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之中,作为植物科普主力军的植物园应该如何适应这场数字化革命,从而真正履行植物园植物科普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真正履行植物园两大功能之一的科普教育功能。植物园的科普的数字化与传统的植物科普相比有何优势,植物园植物科普数字化的内涵又是什么?特别是未来的植物科普如何做到数字化等问题均是作者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根据作者研究,提出了对科普数字化模式完善之后将极大提升科普有效性并解决传统科普的弊端与不足。
1/植物园植物传统科普模式的弊端分析
植物园植物传统科普模式受限于植物园植物资源,受限于时空限制,受限于科普模式的单一。
1.1导赏模式受植物园植物资源限制较多
植物资源是植物园开展科普活动的基础,是植物园开展植物科普活动的保障,它是植物园开展科普的最大压舱石。以植物园植物科普传统模式中的导赏为例,几乎都是以游览植物园,观赏植物为基础开展的。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植物品种的多寡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植物知识的普及广度,植物知识的讲解深度。这是因为在传统植物科普导赏模式中,植物科普人员均是根据植物园已有的植物进行讲解,一般而言均有腹稿与讲解稿,在相当程度上讲解具有较强的重复性质。然而,我国目前植物园的植物种类与世界著名植物园相比,如英国的皇家植物园邱园,美国的密苏里植物园、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植物园,具有较大差距。以我国植物种类第一个达到万种植物园的北京植物园为例,其植物10000种左右,而邱园的植物种类已达到40000多种。
1.2植物科普模式单一,科普的互动性较差
传统植物科普模式大多以讲解,展板为主。无论是导赏、进学校、大型植物科普展览均是以讲解为主,介绍植物习性、生长地、植物特性、植物科属、植物拉丁名,或者利用展板文字方式讲解植物知识。这在相当程度上是以科普人员为主导,游客被动聆听科普人员的讲解的科普活动,科普具有较强的单向性。在整个科普过程中,游客对于植物科普知识没有形象的认知,也没有生动的体验与感知,甚至在相当程度上不知道科普老师讲解为何物,植物的具体形态也未能知晓。游客的互动参与性是比较差的。同时,因为是科普人员讲解或者展板介绍,对于科普效果或者科普质量,植物园科普人员无法了解、无法知道、无从评估,对以后的科普工作的质量提升与内容优化均没有帮助。
1.3科普模式受时空影响较大
2/植物园植物科普数字化的内涵
根据其上述定义,植物园植物科普数字化具有以下内涵。
2.1数字化植物科普的目的在于消除植物盲,履行植物园职责
2.2数字化植物科普模式强化科普交互性
2.3数字化科普提升科普有效性
3/植物园植物科普数字化的表现特征
植物园科普数字化的表现特征表现为三点,首先,数字化平台较多表现为多渠道,多平台综合运用不同媒介进行科普,其次,媒介内容形式较多,媒介之间相互补充形成多媒介、多形式科普内容相互补充,最后,由于因为数字化设备的普及,人人具有制作媒介的能力,植物园科部门间形成相互交叉,多专业,跨部门的进行人人传播,人人科普。
3.1多渠道,多平台综合运用不同媒介进行科普
3.2多媒介、多形式科普内容相互补充,相互交叉
3.3多专业,跨部门的进行人人传播,人人科普
由于数字化技术的普及,智能设备的扩展,电子设备已经具有几乎人人拥有的特征,因此人人均具有制作音频、视频的能力,每个人的朋友圈、交流圈、学习圈、社交圈均取得极大突破,社交网络的扩大扩充使得植物园植物专业人员能够利用这个优势对植物知识在相当人数的人群中进行普及教育传播。这种人人进行科普知识普及的方法构成了目前流行的大科普概念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科普的社会化属性,强调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创新”[3]。这种方式不仅激发植物园科普专业人员的科普热情,而且大大提高了植物科普的普及频率,大大增加了植物科普的数量,能够促使植物知识在更宽广的时空中进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植物园科普因为科层结构及部门分工的影响大多是由植物园科普部门或者科教部门进行承担的架构。
4/植物园植物科普数字化的新优势分析
植物科普采用数字化技术将会使植物的科普逼真性增强,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植物科普,在让植物科普更加形象化的同时增加植物科普的数量、频率并充分整合植物园之间的科普资源,包括植物资源,科普人才资源等。
4.1植物科普数字化逼真性较强
植物科普数字化的一个新优势便是逼真性较强。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利用数字将外在世界通过编程集成方式重新构建成以图像、音频、三维技术及场景化为主体信息的形式并进行输出。换句话说植物科普数字化可以将抽象的植物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出现在受众面前。例如近年来兴起的全息投影技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全息投影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由于三维图像所具有的立体性,逼真性就可以让原本抽象的物体直观、生动、形象、便利的出现在受众面前。植物园的植物科普工作者如果能将濒危植物及植物开花、发芽、生长等植物的生命过程利用全息投影的方式在受众面前进行展示,那么受众对于植物的了解不仅画面直观而且由于图像栩栩如生,如此惟妙惟肖一定给受众难以磨灭的印象。
4.2植物科普数字化打破时空限制
4.3数字化将会整合植物园之间的科普资源优势
传统植物园植物科普的一个劣势便在于植物资源的有限,由于植物资源的限制使得植物科普的广度受到相当大的限制,而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的优势便在于打破藩篱,打破各个植物园之间的界限。首先数字化可以使植物园植物科普资源得以融合,整合各个植物园的植物优势。例如辰山植物园的兰花与地被植物世人称道,西双版纳植物园以亚热带植物而闻名遐迩,北京植物园则以其乔木而傲视群雄,仙湖植物园则以苏铁享誉于世。数字化将这些植物资源整合一起,可以对公众进行较为完整的知识教育。以可视化的方式将其它植物园的特色植物资源在线上进行展示,同时由本植物园的科普专业人员进行配音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次,植物科普人员因植物研究领域不同而术业有专攻,有的科普人员熟悉乔木,有的科普人员对灌木颇有研究,有的科普人员则对濒危植物很有心得,植物科普数字化以后,各个植物园的科普人员在不同的植物园的科普智慧平台上都可以进行植物科普,所做的只是更换平台而已。最后,各个植物园的科普方法也不同,有些侧重实验,有些侧重展板,有些重在展览,数字化以后同一个科普活动完全可以用不同的科普方式开展,通过直播同时进行展示。
5/植物园植物科普数字化科普模式完善
植物园植物科普数字化实现的有效路径首先是数字化新理念的构建,并改变完善组织架构,激活创新机制,夯实人财物的物质基础保障,用数字化更新提升植物科普的科普模式。
5.1树立物园植物科普数字化的新理念
建构植物园科普数字的新理念首先在于植物园全体人员正确认知到数字化是植物科普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自1946年计算机发明以来,人类开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程,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为特征,以计算机科学与通信科学为两翼,以信息传递、获取、保存、存储为本质,以将事物通过数字化工具转化为数据与信息为重要工具,人类社会已被信息流、数据流所环绕,因此科普工作必然要跟随数字化的潮流,与时俱进,用数字化这一新的方式使植物科普焕发新的活力与光彩。
5.2增购数字化设备
继续充实完善智慧植物园的建设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对植物园的植物种类进行调查摸清家底,进一步扩大植物园的植物数据库与资料库。添购数字化所必须的VR、AR设备及相应的互动体验软件如种植土在不同种类植物中的应用辨别游戏,如乔木、灌木等植物识别游戏,如不同植物不同树坑的选择游戏等,智能眼镜,植物园间开发一款如CHATGPT人工智能工具,使植物园的各种植物知识在受众自主查询时均能及时准确应答,对植物园各种植物博物馆进行数字化改装加装全息投影、在展览柜台上加装柔性屏等智能设备,使植物园展物展品变得丰富而有趣。
5.3科普活动开展模式的影像化
科普活动的影像化在于利用技术设备使科普活动能够沉浸化、影像化,能够直观的展现植物科普内容。
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全息投影技术的产生,将沉浸式体验带到一个新的阶段。“全息投影技术并不单指通过某种特定方法使物体成像的显像技术,而是一类能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三维影像的技术的总称,当前的全息投影技术已经发展出透射全息投影技术、360度全息投影以及空气投影及交互技术三种”[6]。全息投影技术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在空气中能够呈视所要呈现物体的三维图案。沉浸式体验中的沉浸式理论,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的心流理论,即“人们在专注于某事的时候,会沉浸于一种排除外界干扰,全神贯注以至忘我的状态”[4]。“沉浸式体验是用户感官感受与认识体验的总和,不只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刺激来感觉环境的改变,更是对周围场景进行惯性思维认知的体验反馈。同时,沉浸式体验也能通过渲染环境、设计内容、感官交互等方法来调动用户的专注力与沉浸感,即使在有限物理空间中也能产生一种在场的虚拟沉浸式体验,获得感官和精神的双重刺激”[5]。
5.4进行大数据分析,实现科普活动的定制化
大数据是自信息化诞生以来就经历不衰的话题,早在“1980年托夫勒在其名著《第三次浪潮》中就将其称赞为最为华彩的乐章”[7],数据挖掘在商业领域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网店零售商更是作为预判增长与顾客满意度的黄金指标,早在2013年亚马逊就对读者进行预判发货,根据读者在亚马逊平台所购书籍进行分析,确定读者喜欢的书籍类型直接向读者进行发货,“2021年亚马逊继续对这一模式进行升级,更精确,更高效”[8]。由于数字化技术的采用,大量的数据由此而产生。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整理可以对活动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完善科普活动的内容、方式,植物资源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实现科普活动的定制化,实现植物科普活动由植物园为主导向“科普活动以受众为中心,以受众需求为主导的转变”[9]。千人一面的固定科普模式,成为千人千面的科普模式。
6/小结
本文以植物园科普数字化新路径作为研究主题,以提升植物园植物科普模式为主要目的,在比较植物传统科普模式与植物园植物科普数字化的弊端与优势之后,提出如何有效提升植物园植物数字科普的各项措施,从观念树立到更新模式的全方位提升与完善,以使植物园植物科普与时代发展一致,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其一,植物园植物科普数字化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选择,只有植物科普的数字化才能进行有效科普,提升植物科普的品质,切实履行植物园的自身功能及社会功能。
其二,植物园植物科普数字化将会纠正植物园植物科普传统模式的弊端,整合植物科普各项资源,实现科普过程互动化,打破时空对科普活动的限制。
其三,植物园植物科普模式提升包含从观念到科普模式的更新,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科普模式的沉浸化、交互化、影像化、活动定制化。
参考文献:
[1]翟俊卿,王西敏.植物科学教育的典型问题探讨—以“植物盲”为例[J].科普研究,2021(16-2):51-58
[2]翟俊卿,陈蕴琦,王西敏.移动设备促进儿童在户外自然情境中的学习—基于国外实证研究的系统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1(5):43-51
[3]王琨.大科普理念下少儿科普出版创新驱动路径研究[J].中国出版,2023(5):47-52
[4]吴帆.聚焦沉浸式体验,构筑产业链价值:中国沉浸产业发展战略对策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1(04):88-93
[5]王泽亚.基于沉浸式体验的大众化VR全景直播交互系统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3(2):122-124
[6]黄明学.全息技术原理及前景展望[J].信息技术研究,2023(4):33-40
[7]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67
[9]李杨.大数据在科普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科技传播,2022(7上):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