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各类短视频平台上活跃着数百万教育内容创作者,教与学的新场景已经初步形成。当教育的“一池春水”与短视频平台汹涌澎湃的流量交汇,双方都在给彼此注入新的变量。这样的改变会给教育带来哪些新的挑战?
面向大众,短视频能否发挥社会教育价值
短视频与教育的携手并不是一朝一夕间发生的。
从诞生起便带着娱乐标签的短视频和自带严肃属性的教育,起初在人们眼中就像两个毫无交集的平行空间。首先尝试破圈的,是各类教育培训机构。
近年来,随着传统社交媒体平台的流量红利日趋萎缩,一直身陷流量焦虑的教育机构在迅速兴起的短视频上看到了新的可能。
“2018年底,我们发现当时运营的几个新媒体平台边际效益已经趋近于零,而短视频平台却显示出惊人的爆发力。我们判断这对品牌塑造和获客来说都会是一个新的突破点。”北京一家教育机构负责人陈林(化名)告诉记者。
意识到这一趋势的短视频平台,同样开始积极布局教育领域。
2019年7月,快手发布招募“教育生态合伙人”计划,宣布给教育行业以“百亿次曝光”的扶持,同年3月和9月,抖音携手中国科普研究所等先后启动“DOU知计划”1.0和2.0,宣布针对知识内容创作者推出全方位服务方案。
交汇之下,短视频平台与教育领域正成为彼此的“蓝海”。2020年7月发布的《抖音企业号—教育行业白皮书》显示,从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抖音教育企业号数量增长324%,投稿量增长425%,日均观看人数高达1.8亿。该白皮书还显示,2019年在抖音被赞最多的职业是教师,全年点赞量高达6.5亿。
快手上一位教育内容创作者告诉记者,以往主打教育内容的视频从撰写脚本、组织拍摄到后期传播对人员配置、设备都有很高的要求,而短视频的兴起改变了这种情况,让创作者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内容本身,“以前一个团队才能做的事,现在自己用一部手机就能完成了,关键是内容要设计得短小精悍、生动有趣”。
快手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19快手教育生态报告》显示,快手上的教育内容可分为素质教育、三农、职业教育、学科教育四大品类,前三者的受众都远超在校学生范畴。
以职业教育为例,每个短视频平台都像一个超大的“职教中心”,电工、烹饪、维修电脑、操作软件……各种职业技能和生活窍门在上面只有想不到,没有找不到。在短视频平台的“大课堂”里,不仅空间界限被消弭了,学习的参与者也不再有学龄和非学龄之分。
在很多短视频平台讲解中学数学的账号上可以看到,观看者既有中学生,还有很多40多岁的农民工。这群“大龄学生”在工地上经常需要根据工程图纸算长度和面积,如果看不懂出了错,就要返工重做,因此特别有动力学习。
随着观看短视频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其中的教育意义逐渐被放大。“我们要站在有益于青少年成长、全民素质提高的高度去审视短视频的价值。”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联合抖音发布的《普惠根基:短视频与全面发展教育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将抖音教育内容概括为5个主要类别:大脑与心智、审美与艺术、安全与健康、道德与公民以及社会与情感。《报告》提出,短视频在培养全民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大价值和潜力。
对此,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认为:“短视频在大众教育方面的强大影响力,使其成为了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教育,它有力地补充了目前传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忽视的领域。”
教育作用,要依靠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
起初,在杨鑫月眼里,短视频都是搞笑娱乐“没营养”的,直到看到一条解释“为什么格陵兰岛在地图上显示的面积比实际大很多”的短视频推送。通过这段短视频,喜欢学地理的她了解到,世界地图是通过“墨卡托投影法”绘制的——用这种方法绘制的地图上,越靠近两极的地方面积越显得相对大。打那以后,教育短视频对她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没想到能学到这么多知识”。
正是上述特征融合在一起,击中了青少年的兴趣点。在短视频平台上,教育不再正襟危坐。
别出心裁的创意有助于收获流量,但也要看到,比起知识的传播方式,知识本身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才是短视频的核心。多位接受采访的教育短视频创作者都表示,尽管表现形式有别于传统课堂,但教育短视频中“教”与“学”的核心并未变化,真正的知识“干货”才能对青少年起到教育作用,说到底这也是提升用户粘性的不二法则。
线上教学,能否反哺线下课堂
面对汹涌而来的新潮流,越来越多中小学教师开始尝试发布上课的短视频,来自用户的反馈和平台上“网红”教师的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随之而来的变化又传导回现实中的课堂。
“语言表达更精炼了,从题目中快速抓住知识点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也反馈说我的讲课风格变得有趣了。”程艺如此总结自己的收获。
在程艺看来,短视频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很好的补充,“比如学生课后可以利用短视频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课堂上遇到的难点可以通过看短视频反复学习”。
为课堂上教学和学生课后学习提供补充素材,是很多学校教师录制短视频最初的目的。颇受欢迎的语文学习账号“臧老师的秒懂学堂”创作者、扬州江都实验小学语文教师臧冬冬就是这样意外成为抖音“网红”的。
作为一位有20多年教龄的资深语文教师,臧冬冬不光对基础语文教学有很深的认识,还是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他最初录制短视频的想法很简单,希望学生们回家后可以看着视频练习写字,相当于课后的陪伴式学习,每个短视频都是围绕如何写一个字展开的。
当这些视频发到抖音上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臧冬冬的学生从自己带的班级扩大到了整个年级,很多学生家长告诉他,“可以在你的抖音号上复习知识点”。
臧冬冬现在发布的短视频内容,以课堂实录为主——上课的精彩片段直接剪辑后放到平台上。与很多短视频创作者不同,他有一套自己的内容制作方法。
每节课前,他用一个三脚架把手机架在教室后方录课,这样一来,既不影响教学,也能录到最真实的课堂情景。通常,如果课堂上学生反馈好,视频发到抖音上传播数据也不会太差。
对臧冬冬来说,录视频带来的改变在于,他更注重备课了,“要提前安排好知识点的讲解节奏,还要呈现细致的引导过程”。
如何平衡专业性和娱乐性,是每个致力于传播知识的短视频创作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很多人都在努力寻找一个平衡点。臧冬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知识的不变形,“(短视频上)知识点的确零散而碎片化,但你能不能呈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面对质疑,模糊地带尚待规范
作为一种新的内容载体,短视频在教育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前景。但也要看到,针对其是否适合与教育深度融合,质疑者不在少数。
对于短视频时长应在多少分钟以内,业界并无明确定义。可以观察到的是,各平台上的教育短视频时长很少超过10分钟,多数控制在3分钟以内甚至只有数十秒。如此短时长,能承载真正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吗?又该如何避免知识碎片化?很多人存有这样的疑问。
朱旭东提醒,短视频表层化的特质比较明显,要让其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潜力,仍需在深度上进一步挖掘。他提出,要积极监督短视频生态环境,全面促进网络道德知行合一。
除了短视频的内容,各大短视频平台的推送机制也让不少人心存疑虑。“为了优化运营数据,平台更多考虑的是你想看什么,而较少考虑作为一个学习者需要什么。”一位教育短视频创作者表示。他提出,如果平台能针对不同类型学习者的知识图谱建立模型,然后按照“知识图谱薄弱项”和“用户感兴趣的知识图谱”两种方式同时给用户推送,才有机会真正形成一套既系统又个性化的教育内容生态。
“当前监管呈现立法保障、严格执法和司法保护等特点,但还不够。短视频青少年保护应该从监管进入到治理的时代。”郑宁说。
此外,在短视频平台上众多教育内容创作者中,中小学在职教师是一个身份颇为敏感的群体。
教育部等六部门2019年发布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校外线上培训机构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但相比以直播为主要形式的线上补课,教育短视频平台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观察不同短视频平台上创作者身份标注为中小学在职教师的数十个账号,记者并未从中发现直接卖课的现象。这些教师创作者发布的短视频几乎是免费的,但部分教师在发布短视频同时会推荐一些付费的教辅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