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清人生中的好钱与坏钱,什么意思?
阿尔玛·毕海德提出了“好钱坏钱”理论。钱本身没有好坏,重点在于怎么用。
企业经营中,坏钱就是把钱投入之后,迅速让企业崩溃。好钱则相反,它可以帮你迅速做判断,如果是优质项目,可以带来更多收益。如果项目不行,亏损会少些。
我们的人生中也有好钱与坏钱。投资能为我们带来更大价值的,那这就是好钱。投入自我成长的多半是“好钱”。与此相对,在无效社交中投入的资源则都是“坏的”。交友不需高攀,提供价值自然会吸引对方。
“有麝自来香,不必当风扬”。
“人到中年,多陪家人”不应是一句空话。
职场上的成功看得见,很多人更倾向于把资源投入其中。
有些父母以工作忙为借口,把自己的孩子扔给学校,扔给保姆,扔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他们回过神来的时候,即便真能赚到钱,孩子也不再属于他们。而且父母会错过孩子成长这段非常美好的岁月。社会的残酷真相是这种未必赚到钱,积攒一身病而已。
不要外包最珍贵和最重要的东西。
3.职场上打工者遇到最大的谎言是什么?
答:“老板为打工者着想,大家一起双赢”是职场中的最大谎言。你要是信,那就是被骗了。
老板自己都活不下去,他不可能想着你。
有句话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对老板、对打工人都有效,每个人都需要保障自己的利益。
身为打工人的策略是不再相信谎言,并提升自己的价值。
现在的公司倒闭了,那么换一家公司,换一份工作,我们还能继续赚钱。如果再找不到工作,那也可以凭技能生存。
至于老板说什么,那是他们的事。
4.为什么工作中,我们总是被别人占便宜,如何反击?
久而久之同事会觉得你好欺负。
克服的方法并非变得冷漠,而是伸出援手之前进行判断。
如果对方确实抽不出身,事情不难且是个知恩图报的人,那偶尔提供帮助也无不可。如果对方明显是来占便宜的,记住“不能惯着坏人”。
职场如战场,一步不能退让。
5.什么是“不值得定理”?
答:如果一件事不值得做,那他就不值得被做好。
我的原则是:45岁之后只做值得做的事。如果估计做不好某件事,那就不开始。即便我能做好,也会拒绝不值得做的事。
40岁并非一个新的20岁的开始,精力衰退的速度加快,没有额外精力进行新的尝试。
所以这个不值得定理可以作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判断的一个基础。
可惜现实中仍然有人努力做根本不值得一做的事。如果20岁,那么这可以视为一种探索。如果40岁,那这就叫浪费生命。
6.“不能毁灭我的,必将使我更加强大”是什么意思?
答:三重意思。
首先,只要不被毁灭,我就能从灾难中有所成长。其次,不能毁灭我的,可以毁灭敌人,它帮我清场把对手消灭。第三,经历考验证明我有抗打击能力。没有被困难干掉的我,再站起来的时候会更为坚强有力。
7.为什么拿固定工资的人会越活越差?
一个人在职场混了十年,或者是干到中层或者到了基层固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简单,结果就是容易被更年轻的人淘汰。这导致了越是在岗位上努力,失业后就越穷的尴尬局面。
如果个人把技能绑定在某个组织中,而非直接用技能创造价值,继而得到社会承认赚取收入,那么固定工资拿得越久结局越差。
此时,估计有人会自认为管理能力强,换个公司也能拿到高薪。还是那句话,现实的残酷会教育每一个人。
8.部分人希望在工作之外创建一份副业或者兼职,为什么要这样?
答:表层原因是希望能多赚钱,把兴趣变现,或者更全面发挥自己的能力。深层次的原因是希望有一份财务保障。
公司会倒闭,自己可能因裁员而失业。
每次企业裁员名单里,不乏认真工作的中年人,结构性裁员与个人努力与否无关。
他们现在失业了,也许未必能马上找到工作。
此时有份副业,我们心里会踏实一点。
9.不同年龄段,创建副业的原因不同,具体是什么?
如果没做到高管,那薪水多半处于停滞或者下降状态。此时,有一份副业则是保证自己的生活水平的手段。过了50就是为了退休做准备。退休以后还挣钱,还要做副业,是为了减少儿女的负担或者希望通过副业排遣孤独。
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需求,相同的则是适当增加收入。
10.不知如何开展副业,怎么办?
答:工作带来的技能延伸或者兴趣。
此处有个特别提示:逐步到位比一步到位更有可能成功。
比如我想开个健身房,一步到位就是把工作辞了,租场地买器械。这么做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与此相对,避免一次性投入过大,小步快跑更有可能成功。任何事都有风险。
11.副业成功者的九大特征,分别是什么?
第一,确切了解自己的兴趣。
第二,技能与爱好的良好结合。
第三,节流。能少花就少花。
第四,找到有共同爱好的社群。
第五,不断进行个人品牌推广,就是现在流行的“IP打造”。
第七,坚韧的性格。理解失败是正常状态,成功是偶然情况,同时愿意尝试。
第九,注重财务安全,保持收支平衡。
如今,我们不能只是个打工人。公司会倒,老板会跑。
12.为什么现代人活得很焦虑?
答:被物质主义裹挟,陷入和别人的无意义对比之中。
“给我们带来心理伤害的并不是比尔盖茨或者巴菲特,而是我们的邻居过得比我们好”,这背后的意思就是物质主义在裹挟我们。
如果我们要求自己今天要拥有的必须比昨天更多,可与此相对的是人到中年脑力体力的全面衰退,那么越是无法满足拥有更多的欲望就越是焦虑。
解决之道无非两点,一是不跟别人比,二是正确地与过去的自己比较。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身边总是有比我们过得好,挣钱多的人。
每个人创造的价值与获得的回报大体相当。如果我们对收入不满意,那么提升创造价值的能力才是正确选择。如果非要比较,那就跟之前的自己比较,40岁之后不要让生活水平下降过多。
人到中年的我们能看清社会真相,不过度依赖某个组织,提升与磨炼赚钱的技能,有余力时开展一份副业,或许后半生过得不会太差。毕竟,在残酷竞争的环境中,我们只有竭尽全力才能站在原地。欢迎留言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