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学研究员祝勇:写故宫,所有戏说都是胡说

祝勇,起初是反抗传统散文的“新散文”干将;其后,他转身做起纪录片,主创历史纪录片多部,为《辛亥》、《1405,郑和下西洋》、《利玛窦:岩中花树》等大型纪录片做总撰稿。2011年,他进入故宫,成为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的一员。

无论是写古建筑还是故宫珍品,祝勇的写作始终围绕历史背后的人事细细展开。继《故宫的风花雪月》之后,他即将推出新作《故宫的隐秘角落》,继续身处历史现场、潜心文化散文的探索。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0年,祝勇的部分新作品也将一一面世。借此机会,羊城晚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故宫也是人生活的地方,只不过居民是一些特殊的人

羊城晚报:最近出版的《故宫记》中收录了你关于中国古建筑的散文,你在序言中写道:“建筑不只是建筑本身,更是大地上生长出的精神植物。”凸显建筑的精神内涵,这好像是你写作中一以贯之的风格?

祝勇:每看到一幢古建筑,我的心里都会升起一种异样的感情。我会想到曾经在里面住过人,在里面流过的岁月。在我心里,建筑是时光的容器,也是情感的容器,不论是像故宫这样恢弘壮丽的皇家建筑,还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场,都是这样。

我生长在东北沈阳的一幢日式小洋楼里,小小的三层楼,住了几户人家。进门后,是窄窄的木制楼梯,小时候,我常在那陡陡的木楼梯上爬来爬去。很多年后回到沈阳,我很想再去看看那座小洋楼,重新踏上木楼梯。但遗憾的是,那座小洋楼连同周围的一片民国建筑,都早已被铲平了,原地盖起一座高楼。我的心里空荡荡的,好像自己的回忆之路都被铲断了,我变成了一个来路不明的人。所以我很理解写过《城南旧事》的林海音不愿意再回北京的那种感受——城墙都被拆了,还回来干什么呢?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话被说滥了,但我仍然觉得它很准确。因为建筑会煽动起一个人的感情,是每个人内心的一部分。有一次与作家宁肯谈西藏,他说布达拉宫像架在高山顶上的一台钢琴,这话一下就触动了我,没有比这更凝炼的表达了。

羊城晚报:所以你笔下的故宫也是充满人情的。

祝勇:对,故宫也一样。它威严、壮丽,让人望而生畏,但它也是人生活的地方,只不过它的居民是一些特殊的人而已。无论皇帝、嫔妃,还是太监、宫女,他们也都是人,会喘气,有情感,所以我写作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把历史人物当人看。他们在宫殿里经历过一遍遍的春秋,人世的沧桑、国家的兴灭,都被建筑所见证。所谓“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所谓“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或许只有面对浩大的宫殿,才能真正理解这样的喟叹。所以,对建筑的书写与研究,不仅仅是建筑学的事,也是历史学、文学的事,因为建筑的内涵太丰富、太复杂,它牵动历史,牵动情感。

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都不存在了,所幸我能守着一个紫禁城

祝勇:《故宫的风花雪月》这本书中涉及的艺术品都是经典性的,像王羲之《兰亭序》、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这些艺术珍品不过是我透视历史的一个“视窗”,从那一扇扇美轮美奂的窗子望出去,我看到的是各种历史事件中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看到个人与时代的纠结以及复杂的人性。

一切历史,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历史,建筑史、艺术史都不例外。像我书中写到的王羲之、顾闳中、张择端、宋徽宗、倪瓒、唐寅等,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仅仅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留在纸页上的传奇,但它们仅仅是作为他们人生和命运的结果出现的,他们的人生与情感过程隐匿在时光中,我们看不见了。因此,我要用自己的书写,填补这缺失的部分,当然,要有根据,要从众多的史料和研究中寻找蛛丝马迹。

羊城晚报:2011年你进入故宫,成为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的一员,故宫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祝勇:故宫学就是以故宫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这个概念是由我们前任院长郑欣淼先生在2003年提出的。但故宫学的研究不是从2003年才开始的,早在1924年溥仪出宫以后,特别是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以后,北京学术界就开始对故宫(紫禁城)的研究了。

故宫学的研究范围大致可分为六个方面:紫禁城宫殿建筑群,文物典藏,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我个人感兴趣的是其中的第一、二、六项,即故宫的建筑历史、文物(主要是书画),还有故宫博物院自1925年至今的历史。

没想到,故宫文创产品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门票

祝勇:这正说明了转换表达方式的重要性。“说什么”很重要,但有时“怎么说”更重要。同样的内容,表达方式不同,效果大不一样。中国的博物馆,历来喜欢板着脸,一副教训人的模样,拒人于千里之外,老百姓自然也不会去亲近它。我们有那么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老百姓不爱看,又能去教育谁呢?中国博物馆与西方的差距,一是研究水平的差距,一是普及方式的差距。像《达芬奇密码》、《博物馆奇妙夜》这些好莱坞电影,实际上是对法国卢浮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最好的宣传和普及。

单霁翔院长曾说过,此前推出“雍正萌萌哒”系列图片,让威严的皇帝比起剪刀手,曾担心被批“亵渎历史”,没想到赢得赞声一片,这让我们的团队有了底气。

羊城晚报:进入故宫博物院后,在写作上你有何新计划?

再过10年,2025年故宫博物院将迎来建院一百周年,那时我还没有退休,希望届时我会完成这个计划,作为给故宫的百岁生日礼物。

文人论史、编剧写戏都必须追求学科素养

羊城晚报:从广义上来说,你以故宫为题材的写作,也能够囊括到你的“历史写作”中吗?如何将“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书写方式才最恰切?

祝勇:刚才说到故宫博物院成立90年来,出现了许多学术大家,为故宫学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是对故宫文化的表述应该有多种方式,学术只是其中的一种。

我写了很多年文学作品,博士专业念的是艺术学,我一直在寻找属于我自己的表达方式,就是前面说过的“综合写作”,不仅试图打通历史与文学,而且试图打通文字和影像,比如纪录片。我希望这种表达方式是贴合故宫也贴近读者的。对于读者和游客来说,故宫是个神秘的存在,他们渴望了解故宫,了解建筑和文物背后的历史沧桑,却看不懂那些艰深的学术论文。因此,对故宫历史和文化的表述,需要转换方式,当然,这种转换是以专业性为基础的,不能戏说,在我看来,所有戏说都是胡说。

羊城晚报:总有人对文人论史有偏见,认为浮华缥缈,缺乏扎实基本功,靠文采掩盖不够牢靠的底子,你怎么看待这样的声音?

祝勇:其实文人论史也需要一定专业性,也需要像历史学家一样长期沉潜史料,这样才可能有新发现。也许是找到新线索,也可能是从新的角度对旧有线索进行重新认识,就像在《故宫的风花雪月》中,我写了一些故宫收藏的古代书画经典。对于它们,发现新的线索几乎已不可能,我的写作重点就放在重新阐释上,以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样会产生悬念。总之,文人写历史,不能外行,也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声音不是“歪批三国”,专业性是基础。

羊城晚报:你曾经为不少大型纪录片担任总撰稿,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还会有关于纪录片的工作计划吗?是否会有关于故宫的纪录片出来?

祝勇:今年将有一部26集历史纪录片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叫《历史的拐点》,其中关于甲午战争的部分,我们专门去了日本搜集史料和进行拍摄。今后我将要写的关于故宫的作品,都会以纪录片的形式表现出来。

祝勇,作家、学者、艺术学博士,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驻校艺术家。已出版主要作品有:《血朝廷》、《纸天堂》、《辛亥年》、《故宫的风花雪月》等。曾主创历史纪录片多部,代表作:《辛亥》。先后荣获中国电视星光奖、金鹰奖等诸多影视奖项。

祝勇眼中的故宫

和故宫朝夕相处,对我来说,它已经成了一个生命体,我能体会到它的呼吸、节律,乃至情感。我的工作地点,在故宫西北角,也就是西北角楼下的一个两进四合院内,那些曾经是紫禁城的城隍庙,“文革”时“破四旧”,把庙里的城隍像砸了,现在成了故宫研究院的所在地。

假如是在春天,我离开研究院时,锁上古旧木门,然后沿着红墙,从英华殿、寿安宫、寿康宫、慈宁花园的西墙外,一路北走。还没走到武英殿和西华门,在慈宁花园和武英殿之间、原来属于内务府的那片空场上,向东望去,就会看见三大殿侧面、金色的戗脊上,夕阳的余晖无比明亮。我想很少有人会在这样的时刻、从这样的角度去看三大殿,心里会升起无限的幸福感。

假如是在冬天,天黑得早,我下班还是走那条路,却是要穿过黑暗中的宫殿了。若站在相同的位置上看三大殿的侧面,我会看到“庄严的三大殿就如一个纵向排列的舰队,依次沉入暮色的底部”——这是我今年将要出版的《故宫的隐秘角落》序言里写的话。花开花落、燕去燕来,我的生命,和宫殿的寒暑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历史书写者的幸福。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都不存在了,所幸,我能守着一个紫禁城,它带给我无限的表达冲动,也给我无限的灵感。我觉得我不只是在研究故宫,在我心里,故宫是一个饱经忧患的生命,我在用自己的心,体会它的心。

THE END
1.中国故宫,旧称紫禁城,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中来自甜枣枣T中国故宫,旧称紫禁城,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的一座宫殿建筑群,也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以下是对故宫的详细介绍: 景点特色?宏伟壮观?:故宫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拥有大小宫殿七十多https://weibo.com/2717686313/P4v5tFDn6
2.故宫总说是一座特殊的博物馆 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博物院,建立在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 历经六百年兴衰荣辱,帝王宫殿的大门终于向公众敞开。 因此,故宫博物院的生命线,就依附在紫禁城宫殿中,顺着它的文化脉络生长、延伸…… 走进故宫博物院,您沿中轴线前行,从起伏跌宕的建筑乐章中可以感受盛世皇朝的博大胸怀;可以透过https://www.dpm.org.cn/about/about_view
3.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一样吗?这两个地方当然不一样了,国家博物馆是一个展馆,里面有常年展览和一些专题展览,故宫博物院是明清时期https://www.mafengwo.cn/wenda/detail-23546698-23549053.html
4.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特别是故宫博物院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a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特别是故宫博物院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有几百年的历史。 Beijing is a historical glorious city, specially the Palace Museum is one of world famous museums, some several hundred years history. [translate] 英语翻译 日语翻译 韩语翻译 德语翻译 法语翻译 俄语翻译 阿拉伯语翻译http://xibanyayu.zaixian-fanyi.com/fan_yi_4925318
5.博物馆(一)之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内游旅游先遣队博物馆(二)之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9年2月1日下午,我们是去“台北故宫博物院”,每人350新台币。看了4个多小时,拍了200多张照片,件件真品,价值连城,大开眼界了! 我们觉得还是来得晚了,应该再看久点,看一天都不嫌多,老公跟婆婆都是对这方面很感兴趣的人,老公学识渊博,这种地方很适合他来。 收藏 收藏 收藏 https://www.19lou.com/forum-32-thread-62791597720608148-1-1.html
6.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修建而成的中国明清两代皇家宫殿,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称世界五大宫殿。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https://www.maigoo.com/citiao/3376.html
7.故宫博物院导游词(通用10篇)现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动或自行参观,我要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持故宫环境。 故宫博物院导游词 3 亲爱的朋友们: 今天我们要去参观一个独特的旅游景点,它位于北京市中心,有成千上万的房子,高耸的亭台楼阁,红色的墙壁和黄色的瓷砖,金碧辉煌,被称为金色的宫殿海。你一定猜到了,这就是故宫,它在国内外都很有名。 https://yjbys.com/daoyouci/905096.html
8.祝勇:文物南迁,故宫博物院如何完成世界文物史上壮举?类似庄尚严先生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祝勇认为,这些故事说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两岸故宫博物院是一家,两岸文化同宗同源,两岸就是一家人。 在写作进行的两年中,除了在故宫博物院爬梳史料、考稽典章,祝勇还先后去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辽宁省博物馆、重庆市档案馆等地查找档案资料;采访参与南迁的故宫人员的后辈;多次http://scdfz.sc.gov.cn/whzh/content_126178
9.北京故宫博物院游玩攻略简介,北京故宫博物院门票/地址/图片/开放时ATM机:故宫博物馆内设2处ATM机,具体位置可在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查看。 餐饮:分别在隆宗门、景运门、箭亭、养心殿、神宁宫(有2家)附近设有餐厅。 纪念品商店:故宫景区内设有20家商店,分别在武英殿(1家)、文华殿(1家)、景运门(2家)、养心殿(1家)、乾清宫(3家)、交秦殿(2家)、御花园(6家)、乾隆花园(1家https://you.ctrip.com/sight/beijing1/229.html
10.故宫的价值与地位光明日报因此,如何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就是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一个问题。在一个较长时期,故宫博物院被定为艺术类博物馆,人们相对重视的是故宫的艺术品。故宫古建筑,因是封建帝王的皇宫,虽然在维修保护上作了很大努力,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文物藏品,看重的是传统的铜、瓷、书、画等,不少宫廷https://www.gmw.cn/01gmrb/2008-04/24/content_765705.htm
11.故宫文化走出去难点在那里?故宫博物院院长答新京报问:求同存异新京报记者向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提问。 新京报记者 蒋鹏峰 摄 ■ 谈香港故宫 将一起策划更多体现多元文化的主题展览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自7月3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掀起一轮轮观展热潮。“截止9月底,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已经接近40万,其中有不少都是家长带着孩子去参观。这个数字,体现了香港民众对这些https://news.hexun.com/2022-10-21/206939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