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物在特殊时期经历南迁、迁台。
可以说是,除了紫禁城搬不走,家里能搬走的稀世珍宝都迁到台北了。
今天,小谷主就要去参观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看看故宫文物和它的新家。
淡蓝色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
台北故宫的整体建筑风格延续了中国传统宫殿特色。这归功于1961年,黄宝瑜建筑师提出的宫殿式建筑方案。
这是台北故宫初竣工时的正面图,以及完成三次扩建后的正面图。
一进展厅,便是清晰的历史年表。
从新时代时期,一直到中华民国。
翠玉白菜[Jadeitecabbage]
“翠玉白菜”原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光绪皇帝妃子瑾妃寝宫,有推测为其嫁妆)
玉雕师运用玉石自然天成的色泽分布,雕刻出一棵叶片翠绿、鲜活欲滴的白菜。
仔细看,菜叶上停留有两只昆虫,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zhōng)斯和蝗虫。
雕刻工匠创意无限,根据此天然特征予以加工。
首先在玉石表面细密钻点,营造毛孔效果,还使质地较为酥松,易于染色。其次将上层染成褐红色,像是肉皮经过红烧一般。
说实话,看到的时候饿了,现在写的时候又看饿了……
定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窑场,窑址是以该地古名定州,故称定窑。
类似的婴儿枕全世界所知仅有三件,台北故宫收藏的这件婴儿枕,釉色之美及装饰之精为其中之最,枕底并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御题一首。
另一件北宋定窑:白瓷瓜式提梁壶。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一件行楷书短简,内容是大雪之后向友人问候。
从用笔来看,此帖多圆钝的用笔,点画勾挑都不露锋,结体平稳匀称,在优美的姿态之中,流露出质朴内敛的意韵。
《中秋帖》《伯远帖》《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统称为“三希”,意为“希世珍宝”。
看到《快雪时晴帖》里有如此多印章,你就能明白乾隆对书画的“喜爱”了吧~
因为小谷主对于此书帖也太过于喜爱,所以购买了同款明信片。
这是明信片内附的十五枚乾隆及嘉庆皇帝收藏钤印贴纸。
使用说明上还写着:可以让您穿越时空,体验君王亲览书画之感。
它身世离奇,几经易手,后因“焚画殉葬”而一分为二。
前半卷: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6月,《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说起来有点惭愧,《富春山居图》的大名,小谷主最早是从一部电影作品得知的。当时这部电影“盛极一时”。
电影中的场景画面和演员阵容都非常耀眼,以至于我当时竟然没有注意到他们争夺保护的国宝《富春山居图》原来更耀眼!
亭中看鸭子的书生。
小谷主原本就非常喜欢自然山水间,也有避世归隐情结。
现在发现这幅《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并没有按画纸的大小长宽去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
跟着画面走,你也能感受到他所表达的“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一画段,留白处只有两舟并行江中。泛舟的渔夫也只是点景,微小的身影,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留白中,一如尘埃。
远处一片远山,笔的线描,墨的拖带,交织在一起,一直延续到后面大段留白中。
中国人讲究意境美。这,就是意境美。
——《富春山居图》的前世今生——
能被称为传世名画,除了画作本身足够惊艳外,它传奇的经历也是必备/加分项。
现如今,提起《富春山居图》,历史上有些人是绕不开的……
如今,分割海峡两岸的《剩山图》和《无用师卷》,或许又为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增添了新的传奇经历。
《道德经解义》,这页是上善若水。
(唐)杜甫撰,(宋)王洙编,(清)卢坤辑评。
四库全书经史子集的配色,好喜欢~
三鱼杯(明)|象牙象棋子(清)
故宫还叫紫禁城的时候,属于独乐。
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6日
国务院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聘李煜瀛为委员长,会同清室近支人员,点查清宫物品。
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12日
公布《参观故宫暂行规则》,开放御花园、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弘德殿、昭仁殿、南书房、上书房等处,供游客于每星期六、日下午一至六时观览。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
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新开五条参观路线,对外开放。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
国民政府北伐成功,接收故宫博物院,公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明定故宫直隶于国民政府,并以易培基为院长。
“国立故宫博物院”印章
明信片
2003年,郑欣淼先生赴台回京后,给秦孝仪先生寄信,并赠两首词。
其一贺新郎
在台北怀故宫文物南迁
青山碧水,有高楼云耸、奇珍堆就。禁苑精华惊并世,今且匆匆消受。翡翠雕工,毛公鼎古,偿愿看琼玖。恁多书画,氤氲华夏灵秀。遥想抗虏当年,风云变色,国宝暌离久。但有故宫名两岸,一脉相传深厚。贝库村边,外双溪畔,文教称渊薮。潇潇冬雨,却如畅饮清酎。
故都如梦,流光似水,张绪当年风柳。撼山填海亦何尝,犹自记倚楼搔首。结绳中绝,余燔渐熄,谁是补天高手?几时日月复光华,须先是河山重绣。
2007年,秦孝仪先生在台湾病逝。
郑欣淼先生在回忆中说道,秦孝仪先生留给我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充溢在他身上的那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这是一个信念,也是一种力量。
正巧看到郑欣淼先生的“贺新郎”和“百字令”,我觉得这应该是最好的表达。
从紫禁城,到北京故宫,再到台北故宫。
历史从那时便向我走过来,未来,它也即将会走过去。
中国的传统文化,故宫的历史文物,会让现在和未来的我们,在与之相见、与之对话时,可以穿越时空,相聚于它所在的那个年代,那个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