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基于移动AR的文物展示系统研究

政策背景: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科技支撑,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1]。博物馆现存问题:

传统博物馆:文物信息深奥难懂,缺乏针对创意设计领域的深度解读。展览内容有限,形式单一。现有的展览大多都是实体静态展,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能获得的有效信息很少。未考虑设计师参观博物馆时的体验过程与需求。设计师难以获取展品的各个细节,展品所蕴藏的文化历史知识容易被忽略。

数字博物馆:尽管数字博物馆展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但是,无法使用户身临其境,全方位、多角度观察与感知文物。

本文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针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领域的需求,提出了基于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博物馆文物资源展示方式。将移动AR技术与博物馆导览APP结合,对博物馆文物资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为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系统支撑。

一、博物馆文创设计研究现状

(一)发展趋势近几年,国内政策的扶持以及博物馆自身的实践探索都在为文创设计开发提供机遇。现阶段国内外博物馆都在深入挖掘博物馆馆藏文化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

(二)问题小结国内现有博物馆的展示形式都过于单一。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是博物馆和核心价值所在,并不能单一分类、排列与并置,更应该是内部文化精神的流露[2]。

目前,文物界和设计界缺少一个成熟的、面向文创设计的数字知识库,文创设计师们无法有效便捷地运用传统文物资源。

二、基于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文物展示研究

(一)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领域

1.从增强现实技术到移动增强现实技术(MobileAugmentedReality,MAR)

1992年,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由Caudell等提出[3],是一种将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技术,使数据信息更直观地展示在现实中。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数量在2012年达到峰值,又在2016年迎来爆发式的增长,且持续上升。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满足结合虚拟和现实、实时交互、注册于三维中三个条件的即算作AR;移动AR不仅要满足AR的定义,还需要有可穿戴的输入和交互技术、数据的存储与读写技术与无线网络。

2.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

AR的主要实现方式有两种:光学透视式和视频透视式。光学透视是将电脑生成的数字图像显示到用户眼前的镜片上,这样就可以使现实场景和虚拟信息同时被用户的眼睛捕获。视频透视式技术是将现实场景先通过相机录入电脑,通过和虚拟对象的整合与压缩后再呈现到用户眼前。要实现AR最核心的是识别与追踪。首先,相机要先识别标志、关键点、光学图片等;然后再根据特征检测、边缘检测或者其他图像处理方法来实时追踪;最后将虚拟图像叠加到现实场景中。现阶段移动AR的应用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实地工作:AR可以通过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与开发者提供的数据生成比二维平面图纸更直观的三维模型,并显示到现实场景中,这对建筑、维护、勘探和装配等行业的工作者提供了更加直观的理解。

(3)教育和娱乐:在教育行业,AR可视化的应用主要分为建模型、探索型和AR图书。正是因为AR的直观性和强交互性,使其在教育和娱乐方面大放异彩。

(4)医疗:AR可视化在医疗行业中也已经有了广泛的运用,通常是通过医学摄像机或者其他设备采集到数据后生成虚拟三维模型,再渲染到医疗设备或者患者身上,用于辅助医生进行诊断或手术。

(二)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在文物展示中的应用

1.技术依托

增强现实技术是将计算机中生成的虚拟场景与现实世界的环境先融合再进行补充或者增强,移动增强现实系统通常分为四个模块:真实环境模块、虚拟场景模块、三维跟踪注册模块以及输出显示模块[2]。

2.实现方式

本文将在PC上采用Unity3D作为开发环境进行基于Android平台的增强现实应用开发;采用三维动画软件Maya来进行虚拟场景制作;采用Unity3D中的开发包VuforiaARSDK来具体实现增强现实。

3.展示形式与应用场景

通过AR移动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般地与展品的三维模型进行近距离互动,仔细观察各个角度来补充平时通过人眼无法观察到的展品细节信息,解决了传统博物馆内展品不便于观众近距离详细观察与触碰的痛点,打破现有展品“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格局。

AR技术不仅能更好地展示文物,还能很好地保护与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现实技术在保护与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上最大的优点就是其还原度极高,而且不会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缺损甚至失传这样的现象。

三、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基于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文物展示研究

(一)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设计师的需求研究

1.实验设计

本实验在浙江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内浙江省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内完成,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将安排主试者与被试者在一个不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房间中进行一对一实验测试。提供给被试者的材料包括设计任务书、纸和笔。整个实验过程将使用录音设备进行记录[4]。

2.实验阶段

3.实验实施

在正式实验前,先进性预实验:向被试者解释出声思考方法,并要求被试者进行简短的出声思考练习。然后开始正式实验,被试者要求根据设计任务书进行文创产品设计,通过产品手绘来展现设计方案;实验过程中,被试者应始终保持出声思考,如果在30秒内没有说话,主试者则应进行提醒。

出声思考法解释:出声思考法即口语分析法,是一种设计认知研究方法。该方法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同时口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口头报告的内容能反映出设计师在认知层面的所看、所想、所做;能较为客观地还原设计认知加工的思维信息,是获取设计知识的方法之一[5]。

4.实验分析与讨论

(1)现有知识库的用户体验现状

知识库中的各个知识点太过分散,联系不够紧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来回反复查阅。每位设计师需要的知识点都不相同,很多知识点同时出现只会产生干扰作用,影响知识获取的效率。且纹样、颜色等重要信息只有文字提取,对于设计师做文创设计来说意义不大,无法快捷有效地运用。

没有类似的文物可以进行同类比较、设计思维发散;没有该文物已有的已经面市的文创产品进行引导,供用户学习。

(2)用户体验提升策略

将移动AR技术与博物馆导览APP结合,用户可以使用手机查看博物馆内展品的信息,也可以对展品进行信息检索,当使用增强现实导览模式时,将手机的摄像头对准展品时,可以显示该目标文物的知识库。提取纹样色彩等对文创设计来说重要的信息作为AR素材,使设计师能够更方便快捷地使用进行文创设计,如图1所示。

四、面向博物馆文创设计的移动增强现实文物展示系统

(一)系统架构

1.三维场景与展示器物建模

创建三维场景与器物模型需要大量的文字以及图片信息。为了达到理想的增强现实效果与加载速度,在寻找图片资料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好图片的大小与清晰度;同样也需要各个角度的图片来展现文物的空间关系以及后期贴图使用。在器物模型建立完毕后,贴图环节至关重要,通过贴图来表现物体的细节,材质以及灯光的渲染调试使最终效果更具有真实感。

2.图像的采集录入

通过运用三维扫描建模技术对现实场景中的展品进行三维立体扫描,进行特征点的采集。

3.图像识别标记与匹配

运用三维立体扫描采集出特征点后,对目标文件进行样本分析,标记出被扫描的展品的特征点。当现实场景信息与样本信息匹配成功后即对当前现实场景进行跟踪渲染,若匹配失败,则退出对当前图像的三维跟踪渲染,重新识别加载。

4.场景定位与模型加载

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需要保持几何一致才能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的不匹配问题,影响用户体验。保持几何一致是三维跟踪注册技术的验证,也是虚实场景结合中最核心的要求。

5.交互

移动应用界面设计原则:

(1)交互界面与AR界面的融合性:因为用户要基于虚实融合的场景进行学习研究,所以要求交互界面在输入与输出两个方面都保持一致,即要保证整个系统的界面的整体外观、布局、信息显示及交互方式都需要统一的风格。

(2)交互界面的布局合理简洁:交互界面应该简洁明了不影响增强现实的界面。菜单图标都应该放置于可视区域的边缘,减少对主界面的干扰。

(二)功能模块:功能模块主要分为服务端和移动端,服务端用来存储博物馆与展品的信息,移动端用浏览展品图文信息和增强现实导览。

1.交互界面模块设计

本系统一共有两种导览交互方式:图文导览模式与增强现实导览模式。

(1)图文导览模式

用户通过在界面中选择好博物馆与图文导览模式,便能浏览各个博物馆中展品的最新展览信息,并对文物分类检索找到自己想要浏览的展品数据;为了让用户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在图文导览模式中也会加入语音与视频讲解,使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

(2)增强现实导览模式在增强现实导览模式下,用户打开APP并手持移动设备参观博物馆,移动设备将通过摄像头采集到的视频信息进行处理后上传到服务器,与其中储存的展品信息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后便将其增强信息显示到界面之中。

2.增强现实模块设计

(1)导览

(2)导航

结论

目前,设计界与文物界缺乏一个成熟的、面向文化创意设计的文物展示APP,缺少对器物知识的有效整理和运用。针对文创设计的需求,探索性地提出面向文创设计的基于移动AR的文物展示系统,对该框架进行了验证;解决了面向文创设计时在使用器物知识库过程中的痛点,帮助提升了文创设计师的工作效率,为基于移动AR的文物展示系统在文创设计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THE END
1.今日封面丨爆火文创的“出圈”密码最近一段时间,很多文创产品被追捧热议,有的还供不应求。这些博物馆里的文创产品,设计感十足,品类丰富,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它们是如何以小巧之姿,圈粉无数的?小小文创产品频频出圈背后的密码究竟又是什么呢? 在文创出圈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一些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如何让文创产品拥有持久的吸引力,进http://lanjingshare.qtvnews.com/share-html/lanjing/share/newsDetailsLj.html?id=16339933
2.做大文化文物IP产业链广州文博资源开发按下“加速键”从厚厚的“集章本”到精美的联名潮玩,从“夜游博物馆”到“考古工地研学”,从“沉浸式话剧”到“主题city walk”……近年来,文化文物主题文创越来越成为公众热追的文化潮流。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广州,拥有丰富的文化文物资源,如何将之创新升级成为与生活密不可分的优质文化产品,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意产品消费,打https://news.dayoo.com/guangzhou/202412/12/139995_54759840.htm
3.博物馆文创的生意经,闭着眼睛就能念好?近年来,随着“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深入人心,博物馆文创遍地开花,越来越“卷”,涌现出如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甘肃省博物馆“绿马”玩偶、南京博物院“小粉炉”冰箱贴等在内的不少“爆款”。然而,当笔者怀揣着更多期待,意欲将“买买买”作为逛博物馆的标配时,却发现日常邂逅的多数文创产品其实令人失望。 https://m.gmw.cn/2024-05/09/content_1303731984.htm
4.原创:博物馆文创产业的革新之路:创新融合与可持续发展本文深入探讨了博物馆文创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分析消费者需求、成功案例与未来展望,文章提出博物馆文创产业应走创新、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满足消费者对文化体验的高品质需求,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时代与文化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https://t.10jqka.com.cn/pid_405175684.shtml
5.贵州博物馆概况所以习总书记所提文化自信还是很有道理、有针对性的。1955年以后就开启了重庆博物馆的时期,2000年,博物馆新馆舍开建,2005年6月18日重庆直辖纪念日的时候,博物馆正式开放,至今已经十五年了。 3.发展现状:一馆五舍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中国记载水文题刻很早,方法独特。白鹤梁一年当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下,枯水https://www.gzmuseum.com/gbjt/202204/223.html
6.艾媒咨询2023在国家文物局的部署下,全国各地博物馆已在利用已有的数字资源推进网上展览的开展。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收录300个线上展览,其中,北京地区数量最多。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互联网+陈列展览”主题活动,满足了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拓宽了博物馆自我宣传的渠道,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https://www.iimedia.cn/c400/98332.html
7.用生活美学推广历史,用文化创意振兴东北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的阐述,运用文献研究法,阐明了文创、博物馆文创、红色博物馆、红色文化等相关概念和界定。 第三部分对红色博物馆文创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当前发展红色文创的优势与瓶颈,提出利用文创解决问题的视角,并阐述了红色博物馆文创的发展意义。 https://www.openwhy.cn/article/detail/1112330147916128256
8.国内外博物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二、国内外博物馆发展现状案例 (一)国外博物馆发展趋势(以文创产品和特色宣传为主打) 1.大英博物馆 (1)打造小孩玩具,培养新的“粉丝” 前几年风靡全世界的大黄鸭就是大英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它的创意灵感来自于那个成为地标拍照景点的巨大呆萌物,而现在小黄鸭已经成为英国人日常可见的洗澡专用玩具,承载了很多英国http://www.handanwenhua.net/zuojia/2020-04-19/2412.html?ivk_sa=1024320u
9.IIGF观点探究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苏州博物馆为例(三)苏州博物馆运营结合互联网技术,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苏州博物馆在运营模式上秉持可持续原则,对博物馆进行了全面的数智化革新,提升了博物馆的吸引力。2021年9月在苏州博物馆西馆内设立的“苏色生活馆”开始正式运营。“苏色生活馆”以时间节气为主题,将苏州传统的民俗文化作为叙事依据,利用全方位LED屏营打造了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2/7575.htm
10.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博物馆文创产品是指:“以博物馆馆藏文化资源为基础,经过创意和科学技术的转变而形成的各种产品。”近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博物馆的文化创意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博物馆开展文化创意工作,以此来缓解博物馆的运营资金紧张等问题,从而,增强博物馆自身的运营能力。 http://www.eeelw.com/guanli/144461.html
11.“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创设计趋势与创新“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创设计趋势与创新,互联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在博物馆热的推动之下,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市场迎来了蓬勃发展。本文以"互联网+"为背景,对博物馆数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进行分析与研究https://read.cnki.net/web/Journal/Article/DZLU201923073.html
12.博物馆运营现状及改进建议③聘用高水平专业团队。向社会公开招募具备专业技术的优秀团队,招募过程公开、公示。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通过协同创新、社会参与、跨界合作、互联网传播等方式,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多措并举盘活博物馆藏品资源。 总之,在国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业建设的环境下,博物馆行业应该抓住推动博物馆全面健康发展的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715757020&efid=hVGNEsWsMfzxLg0STka8Ng
13.博物馆文创产业的互联网模式在中央及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从设计、生产、营销一条链式打造符合各自博物馆文创发展模式,先后涌现出许多集创意、文化、审美、实用于一体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许多地方博物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先行一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链;如江苏南京博物院的“微服出访”行李牌、“竹林七贤”冰箱贴;江苏苏http://www.jianbaoshoucang.com/gudong/1703.html
14.新快报对于各博物馆的文创实践和未来发展方向,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表示,文创产品和互联网的结合,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得以传承,并让海外消费者也开始青睐中国的文创产品,这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之一。同时,未来博物馆文创产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推进,一是完善博物馆创意产业生态圈,从而推出更丰富的文创产品https://ep.ycwb.com/epaper/xkb/h5/html5/2020-05/20/content_332_267789.htm
15.国家博物馆谋划文创电商多元化转型破局价值变现传统文化的文创产业开始尝试走向“新型电商”。业内人士表示,以目前的中国互联网发展速度来看,文创携手电商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 国家博物馆试水“电商” 日前,在阿里巴巴全球粉丝经济峰会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旗舰店正式亮相。借力儿童节,国博旗舰店还玩起了 “6.1折起”的促销活动。 https://wxly.p5w.net/article/1470142.html
16.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世界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也为我国博物馆数字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博物馆的数字化应用方面,我国紧趋世界步伐,博物馆数字化浪潮可以追溯至1998年8月,河南博物馆成立了首家国内博物馆互联网网站,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博物馆先后建立互联网网站,标志着我国博物馆“触网”拉开了序幕。 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
17.文旅文创调研报告范文(精选5篇)以湖北省博物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武汉革命博物馆为代表的武昌博馆群早已是武昌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博物馆更以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开发为切入点与武昌区文化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自20xx年5月24日省文物局召开全省相关文博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工作推进会,并成立湖北省博物馆文创联盟以来,各博物馆便积https://www.yjbys.com/diaoyanbaogao/3237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