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京、上海相继沦陷,南京岌岌可危。国民政府决定将存放于南京的南迁文物兵分三路(史称南路、中路、北路),辗转向西往大后方转移。西迁之中路文物全程水运转移,最初迁藏汉口。
1937年11月初,淞沪前线失利,又迁往重庆,不久,又从重庆经宜宾中转,沿岷江逆流而上,于1939年7月,转移到故宫博物院事先觅定的乐山。
一、一寺六祠遗址
故宫文物南迁至乐山后,其中的9361箱文物秘藏于安谷“一寺六祠”。
1.古佛寺库房遗址
古佛寺库房位于泊滩村六组,处于丘陵与安谷平坝相接区域,与大渡河原内河相距不过0.5公里。之后编列为第一库,存放文物1489箱。1942年春因遭虫灾威胁而撤销,该库文物分别迁运其他六库存储。
古树树种为黄葛树,又名大叶榕,树龄超过八百年。
2.朱潘刘三氏祠遗址
朱潘刘三氏祠库房编列为第二库(古佛寺撤销后改编为第一库),存放文物2107箱。该库遗址位于泊滩村三组,距东北方大渡河内河古河道河湾儿处不足500米。
三氏祠古戏台
祠堂建于明代,原建筑被拆除,现仅有2011年垮塌的三氏祠东南角耳房与一段残墙遗存。
3.宋祠遗址
宋祠既为南迁文物库房,又是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乐山办事处和负责文物安全的警卫连队驻地。该库编列为第三库,存放文物1189箱,1942年底接收古佛寺文物108箱后改编为第二库。
宋祠遗址柱础
宋祠遗址位于安谷村七组,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离大渡河内河中渡坎450米。1943年马衡院长莅乐视察夜宿宋祠,写下《宋祠双桂》诗篇。1960年代起祠堂建筑被陆续拆除,原址改建为安谷粮站。
4.赵祠遗址
赵祠遗址位于宋祠遗址东北1.9公里处的回龙村八组,建于清晚期。赵祠库房编列为第四库,存放南迁文物1145箱,1942年底增至1643箱,改编为第三库。
赵祠功侔鲁壁匾
1960年代,赵祠因年久失修被陆续拆除。调查人员在附近居民家中发现赵祠遗存:两块木板残片、一个石狮门柱、“功侔鲁壁”匾一块及戏台柱础四个。
5.易祠遗址
易祠库房编列为第五库,存放南迁文物1900箱,1942年底依序改编为第四库。
易祠遗址位于赵祠遗址东南0.8公里处的回龙村六组,靠近大渡河内河,与东南方王洛渡码头遗址相距0.34公里,建于清朝光绪年间。
祠堂残匾
6.陈祠遗址
陈祠库列第六库,存放文物851箱,1942年底接收古佛寺转存增至1140箱,并依序改编为第五库。
陈祠遗址建于清晚期,位于易祠遗址东北0.78公里处的英雄村四组,南距大渡河内河支水栳渡口遗址0.33公里。1970年代,祠堂建筑被拆除。1980年代,发现“功侔鲁壁”匾残片。
功侔鲁壁匾
7.梁祠遗址
梁祠库列第七库(后改编为第六库),存放南迁文物680箱。
梁祠遗址建于清晚期,位于陈祠遗址东北0.61公里处的郑明村三组,向东约0.3公里是大渡河内河魏洛渡码头遗址。
后由村民改建为住房,现保留了祠堂红砂岩条石台基,梁架部分沿用祠堂木构材料。
梁祠文物存放遗址现为住房
大渡河古称沫水,自汉魏以来其下游乐山段因邓通铜山铸钱而得名铜河。大渡河安谷段的南支流俗称小铜河,全长约8公里。
20世纪70年代,随着防洪造田等人为活动加剧,安谷内河支流逐步退化消失,附近百姓因地制宜,沿河道开辟连片鱼塘,为串联原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乐山办事处在安谷的七处文物保存库与码头遗址保留了重要线索。
二、11处码头遗址
除了一寺六祠外,西迁中路文物从乐山转驳至安谷“一寺六祠”的码头遗址还有11处的,除了杜家场码头沿用至今外,其他多数均已成为滩涂、鱼塘或鱼塘塘埂。
1.顺河场码头
顺河场码头位于古佛寺遗址以北510米处,码头遗址现为农田,北邻乐沙大道,南侧20米处有保留较为完好的码头堆栈,作为文物起岸后的临时库房。
顺河场码头堆栈
堆栈修建于清代,坐东南向西北,单檐,小青瓦屋面,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结构。该货栈原是由前厅、正厅和左右厢房组成的四合院。
2.河湾儿码头
河湾儿码头位于三氏祠遗址东北380米处。地处原大渡河南支流南岸,现为鱼塘塘埂。
3.中渡坎码头
中渡坎码头位于宋祠遗址以北430米村道与鱼塘交汇处。处于大渡河南支流中段,历经河道变迁、村道修建,码头已消失。
4.新开渡码头
新开渡码头位于赵祠遗址东北700米处,此处原为大渡河主河道,因河水退化,河岸北移约85米。遗址处留有一道浅沟。
5.王洛渡码头
王洛渡码头位于易祠遗址东南约340米处。遗址现为河道改建的鱼塘。码头设施随着河道退化而逐渐消失。
6.支水栳码头
支水栳码头位于陈祠遗址以南约330米。遗址处现为水塘。历史上此处并不作为渡口使用,当年经故宫人勘选设为陈祠文物转运码头。
7.魏洛渡码头
魏洛渡码头位于梁祠遗址以东约300米处,地处南北向河道西岸,河道现为6米宽砂石路和采石场。据民国乐山县志记载,魏洛渡是安谷乡通达车子鹰嘴崖、茶山、川主坝的主要码头。
8.杜家场码头
杜家场码头位于高新区车子镇杜家场村岷江西岸,主要联系东岸马鞍山码头。码头沿用至今,但梯坎已消失,只留有宽约20米的缓坡码头。
9.冠英场码头
冠英场码头又称白果渡,位于乐山城南11公里五通桥区冠英镇大兴庙村岷江西岸。码头现已消失,原址现为河滩、采砂场。
10.杨花渡
杨花渡又称杨卡渡,位于乐山五通桥区竹根镇易坝村岷江东岸,约在十年前停用。杨花渡分两处,老渡口因洪水冲毁,现为荒滩,新渡口南移约260米,设有“丁坝”防洪。
11.马鞍山粮库渡口
马鞍山粮库渡口位于乐山城南3公里市中区九峰镇岷江东岸,现为江岸滩涂。原渡口为乐山县聚点粮仓马鞍山分库自用码头,位于马鞍山西南坡脚下。
三、文物典守主要人员故居遗址
当时在乐山守护文物的三位“护宝人”欧阳道达、梁廷炜和尹焕章的故居如今还能觅到旧时的影子。
1.欧阳道达故居
欧阳道达因在故宫文物保护上作出了巨大的付出和卓越的贡献,曾获得南京国民政府颁发的“抗战胜利勋章”。
当年故宫文物南迁至乐山安谷,欧阳道达一家租住宋姓村民住宅。该宅位于安谷村八组,建于清代。原建筑尚存,但年久失修,十分破旧。2011年经乐山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欧阳道达及其故居
2.梁廷炜故居
梁廷炜一家三代在安谷期间,租住村民任华元住宅,该住宅位于泊滩村三组,建于清代,原建筑仅存部分厢房、偏厦建筑,且已废弃,偏厦沿用作堆放柴木处。
梁廷炜及其故居
3.尹焕章故居
1939年11月,中博委派尹焕章负责押运存重庆和成都的文物90箱。在安谷典守的七年间,尹焕章租住袁姓村民住宅。
该宅位于泊滩村五组,建于清代,为坐西向东三合院落布局,占地面积约230平方米。现保留部分房屋为平面一列三间吞口样式,保存状况较好,小青瓦屋面,悬山屋顶,穿斗式砖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