr/电脑端观看效果较好可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打开观看02.陕西历史博物馆线上展览陕西数字博物馆依托2002年开始建立的陕西馆藏文物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收藏”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1-06/04/content_24273484.htm
11.中国国家博物馆导览系统观众需求分析2016年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推进文物与互联网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智慧博物馆”建设不断深入。博物馆导览系统协助观众更好地体验博物馆,成为博物馆智慧化服务探讨的重要课题。中国国家博物馆(下文简称国博)是国内博物馆较早使用语音导览设备为观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220&wd=&eqid=fe5870bf001ad0be00000002645a73a9
1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旨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示、传播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展示我国深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交流,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观念和理论共识,充分调动和https://www.ihch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