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一个曾盛极一时的南方大国。其先祖于周成王时受封立国,辟在荆山,扬威于鄂,后问鼎周室,进而成为五霸、七雄之一,最盛时尽有东至滨海、西至巴山及巫山之地,在诸侯国中面积最广、人口最多。“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恢宏气魄,决定了楚国的发展必然飞将冲天,鸣将惊人,以奔逸绝尘之势,在先秦诸侯国中独树一帜。
楚,一个浪漫乐观的民族。起源于祝融,其精为鸟。神话的流传、巫风的激荡,与先祖的关联,使楚人与龙凤结下了不解之缘。楚人以凤喻人、以凤喻德、相信乘龙御凤可以飘举升天。尊龙崇凤贯注到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器物造型、图案花纹、冠带衣裳、礼乐之器、诗歌舞蹈、巫术哲学,处处展现出凤飞龙游的美感。
楚,一种开放融合的文化。包罗宏富,从科学到巫术,从美学到艺术,从哲学到文学,构筑起博大精深的体系;精微准确的天文历法,精湛繁缛的冶金、纺织、髹漆,睿智玄妙的老、庄思想,高洁绮丽的屈、宋情思,彰显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独创的形式从各个方面展现自己。楚文化不仅局限于楚地,且波及周边诸国,楚由行政概念发展为区域文明概念。其清奇灵巧的风格,飘逸奔放的意趣,焕发出异彩纷呈的辉煌。
八百余年江山尘与土,楚造就了一个风华绝代的世界,楚区域文明成就了东方巨子的崛起,引领了后继者从物质到精神、从制度到风俗的潮流,揭开了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第一单元尊礼崇乐
礼乐可以明尊卑,助教化,礼之繁缛、刻板辅以乐之端严、灵动,自商以来有效地维持着统治秩序。楚之礼乐与中原一脉相承,又融入了楚人独特的生活风尚和审美趣味。礼乐之器既有中原之凝重、典雅、简朴,又有楚之活泼、灵动、华丽,浪漫与理性交织,华夏与蛮夷风格混融,从造型到纹饰到组合方式,无不昭示着楚的风范和气度。
王家祭器——楚王盦(ān)悍鼎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今淮南市杨公镇)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天津博物馆藏炊器和盛食器,也是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的重要礼器。此鼎附耳有盖,盖上有环和三个变形的鸟状钮,共有铭文六十字,分布在鼎盖内、口沿、腹部等处。铭文记载了楚幽王为庆贺胜利,用缴获的兵器铸成此鼎,并用于祭祀的史实。其中鐈(qiáo),鼎(长足鼎)是楚国高级贵族使用的、具有楚文化特色的鼎。楚幽王,熊(写作盦)姓,名悍(即忎),公元前237至前228年在位。
楚国的卿大夫礼器——王子午铜鼎(附匕)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该器为楚国令尹王子午的七件列鼎之一。七鼎在春秋时为卿的鼎制,与王子午的身份相符。王子午即《左传》所记载的“公子午”,又名子庚,楚庄王之子,楚共王之弟,楚康王二年任令尹(相当于丞相)。七鼎内盛牛骨,与周礼规定的七鼎大牢鼎实(牛、羊、豕、鱼、腊、肠胃、肤)不符。鼎腹的周围,附有六只以失蜡法铸就的怪兽,前爪紧抓住口沿,后爪蹬着腰部,似在觊觎鼎中的美食。内腹与盖有铭文85字,字体修长,笔划婉转逶迤,颇多类似鸟虫书一样的装饰性笔划,别具一格。铭文大意为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我施德政于民,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此为准则。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弧线的运用,使此鼎臻于完美。匕是从鼎内取肉的器具。
凤鸣九天壮声威——虎座凤鸟漆木架鼓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2000年湖北江陵(今属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虎座凤鸟漆木架鼓属于悬鼓,此鼓以虎为座、凤鸟为架,是楚地特有的一种乐器,同类型器物均出土于楚国贵族大墓,可知当时只有王室及高级贵族才能享有。此器基本完好,是迄今发现最精美的虎座凤鸟漆木架鼓之一。楚属南方祝融之地,向有崇凤传统,凤鸟为至高无上的神鸟,其地位堪比中原威力无边的神龙。木架鼓中的凤鸟,昂首屹立,仰天长啸,似在为鼓壮声助威;作为百兽之王的猛虎,乖乖地蜷卧在凤鸟脚下,或是为了突出凤鸣九天的威严和震慑效果。造型别致典雅,设计巧妙,融声、色、形于一体,表现出楚人绝妙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虎座凤鸟漆木架鼓不仅是精美的乐器和艺术佳品,更是灿烂楚文化的象征。
曾侯乙夫人的“金声”——铜编钟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1981年湖北随州擂鼓墩2号墓出土随州博物馆藏先秦至两汉时期,以铜编钟、石玉编磬为主体乐器的“金声玉振”是最庄严、隆重的音乐礼仪,在重大祭祀、朝聘、宴享活动中不可缺少。同时,编钟、编磬还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仅限上层贵族使用,其数量、大小根据天子、诸侯、大夫等身份有不同的礼制。楚人尚钟,曾国(楚国属国)国君曾侯乙墓所出编钟精美绝伦,代表了楚地铸钟的最高水平。此套编钟为其夫人的礼乐,其规模略小于曾侯乙编钟,共36件,风格与曾侯乙墓编钟极其相似,然而音乐性能稍逊。这些特点向我们表明楚统治者在制造青铜乐器时首要的是拥有当时宫廷礼仪乐器的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