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国博”助推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 − 《前线》杂志 − 党刊推荐 − 文库 − 宣讲家网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发展实践、着眼全球未来发展所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国博创建1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按照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目标要求,国家博物馆积极推进“智慧国博”建设工程。该工程不仅要实现国家博物馆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实现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服务。

构建以数据资源为基础的智慧博物馆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打造若干综合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自2018年起,国家博物馆持续推进以数据资源为基础的“智慧国博”建设工程。该工程以数据获取与治理为核心进行格局重塑、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大力加强数据采集、数据融合和数据治理,推动智慧库房、智慧展厅、智慧楼宇建设,不断提升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水平。

推进智慧博物馆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模式。2023年,由国家博物馆牵头、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按照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慧融合、自主学习、迭代提升五条技术路线进行研究,构建了智慧博物馆建设“基础理论—技术方法—设备装置—平台应用—标准规范”完整体系,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模式和方法。

建设数字展藏体系,满足新时代博物馆业务要求。“智慧国博”建设工程通过数字技术采集藏品的各方面信息,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挖掘文物信息,实现藏品的数字增值。健全完善藏品管理体系,确保文物安全。充分利用三维扫描、3D打印以及虚拟修复等智能修复技术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展览中采用数字展示、虚拟现实、全息影像、高强度互动等技术,让文物呈现出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展示形态。国家博物馆通过数字智能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重塑文化遗产的展示形态,初步建成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展藏体系,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完善综合管理平台,提高决策时效。国家博物馆以智慧管理为导向,结合业务流程再造,建设综合工作平台与综合运行平台。综合工作平台通过对人、财、物的集约管理和科学管理,加强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的业务协同,促进业务融合和数据共享,使国家博物馆内部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规范化,大大提高内部控制能力,显著提升博物馆核心资源管理效能。综合运行平台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建筑信息模型(BIM)、视频融合等新技术,汇聚馆内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建立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数字孪生。根据不同主题,结合建筑和展厅的三维实景模型,可视化地展示各类宏观和微观数据,使管理者能够把握总体态势,透彻感知博物馆实际运行状况,辅助决策指挥。

“智慧国博”建设工程让博物馆智起来、让文物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国家博物馆依托丰富的文物藏品资源,不断探索文物活化新路径。“智慧国博”建设工程是全方位的体系建设,涵盖博物馆业务的各个方面,涉及博物馆主要关键领域的数字技术及智慧技术应用。

文物数据采集总量位居博物馆行业前列。国家博物馆大力开展馆藏文物数据采集工作,数据采集总量、数据治理等核心技术指标在博物馆行业名列前茅。现已累计完成97个展览全景三维数据采集,7100件文物三维数据采集,完成4.8万件文物二维高清影像采集,30万张照片及扫描件数据采集。国家博物馆申报的“馆藏资源三维数据后期处理技术创新与应用”案例被评为“2023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充分体现了国家博物馆在文物三维数据资源建设方面的先进性与创新性。

智慧管理与保护提升博物馆安全。通过建设藏品征集管理系统、藏品管理系统、藏品保护修复系统以及藏品大数据平台,实现对藏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稳步推进智慧库房建设,提升智慧库房建设水平,不断优化文物保护环境,实现对藏品实体的智能管理。文物预防性保护已经从博物馆藏展环境监测与调控上升为文物风险管理,环境监测从单点数据监测转变为空间环境感知。近年来,国家博物馆依托文物数据采集和虚拟修复技术,采用3D打印对青铜器进行修复、复制,并且结合传统上色作旧工艺仿制器物,提高了修复与复仿制的效率,保障了文物安全。

数字创新展示成为博物馆行业典范。在展览中,国家博物馆推出“三维珍品”在线展示,并采用增强现实技术(AR)、虚拟现实技术(VR)、混合现实技术(MR)等多媒体技术,为观众带来炫酷的视觉冲击效果。在“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等展览中,采用“实物+沉浸式”的全新展陈模式,为观众提供360度全方位观展体验。“数说犀尊”智慧展厅是“智慧国博”建设工程面向公众的一次集成式创新尝试。展厅内综合运用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红外感应、到达角度定位(AoA)等技术,在展厅内通过对人、物、环境的透彻感知进行综合分析,实现智能管理。

文物活化实践探索博物馆发展新道路。国家博物馆设立馆藏资源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加速文物活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不断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探索开展文物数据资源研究、展示、阐释和传播工作。国家博物馆创新推出“艾雯雯”“仝古今”两名虚拟数智人员工,开启“上云用数赋智”在博物馆行业全新的打开方式。数智人“艾雯雯”已解锁智能语音讲解功能,在“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和“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中,带领观众以全新的交互体验了解历史文化。

文化数字化让文化传播更高效、服务更便民

收藏在库房里的文物和实体展线上陈列的文物,正在被快速地纳入数据库并广泛在线展示,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改变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国家博物馆不断筑牢数据资源基础,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服务平台,让公众共享数字化成果。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提升观众的文化数字化体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博物馆与各行业的跨界合作,需要吸收各方专业力量推动文物活化利用。2023年5月底,国家博物馆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出品的首部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在国博剧场上演。国家博物馆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以“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夏商西周时期)为主要内容,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建设全景三维“中华文明云展”。数智人“艾雯雯”带领大家沉浸式观展,部分精品文物实现活化展示。数字赋能和“文化+科技”的创新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展示以更加生动的形式走近观众。

搭建文化服务平台,实现文化数字化成果共享。国家博物馆用“科技+”为博物馆赋能,文化服务从线下向线上拓展、向云端延伸、向观众靠近。持续推进文物数据资源共享,已公开上线馆藏80万余件/套。大力拓展虚拟展厅和在线展览。截至2023年10月,官网已上线82个数字展厅,其中包含首个由5G技术支撑的云展“永远的东方红——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云展览”。馆藏资源文物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基于AR/VR中国国家博物馆红色资源云展览技术提升与应用”荣获“2021年全国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提升优秀案例”。基于采集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高精度三维数据模型,打造全新的“复兴之路”云展览,助力红色资源活化传承。“云端国博——好展好课好文物”在第五届“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百项网络正能量专题活动”称号。2022年3月,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被教育部作为云端宝藏首批列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库。

“智慧国博”建设工程的一系列成果,不仅让文物保存得更好更安全,也让文博资源更活更火更智。这一工程的建设,不仅带来了新的文化场景、文化业态,而且也在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王春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THE END
1.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 人民为中心 文艺攀高峰——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主题展 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 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 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 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 艺术为人民—http://m.chnmuseum.cn/Portals/0/web/vr/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博物馆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万余人。“来国博,看中国,读世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观众的文化选择,并从中获取丰厚的文化营养。 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常展常新 骆驼背上玩乐队、2000多年前的原始“冰箱”穿越时空、霸气与可爱并存的远古“萌”禽……“来国博,这些文物千万别错过!”在社交媒体平台搜索关键词,呈现https://www.mct.gov.cn/wlbphone/wlbydd/xxfb/zsdw/202412/t20241210_956782.html
3.在国博读懂文化中国:当百年国博遇到“文博热”澎湃号·湃客这是国家博物馆为方便观众购买网红文创产品“孝端皇后凤冠冰箱贴”而临时设立的流动文创摊位。大约半小时后,3500件商品全部售罄,临时摊位撤销,一层大厅又恢复原貌。不知从何时起,国博凤冠冰箱贴化身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络“明星”,手持这件凤冠文创与馆藏真实文物合影,成为当下打卡国博的新方式。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58215
4.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正式上线!这一幕等了20年这离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提出 “文物、博物馆系统资源数字化建设” 过去了整整20年 故宫数字文物库正式上线 2019年7月16日下午3点整,@故宫博物院 官宣: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正式上线!故宫最全藏品信息就在这里,涵盖26大类文物,超过186万件/套文物基础信息,5万张精选文物影像。 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163964
5.100个GISer不知道的小众网站!一定有你需要的!20、机械键盘博物馆 网址:https://scrapbox.io/MECHKEYS/收集了非常多设计独特的机械键盘 21、全景故宫 网址:https://pano.dpm.org.cn/线上体验游览故宫,360° 查看各个宫殿,有文字介绍 22、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网址:https://digicol.dpm.org.cn/在线查看故宫博物院众多藏品,可根据分类和年代浏览 https://blog.csdn.net/2403_88103571/article/details/143786447
6.“共享”“创新”助力数字文物走向大众——故宫博物院举办“数字5月18日,结合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的主题,故宫博物院举办了“‘新’中有数,共‘创’未来——5·18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建设成果发布会”。发布会上,故宫“数字文物库”向社会最新公布2万件数字文物影像,同时举办了“故宫·腾讯联合创新实验室”落成仪式,向社会展现“数字故宫”建设https://minghuaji.dpm.org.cn/article/detail?id=21462
7.国家博物馆110周年,迎来首位“零零后”虚拟数字新员工!是自然人在元宇宙中的数字化身 宁波银行001号虚拟数字人员工“小宁” 平安银行虚拟数字人“苏小妹”也正式入职 平安银行虚拟数字员工“苏小妹” 而这一次 国家博物馆迎来了首个数智人“艾雯雯” 一起来看看这位数字员工 如何让以数字形式让文物“活起来”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04510550982736
8.小黑盒按照收入展示各个国家中人们的生活 https://www.gapminder.org/dollar-street 9.Mobile Phone Museum(手机博物馆) 中文?(我没找到Language选项,可以用浏览器翻译查看) 近200个品牌不同类型和年份的手机博物馆 https://www.mobilephonemuseum.com/catalogue 10.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中文 在线查看故宫博物院众多藏品,可https://www.xiaoheihe.cn/community/1/list/114940977
9.山西博物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实践与思考摘要:面临数字技术时代变革,博物馆需要调整定位、创新发展。文物数字化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应用到文物保护、研究、管理、文化传播等领域,有利于保障并促进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并适应数字社会发展的要求。山西博物院近几年在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中开展了积极的实践应用与有益探索,取得了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中的经验值得分享http://sanyamuseum.com/a/3/2024/0515/6771.html
10.戳!足不出户,带你尽览国博卢浮宫的旷世杰作01.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中国国家博物馆为过往的专题展览提供了实景观展体验,可以像身处博物馆内一样“边走边看”。http://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vr/电脑端观看效果较好可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打开观看02.陕西历史博物馆线上展览陕西数字博物馆依托2002年开始建立的陕西馆藏文物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收藏”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1-06/04/content_24273484.htm
11.中国国家博物馆导览系统观众需求分析2016年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推进文物与互联网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智慧博物馆”建设不断深入。博物馆导览系统协助观众更好地体验博物馆,成为博物馆智慧化服务探讨的重要课题。中国国家博物馆(下文简称国博)是国内博物馆较早使用语音导览设备为观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220&wd=&eqid=fe5870bf001ad0be00000002645a73a9
1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旨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示、传播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展示我国深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交流,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观念和理论共识,充分调动和https://www.ihch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