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城市郊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笔者在检索已有研究成果时,利用了“城郊旅游”“郊区旅游”、“城市边缘区旅游”、“城乡结合部旅游”、“城乡交错带旅游”、“环城休憩带”、“城市影响区旅游”、“郊野旅游”字段,检索项选择题名,检索结果如下: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国内城郊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城郊旅游特征、市场需求及产品研究
二.城郊旅游地类型及空间结构研究
城郊旅游地类型方面。沙润、吴江(1997)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把城乡交错带的旅游景观分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两种模式。刘卫东、李家虎(1998)认为,大城市郊区旅游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建立旅游度假区;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便宜的地价建设主题公园;开发乡村度假休闲旅游;资源性和保护性旅游景点建设,以自然环境保护和历史名胜古迹建筑保护为主;产业旅游和商务旅游开发以城市郊区工农业的成就和建设成果、生产过程作为旅游吸引物。一些学者以具体的城市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城郊的旅游地类型。符全胜(1998)在对江苏锡山沿太湖地区的城郊旅游进行开发研究时认为可以根据位置、环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模式,他认为在近城区可以选用风景名胜区模式,在近郊区可以借鉴主题公园模式、观光农业园模式和度假区模式,在远郊区可采用度假区模式和森林公园模式。
三.城郊旅游发展研究
城郊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旅游上。段圣奎等(2006)对我国城郊农业旅游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朱兰玉(2007)对城郊农家乐的发展措施进行了探讨;田逢军等(2006)以上海为例,对城乡交错带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思路和保障措施。
四.城郊旅游开发研究
城郊旅游开发研究是国内城郊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众多学者从不同时期、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了研究。孟明浩等(2002)从城郊旅游开发的条件和形式、存在的问题和开发对策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进行了综述研究。贡保南杰(2004)探讨了北京郊区旅游的重复建设问题。赵玉宗等(2005)提出,要改革投融资体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社区参与机制等。周杰(2005)指出城郊旅游开发应遵循原则,并提出政府主导、规划协调高层次开发、打造旅游产品形象、加强宣传与促销,注意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策略。赵玉宗(2004)、柴晋华(2007)等人从个案出发,对城郊旅游开发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以建设世界城市为目标,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的国际都市。它在国家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流、休闲旅游等方面有着先天的巨大优势。这也为北京的农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平台和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农业基础性、融合性、创意功能,为世界城市提供生态宜居环境,保障世界城市高端服务需求。发展都市型农业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提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更重要的是它对北京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的研究是通过总结目前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项目,重点从环境保护方面研究其发展建设中的经验,对北京都市型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本论文采取实地调查与政策分析、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都市型农业的发展特点、运行机制和如何最大化的发挥环境保护功能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
1.2国内外都市型农业中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1.2.1国外都市型农业中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第二章都市型农业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2.1都市型农业的概念、内涵
2.1.1概念
都市型农业一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农业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农业的生产活动是以城市的需求为中心,集中体现了“依托城市,又服务于城市”的理念。当前的都市型农业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承载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市场化、科技化、集约化、产业化、信息化和人文化的新型农业,是现代化农业在大城市地区的具体表现。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农业都逐步确立起走都市型农业发展之路。都市型农业可以根据地域特点,不仅可以提供新鲜、优质且符合当地市民需求的农副产品,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观光农园、绿色生态村等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农业实践,农业文化展示,农业科普教育的基地,为市民提供农作物种植及采摘、休闲观光等体验农耕乐趣的场所。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经济的人口图谱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速[DB/OL]..
[3]WHO.Home-basedandlong-termcare,ReportofaWHOstudygroup(R).WHOTechnicalReportSeries898.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0.
[4]AllisonM.Williams,LiWang,PeterKitchen.Differentialimpactsofcare-givingacrossthreecaregivergroupsinCanada:end-of-lifecare,long-termcareandshort-termcare[J].HealthandSocialCareintheCommunity,2014,22(2):187-196
[5]FrancePortrait,MaartenLindeboom,DorlyDeeg.Theuseoflong-termcareservicesbytheDutchelderly[J].HealthEconomics,2000,9(6):513-531.
[6]August?sterle.Long-termCareinCentralandSouth-EasternEurope:ChallengesandPerspectivesinAddressinga‘New’SocialRisk.SocialPolicy&Administration[J].Volume44,Issue4,August2010:461-480.
[7]ShwuChongWu,Chao-Mei.ChuPublic.AttitudesTowardLong-TermCareArrangementsfortheElderlyinTaiwan[J].AustralianJournalonAgeing,1996,15(2):62-68
[8]JuttaPulkki,Prof.MarjaJylh,LeenaForma,etal.PekkaRissanen.Long-termcareuseamongoldpeopleintheirlast2yearsoflife:variationsacrossFinland[J].Health&SocialCareintheCommunity,2016,24(4):439-449.
[9]SunWoo.Long-TermCarePolicyforFunctionallyDependentOlderPeopleintheRepublicofKorea[J].InternationalSocialSecurityReview,2004,57(2):47-62.
[10]吴侃,钱佳慧,罗会强,等.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构建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6(10):1805-1807,1811.
[11]刘稳,徐昕,李士雪.基于SWOT分析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11):815-817,822.
[12]刘清发.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35(6):94-97.
[13]NicholasBarr.Long-termCare:ASuitableCaseforSocialInsurance[J].ReformingLong-TermCareinEurope,2011:3-18.
[14]CullenTHayashida.Leadinglong-termcareindicatorsforplannersandpolicymakers:DevelopmentaleffortsfromtheUS[J].Geriatrics&GerontologyInternational,2004,4(1):309-310.
[15]JoanCosta-Font.ReformingLong-TermCareinEurope[J].Wiley-Blackwell,2011(9):20.
[16]JoanCosta-Font,Jose-LuisFernandez,KatherineSwartz.TransitioningBetween‘TheOld’and‘TheNew’Long-TermCareSystems[J].HealthEconomics,2015,24(1):1-3.
[17]BarbaraDaRoit,BlancheLeBihan,Auguststerle.Long-TermCarePoliciesinItaly,AustriaandFrance:VariationsinCash-for-CareSchemes[J].ReformingTheBismarckianWelfareSystems,2009:118-135.
Abstract:theagriculturalecologicaltourismisreviewedthenaturalecologicalenvironment,agriculturalresources,rurallandscape,agriculturalproductioncontentandlocalcultureasthefoundation,providingpeoplewiththeecologysightseeing,tourism,recreation,increasingknowledge,understandingandexperiencecountryresidenceofaplacetolivethetourismformofactivity.
Keywords:agriculture;Ecological;tourism
0引言
1、开发意义
1.1、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需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
1.2、立足耕地资源的整合,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与此同时,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若干意见”,也将大大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改革。
1.3、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含量,引领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需要通过利用农业生物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信息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来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把传统农民培育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素质好”的新型农民,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4、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发展
传统农业应向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和高附加值的方向改造和提升,而新兴的生态农业产业将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更具活力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效结合正适应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大力兴办旅游业的客观要求。
2、国内外农业休闲旅游研究模式
2.1、国外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
综观目前国外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情况,根据农业休闲旅游的性质、定位、经营等方面的特点,农业休闲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2.1.1、传统观光型农业休闲旅游
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其乐趣当然与在商场购买酒不一样。
2.1.2、都市科技型农业休闲旅游
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如新加坡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在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的观赏,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养鱼池由纵横交错的水道组成,并配有循环处理系统。
2.1.3、休闲度假型农业休闲旅游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如澳大利亚人则常于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小孩,选一个离家不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可以放松一下身心,而孩子们则可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的牧场生活。
2.2、国内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
2.2.1、从发展的阶段过程来看,我国农业休闲旅游可以描述为三种模式:
2.2.1.1、自发式:早期自发形成的萌芽阶段,不明确仅作为休闲调剂。
2.2.1.2、自主式:初级经营阶段,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
2.2.1.3、开发式:成熟的经营阶段,有明确的主题和系列活动策划。
2.2.2、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农业休闲旅游可以分为两种模式:
2.2.2.1、依托自然型:距大中城市20公里以外,但交通便利,以多个大中城市为目标市场。农业类型较好,地貌类型齐全,以独立完整的农业自然景观单元为依托,范围广阔,6平方公里左右。
2.2.2.2、依托城市型:距大中城市10公里以内,以一个大中城市为目标市场。借助一定的农业基础,主要通过人工构造农业景观,以某以农业景观为依托,范围较小,小于2平方公里左右。
2.2.3、从功能区分来看,我国的农业休闲旅游主要分为四种模式:
2.2.3.3农业示范园型: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是引进先进的现代农业设施,通过展示无土栽培等农业新技术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种,向参观者或游客宣传现代农业风貌的园区。如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北京市锦绣大地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杭州市萧山传化大地生态观光园等。
2.2.3.4、农家乐型:这种模式是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提供购物、垂钓、民俗节庆和农家菜品尝等配套服务,以获得旅游活动、农产品销售、餐饮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如浙江省桐庐县“红灯笼外婆家”等。
3、结语
农业科技园本身则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可操作性,只要略加配套包装,就可成为很好的生态旅游产品,而且投资省、见效快、风险低、可塑性强,既可观光,又可参与,既可品尝,又可带产品,具有其他生态旅游产品不可比拟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614.5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休闲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休闲产业正是基于人们的休闲需求产生的。休闲产业起源于20世纪的欧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及以物质商品生产所确立的主要的发展模式,人们在工作之余越来越需要休闲。目前,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产业规模,形成了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通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以推动观光旅游、农业休闲为目的一种新型的高效农业。具有维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产业、保护农村资源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特点。
一、休闲农业对经济发展的研究综述
二、休闲农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3.休闲农业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有促进作用,可以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使农村走上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等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休闲农业推动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优美的大自然和农村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休闲农业的出现,可以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叠加优势,农民在从事休闲农业的过程中,提高了人文素质,增进城乡交流和互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缩减城乡差别,客观上改善了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从而顺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城乡旅游经济和谐发展的“绿色通道”。
三、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培育主导产业。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的有效载体,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休闲农业产业区应注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努力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规模化生产格局。引导休闲农业企业积极参与、主动融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产业支撑,力争每个休闲农业企业都培育1~2个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
2.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我们可以一个村或一个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产业群为基础,有序推进休闲农业园区建设,打造良好发展平台。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兴办建设规模大、产业基础强、服务功能全、经营效益好、游客满意度高的休闲农业企业,同时发动周边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兴办特色各异、优势互补的休闲农业企业和农家乐,建设成为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园区。
3.优化休闲农业发展环境。环境对于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制定和落实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要对已出台的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和修订完善,增强政策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金融部门把休闲农业列入信贷支持重点。进行融资体制改革,推出一些试点项目,以期在竞争性领域形成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新机制。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自律机构,为休闲农业企业融资打开方便之门。减轻企业负担,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郑健雄,郭焕成,陈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1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日趋增强,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将旅游作为城市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核心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获得了空前发展,单业态的观光旅游转向观光、休闲、度假三驾马车并行的复合型业态。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区域交通条件的大大改善,人们的旅游时空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在空间上逐渐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需求上逐渐由观光猎奇向舒适型、享受型方向过渡。旅游发展与旅游消费的转型客观需求,一种新的旅游产品――乡村度假旅游应运而生。
2乡村旅游研究概述
2.1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开展相对较早,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以及其旅游管理体系上,相对比较集中在乡村旅游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作用,大多数学者们都认同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国外学者还探讨过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管理模式。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开发政策、提供人力和财政支持、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组织市场开拓等。一些学者还提出,应积极倡导乡村“社区参与”的管理模式。尽管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乡村旅游的管理模式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由下而上”、“由上而下”或兼而有之的管理模式,但都强调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2国内研究综述。樊岸青(2007)指出了乡村旅游的四种成长模式:借助于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的客源地依托模式;借助于与该乡村自己的或者相邻的原有名胜地的引力优势所开发的目的地依托模式;产品组合中混合着许多不属于乡村,或者乡村关系并不明显的产品组成的非典型模式;由多种模式的不同比例的混合组成的复合模式。
国内乡村旅游主要包括景区边缘型、大中城市郊区型两种,城郊乡村旅游往往最为发达和典型,在经济发达的大都市郊区有比较多的成功案例。吴必虎等的研究也表明,中国乡村旅游在客源地城市周边出现两个乡村旅游密集区域,第一个最密集区域往往出现在距城市中心20km左右的地区,第二个次密集区域出现在距城市70km左右的地区。在第一个最密集区域的城郊乡村的客源市场、产品结构来看,都受城市影响显著而强烈,区域内旅游景观特征和产品构成具有从大都市旅游产品向典型乡村地区的旅游产品过渡的特征,因而也被称为都市型乡村旅游。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表现为以下特征:①是依托都市客源和乡村背景,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度假、娱乐放松的空间场所;②受城市化进程影响显著,乡村特征不典型或缺乏“原真性”,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③主要集中在距都市中心区25-30km范围内,是都市环城游憩的有机构成部分;④主要产品以田园风光欣赏、农事活动体验、农家乐餐饮等为主。
3乡村度假旅游的需求分析
中国乡村旅游的消费模式主要是“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学农家艺、享农家乐”。这种旅游产品的缺点显而易见:产品以农副产品品尝、购买及观赏田园风光为主,兼及农事体验活动,游客多样性的旅游需求得不到满足;游客活动空间不大,游客接待量有限;“农”味不浓,乡村景观特色不明显,城市化、现代化痕迹明显,核心吸引力不强;环境卫生不佳,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乡村旅游亟需转型升级,极大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需求,由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
3.1农家野趣的恬淡追求。现代乡村旅游的主要形态之一:农家乐,起初很多都是以农家餐馆的形式开办的。农家菜意味着纯朴、绿色。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有一句营销学的名言:“卖的不是钻头,而是墙上的洞”,农家乐里吃的不是菜,或许是游客对自然、绿色与健康的心理期望,对回归自然的亲切和惬意。如何让心灵放松?值得乡村旅游的建设者从“心”考虑,避免迷失于项目“硬件”的开发与建设之中。
3.2城市环境与压力的平衡、释放。在城里,人们的内心装满错综复杂的压力和人事:剪不断,理还乱;到乡村,人们可以寄情于山水、亲近自然,勾起内心柔软的对大自然无私无欲的情感,投入纯朴、简单的怀抱。通过旅游活动,摆脱了社会关系的羁绊,抛却了大堆的日常琐事寻找生活中另一个摆脱束缚和压力后的真实自我。通过捕捉美好景物的声、色、形,获得感观的愉悦,继而通过理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深入领会景物的精粹,从而获得由外及内的舒畅感觉。
3.3在乡村旅游中养心,在养心中融入自然。我们去旅游的每个乡村,每一处山水、田园,某种程度都是一座智慧和文明的宝库,我们的心灵很现代,也因此很疲惫,但乡村的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山水、自然、恒古长青。面对自然,我们在享受美景、美食之余,心灵何不在山水间作一次回归原始与天真的“保养”呢!乡村度假旅游是调整自我、实现身心和谐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乡村度假旅游的实质就是给旅游者一个真实的、质朴的、原美的乡村度假环境,一个与都市完全两样的旅游天地,一种恍若隔世的视觉享受,使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4乡村度假旅游开发
乡村度假是在农家乐、乡村旅游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它与农家乐所不同的是,游客由匆匆过客转变为滞留度假休闲。乡村度假不是简单的农家乐华丽转身,而是新时代的功能升级、业态延伸、服务提高,是游客依托乡村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而开展的休闲度假活动。用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的话来说,是“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与乡村观光游相比,乡村度假旅游要求更好的环境氛围(乡村人居环境、农业生产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更便捷的交通条件;与其他类型度假产品不同,乡村度假以乡村景观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性”为核心吸引力。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
■
4.1以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宁静、松散的乡村氛围为依托。人们走出都市出游乡村总体可分为健康、生态、经济、文化、体验、社交动机。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角度看,健康、生态和经济动机主要源于对生理和安全层次需要,文化、体验和社交动机主要源于对社交以及更高层面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是一次乡村旅游,如果游客能够带回的不仅是照片和土特产,还有心灵与智慧的深刻体验,游客的身心收益也将更大。通过整合以乡村景观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以建筑、文化、民族等为代表的人文资源,以人与人交往、乡村生活方式为代表的社会资源,将农业的文化与休憩完美结合,营造出宁静、松散的乡村氛围。
4.2打造以休闲、教育、体验为主的多功能度假功能区。过去的乡村旅游多是以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主,功能单一,层次较低,现在的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已不满足“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还需开发乡村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资源,增加休闲、娱乐、养生、健身和回归自然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乡村旅游产品。从而使乡村旅游向高品味、高层次、多功能方向发展。通过建设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娱乐项目、体验项目、配套项目,打造成个性突出、服务上乘的乡村度假功能区。
4.3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全面升级。吃,传统地道乡菜。农家餐厅的未来发展方面应该是“定位主题化、管理专业化、菜品特色化、服务品质化”。住,拙朴野奢乡居。乡村旅游者更希望得到的是一种非都市化的睡眠感觉,在房间装饰中适当的融入文化概念,提炼主题元素,与乡村旅游的整体市场定位吻合。最终,要形成与众不同的睡眠体验,回归自然的睡眠空间。行,绿色生态乡径。将绿色、生态、环保的出行理念植入产品设计中,使行走艺术化、幸福化。游,美丽乡村田园。在乡村原有景色的基础上,经过安排展示出自然之美,经过修饰与包装,使其特色真正的流露出来,引导消费者领略美丽的乡村田园。购,安全健康有机农产品。娱,农趣活动参与、农耕文化体验。
4.4结合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全民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国务院第53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旅游发展需要硬环境,更需要软服务,也就是好客的人文环境。新加坡、日本和台湾地区旅游业发展经验表明,美丽的山水风光固然是吸引游客到访的本底资源,但是服务人员的专业与效率,民众对游客的友善与包容更能够让游客有美好的体验和满意的评价。台湾旅游业界在对外宣传推广时最自豪的一句话就是“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如何培养市民、村民特别是窗口行业的员工对游客的友善性,至少与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和大活动同等重要。
4.5寻求切实可行的开发模式。在项目规划建设中只有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等多种方式使农民直接参与到项目开发、运营中,直接受益,才能使乡村度假旅游有稳定的发展基础;然后通过有市场吸引力的乡村度假旅游项目体系带动农村的城镇化、社区化发展;再通过借鉴、引入日本、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实现农业从大田农业到精细化、多元化农业的发展转型。
5结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首先是产品链的延伸拓展,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特征,如艺术写生、康体疗养、运动拓展、商务会议等;其次是产业链的横向整合,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体系,如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三是利益链的纵向共享,加强旅游开发商、农户、地方政府的合作与交流;最后是要素链的全面升级,包括交通、饮食、住宿、通信以及环境卫生等配套设施。构建多层次、内容丰富、市场针对性强的乡村度假产品体系,对于促进现代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具有重要的意义。
[1]樊岸青.浅谈发展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今日科苑,2007,09:65-67.
[2]赵承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12,1:13-15.
[3]张晓慧.乡村旅游一体化战略发展路径以及启示――以成都五朵金花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130-132.
[4]高佩佩.西安市乡村旅游深度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5]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34.
[6]党宁.休闲时代的城郊游憩空间:环城游憩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2.
[7]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视角的探讨[D].东北财经大学,2005.
[8]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21(4):8.
1休闲农业在当今社会已成为农业发展主流方向
休闲农业是指以农业为主体,利用自然环境、农事活动、农村生活等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适应人们观光、休闲的需要,增进人们对农业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总体上体现出多产业共同融合、主客体双向互动的特征。发展原因和背景如下:
1.1观光农业的高效益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一条新途径
我国传统的农业,是以种养为模式的第一产业,比较利益低,经营风险性大。开展观光农业旅游,使农业从土地本身单一经营发展到“天――地――人”和谐共存的更广阔的空间,可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又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壮大农村经济实力,符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方针政策。我国要改变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发展高精尖、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无疑将成为主流方向之一。
1.2社会资金寻求新的投资利益方向的必然选择
汽车与城市房地产业曾经火爆一时,一度给我国疲软的农业特色,直接受到国家投资政策的倾斜性优惠,并以其形式新、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很快得到社会资金的青睐,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的后续跟进。同时,这一产业也因为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和情感渴求,而迅速成为旅游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1.3后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
2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2.1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基础设施薄弱,布局分散
我国现有的休闲农业大多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自发形成的。地方政府为激发投资者的热情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出台了一些低价租赁土地、减免财税等系列政策,但由于政府对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不到位,加上大多数投资者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使得一些地方休闲农业的景点开发一哄而上,景区缺少总体布局规划。同一景区中各个旅游景点不相协调,多有重复或雷同。有的虽然园区设计理念和规划较好,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么资金缺乏,要么管理和服务体制不健全,功能缺位,导致实际效果和当初的规划设计差距甚大,影响了应有效应的发挥。特别是那些直接由农民个体或乡村集体出资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基本相似,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按照国际惯例,农业旅游区半径大于9.5公里的区域(面积)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而我国大多小于这个规模,由此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效益低下。
2.2区位选择不合理、产品类型单一、缺少特色
2.2.1区位选择不合理发展休闲农业的区位定位至少应考虑到以下三点:一是大中城市郊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最基本的客源市场是“城市游客”;二是著名的旅游点应以景点内的游客为目标客源,直接将休闲农业纳入景区之内,编入旅游路线,作为景点开放,供游客观赏;三是特色农业基地就应以特色农业为特色。但近几年来我国的休闲农业在区位选择上却很少充分考虑到休闲农业的客源、旅游项目和其他经营条件等特性,导致休闲农业在数量上虽然得到不断增加,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但经营成功的案例却不是很多。
2.2.3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和知名品牌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资金投入少,存在整体建设水平低、旅游环境差、卫生条件不达标、接待水平不高的问题;二是缺乏统一、有效管理,加上缺乏专业水平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导致管理粗放、涣散,各旅游项目间得在协调、配合方面存在不统一等问题,产品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三是由于协调力度不够,休闲农业多采用农户独立经营模式,项目较分散、内容较单一,这样的话,很难形成规模化经营和知名品牌,更不会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3根据国际经验,针对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政府部门对休闲农业的规划、管理要到位
3.1.1要合理规划布局要遵循科学性、区域优势性基础性及市场特定性原则,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做出规划,实行区域、功能和形态定位,将休闲农业规划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规模化经营的目标重新整合资源,并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统一结合的方法,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1.2政府要主动做好治安、物价、金融等各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引导、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
3.1.4提高休闲农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休闲农业经营者可以采取引进专门人才、进行统一培训,增加外地学习机会等多种方式,既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也要保证从业人员素质。必须克服小农经济思想意识,具备独特的眼光、清醒的商业头脑、丰富的农业知识、较强的环保意识和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唯有如此方能经营新型休闲农业。同时,休闲农业经营者还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推行新的管理模式。从实际情况来看,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多采用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家族式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很难适应社会化、市场化、知识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的需求,例如,目前大部分个体农户从自身角度来看,他们基本没有能力接待团体游客,特别是海外游客。所以,推动实行“公司+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渐走上农场规模性发展的道路成为一种重要选择。
3.2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力度
在我国,已经有不少的城市自发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可是在休闲农业方面却没有更多的投入,所以,一方面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和旅游业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开发农业的同时发掘旅游资源,也要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便利完备的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配套条件,才能够满足游客的多种需要,尽快加强园区景点科学化、规范化,才是休闲农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方向。休闲农业不是搞个温室、棚架或是简单建造围墙挂个牌子那么简单,而是一定要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努力提高游客的重游率,甚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3.3充分利用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已有五千多年农耕文明的历史,贴近大自然、回溯农耕文明的渴求正是休闲农业得以发展的内因。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看,我国各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劳动技艺对外乡人、外国人都很具吸引力,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更是别具特色,可以在利用发展休闲农业同时,与民俗风情风俗相结合,让前来体验的游客可以领略到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产方式。
3.4加强客源市场开发
从客源市场开发业务的角度来看,以巩固城市客源为根本的情况下,同时大力开发学生市场和农民市场。作为城市里的孩子,休闲农业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学习新知的机会和场所,弥补了他们在这类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之处。从另一角度看,以高科技为主导的休闲农业园对广大农民,以知识教育为内容的教育农业园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都具有相当大吸引力。因此通过对农业资源、旅游休闲农业产品进行精心加工、包装和组合,使之具有丰富而完备的教育功能,让游客们可以在旅游中获得知识,在观光中增长见识,在劳动中陶冶情操,在娱乐中升华思想。
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对于旅游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强,返璞归真,亲近自然,重返自然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休闲方式。农家乐更是成为了城市居民假日度假的好去处。农家乐和生态农庄为游客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宁静的生活环境、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提供了可能。
来自于中国旅游网的一项调查数据:选择短途旅游的消费者人群占旅游总消费人数的比重如下:39.3%的人选择市内公园和游乐园,24.2%的人选择郊区景区,27.2%的人选择乡村游和农家乐,只有3.03%的人选择去外地。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了度假休闲、乡村游及农家乐的市场份额所占比例较大,仅次于市内公园和游乐园的消费者比重。可以看出,消费者更加看重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消费方式。选择假日农庄游乐的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且还将呈现上升趋势,这就预示着诸如这样以自然环境、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和民俗风情等农业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发展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前提,以市民休闲、度假、体验、求知和探索为目的新型旅游方式正应运而生,而农家庄园正是这种休闲生态旅游的典型代表。
随着居民对生活水平要求提高,传统的的旅游模式有着日趋冷淡的趋势,而短途休闲旅游在市民的旅游消费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有着田园生活般庄园文化和生态休闲的休闲农庄能带给游客颐养身心,物我两忘,回归自然的感觉。可见,创建一所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最终面向大众的生态休闲庄园已经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生态庄园的模式与特点
目前,我国传统的旅游品种大致分为如下几类:自然景观旅游模式,四川九寨沟,龙门石窟,湖南张家界;文化名胜旅游,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异域风光,购物体验式,如新马泰、香港等大城市;此外,还有以民族风情为主的旅游模式等。
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城郊休闲农庄,地处郊区,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枢纽位置,同时具有便利的交通,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大批的城市居民,引导游客来到郊区,吃农家乐,住民家房,耍农家乐,做农家活,无形之中向消费者倡导一种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出游方式。
格林生态休闲农庄选址于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丰富,污染小和风光旖旎的城郊,这里有优美的乡村自然景观,有难得的乡村野味,还提供一定的娱乐设施,如室外温泉,游泳馆、水上乐园、桌球、台球厅、儿童乐园、马场、垂钓、自助烧烤和疗养场所,以满足人们的观赏、休闲、度假、娱乐、游玩等需求;庄园还设立专供商务休闲娱乐的场所,如展厅,以供大型公司举行年会和半年会;还有丰富多彩的节目,如篝火晚会和舞会等。此外,庄园通过建立生态果蔬园、科学培育生态花园,让游客体验到农家自助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即发展了生态观光旅游,又愉悦了游客的身心,更为庄园实现了创收,体现了名副其实的多赢。
三、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目的
与传统的农家乐相比,格林生态庄园的创建旨在打造一所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的生态休闲农庄,它及采摘、园艺、旅游及景观园林于一身,便于消费者享受到假日观光、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体验甜美的乡村乐趣。其次,这样的休闲农庄使大型企业商务活动的举行从城市酒店过渡到近郊环境优美的生态庄园,使人与自然近距离接触,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与调整。同时也为户外婚礼项目如婚纱摄影、婚礼仪式提供天然的环境;不仅如此,它对现有的农家乐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服务水平得到一个整体提升。通过充分利用空间和自然资源,建立素拓场地、生态园以拓宽消费者市场。
四、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意义
格林生态庄园的创建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休闲度假、怡养身心的理想场所。
首先,生态休闲庄园的建立是对当地本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特色的民俗风情的一种传播。它让农村特有的本土文化、民俗风情和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还可以增进城乡居民的交流,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同时使消费者有机会体验农村生活,增长农业知识。
其次,格林生态庄园的建立有利于对当地自然资源实施最大限度的开发与保护。在有目的的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维护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收益。
五、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市场前景
以“农家乐”为例,2006年五一期间,西安市八个县区接待游客64万人,实现收入1450万元;2007年与上一年持平,2008年十一期间,西安农家乐接待游客55万人,实现收入1350万元,2009年五一三天假期,接待游客61.2万人,实现收入1986万元。由此可见,休闲农庄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农家乐规模小,管理不善,卫生健康方面不能保证,其休闲娱乐方式单一,而庄园扬长避短,将农家乐带入庄园进行统筹管理,在规模上适当扩大,卫生及管理上相应改善,做到规范经营,把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为休闲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现如今,更多企事业单位更愿意到一些设备齐全服务完善的休闲农庄去放松,而庄园的目标消费者以短期休闲的旅游群体为主,如商务群体,青少年等闲散旅游群体,外景拍摄群体,户外婚礼群体等。由此可见,格林休闲农庄的建立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价值。
[1]邹统钎,齐昕.大都市郊区休闲“庄园”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5):104-109.
[2]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态势与前景[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2):40-43.
2休闲农业园的类型划分
由于休闲农业园所处的地域不同,经济条件、民俗习惯、区域环境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因此,其发展模式、内容、形式都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国内外对休闲农业园的研究中对其分类模式也是多种多样,大致有按资源属性[7-9]、开发内容[10-12]、发展阶段模式[13]、分布地域模式及服务类型等几种分类方法,现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适用于不同的需要,对休闲农业园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
2.1按照阶段模式分类
2.2按照地域模式分类
地域模式代表的是同一阶段休闲农业旅游在不同地域空间上的表现,它反映了开发者的区位与市场策略[13]。舒伯阳[13]通过对不同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项目的对比,将主要类型可归纳为依托自然型和依托城市型。通过分析北京市休闲农业园近10年的多元化发展,按照休闲农业园地域模式进行分类,可分为依托城市型、依托景区型、依托传统农区3种类型,其中依托传统农区型又可划分为依托区域传统民俗、依托区域特产两种类型。
2.3按照经营主体分类刘洋[16]
认为休闲农业园存在分散农户、企业集团、政府3种经营主体。综合北京休闲农业园的经营实践,其经营主体有个体农民、村集体、企业、科研院所、大学或事业单位、政府五种经营主体。
2.3.1个体农民为主体
专业种养大户在自家承包地,或以转包、租赁、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鱼塘、林地)得到承包经营权的土地上开发的休闲农业园。个体农民为主体开发的休闲农业园占地规模相对较小,几公顷至10hm2;由于个体农民资金有限,贷款途径不畅,园区投资少;园区渐进式建设;园区配套设施简陋,接待能力差。如北京庄户人家种植园,占地面积6hm2多,园内建有阳光温室大棚3座,面积约6000m2,大棚内设有餐厅、客房、会议室等。
2.3.2村集体为主体
村委与涉及自愿流转土地的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再将流转出的土地承包给村内外专业种养大户,同时,以园区为依托,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乃至周边村民共同致富。一方面通过村集体参与入股、分红,解决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另一方面,村民以保底收入、盈余分红形式入股休闲农业园,村民还可承包园区内的农业项目,也可以在园区就业或加入合作社,也可外出打工;同时,投资大户也拥有了更为广阔、更加坚实的发展空间和管理基础。北京市双河果园是顺义区南彩镇河北村的村办农业园,果园总面积67hm2、果品产量50万kg的一个综合性果园,供采摘品种有30多个。
2.3.3私人企业为主体
园区规模较大,资金投入多;产业链向上游延伸,经营效益明显增加;园区经过前期策划和规划,分期滚动建设;园区配套设施齐全,接待能力强。蟹岛产业集团是北京一家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品牌企业,旗下有北京蟹岛种植养殖有限公司、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有限公司、北京蟹岛开饭楼餐饮有限公司、内蒙古赤峰蟹岛龙凤农产品有限公司等子公司。还有一部分休闲农业园区作为企业土地战略储备,园区作为企业招待客人的私家会所,经营效益不佳,很多园区需要企业贴钱维持,维持不下去就关门或卖出。
2.3.4科研院所、大学或事业单位为主体
以科研院所、大学或事业单位为主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并非以经济效益为经营目标,更重要的职能是新品种引进、培育以及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四季青果林所樱桃观光园隶属于市农科院果林所,位于北京西郊风景区香山脚下,占地14hm2,是集大樱桃研育开发、精品高效生产、良种苗木繁育、栽培新技术推广、产品苗木营销及旅游、观光、采摘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集体企业。观光园主要以大樱桃生产为主,兼种有杏、油桃、海棠、枣等其它果品,先后引育国内外樱桃品种百余个,园区强化了早中晚品种的配套,延长了园区樱桃的成熟期。
2.3.5政府投资主办型
2.4按照产业结构分类
刘慧平[17]、郭焕成[9]和辛国荣[18]认为按照农业结构可将休闲农业划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畜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观光生态农业6类,其中的“观光生态农业”着力强调林果粮间作、农林牧结合、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的概念,通过对北京休闲农业园的调研和分析,发现在“绿色”和“生态”概念日渐普及的今天,食用安全无污染、高品质的食品已成为众多消费者的共识和追求,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已经成为“绿色经济”大背景下休闲农业园的必然选择,几乎所有的休闲农业园都提供“不施农药,无公害”的绿色、无公害、有机产品,因此,生态农业成为所有休闲农业园的共性,不适宜单独成为一个种类。北京市休闲农业园的主导产业按照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划分为以下5类。
2.4.1观光种植园
指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以种植、展示观赏价值较高的农作物品种或新颖的栽培技术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园区。如北京通州区的观光南瓜园种植展示280多个品种的南瓜,在此可以欣赏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观赏南瓜。
2.4.2观光林业园
指合理开发森林(如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人工林场、天然林地、果园等)的旅游功能和观光价值,为游客观光、野营、探险、避暑、科考、森林浴等提供空间场所,融农林业和旅游业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区。如四季青果林所樱桃观光园以樱桃生产为主,兼种有杏、油桃、海棠、枣等其它果品。
2.4.3观光牧业园
指将农牧业生产、农牧产品加工、新技术应用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区,如牧场、养殖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等,开展草原放牧、马场比赛、猎场狩猎、挤奶和制作奶产品等参与养殖业生产及加工的体验项目。如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以畜牧业、种植业、休闲农业为园区三大支柱产业,通过牛胚胎工程产业化、转基因动物产业平台建设发展畜牧业。
2.4.4观光渔业园
指利用滩涂、湖面、水库、池塘等水体,开展水产养殖生产、科研、教育等活动,并利用渔业进行垂钓、捕鱼、餐饮、休闲观光等活动的农业园区。如朝阳水产科技园占地28hm2,拥有养殖水面17hm2,是水产养殖、孵化基地,兼有垂钓、娱乐休闲功能,鱼的种类有鲤鱼、鲫鱼、草鱼、鲶鱼、蓝鲨、彩虹鲷、武昌鱼、罗非鱼,其中淡水鲨鱼已被市农委定为本市重点推广养殖品种。
2.4.5观光副业园
指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及其加工制作为经营特色,开展可观光、参与的观光副业园区,如观赏或参与研习农民画、刺绣、土布纺织、草竹编织、木雕、竹根雕、石雕、制陶手工艺制作技艺,购买旅游纪念品。观光副业园一般不单独作为一个休闲农业园出现,而是作为综合性休闲农业园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北京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中的神笛陶艺村,游客在此可以参观陶瓷艺人精湛的表演,还可以亲身感受拉坯、手捏、刀刻、浮贴、肌理、着色等制作工序。
2.5按照功能类型分类
目前,大都市郊区休闲农业园的功能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因此,按照休闲农业的功能进行分类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舒伯阳[13](1997)、郭焕成[9](2000)将之划分为7类———观赏型休闲农业、品尝型休闲农业、购物型休闲农业、务农型休闲农业、娱乐型休闲农业、疗养型休闲农业、度假型休闲农业。傅琴琴[19]从休闲农业的实践出发,认为休闲农业可以分为休闲型、体验型、教育型、贸易型、节庆型等5种功能类型。刘洋[16](2010)从休闲农业的功能出发将之分为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娱乐型、参与型、科普型、度假型、疗养型8种类型。刘嘉[20]根据主要服务内容分为务农型、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娱乐型、疗养型和度假型等7种基本类型。综合以上分类方法,并结合北京近10年的休闲农业园具体实践,归纳休闲农业园的10种功能类型)。
2.6按照产业数量分类
如果休闲农业园以单一功能类型组园,就是专业型园区;如果休闲农业园将多种不同的功能类型按照功能分区组织在一个园区内,就成为综合性休闲农业园(表3)。
2.7按照资源属性分类
根据休闲农业园的资源属性,可将休闲农业园主要分为资源特色型休闲农业园和文化特色型休闲农业园。
2.8综合休闲农业园的规模、功能和特点进行分类
1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郑州休闲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改善农村(庄园)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致富增收上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调研组也发现,当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发展环境还需要净化,产业内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仍有待解决。
1.1主要成就
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紧扣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两大主题,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自然资源,立足“沟通城乡、优化生态、服务市民、富裕农民”,以挖掘农村文化内涵、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为抓手,以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为支撑,着力绘制“山、河、沟、岭、原”美丽画卷。郑州休闲农业已初步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目的地、农民致富增收平台、都市现代农业样板,为建设“美丽郑州”做出了重要贡献[22-27]。
1.1.1产业规模壮大,经营效益提高,带动能力增强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郑州市共有休闲农业庄园186家(13.33hm2以上规模型),特色村18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18亿元,带动5.9万农民致富增收。
1.1.2发展类型多样,经营主体多元,投资渠道拓宽
郑州各县(市、区)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地理区位、文化底蕴,挖掘乡土文化,注重文化创意,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了以休闲农庄、休闲农园、农家乐、休闲乡村和农事节会活动为主的休闲农业经营形式。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建成已成为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并丰富了休闲农业发展类型。近年来,郑州市大力推动农耕文化依托型、农事节会带动型、农业景观拉动型等多样化模式发展,逐步形成了集休闲观光、养生度假、文化传播、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产业体系。随着社会资本大量进入休闲农业领域,逐步形成了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元化的休闲农业投资格局。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能力显著增强,促进了郑州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稳定持续提升。
1.1.3内涵不断丰富,功能日趋完善,品牌持续提升
郑州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充分挖掘中原乡土文化,展示农耕文明,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人文化创意的道路,将中原地域特色文化、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等纳入到经营范畴,使休闲农业内涵逐渐丰富。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品牌策划和文化消费项目开发,郑州休闲农业逐步形成了观光、游憩、娱乐、体验、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的综合体系,不断提升了产业功能。近年来,惠济区的丰乐农庄、中牟弘亿国际庄园、新郑君源有机农场,以及二七区的“樱桃节”,荥阳的“河阴石榴节”,中牟的“西瓜节”、新郑市的“枣乡风情游”等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品牌。
1.1.4休闲主题明确,空间布局优化,协调同步发展
2013年,郑州市围绕都市区建设规划,立足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结合自然禀赋及区域内休闲农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按照布局区域化、建设规模化、主题特色化、市场差异化,规划了五大休闲农业示范区和五大精品线路。2013年以来,每年组织开展“走进乡村寻梦田园”系列主题宣传推介活动及休闲农业企业星级示范创建评定工作。郑州休闲农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示范企业,到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再到休闲农业示范区的协同发展格局,呈现出点线面同步协调发展态势。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郑州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发展环境和产业内部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2.1规模有待壮大,结构有待优化,服务有待提升
郑州休闲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但产业规模依然较小,产品总量供给不足。2013年郑州常住人口已经超过900万,若按人均每年2次休闲农业消费计算,休闲农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800万人次,而目前年接待规模仅为1500万人次,接待能力尚有近300万人次的缺口,如果再加上省内、省外乃至国外游客,当前郑州休闲农业规模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消费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休闲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小、散、低”的问题,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当前休闲农业庄园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内部各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行业间的合理分工,各个主体都比较重视自身内部资源,但对相互间的分工协作还不够重视,多数未能形成产业链共生关系,难以获得专业化分工效率,还会形成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28-29]。服务接待水平有待提高,休闲农庄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还不完善,从业人员服务离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员工缺少职业教育或专门培训,餐饮服务、客房管理、接待礼仪、导游讲解等水平有待提升[30-32]。
1.2.2产品品位不高,内容农味不足,项目内涵不丰富
1.2.3项目规划滞后,扶持政策不足,规范亟需出台
从整体上看,郑州休闲农业庄园规划经费投入不足,规划质量差,有的规划与建设环境不协调,导致规划难以实施,许多规划仅仅“纸上画画,墙上挂挂”。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缺乏前期规划论证,加上后期投资跟不上,导致部分项目没有实现合理开发,土地闲置现象比较普遍。当前郑州市财政每年用于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已达3000万元,但这些资金对于全市的休闲农业主体带动还是有限的。目前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待细化。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经营者凭着自己的经验对庄园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消费市场发展的要求,在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有效整合空间,优化生态环境,彰显特色方面比较滞后。
2发展定位与目标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郑州休闲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步伐,不仅要巩固产业基础,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还要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握发展的基本方向,树立清晰的发展目标。
2.1战略定位
郑州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地貌、便捷的交通等独特优势,根据农业部提出的“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发展要求,郑州应确立“聚传统华夏文明,铸休闲农业辉煌”的总体定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与农业产业提升结合,与城市和谐发展结合,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要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43-46]。
2.2总体思路
按照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定位,依据“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以强村富民为本”发展的总体思路,对郑州市不同地区、不同休闲农业企业所拥有的人文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对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特点等进行摸查,对现有的经营项目进行合理分类,统筹考虑,确定每种类型的发展定位和建设重点,科学规划,有序推进[16,18-19,47-54]。
2.2.1以农耕文化为魂
要加强中原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导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灵魂所在。要提高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机制,深挖科学内涵,着力发掘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找出统摄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之魂、趣味之魂。
2.2.2以田园风光为韵
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建设,把美丽田园纳入基本农田或永久农田,加以珍惜和保护。强化动态管理,把创建过程与美丽田园的打造相结合,真正使那些田园美、山水美、人文美的典型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
2.2.3以生态农业为基
要把休闲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推进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利用。相互依存、相生共荣的好环境,天人共美、各美其美的好生态,天蓝地净、山青水绿的和谐美,是郑州休闲农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2.2.4以创新创造为径
要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与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针对郑州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服务功能单一、经营形式雷同、创意人才缺乏等问题,要切实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创意策划水平,扎实推进创意农业的策划设计。
2.2.5以古朴村落为形
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切实推进古朴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古朴村落凝聚着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不仅有美学价值,而且是乡村文明的载体,是休闲农业的软实力,对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2.6以强村富民为本
要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根本目的,着力壮大休闲乡村实力,大力发展农家乐集群。在保障乡村集体权益和确保农民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有序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
2.3发展目标
坚持把农业文化遗产、历史古村古寨、特色民居民俗等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保护古建筑、原生态,着重突出中原文化特色,合理规划建设,使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和自然山水、文化传承相协调,逐步打造“河南休闲农业先行区”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区”。未来休闲农业发展要通过稳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着力提升产品品位,加强休闲农业各业态有机整合,推进休闲农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休闲农业产业价值,带动乡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55-59]。
2.3.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结,使发展类型更加丰富,经营项目更加多样,促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加速休闲农业实体和一定规模以上的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增加,实现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持续增长。
2.3.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设一批规模大、产业基础强、服务功能全、经营效益好、游客满意度高的休闲农业星级示范点;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农业片;实现休闲农业的规范经营、科学发展,促进郑州农业农村经济更好发展。
2.3.3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结合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条件,郑州各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因地制宜,由城市郊区和名胜景区周边向传统农区等适宜区域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原休闲农业集群发展格局。
2.3.4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休闲农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产业。通过提升产业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直接从事休闲农业经营的农民收入比本地一般农民高出一倍以上,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本地一般农民收入增长平均速度。
3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
在未来发展中,郑州休闲农业建设要稳步提升休闲农园,规范发展休闲农庄,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
3.1稳步提升休闲农园
针对休闲农园建设和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要围绕休闲、养生、度假功能,开展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提升建园水平、景观水平和服务水平。一是壮大规模,凸显特色。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开展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加工,做大规模,形成特色鲜明的景观,为休闲农园经营提供农业种植基础。二是优化布局,美化环境。重点围绕休闲功能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形成曲径通幽的休闲体验环境,打造休闲化的农业园区。三是完善设施,拓展服务。完善园区休闲服务设施,拓展休闲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包装宣传为切入点,充实和提升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娱乐健身、度假养生等休闲内容,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多重便利[60]。
3.2规范发展休闲农庄
针对休闲农庄无序发展、对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带动不力的现实,要以规范发展为重点,加强休闲农庄的规范建设。一是严格准入机制和建设规范。严格执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建设、产业要素配置、安全和卫生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建设要求,严格休闲农庄准入机制。以休闲农庄星级评定为抓手,加强建设标准和服务水平要求,规范休闲农庄建设和发展,确保休闲农庄的规范经营和持续发展。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竞争能力。坚持现代市场机制驱动,提高休闲农庄的自我发展能力,要重点加强农庄景区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切实增强休闲农庄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持续增强辐射能力。强化带动能力,以农庄企业为核心,以周边生产基地为支撑,打造“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形成休闲农庄与周边农村之间较强的产业发展联结机制,带动周边地区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61-63]。休闲农庄通过创意、创新可以围绕某一主题,人为创建出一个可供游乐的景点。如“看涨台”、“点将台”、“官渡之战古战场”、“朝阳沟原形遗址”等吸引游人前往。
3.3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
针对农家乐发展严重滞后的现实,要进一步鼓励农民合理开发自有资源,加强经营条件和环境建设,增强规范服务意识,提高品质和品位。一是加强政策扶助和规划引导。通过强化文化资源开发和景观建设,为农家乐发展提供更多文化创意元素。二是加速集中布局。围绕重点景区、道路等,开展集中布局,推进积聚发展,放大休闲农家发展积聚效应。三是加强规范引导。结合农业部《农家乐设施与服务规范》,加快制定郑州农家乐(休闲农家)发展规范和星级评定标准,推进建设和服务标准化建设,促进规范发展,鼓励农民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致富增收[64-67]。郑州农家乐集聚村的发展理念可以借鉴台湾民宿的发展经验,重点围绕无景点旅游进行。所谓无景点旅游,就是游客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并不会去逛景点,而是一种自主、自愿、自助、自由的休闲游。现代人旅游更注重品质、休闲、舒适、灵活,更讲究精神内涵,更愿意彰显个性和独立,不愿扎堆,不愿走形式。围绕这一特点,农家乐可以通过创意、创新,围绕某一主题人为创建出一个可供游乐的地点。可供借鉴的创新、创意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3.1改造老房子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没有一件废物”。老房子越来越稀少,老房子本身就是稀缺的旅游资源。因此,保留老房子的外貌,赋予它现代化的内涵,这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点。
3.3.2展示老物件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这里有你想不到的稀罕物”。收集各种农村以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娱乐用品、农具工具、牲畜用品,开设老物件展览馆。
3.3.3演示老手艺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这些都不仅出现在回忆中”。贯穿农村生产、生活的老手艺,如榨油、打铁、织布、点豆腐、纳鞋底、剪纸、剃头、捏面人、糊灯笼、补锅、修伞、染布以及各种编织刺绣、传统小吃、木工、泥瓦工等,都应当挖掘开发进行展示体验。为了增加体验活动,增强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一方面可以现场展示,一方面可以传授体验。一个农村老人就可以操作几十样手艺,如果老手艺过于偏门,先找懂行的农村老人培训,然后让企业员工代为传授。
4对策措施
4.1完善休闲农业扶持政策体系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休闲农业庄园、农家乐特色村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和精品线路、农事节会活动的宣传推介工作。项目建设补助资金主要分两块,一是主要用于休闲农业庄园的基础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公共卫生间、果蔬花卉廊亭、标识标牌等建设;二是农家乐特色村中农家乐外部的环境整治、美化绿化,农家乐内部即餐厅、客房、卫生间、厨房间的改造,消防、安全设施的建设等。三是主要用于全市休闲农业品牌的宣传、精品线路的推广及农事节会打造等活动。
4.2制定休闲农业准入机制和服务规范标准根据各区(县)发展实际,制定休闲农业行业准入标准[68-70]。通过项目管理,从运行机制、经营场所、接待设施、内部规章制度、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行为的管理,做好对休闲农业星级评定、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立项审批、指导协调、组织验收、监督管理等工作。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发展协会等中介组织和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挥社团组织作用,规范竞争行为,促进休闲农业良性发展。
4.3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把从业人员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经营管理、掌握服务技能和营销手段的新型实用人才。组织基层管理人员和经营者到台湾等休闲农业发达地区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推动郑州休闲农业创特色、上台阶,早日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作者:朱桂霞史亚军单位: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北京农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1]钟平.休闲农业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2.
[2]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4]蒋颖.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5]安文静.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6]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7]冯建国,杜姗姗,陈奕捷.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以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23-30.
[8]赵丽珍.清流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9]田颖.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2.
[10]刘敏.休闲农业旅游消费行为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11]王鋆,高岩.关于休闲农业的定义与内涵的研究综述[J].上海农业科技,2015(4):18-19,23.
[12]杨华,刘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异同辨析[J].品牌,2015(7):100-101.
[13]李旭东,谢晋.农业转型升级阶段农村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5(7):78-79.
[14]王继东.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2):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