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图阁:血洒湘鄂赣的红军将领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王锦春王吉城苑美丽

他是中国工农红军18军(后缩编为红18师)首任军长,曾任湘鄂赣军区司令员,1936年牺牲于湖南省平江县,时年33岁。

这位著名烈士严图阁,来自河南省沈丘县刘庄店镇,是当时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之一。

窗外春寒料峭,屋内暖意融融。2022年2月11日,在沈丘县刘庄店镇政府会议室,严图阁的侄孙严东臣热情地接待了记者一行及沈丘县委宣传部、县委党校有关部门负责人,讲述了他所知道的严图阁往事。

1965年出生的严东臣是刘庄店镇政府工作人员。说到伤心处,他禁不住眼圈发红:“严图阁是俺二爷。严图阁弟兄三人,他排行老二,俺爷是老大。严图阁18岁那年,和俺爷一起参加了西北军……”

投笔从戎:壮士一去不复还

时光倒流,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1903年,严图阁出生于刘庄店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彼时的中国,国力衰弱、社会动荡。为改变家庭困境,1911年,严图阁被父亲送进刘庄店小学读书,后入县立高等小学。1917年,严图阁被淮阳中学录取。由于他勤奋学习,成绩优秀,深得老师器重和同学赞扬。

及至严图阁成年,那时的中国仍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面对此情此景,严图阁忧国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决定投笔从戎,以期找到救国救民的光明大道。

“长大后我经常听父亲说,严图阁离开家乡时与马氏结婚三天,走后他再也没有回来。由于受当时落后的交通、通信条件限制,家里从此没有他的一点确切消息。其中最伤心、最受煎熬的就是我的二奶奶马氏……”讲起悲伤往事,严东臣控制不住情感,泪水夺眶而出。

在严东臣眼里,二奶奶马氏是人世间最不幸的人。严图阁走后,在长年累月得不到消息的情况下,等待显得如此漫长!日日夜夜,无时无刻,马氏牵挂着远走他乡丈夫的安危。一年、两年……三十年、五十年……马氏盼星星、盼月亮,每天以泪洗面,内心承受着巨大的伤痛。

马氏柔弱的肩膀撑不起这个家,只好回到娘家居住。但是,内心坚强的她,依然选择思念、选择期盼、选择等待。在遥遥无期的思念、期盼和等待中,白发满头……

对家人来说,严图阁生死未卜,他在哪里一直是个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严图阁的传言四起。有人说他参加红军早牺牲了,有人说他跟着国民党到了台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寻找严图阁是一个颇费周折的过程。由于严图阁无儿无女,重任就落在妻子马氏和严东臣父亲的身上。谈到这里,严东臣激动地说:“我从小就听父亲说,他发誓要找到严图阁的下落。”

为了实现这个诺言,严东臣的父亲开始了艰辛的寻访之路。后来,根据打听到的一些信息,他曾两次奔赴北京找到严图阁当年的战友傅秋涛。

傅秋涛,曾任湘鄂赣省委书记、湘鄂赣省军区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先后任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中央军委人民武装委员会副主任、中纪委常委。

傅秋涛和严图阁在湘鄂赣省军区工作时是亲密战友,彼此有着深厚情谊。在傅秋涛的帮助下,严图阁的红色足迹才逐步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日如箭,月如梭。在经历了50多年漫长岁月后,1973年,马氏终于等来了丈夫严图阁的准确消息——只是,严图阁早已牺牲在湖南平江。若有来生,她一定会追寻心爱的人,白发再相聚!

在严东臣的思绪里,总是充满感慨,他说:“我从小就觉得,命运对我二奶奶太不公平,她一生未改嫁,一世孤独。由于我二奶奶是红军烈士遗属,后来县里给予我二奶奶生活上一些照顾,让她安度晚年……”上世纪80年代,守寡60多年的马氏带着思念和遗憾,悲情离世。

得到二爷严图阁牺牲的消息时,严东臣已经是小学生了。在少年时代的印象中,他觉得很自豪,因为二爷扛过枪、打过仗,是一位红军老战士,是一位为了革命事业舍生忘死的军区司令员。时至今日,提起二爷严图阁,严东臣感到光荣依旧。

严图阁牺牲地——湖南平江鹰嘴岩黄金洞

浴火重生:宁都起义向光明

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随着严东臣的讲述,我们仿佛置身当年的硝烟炮火中。

党史资料记载,严图阁参军后,先是在冯玉祥的学兵连当兵,由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乐于助人,逐步被提升至营长。蒋冯战争发生后,冯玉祥败北,严图阁所在部队被收编为26路军,他任74旅1团3营营长。

幸运总是不期而遇。这支部队建立有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时在26路军任总指挥部参谋长的赵博生,旅长董振堂、季振同等人对严图阁十分器重,屡与交谈,畅谈革命理想。正是受到革命志士的深刻影响,严图阁的思想觉悟发生了质的变化,思想境界有了新的飞跃。这也为他后来参加宁都起义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小时候,父亲曾交给我们一本书,书名叫《烈士永生》,嘱咐我们一定要保存好,因为书里面有关于我二爷严图阁的事。可惜这本书后来找不到了。我清晰记得,那是一本紫皮书,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最后在湖南岳阳工作的一位亲戚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这本书。”严东臣甚是欣慰地说。

严东臣所说的这本紫皮书是《烈士永生》(第三集),由河南省民政厅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这是一本极具史料价值的回忆录文集。

苏进,1931年和严图阁共同参加了宁都起义,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少将军衔,曾任炮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苏进在回忆录中说,他和严图阁相识于西北军,同在冯玉祥的74旅一团。苏进任副团长时,严图阁任3营营长,彼此接触较多。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最终一起投入到宁都起义的斗争中去。

众所周知,受红军反“围剿”胜利的影响,国民党军第26路军于1931年12月14日举行宁都起义,后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宁都起义的胜利,打击了国民党在湖南的反动统治,壮大了红军力量,推动了湘鄂赣边界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

在苏进笔下,严图阁的形象鲜活地走进人们的视野。苏进详述了他和严图阁的交往过程以及参加宁都起义的经过。起义当天下午,苏进和严图阁到旅部参加了旅长季振同召开的紧急会议。按照季振同和团长黄中岳的要求,严图阁率3营包围26路军总指挥部,主要任务是负责在总指挥部参谋长赵博生举行“宴会”时,捉拿赴宴的全体反动军官。终于,按照领导安排,严图阁率部“瓮中捉鳖”,出色完成任务,为整个起义作出了突出贡献。

宁都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伟大而光荣的一页。正是宁都起义,使严图阁撕开了黑暗,走向了光明。

前仆后继:枕戈待旦御强敌

党史、军史清晰记载,宁都起义后,严图阁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军大学学习结业后被派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担任军区参谋长兼红16军参谋长。1933年2月,他主持将湘鄂赣军区独立第一师、第二师组建为红18军,担任军长。6月,全军统一编制,红18军缩编为红18师,任师长,留任湘鄂赣军区参谋长,负责重建红16师。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突围后开始长征,国民党军队加紧对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围剿”。1935年,湘鄂赣军区司令员徐彦刚不幸牺牲。1936年初,严图阁受命于危难,奉命接任徐彦刚职务,继续动员组织全区军民坚持游击战争,牵制国民党部队,配合中央红军长征,保卫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地理位置特殊,牵制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红军长征压力,有力支援了全国革命。红军长征期间,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尽管遭受敌人疯狂“围剿”,但星星之火始终不灭,革命红旗始终不倒。

“凡接触过他的人,都非常崇敬和爱戴他。他是个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多谋善断的军事指挥员。生活从不特殊化,博得了广大干部战士对他的尊敬和依赖。”这是战友张藩在《悼念严图阁同志》一文中,对严图阁的评价。

张藩,曾任湘鄂赣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中将军衔,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张藩和严图阁同样有着生死之交。1935年冬,由于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征战,严图阁身患肺病,只得带着警卫员、机枪连长以及几个随员到蒲圻中心县委养伤。在这里,他遇上了赴省委请示工作的张藩。亲密战友历经危险,在这里相遇,甚感欢慰。

红军主力长征期间,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游击战争环境之险恶,生活之艰辛,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罕见的。当地军民不仅要同强大的敌人进行殊死斗争,还要同内部变节分子不懈斗争。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和同志们对革命的坚定信念,要想度过那段艰苦岁月是不可能的。

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斗争最艰苦的时候,严图阁拖着受伤的身躯,仍然指挥战斗。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根据地军民生活越来越艰难,经常缺医少药、缺盐断粮,有时只能以清水煮野菜充饥。在严图阁等军区领导带领下,根据地军民同敌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殊死血战。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在敌人严密封锁下,1936年,由于得不到及时医治,严图阁33岁的生命之花凋零在平江县高山之巅、白云生处的湘鄂赣军区鹰嘴岩黄金洞指挥所。

严图阁为了革命事业为国尽忠,值得永远铭记。苏进在回忆录中特意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严图阁牺牲后,1937年4月的一天,苏进从前方回到延安向毛主席汇报了宁都起义的详细经过。在接见宁都起义部分干部时,毛主席提到严图阁时神情庄重地说:“严图阁同志后来表现得很好!”苏进在文中特别指出,毛主席操着湖南口音,把“很好”的“很”字拉得很长,充分肯定了严图阁一步步成长为红军将领的正确革命方向。

苏进当时曾有疑问:毛主席是怎么了解严图阁同志的情况的呢?苏进回忆录中说:“直到1942年,我在南泥湾遇见在湘鄂赣根据地坚持3年游击战争的谭玉保同志,才知道是他向毛主席汇报的。”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公布了李大钊等60位著名烈士。大会闭幕后,党中央举行了第一次革命烈士追悼大会。

烈士,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前仆后继,唤起民众的自我觉醒,引导人民走向光明。

为了革命事业和崇高信仰,严图阁用33岁的生命书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他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永远地活在人民心中。

严图阁是周口人民的骄傲!

湖南平江严图阁烈士墓

彪炳史册:红色精神放光芒

每一位血染远方的忠魂,都会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

严图阁牺牲后的几十年间,留给家人的是焦急等待和无尽思念。直到1973年底,烈士终于等来了亲人,走向了“回家”的路。

严东臣说:“1973年11月,沈丘县政府通知我们,严图阁已经在湖南平江牺牲。后来,我们家人在县委有关人员带领下,来到了严图阁牺牲的地方。当时去的是俺爸和俺二奶奶。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将严图阁烈士遗骨迁回沈丘县,安葬沈丘县烈士陵园。”

记者此前曾和平江县委党校罗精华取得联系。罗精华出生于平江县教育世家,热衷红色历史研究。他向记者提供了有关严图阁烈士迁葬的历史资料。

严图阁1936年牺牲后,当地群众将严图阁遗体抬到附近一棵大树下安葬,并在坟头上盖了许多树枝。1973年11月中旬,在当年亲自参与下葬的同志和严图阁部下的引导下,大家终于找到了严图阁的坟墓。经过多年风吹雨蚀,这个土坟已不很明显,如果不是当年亲自参与下葬同志的确认,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一座军区司令员的坟墓。打开坟墓,根据坟墓里的遗物看到,这正是严图阁的遗骨。当天下午,严图阁遗骨由平江县委正式移交沈丘县委。严图阁烈士牺牲37年后,终于回到了故乡。

说起严图阁墓,严东臣说:“现在,平江县也有一座严图阁烈士墓。严图阁烈士遗骨从平江迁回沈丘后,平江县后来在墓葬原址重新修建一座严图阁烈士墓,表达当地人民对严图阁深深的怀念。”

严东臣还讲到2021年清明节前夕,他作为烈士后人,受邀到平江县为严图阁扫墓的一些情况:“当时,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平江县烈士纪念陵园扫墓。陵园离县城很远,周围群峰高耸,古木参天。严图阁烈士墓碑是用一块银灰色大理石刻成,‘严图阁烈士墓’几个大字庄严肃穆……”

实际上,严图阁最后工作和牺牲的地方,正是他和战友指挥红军和地方武装作战的地方,也正是当年湘鄂赣军区的指挥部。现在,平江县有关部门已把严图阁烈士牺牲地开辟为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用来激励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好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

在这里,严东臣拍下大量影像图片资料。遗憾的是,严图阁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他给大家留下的只是一段闪光的红色足迹、一段血与火的红色记忆……

如今,平江县有关部门仍和严图阁的后人保持着联系,共同挖掘严图阁的红色记忆。

2020年7月,平江县委党校派党史研究室负责人赶赴沈丘县了解情况,完善红色教育基地建设。2021年3月,沈丘县委党校一行5人也来到平江县,深入严图阁浴血奋战、光荣牺牲的地方,全面了解英雄事迹。严图阁烈士像一条红色纽带,将河南沈丘、湖南平江紧紧相连。

严图阁故居遗址距离刘庄店镇政府约一公里。在严东臣等人带领下,记者步行来到这里。故居历经变迁,早已不见昔日模样。然而,这里的人们都知道,豫东这片土地上曾经走出一位血洒湘鄂赣大地的著名红军烈士、军区司令员!

怀着崇敬之情,记者一行驱车来到沈丘县烈士陵园瞻仰。沈丘县烈士陵园1958年建园,已进行过多次升级改造。陵园内的“革命烈士英名墙”上,刻有严图阁等300多位烈士的名字。纪念厅内,有严图阁事迹简介,无言的文字和斑驳的画面,仿佛让人看到了猎猎飘舞的军旗,听到了英雄出征的号角。

高高的英雄纪念碑附近是严图阁烈士墓,旁边有无名烈士墓、老红军王广建烈士墓、解放军朱彬烈士墓……苍松翠柏间,烈士们可以安息了。

“英雄功劳换来民族幸福,烈士血汗奠定国家安全。”沈丘县烈士陵园大门两侧这副对联,正是人们对英雄和烈士们最真诚的赞美和感恩!

采访札记: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严图阁牺牲到今年,时光已经过去80多年,烈士的英灵早已融入青草依依的三湘大地、豫东平原。

严图阁是沈丘人民的好儿子,也是平江人民的好儿子。多年来,两县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这位红军烈士。在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影响下,两县党史教育部门挖掘烈士背后的精神元素和红色力量,讲好初心使命故事,夯实红色教育根基,共同弘扬革命者勇敢忠诚、前仆后继的伟大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沧海桑田,永远模糊不了人们的红色记忆。

THE END
1.怀念原181团副团长张学其老首长我之恩人启蒙师。 本分勤勉称楷模, 待人宽容严律己。 爱兵育人如兄长, 企业管家好书记。 军地留名口碑佳, 磊落人生传后世! 原21军181团一营营长张学其,四川绵阳三台人,1939年生,1958年初入伍,曾任金刚钻团时任团长魏尚友的警卫员、警卫班长、警卫排长、特务连连长、一营副营长、营长,副团长等职,转业后先后任https://www.meipian.cn/50bals31
2.庆祝建党百年征文姜启德‖巴山秦岭觅忠魂后经请示,胡匪宗南电准“就地秘密处决”。当晚,该团团长岑运应命4连连长李清润执行。 证据之三:原胡宗南部61师181团营长邹孝珊的旁证:1946年8月的一天,181团驻防宁陕县东江口镇时,该团4连连长李清润发现了3个穿军装的新四军,另有一个青年农民前边带路。李清润将他们送往团部后,岑团长指派少校团指导员韩https://www.scsqw.cn/whzh/jdbn/qzjdbnzw/content_76348
3.国军六百英烈总名录综合资料追少将团长。1985湖南省民政厅追认革命烈士。 013褚兆月:1908,广西桂林,桂军7军172师514旅1027团上校团长。1937/09/28淞沪会战/支塘牺牲[29岁]。(生前叙任步兵上校),追少将团长。 014李 忠:中央军8军61师181旅361团上校团长。1937/10/03淞沪会战/蕴藻浜牺牲。追少将团长。https://m.krzzjn.com/show-1475-62079.html
4.1986年61师八里河东山防御作战照片纪实。(老贤坡181团领导与1986年61师八里河东山防御作战照片纪实。(老贤坡181团领导与石家庄高级陆校张广友等,181团战士胡金林等相守莎竹坝。61师师长刘登云陪与47军副军长周美华,铁锤子182团团长彭勇,182团政委袁建国陪同前线总指挥廖锡龙视察一线部队。刘登云师长陪同兰州军区司令员赵先顺视察一线部队,陕西慰问团到老山前线在豆鼓店慰问部队)。https://www.douyin.com/video/7376813053129592098
5.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的21个集团军简史隶属南京军区,是1985年由陆军第1军改编的,下辖第1,2,3师及原第60军181师共计4个步兵师,此外https://www.chinadz.com/thread-113942-1-1.html
6.钟松抗战的61师 8月31日,在吴淞与日军作战的第61师因损失惨重而被缩编为一个团,师长杨步飞被撤职。军政部命令独20旅充编该师,由钟松升任第61师少将师长(副师长刘安祺,参谋长朱侠,第181旅旅长杨文瑔,第183旅旅长邓钟梅)。第61师改组完毕后,受第8军军长黄杰指挥,黄氏命该师在唐家宅、陈家行一线沿蕰藻浜右岸阻击https://baike.sogou.com/v7752338.htm
7.61师181团老山英烈事迹罗盛国生前系步兵第61师181团三营炮兵连副班长,1966年6月10日生,1984年12月入伍,初中文化程度,四川省资中县人。1986年8月15日,在抢修通信线路时,为掩护战友英勇牺牲。骨灰安葬原籍。 防御作战中,罗盛国既当炮手,又兼任护线员。短短四个月,他先后火线抢修线路70多次,出色的完成了护县任务。1986年8月15日,天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02/11/69842390_1135552215.shtml
8.21军61师181团野战军在哪里气候怎样?爱问知识人该集团军组建后于1986-1987年参加老山地区防御作战,步兵第61师第182团第9连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攻坚https://iask.sina.com.cn/b/2Zx97SfiRf9.html
9.详解鄂豫皖红28军沿革的红军团与红军连2017年军改以前,从红军时期沿革下来的红军师已屈指可数,21集团军61师是唯一来自土地革命时期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下来的红军师,61师有着"拂晓劲旅"的美誉,下辖两个红军团_金钢钻团与铁锤子团,师所属红军团的数目与大名顶顶的"铁军师"127师、第1师拥有的红军团个数相同。61师还下辖18个红军连,远远超出127师https://zhuanlan.zhihu.com/p/520063745
10.中原突围——血洒东江口由镇安籍战士肖善义作向导,经月河、黄金美沟、沙坪,于8月10日到达东江口镇,遭到守敌胡宗南部61师181团4连哨兵阻止。张文津出示了证件和介绍信,说明是应胡宗南之邀赴西安和谈的代表。哨兵立即上报,团长岑运应闻讯即假惺惺带人到魁星楼列队欢迎,并一面电告胡宗南,秘密扣押审讯我和谈代表。https://www.ningshan.gov.cn/Content-654226.html
11.详解1985年第21集团军成立时下辖的25个红军单位(1),红军团"金钢钻团"181团:前身为1933年由原红25军221团改编的红28军82师244团。1937年10月,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7团。1941年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4旅10团。1949年2月,改编为第21军61师181团 (2),红军团"铁锤子团"182团:1934年创建,同年10月改编为鄂东北独立团,1949年2月改编为第21军61师182团。 https://www.360doc.cn/article/20186410_1125671972.html
12.解放战争战事日志要略(五)2月28日夜,一野4军10、11师向铁瓦殿、口头镇攻击。 3月1日5时,一野4军12师攻占九倾原,11师攻占口头镇,国军南撤,11师展开迂回追击,歼灭国军76军20师师部及60团,第10师于西凤山及崔黄家地区与国军58、59团激战,将其全歼。口头镇战斗毙伤国军260余人,俘20师师长褚静亚及参谋长、各团团长以下1500多人。 https://www.douban.com/note/697898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