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姚亚平平常心得今天收录于话题#江西水文化5个
景德镇市是国务院1982年2月8日公布的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年12月1日授予的“世界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
纵观全国和全球,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被称为“都”的城市也不少,如果要问哪几座城市最有魅力、最值得一去,那景德镇肯定是其中之一。
那么,我们到了景德镇,可以看些什么呢?
景德镇是瓷都,在历史上的很长时期内,它是一座以制瓷为中心的城市。
景德镇的瓷,与广东佛山瓷、河北唐山瓷、山东淄博瓷不同,它是高温瓷,烧制温度要达到1380℃。
而古代景德镇的瓷窑都是柴窑,它是用浮梁县及周边山里的木柴烧的。
但木材不是焦炭,怎么可能烧到1380℃呢?
但景德镇的瓷工偏偏就烧到了。因为景德镇窑的窑膛很大,烟囱很高,这就在窑膛里拉出了一条长长的火道,在这条火道上,温度就达到1380℃。
景德镇的“镇窑”2013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人摄
古代的这种窑不像现在科技发达,它不是等温窑,窑室内不同位置温度并不一致,只有在火道上能达1380℃,其他位置则为1200℃、1100℃……、而且,这种窑也不是可控窑,你想达到什么温度就能控制在什么温度。但有些瓷器对烧成温度的温差要求很严,有的品种甚至要求不能相差5℃。
这样一来,哪种瓷器放在窑里哪个位置就很有讲究,要凭“满窑师傅”的经验,把各种瓷坯“各得其所”地放在合适的位置。而火候的掌握也很关键,要靠“把桩师傅”的判断。
纵看景德镇陶瓷史、乃至中国陶瓷史、世界陶瓷史,其中人们的探索和努力、科技创新与进步,往往表现在对燃料、窑炉的改进上,也就是对“那一把窑火”的掌控上。
讲到这里,景德镇制瓷的故事还没完。从元至清,景德镇成就最高的瓷是皇帝的瓷,景德镇最好的窑是皇家的窑,也就是说,景德镇的御窑不是民间瓷厂,也不仅是国有瓷厂,而是皇家瓷厂,是专门为皇帝烧瓷器的。而皇帝的瓷器绝不能烧砸了,否则,那是要出人命的。
现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里,还藏有一块清代青花“佑陶灵祠”瓷匾,这是清代督陶官唐英在1731年(清雍正九年)专门为纪念窑工童宾而重修的“凤火仙师庙”而题写的。
督陶官唐英题写的“佑陶灵祠”现藏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童宾的故事就反映了皇帝瓷器后面烧造技术之难、阶级压迫之深的事实。
那是在明朝的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青龙缸,久烧不成。潘相就严厉逼迫和残害窑工。童宾十分愤慨,纵身跳入窑中,以身作薪,以示抗议。第二天开窑,龙缸烧成。童宾之死,激起民愤。全镇窑工起来暴动,焚烧税署与厂房。潘相只身逃走。事后,官府为缓和矛盾,在御窑厂东侧建“风火仙师庙”。童宾成为窑神受到纪念。
景德镇御窑遗址中纪念童宾的“风火仙神庙”(重建),门额悬挂着唐英题写的青花瓷匾“祐陶灵祠”
这样一来,一方面是高温瓷,难以烧成;一方面是皇家瓷,必须烧成,那怎么办呢?
那又来了一个问题:剩下的产品、包括烧坏的次品怎么办呢?能拿到市场上去卖吗?或干脆卖到国外去,那可是能卖个好价钱。但这是皇家的专用瓷器,在“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笔下,景德镇瓷器是“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难致同”,这么好的东西只能归我皇帝所用,怎能流到民间甚至到国外去呢?只能就地打碎。你看,这就是皇权,就这么专制,就这么野蛮。
御瓷的打碎还有一套规矩:先在底部用锐器戳个洞,再用钝器打碎。就这样,打呀打,打了几百年,结果,打出了两个文化现象:
一是打成了一个文化堆积。这个文化堆积有多大、多高呢?据说方圆有6平方公里,16米高。从明初、明中、明末到清代,层层叠叠堆起来,圈圈堆堆铺开去,非常壮观。
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出土明代落选瓷器
不像在“一带一路”沿途发现的一些瓷片,那都是“文明的碎片”,证明这个地方是中国的领土,或证明中国人来过这里。可是在景德镇,打碎的瓷片是一个文化堆积。而且,这些文化堆积是和生产场地连在一起的。这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是极其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景德镇御窑遗址成化堆积清理现场(图片源自网络)
第二,这里有许多厚重的历史信息。现在把这些碎瓷片挖出来,再粘起来,又成了当年那个瓶子或盘子。
比如明朝洪武年间的某种瓶子,现在全世界仅存若干个,北京故宫、或台北故宫、或某个外国的博物馆有一个,但景德镇有几个,只不过北京等地的是完整的瓶子,而景德镇的瓶子是重新粘合起来有许多裂痕的。但它们都具有同样的历史价值,而且景德镇的破瓷瓶还特别传达了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器皿使用制度的历史信息。
青花大龙缸明正统口径59.5cm腹径86cm底径69cm高75cm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品
景德镇拥有御窑厂等不可移动文物770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48处,陶瓷遗产覆盖了唐、宋、元、明、清、近现代、当代等各个年代。遗址遍布老城区、东市区、东河流域、南河流域,几乎达到全城覆盖,主要有五个相对集中片区:
1、珠山老城的御窑遗存片区;
2、民窑遗存片区,主要有城中的金家弄、城东的湘湖至黄泥头一片、城南的湖田、城西的丽阳、城北的观音阁、瑶里的绕南-栗树滩;
3、南河(含小南河)流域(三宝蓬、进坑等)制瓷原料区;
4、东河沿河陶瓷遗存片区,主要有瑶里绕南至粟树滩、东埠村及高岭土矿址区。
5、东城的现代工业文明遗存片区。
这些年来,景德镇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重点建设保护好御窑厂国家遗址公园。习近平总书记就这项工作先后作出两次重要批示,为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御窑大遗址的保护工作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新进展。
从2002年起,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拉开帷幕。
2006年,御窑厂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布实施《御窑厂遗址保护规划》。
2013年12月,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列入入选国家重点大遗址、建设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同时列为全国25处大遗址重点保护展示工程和全国10处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这些年来,建成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同时,累计投入35亿元保护及建设资金,共搬迁、拆除占压建筑近10万平方米,将周边13.1平方公里划定为重点保护区,对其中的老窑址、老街区、老厂区进行了整体性保护,原来分割成四大块的保护范围现已彻底贯通,御窑厂遗址区有机连成一片。
2013年景德镇制定并实施《御窑厂遗址五年考古发掘规划》。
2014年至2016年与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故宫博物院合作,对围墙东侧、遗址西侧及御窑博物馆新馆建设场地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
2016年1月,故宫博物院在景德镇市设立“景德镇陶瓷修复与研究中心”“故宫学院景德镇分院”与“故宫学院景德镇陶瓷考古所”三大研究合作机构。
2017年1月5日,在完成众多保护建设项目并取得多项考古成果的基础上,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7年8月考古工作取得重大发现,明代御窑厂东侧围墙等遗迹被揭示。
景德镇御窑大遗址公园
2018年5月1日,《景德镇市御窑厂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御窑厂遗址保护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管理轨道。同时,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对遍布全城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十大瓷厂”老厂房等文化遗存实施系统性保护修缮,一座具有“世界风范、古镇风韵、时代风貌”的陶瓷文化遗产样板区正在加快形成。
现在,景德镇御窑遗址公园已经成为景德镇的网红打卡点。
我们在讲景德镇陶瓷史的时候,绝对不能忘记:御窑和御窑制度在1911年就结束了,但景德镇瓷业并没有停止奋斗、创新和发展,它在奋斗中探索,它在曲折中前行。
更重要的是,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并没有止步于御窑,御窑也不是景德镇瓷业发展的顶峰。后来,景德镇瓷路还走过了珠山八友时期,更重要的是新中国的建立,不但为景德镇瓷业发展奠定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基本的制度基础,还为景德镇瓷业开启了现代化工业化道路,景德镇瓷业出现了新的发展前景和伟大成就。
“景德镇工业遗存博物馆”展示了当年景德镇建立十大国有瓷厂的史料。
当年的景德镇宇宙瓷厂是十大瓷厂之一,以生产出口的印花类陶瓷为主。它一直倡导“日用瓷艺术化,艺术瓷日用化”,也是机械化做瓷的最早实践者。它提出了“要打造全中国人的饭碗”的理念和口号,可见它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宏大理想,而且它一个厂子的陶瓷外贸量在全国陶瓷外贸中也占有相当份量,难怪它叫“宇宙瓷厂”。
当年“宇宙瓷厂”厂房上的厂牌
现在,宇宙瓷厂的厂房和厂区被保留下来,打造成陶溪川文化创意产业园,“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就坐落在这个园区里。
“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在园区里的位置并不彰显,但它是整个园区“魂”的存在。因为它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在现代化、工业化征程中所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比如,馆内保留着一条长长的隧道窑。
景德镇工业文明时期的隧道煤窑遗址-图片源自网络
隧道煤窑是陶瓷烧窑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就像是一个自动流水线,陶瓷坯胎在这个门进去,随着自动传输装置,走到末尾门的时候,整个烧制正好完成。这个设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能,同时还解放了劳动力。
从1954年“宇宙瓷厂”(那时还是建国分厂)开始,试烧以煤为燃料的方形煤窑,再经过简易圆型煤窑、正规圆型煤窑等阶段,至1965年,景德镇共有正规圆形煤窑131座投入生产。至此,陶瓷烧成基本实现了以煤代柴。
煤烧圆窑属于间歇式窑炉,这制约了热能的充分利用以及陶瓷工业更大程度的规模化和机械化。于是,景德镇决定在光明瓷厂建全国第一条煤烧还原焰的隧道窑。该条隧道窑,窑长77米,燃烧室6对(氧化炉2对,还原炉2对,成瓷炉2对),风机6台(窑尾冷风机、急冷气幕风机、热风抽出风机、气幕风机、预热带搅拌抽出风机、预热带搅拌打击风机等)。每班次带班长1人,烧窑工6人,每人烧2只炉子,每班进16窑车。采用油压推车机推进,日耗淮南煤6吨、鸣山煤2吨、仙槎煤5吨,折合标准煤8.78吨。
光明瓷厂煤烧隧道窑的建成及其投入使用的成功,为全市推广使用隧道窑烧成提供了样板。随后,各主要瓷厂先后都建有煤烧隧道窑,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市先后建成16条煤烧隧道窑。
煤烧隧道窑的大量使用,当时至少有五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极大地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二是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三是充分利用了本地煤炭资源,四是使陶瓷烧成的科学化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五是为下一步陶瓷烧成燃料升级打下了基础。
景德镇陶溪川文化创意园区本人摄
陶溪川是以景德镇原国有宇宙瓷厂土地和厂房为核心区而建成的一座文化创意街区,通过对老厂区的改造,建成了集陶瓷、会展、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业态街区,涵盖商业贸易、酒店餐饮、文化创意、艺术交流、会展博览、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业态,是陶瓷工业遗产利用的典范。现在,陶溪川陶瓷创意产业园已经成为景德镇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是瓷业的“硅谷”,创意的天堂,世界陶瓷手工业的“梦工厂”,陶瓷旅游的目的地。
这些年来,景德镇陶瓷遗产的保护工作做得越来越好。景德镇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对各种各类遗址进行了整体和全面保护:一是整体保护了御窑厂大遗址,二是整体保护了湖田古窑址、落马桥窑址、高岭瓷土矿遗址等民窑、瓷土制瓷原料矿遗址;三是整体保护了原十大国有瓷厂等工业文明时期遗存。
这一保护工作不仅是一个文化修复项目,也不仅是一个城市旧改项目,更是一场庞大的标志性的文化复兴工程。通过陶瓷文化大遗址的整体保护,再现景德镇千年陶瓷烧造史、600年御窑发展史和百年现代陶瓷工业史,记住瓷都的城市乡愁,延续瓷业的历史文脉,从而走出了景德镇瓷都、瓷业、瓷器传承创新的新步伐。
去景德镇参观、考察和旅游,不但可以看到上述五种历史文化遗存,而且,这五种遗存中还保留着完整的瓷器生产的工艺流程,涵盖了从原料开采、加工到陶瓷生产、物流、贸易的全部工序,清晰地展现了瓷器的生产组织逻辑和包括原料、燃料供应体系、瓷器生产到瓷器销售体系等整个产业链条。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到景德镇,可以去看各种各样的窑。
有古代社会的各种柴窑:湖田、瑶里、丽阳多处可以看到宋代的龙窑、元代的馒头窑(又称“马蹄形窑”)、明代的葫芦窑、明清御窑的“六式窑”,即:青窑、龙缸窑、风火窑、色窑、爁熿窑、匣窑。
下面是坐落在浮梁绕南栗树滩的宋代龙窑遗址:
景德镇瑶里栗树滩宋代龙窑本人摄
特别可以看看清代的“蛋形窑”,因首创于景德镇,又称“镇窑”。下面这座“镇窑”,是2013年列入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德镇“镇窑”本人摄
也可以看到现代工业文明遗存中的各种煤窑、电窑、气窑、梭式窑。
我们由此看到千百年来景德镇一次一次的窑炉形制的变革、一次一次烧成技术的进步,是如何促进景德镇瓷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
景德镇的历史文化遗产中还包括那数不尽的瓷器。
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景德镇不间断地生产出瓷器数亿件。现在景德镇地面和地下保存着的大量瓷器,其数量之大、质量之精、器型之巧、釉彩之美,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到景德镇是一定要去看陶瓷博物馆的。
景德镇御窑陶瓷博物馆
现在中国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御窑陶瓷博物馆已经建成,正在加快建设国家古陶瓷研究修复中心,加强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
景德镇市现有各类博物馆22家,名单如下:
1、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2、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
3、景德镇民窑博物馆、
4、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5、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
6、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
7、景德镇皇窑陶瓷博物馆、
8、景德镇昌南粉彩瓷博物馆、
9、景德镇精益斋陶瓷博物馆、
10、景德镇御窑文化艺术博物馆、
11、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博物馆、
12、景德镇玉瓷博物馆、
13、景德镇厚森青花瓷博物馆、
14、景德镇陶瓷包装历史博物馆、
15、景德镇市人间瓷画当代艺术博物馆、
16、景德镇蔡玲玲陶瓷艺术博物馆、
17、景德镇景东艺术陶瓷珍品博物馆、
18、景德镇宁钢艺术博物馆、
19、景德镇邓希平颜色釉陶瓷艺术博物馆、
20、景德镇浮梁县古县衙茶文化博物馆、
21、浮梁县博物馆、
22、乐平市博物馆。
另外,景德镇外销瓷博物馆,大师饶晓晴艺术博物馆,陶瓷窑炉博物馆、唐英纪念馆、浮梁茶文化博物馆,将于2021年开馆。
一个全市人口167万、市区人口50万的城市,竟然拥有这么多的博物馆,而且全都是陶瓷类的博物馆,这在全国、全球都是极其罕见的。
景德镇完全可以进一步打造“博物馆之城”:
1、重点打造一批。2023年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民窑博物馆将申报国家一级馆和二级馆,力争2024年,景德镇的国家一、二级博物馆由当前的4家达到8家,国家三级博物由当前的2家达到10家,等级率显著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当前约31%)和全省平均水平(约33%),达到50%。并把“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等国家一级馆建设成全国一流博物馆,把“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十大瓷厂博物馆”、“皇窑艺术博物馆”等国家二级博物馆建设成高水平特色博物馆,
2、加快建设一批。力争至2023年,使景德镇的博物馆达到35家,其中国有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举办的博物馆约15家,非国有博物馆约20家,使景德镇平均6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名列全国前列。
3、推出博物馆高质量品牌。以一流标准,对“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扩建国际现代陶瓷博物馆(分馆),打造当代国际陶瓷精品“集大成者”,全力建好御窑博物馆,2021年6月建成开馆。依托名坊园、陶溪川、三宝村等,高标准规划建设3至4个非国有博物馆群中国陶瓷博物馆、御窑博物馆和皇窑艺术博物馆等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特色研学教育基地,预计2023年年接待研学人次达到30万以上,使之成为中外闻名、人气高涨的国际性研学教育基地。努力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2023年力争景德镇全市博物馆参观人数逐年明显上升,达到300万人次,其中非国有博物馆接待观众人数达130万人次,约占全市博物馆参观人次的40%。
当前,正筹建的民办博物馆约9家,另外,还有50多家的艺术馆、美术馆中的一部分会提升为博物馆。
景德镇的博物院建设正如火如荼,是参观、考察、旅游的好去处。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城”,其实,“水土宜陶”,景德镇的瓷和瓷文化,也跟这片山水有着密切关系。
景德镇四面环山,自古陆路交通闭塞,主要有“徽州-饶州”古道。水路交通则相对便利,昌江主河道全长182公里,自北向南贯穿景德镇,然后再往向下游流去,在鄱阳县城前与乐安河汇合成饶河,成为江西五大河流之一,最后注入鄱阳湖。昌江是景德镇与外部沟通纽带,是景德镇物质供应和瓷器外运的重要渠道。
昌江上游主要有西河、北河、东河、南河等四条支流中,西河、北河流域主要出产茶叶,也出产瓷土(如距离景德镇40公里的西河上游大洲瓷土矿和黄坛瓷土矿),而东河连接景德镇、高岭、瑶里,不但为景德镇运来了浮梁的釉果、高岭土,运来了烧窑的柴,还运来了烧窑的工人,南河则连接了景德镇和湘湖,沿线布满了窑包,从历史上看,景德镇的窑口就是从南河的上游逐步聚集到现在景德镇市区来的,所以,现在南河上游到景德镇市区沿线的那些地方还布满了当年的窑址,已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地,并转型成为文化创意区。
东河、南河带来的高岭土、釉果、窑柴、窑工,在景德镇烧制,最后将烧制好的瓷器运向远方,运向世界。昌江河畔,呈现出一片“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的盛世景象。
自唐宋至20世纪初叶,景德镇昌江沿岸有16个码头,分别是:蛤蟆石码头、东埠码头、峙滩码头、经公桥港口码头、三闾庙码头、里市渡码头、中渡口码头、湖南码头、曹家码头、窑柴码头、灰粪码头、南门头货运码头、南门头轮船客运码头、刘家弄货运码头、戴家弄货运码头、太白园客货运输综合码头。
这里的瓷土和烧窑的木柴就是通过这条江水运到下游的景德镇城里。
昌江上游东河上的东埠码头,这后面的山就是出产“高岭土”的高岭山。东埠古街因高岭土开采、运输而兴盛,是徽饶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矿运商贸节点,曾为古代浮梁的四大名街之一。
景德镇东河上的东埠古镇与码头,镇后面就是“高岭山”本人摄
古街全长1里,有几十家店铺分布,过去多由徽商经营,其字号仍依稀可见。运送瓷土、窑柴、米粮的独轮车数百年来来往将街中石板路压碾出深深的凹痕。
中国是“瓷之国”,景德镇是“瓷都”。郭沫若赞誉景德镇:“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不但以瓷器,也以城市而名扬天下。
景德镇这座城市具有十分独特的形态。它不是因军事而兴,所以它没有城墙、城门等城防设施;它不是因王权、政权而兴,所以不像一般城市那样,衙门处在城市的中心点,然后围绕着它伸出中轴线,展开功能区,诸如行政区、文教区(书院、孔庙文庙之类)、商业区(衙前街之类)之类;它甚至不是因“市”而起了“城”,它主要是因“窑”而起了“城”,景德镇这座城市的布局、成长,都是围绕着瓷器的生产、运输、销售、管理而展开的。
上图的青花瓷板画是“古代景德镇城区全图”。可以看出,御窑处于市区的中心。
宋代,景德镇依山建窑,沿河成市,是先有窑,后有城,“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陶瓷半城窑”。陶户数千,人口数万,瓷业兴旺。史书记载:“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陶民十七八,土著二三分”。入明之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东、南两河流域制瓷产业区域开始向镇区迁移集中,城市初具规模,成为全国名镇之一。
一开始,景德镇的窑口主要分布在东河、特别是南河一线,然后逐渐集中到现景德镇城区的昌江东岸,窑是依着山来建,路是围着窑来转,所以,整座城市是山在城中,城在山中,没有一条路是平的,没有一条路是直的,高高低低,弯弯曲曲,若隐若现。那时的景德镇,就是一座经济上有实力、文化有底蕴、生态上有特色、世界上有影响的瓷都了。
景德镇瓷都老城区
现在,景德镇还保留着大量的古窑址、古作坊、古街巷、古建筑、古店铺、古民居、古衙门、古码头等历史文化遗存,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景德镇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景德镇的每一片遗址,都是陶瓷历史的沉淀;景德镇的每一条里弄,都烙下陶瓷发展的印痕。来到景德镇,就要去逛逛它的老城,走走它的老街,走走它的小巷,看看它所呈现“活着的历史”,看看它所留住的历史记忆。
一座瓷都景德镇,半部中国陶瓷史。瓷器造就了一个城市,成就了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的荣耀。同样,景德镇这座城市也为千年的陶瓷文化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
现在,景德镇还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卫生城市”。景德镇是中国古代工业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陶瓷文明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文明的闪亮名片。
注:本文得到刘昌兵、高唤虎等诸位先生的指正和帮助。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