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工作纪略

青岛解放后,市民主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妇女的桥梁和纽带,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维护妇女、儿童的利益,清除旧社会遗留的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组织妇女参加生产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国妇联领导人蔡畅、康克清、陈少敏等曾多次在青岛抓点,总结市妇联的经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妇联组织被解散,活动中断。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市妇联拔乱反正,建立健全各级妇女组织,工作走上正轨。尤其在改革开放中,各级妇联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把全市妇女儿童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1985年和1987年山东省妇联先后授予青岛市妇联为市、地妇联先进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商品生产、维权、儿童工作等单项荣誉称号。

第一节组织建设

基层组织建设建国初期,青岛市有人口916846人,其中妇女432406人。市民主妇联的工作方针是以女工为主,团结争取其他各阶层妇女,迅速恢复生产。为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作用,随着各项工作的开展,不断对基层妇代会进行整顿。

1952年冬在街道建立居民委员会的同时,对市内67个妇代会,1147名妇代会委员,3786个妇代小组普遍进行整顿,使妇代会组织进一步健全与纯洁。1955年,在广泛宣传、深入发动的基础上,进行民主选举。新的组织成立后,领导成员中95%以上是职工家属和其他劳动人民,领导成分的改变,使妇代会真正成为团结各阶层妇女的核心。

1964年,通过学习全国妇联印发的城市妇代会工作条例(草案)和农村妇代会工作条例(草案),进一步健全了基层妇女组织,使大多数妇代会都能成为基层党组织的耳目,居委会、生产队的助手,妇联工作的落脚点,妇女群众的“好娘家”。台东区广饶路妇代会紧跟党的中心工作,在社会主义教育中使90%以上的人受到教育,60%的居民参加小额储蓄,73%有生育能力的妇女实行计划生育。

1973年,市妇联筹备小组成立后,集中力量重建、恢复基层组织,并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妇联工作的重点。1979年,对25000多名妇代会委员进行培训,从组织上对妇联组织进行整顿和充实。1981年,在全市改选妇代会、建立健全代表制,组建街道妇女工作委员会,培训基层妇女干部,并在667个乡镇企业建立妇女工作委员会。妇委会大多数由企业党委副书记分管,厂级领导中有女同志的,则都兼任主任。妇女“五期”(经期、怀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的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等,均由妇委会负责。通过整顿,农村原有的三类妇代会已有633个升为一、二类,转变率为52%。在市区各街道民主选举妇联班子。在基层妇女组织的班子配备上,农村将有文化、懂科学、善经营、会管理、致富有方的女能人、女专业人员选进妇代会班子。在城市,居民妇代会主任约98%以上由离退休人员担任。为拓宽城市妇女工作领域,市妇联在7个民主党派中,先后建立6个妇女工作委员会。在政协建立妇女工作组,在个体劳协建立妇委会,在女知识分子、女科技工作者、女教师、女领导干部中建立“女知识分子联谊会”、“妇女人才促进会”。在科教文卫系统中建立妇女工作委员会140个。

参政议政1950年召开的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中有妇女代表30名,候补妇女代表6名,女学生代表5名。1951年经过土改等运动,在市郊农村有173名妇女当选农协委员,各级农代会中妇女代表占1/3。1952年全市有女干部3715名,其中参加政府工作的610名,从事财经工作的900名。市区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有女代表302人,占代表总数的18.4%。1954年郝建秀、冯沅君、魏秀英等3名妇女还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6年市内各区均有1名女同志任副区长。市民主妇联主席宋兹心1952年当选为青岛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56年10月任中共青岛市委秘书长,1960年11月任青岛市副市长,1980年任市人大副主任。1975年8月杨坡兰、郝建秀在中共青岛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市委副书记。1980年7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守仪在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八届会议上当选为青岛市副市长,她还是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1987年全市有干部126852人,其中女干部37876人,占干部总数的29%;市直县级以上女干部82人,占7%;中层女干部842人,占14.7%。县级企事业领导班子中女干部54人,占7.2%;科级女干部1079人,占14.5%;县级女干部8人,占11.43%。在1989年换届中,全市县级女人大代表802名,占代表总数的24.5%;五大班子中有女干部24人,占同级领导干部总数的7.6%,其中党政领导班子中女干部14人,占同级领导干部总数的9.66%。全市12个市区五大班子中均有1~3名女干部,其中11个市区党政领导机构中各有1~2名女干部。有59个市直单位领导班子配各了女干部,占总数的32.2%。1989年换届后,从妇联干部中输送25人进入市、乡两级领导班子。

1986年市妇联与市委组织部等5个单位联合在全市县属以上公交、基建、财贸等企事业单位的女厂长、女经理、女书记中开展争当优秀女企业家竞赛活动。市妇联通过各类报刊和拍摄《巾帼之光》、《美的奉献》等电视专题片,大力宣传各类妇女典型,同时将专职妇联干部分两批进行岗位培训,结业考试合格者发给岗位培训证书。全市先后参加各种大专班学习的女干部共40名。1986年全国律师统考,有7名女干部参加,5名合格。

统战工作解放后全市有修女院11处,1956年剩8处,有修女74名,贞女(姑娘)12名。市妇联派服务部副部长宋健勇配合宗教部门做工作,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加强修女的内部团结,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全市有工商业者家属5166人,通过走访、谈心,涌现出600余名家属积极分子,以她们为骨干,组成青岛市工商业者家属宣传大队,宣传和带动其他家属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3月青岛市召开首届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有7名工商业者家属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会议,16名列席会议。工商界家属肖钰卿曾任省、市妇联执委,省、市政协委员。

1987年积极在民主党派中建立妇女组织,同时在妇联组织中增加知识界和爱国妇女的比例。民建、工商联的妇女平均年龄68.7岁,自成立妇女组织后,工作积极性很高,每年“八一”建军节,她们都到部队慰问,帮助部队开发海岛,改菁生活条件。她们还坚持暑期组织少年儿童活动,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市“三八”红旗集体。市妇联领导人冯沅君、刘智白、段超人、金修霜均为市教育界知名人士。市妇联六届执委会吸收港胞张文敏为执委,她每年专程回青参加执委会,并把会议精神带回去,发动妇女为家乡建设做贡献。原国民党台湾行政院院长孙运璇的养母李蔼如是家庭妇女,80多岁一个人生活,市妇联向统战部门反映后,安排她当市政协委员,每月发给她补助费。她说:“政府对我照顾这么周到,我真感激不尽,我要把这一切告诉在台湾和美国的儿女。”中国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全国“三八”红旗手郑守仪和海洋大学教授郑柏林被列入《中国名人词典》。

第二节宣传教育

贯彻“两勤”方针1957年9月全国妇女第三次代表大会提出“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工作方针(以下简称“两勤”方针)后,市妇联召开各界妇女代表会,提出以勤俭持家作为开展“五好”的中心,并编印宣传材料发到基层。市内6区共培训报告员268人,组织报告拿610场,参加人数95581人,受教育面达85%。市内各区先后召开勤俭持家经验交流会。当年,全市节约粮食10859362斤:有118210户居民改了炉灶,仅下半年即节约煤2479吨。节约储蓄逐步形成风气,淄川路妇代会202户,除3户救济户外,全部参加储蓄。全市居民购买公债超任务42.55%。涌现出大量的勤俭持家积极分子。

1959年全市7万余名女职工中有4276名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1962年1月市妇联召开全市妇女脱产干部会议传达学习全国妇联主任联席会议精神时,要求干部在思想上进ˉ步明确长期贯彻“两勤'方针的重要性,加强对广大妇女群众的宣传教育。

拥军优属1949年8月1日,全国民主妇联发出慰问人民解放军的号召,市民主妇联筹委会除普遍发动外,还以妇联团体名义写慰问信。1950年2月市民主妇联组织军属、新兵家属、拥军优属模范百余人,慰问驻军某部。1964年7月召开三级干部工作会议,贯彻省妇女工作会议精神时,将学习解放军,促进妇女干部思想、工作革命化作为会议的主要议题。

1985年,市妇联在广大妇女中开展向老山煎线战士学习的“十看十比十学”活动,教育妇女学习解放军,通过各种形式慰问老山前线指战员,鼓励他们英勇杀敌,保家卫国。全市设有7258个拥军优属小组,539个“三八”送温暖小组,农村妇代会成立了2892个“三八义务助耕队”。莱西县望城镇红旗村妇代会主任李杰民是远近闻名的葡萄大王,她先后帮助12名烈军属和退伍转业军人脱贫致富。市妇联先后配合有关部门为14户参战人员解决住房问题。同年春节前,市妇联成立青岛市前线军人婚姻介绍所,召开前线战士未婚妻座谈会,将她们的座谈录音和倡议书寄往前线。为5对回青结婚的前线战士及他们的新婚妻子举行联欢会,为15名从前线凯旋归来的战士举行集体婚礼,省顾委委员李治文为新郎新娘证婚。

1985年,市妇联在全市开展“假如我是战士的母亲”、“战士在我心中″为题的拥军优属活动。同年,济南军区和市政府先后授予市妇联“拥军支前模范”和“拥军支前先进单位”的称号。1986年“八一”建军节前夕,54832部队回访时,赠给市妇联一面“姐妹情励我挺胸沐弹雨,慈母恩壮我杀敌报国志”的锦旗。

自尊、自重、自立、自强教育1950年1月,在全市街、匹和农村妇女群众中开展扫盲运动。1953年,全市有民校336处,速成识字班483个,39050人参加学习。1956年全市成立扫盲协会,同年,市民主妇联和市教育局、市工会、团市委联合召开青岛市扫除文盲、业余教育活动积极分子大会,1100余人出席大会,市委书记处书记周化南作“关于掀起扫盲、业余教育新高潮”的报告。市教育局副局长方志坚作扫盲、业余教育工作报告。胶县、青岛建筑公司,胶县普集公社和即墨阴岛公社分别在大会上介绍经验。市委书记处书记王卓青作大会总结。大会向全市发出倡议,将全市妇女的扫盲、业余教育推向新高潮。全市妇女在扫盲中提出“一人学习,全家保障。文盲入学,全院支持。扫盲工作,全面保证”的口号。

1985年,全市16岁以上的成年妇女220万,其中中共党员54299人,共青团员16974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9237人,中专和高中的95471人,初中的761337人。已获得技术员以上职称的22493人。各级妇联制定分层次提高妇女素质的规划。1986年底,市妇联制定《关于七五期间充分发挥青岛市妇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规划》,使提高妇女素质从宣传舆论到实际工作都得到有效保证。

在改革开放中,市妇联组织城乡妇女以家庭生活为依据,开展算帐对比,发动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进行广泛的调查,对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变化。组织农村妇女开展“妇女应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农村妇女怎样才能大有作为”、“妇女怎样才能做到四自”等专题讨论。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宣传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妇女事迹,掀起人人争做“四自”新型妇女的高潮。

1986年“三八”节,市妇联表彰命名了十大窗口行业11个集体为“三八红旗集体”。在旅游高峰季节,市妇联为青沪女子包乘组和公交公司6路车队牵线搭桥,使这两个“三八”文明集体结成“文明服务姊妹线”,开展对口竞赛。市委、市政府表彰的十大窗口行业百名服务状元中有74名妇女状元。

在农村大张旗鼓地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全市妇女以实际行动抵制婚丧嫁娶中的陈规陋习,提倡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已形成风气。1985~1986年培训妇女干部、夜校教师7500余人,完成省妇联下达的指标的40%。在市区积极发动女职工参加初、高中文化补习和各种专业学习。全市需要进行文化补课的女职工有76%取得合格证书,有594071名女职工参加各种专业学习。在农村创办“妇女夜校”4937处,举办教育、缝纫、养殖、种植等各类学习班7330期,有59万余名妇女参加学习,有1.8余人脱盲,脱盲率60%。66万人掌握了两门实用生产技术。有725名女青年参加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习,其中有310名获得中专和大专文凭。市妇联与教育局还于1986年9月联合举办青岛第一所“女子职业中专”,世界知名微循环专家修瑞娟任名誉校长。开设护士、文秘、营养保健三个适合妇女特点的专业。市郊也办了职业学校,招收女学生1700名,为妇女学技术提供了条件。市妇联配合市教育局、劳动局、劳动服务公司和民主党派创办适合妇女特点的幼师、财会、烹调、缝纫专业班25个,参加学习的达3894人。

第三节参加生产

从1960年开始,在党中央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指引下,动员大批女职工、职工家属、街道妇女回到农业第一线。全市妇女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国家所面临的困难。纺织女工说:“棉花不足停下来,我们姐妹暂时分开,临时停工搞农业,有了棉花再回来。”许多不具备回农村条件的女职工也自动回家,她们说:“虽然回家也有困难,但比国家困难还是小得多。”在这期间,市妇联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使妇女参加社会劳动同调整国民经济的要求逐步相适应。

参加农村改革80年代初期组织县妇联主任到烟台地区参观学习,召开多种经营经验交流会,全市农村参加各种经营的达101万多人,其中妇女72万人,占71%,参加家庭副业的66万人,妇女54万人,占82%。

1986年,遵照中央关于脱贫致富的指示精神,市妇联召开专业户、女厂长、女能人代表座谈会,要求她们在发展经济中发挥带头作用。市妇联要求农村妇联一手抓致富,一手抓脱贫,并在胶南县卫东村建立了扶贫工作点,各级妇联先后建立扶贫联系村203个,扶贫组织4270个,村妇代会建立扶贫点25413个,结姊妹村676对,姊妹户15262对。由点到面形成全市妇联系统扶贫工作网。到1987年,全市有196个贫困村和15970个贫困户实现脱贫,有22个妇联组织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

1987年,市妇联召开全市农村妇女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妇女改革意识和商品观念。当年,全市有近百万妇女参加商品生产,占妇女劳力的61%,以妇女为主的专业户达27727户,占专业户45.5%以上,创经济价值占全市商品经济总额的47.3%。市妇联表彰勤劳致富、苦干实干、敢富会富的女养貂能手潘进香;靠科学、信息、劳动致富的葡萄女专业户李杰民;身残志坚,靠一把剪刀勇闯自谋职业之路的裁剪姑娘邹惠峰;发挥自身技术特长,吃苦耐劳,用一身汗水换来丰硕果实的山楂育苗女能人程素兰;敢于破除旧观念,刻苦钻研技术、以质取胜、誉满乡邻的女木匠刘敬兰等。1986年,各级妇联先后表彰了8259名先进典型,被各级党委、政府命名表彰的达6009人。

1989年“三八”期间,全国妇联等12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国各族农村妇女中深入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竞赛活动的联合通知》。市妇联发动全市农村妇女深入开展“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全市有110万名妇女参加,占农村妇女劳力90%以上。全市成立以分管书记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和市妇联主任为副组长共16个有关单位的领导组成的“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层层成立协调小组和办公室,全市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竞赛活动领导网络。由妇联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了5年规划。1989年以来,市妇联与教育局联合在妇女中进行扫盲,到1990年已扫除妇女文盲(15~45岁)2.8万余名,非盲率已达到98.5%。全市有扫盲班2042个,在学妇女15120人。1990年“三八”节,全市表彰了20个先进协调组织、50名优秀女能手。其中李杰民被授予全国优秀女能手,胶南协调小组被授予省先进协调小组,潘进香等7名妇女为优秀女能手。

拓宽工作领域自1985年以来,先后在知识界妇女中成立“女知识分子联谊会”,在女领导干部中成立“妇女人才促进会”,发展会员1500余人。1985年开展“做事业和生活的强者”的经验交流汇报活动,全市各行各业400余名会员作汇报发言。组织召“中青年女领导干部思想工作汇报会”。1988年3月,市妇联邀请著名微循环专家、青岛市女知识分子联谊会名誉会长修瑞娟专程回青岛讲学。1986年下半年,联谊会举办“巾帼智慧杯”创造发明竞赛活动,有41个项目获奖。青岛玻璃厂副厂长、工程师陈佩芬对玻璃窑炉进行改造,获竞赛一等奖,被授予全国“五工”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革新”能手称号。自1987年起,联合有关部门,在全市大中型企业中开展“争当优秀女企业家”的竞赛活动,在3年评选中,有76人获市优秀女企业家称号,6人获省优秀女企业家称号,1人获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称号。

青岛电视机厂厂长李德珍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的称号。1989年3月6~13日,市妇联组织14名女企业家代表团进京,参加全国妇联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经营成果博览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博览会时和青岛市女企业家亲切交谈。代表团受到全国妇联和中央有关领导的接见,并邀请到国务院作客,参观中南海、怀仁堂。

附录

青岛市妇女受表彰情况(1950-1990年)

受国家表彰的集体和个人

(一)全国女劳模、先进生产(工作)者:1950年出席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会议工业劳动模范1名;1956年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19名;1959年出席全国工业、交通、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5名;1960年出席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先进工作者4名;1979年表彰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战线全国劳动模范1名(国务院表彰);1979年出席工业、交通、基本建设战线全国劳动模范大会的劳动模范1名(国务院表彰);1989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薄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6名。

(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85年3名;1986年3名;1987年2名;1988年3名;1990年4名。

(三)全国优秀女企业家:1987年,青岛电视机厂厂长李德珍。

(五)1989年全国妇联表彰的青岛市从事妇联工作30年以上的老妇女工作者有岳淑卿、靳国芳、李顺翠、卢秀芬、林启英、郑延、石秀卿。另外,1983年5月全国少儿工作者夜彰大会上宋君等9人被授予全国少儿先进工作者称号;1983年全国妇联表彰的“五好”家庭41户;1980年全国妇联表彰的优秀妇女工作者,刘秀英、于淑玲;1989年全国妇联授予刘爱玲“敬老好儿女金榜奖”;1989年全国妇联授予刘芳英“老有所为精英奖”;1990年全国妇联授予周君敏“美好家庭户”(全国铜牌);1990年全国妇联授予李杰民为仑国优秀女能手称号。

受山东省表彰的“三八”红旗手(集体)、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

(一)山东省命名的劳动模范:1982年出席省职工劳模代表大会的劳动模范42名;1986年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劳动模范18名;1989年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劳动模范15名。

(二)山东省妇联表彰的“三八”红旗集体和个人:1979年表彰的“三八”红旗集体16个;1979年表彰的“三八”红旗手73名;1983年表彰的“三八”红旗集体16个,1983年表彰的“三八”红旗手68名;1988年授予省女企业家标兵、省“三八”红旗手2名;1988年授予省女企业家、省“三八”红旗手4名;1988年表彰的“三八”红旗手53名;1988年表彰的“三八”红旗集体23个;1989年表彰的“三八”红旗集体12个;1989年表彰的“三八”红旗手64名。另外,1981年托幼工作代表大会先进集体26个、1981年托幼工作代表大会先进个人32名、1983年表彰的“五好”家庭78户、1986年表彰的优秀妇女工作者31名、1988年授予省女企业家拔尖人才11名、1988年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名、1990年授予优秀女能手7名、1990年表彰的普法工作先进个人l名。

青岛市妇女劳动模范

1979年出席市劳模和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的劳动模范11名;1981年出席市劳模和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的劳动模范16名;1985年出席市劳模和模范集体命名大会的劳动模范32名;1988~1990年出席市劳模大会的劳动模范86名。

第四节维权工作

法制教育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7~8月民主妇联与市有关部门配合,在全市开展婚姻法宣传月活动。1953年春又在全市开展一次大张旗鼓地宣传婚姻法运动,使80%的群众受到教育。

自1986年开始,在全民性的普及法律常识工作中,市妇联在全市妇女中进行普法教育,举办994期干部学习班,有34511名妇代会主任以上干部参加学习,其中有34400人获得普法合格证书,有5人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各级妇联共举办各类学习班8444期;放映幻灯2446场,观看人数约13.3万余人次;出黑板报16500多期;图片展览7700余张;印发学习材料237600多份。全市妇联运用法律解决了3182起婚姻家庭纠纷,调解586起财产继承和经济合同纠纷。1989年4月,青岛市普法领导小组授予市妇联为普法先进集体。青岛妇女代表队在省妇联“幸福杯”法律知识大赛中获一等奖。

帮教失足女青年,维护妇女的人身权利1951年12月,市政府取缔妓女院、暗娼,对班主逮捕法办,娼妓集中学习。由公安、民政、妇联、共青团、工会等部门联合开办了“妇女生产教育所”,收容314名娼妓,组织她们学习、劳动、治病,经过一年的学习改造,由政府分别情况,统一安排工作。

从1985年开始,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密切配合司法部门,主动挑起帮助失足女青年的担子,对每一个解除劳动教养的女青年,从“教”字入手,在“帮”字上下功夫。提出“解教一个,包教一个,帮好一个”的帮教目标。全市有400余名妇女干部加入联合帮教队伍。引导她们过好“三关”(社会歧视关、家庭冷落关、自我认识关),排除三难(工作难、婚姻难、处理家庭关系难)。自1985~1987年,解教回青的241名女青年,有172人工作得到落实,不少人加八共青团,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新长征突击手,有的还担任了企业丰部。司法部、省司法厅、省和市政法委刊发了事迹介绍,全国、省妇联《妇女工作》杂志转发了经验,省电视台、省司法厅联合录制《情暖芳心》的电视专题片:市妇联荣获山东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

1989年以来,全市各级妇联带领广大妇女投入除“六害”斗争。据1990年5月统计,全市妇女揭发检举“六害”线索2600多起,其中不少经公安部门查实处理。在斗争过程中,妇联系统开展争创无“六害”妇代会和无“六害”家庭活动,发动妇女成立“禁赌协会”、“禁毒协会”、“红白喜事理事会”、“姐妹帮教会”等自治组织近万个。各级妇联突出地区特点,并把除“六害”斗争同移风易俗,倡导精神文明结合起来,使广大妇女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维护妇女合法权益1984年对住房分配、招工、招生中重男轻女的问题,1986年针对“离婚”、“卖淫妇女”、“打骂、虐待妇女、老人”、“遗弃女婴”、“女职工生育补偿”等问题分别作了专题调查。针对乡镇企业中女职工劳劫条件和劳动环境差,必要的劳动保护和卫生保健设施缺乏,危害女职工及其子女健康的问题,市妇联率先为她们呼吁并协助有关部门着手解决。从1986年开始,市妇联在即墨市乡镇企业中开展女职工劳动保护试点,得到全国妇联的肯定,全国妇联转发了即墨市的经验。

第五节其他活动

“五好家庭”活动1955年,全市有19152户分散职工、手工业和工商业者被评为“五好”家庭。

1958年4月,全市召开妇女“五好”跃进誓师大会。市总工会和市妇联于1961年9月联合召开“五好”家庭代表会议,市委书记张敬焘到会作指示,并向19个“五好”小组”、“五好”妇代会、“五好”家属委员会和845名“五好”家属代表颁发奖状。会议还向全市职工家属发出倡议书。1962年全市7万余名女职工中有4276名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1983年4月,对开展“五好”活动情况进行专题夸结。

1979年市妇联着手恢复“五好”活动,1980年,市委批转市妇联《关手开展“五好”活动试点情况的报告》,要求各级党委加强领导,列入党委的工作议程,把“五好”活动作为妇联的一项经常性工作。1981年“三八”节,市妇联与市总工会等9个单位联合召开青岛市“五好”积极分子、“五好”先进集体和先进家苌代表会议。广州路年已70的妇女李光荣,经常走家串户,为双职工买菜、买粮、送报纸、照顾病人,1983年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1984年全市评出“五好”家庭61000多户,有249名女职工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57名女职工被评为全国和省、市劳模。

1986年,市妇联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市”的指示,总结多年来开展“五好”活动的经验,采取适应时代特点的措施,总结推广一批智力开发型的“五好”家庭。与有关部门配合,举办“五好”家庭图片展览、“五好”家庭知识电视抢答赛,有369户家庭参赛。拍摄“五好”家庭专题片,举办全市家庭文艺会演,开展家庭普通话比赛和家庭运动会,促进了家庭教育、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使“五好”家庭活动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八”红旗手(集体)活动1960年,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50周年时青岛市有25名妇女、14个集体受到全国妇联的表彰。1979年2月全国妇联决定在国庆三十周年时,表彰万名妇女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分别授予“三八”红旗手和“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市妇联为贯彻全国妇联的指示,从1979年开始在全市全面开展了评选“三八”红旗手(集体)活动。同年l1月,市妇联表彰了899名“三八”红旗手和105个“三八”红旗集体。1983年,全市评出“三八”红旗手852名,“三八”红旗集体148个。1986年市妇联表彰命名十大窗口行业11个先进集体为“三八”文明集体。同年春天抑摄了反映青岛铁路分局青沪女子“三八”文明包乘组文明服务的电视专题片《春满列车》,在全国、省、市电视台播放,在夏季旅游季节,市妇联又为青沪列车女子包乘组和公交公司6路车队牵线搭桥开展文明服务对口竞赛活动。

市妇联从1985年开始,每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后均召开总结表彰“三八”红旗手、“三八一红旗集体大会、对先进妇女个人和集体,分别授予“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儿少工作

托幼事业1949年7月24日,成立青岛儿童保育委员会,承办机关托儿所,举办保育训练班,在接收原有托幼组织的基础上,改善和健全工厂托儿所。市民主妇联筹办的第一个机关托儿所于1950年初开始收托幼儿50名。与此同时,大力挟持全民大办托幼园所。1952年,全市有工厂托儿所26所,哺育室57处,教师托儿所3处,机关托儿所7处,其他职业托儿所8所,街道托儿站11处,共收儿童8600多名。1954年3月,市民主妇联召开街道托儿站工作会议,同年5月,全国妇联转发青岛市大办街道托儿站的经验。1959年10月,为检阅青岛市建国10年来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市妇联等5个单位联合召开儿童福利工作会议,表彰先进,并决定在全市托幼事业中开展红旗竞赛,提高了保育工作的服务质量。同年全市托儿组织已发展到602处,比解放前增长25倍,收托儿童39626名,比解放前增长13倍。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市托幼园所进行合并削减,园所数量减少,质量下降。1962年全市仅有托幼组织115处,收托儿童6394名。“文化大革命”中,许多托幼园所房屋被占用,保教人员纷纷改行,整个托幼事业遭到严重冲击。

1976年,决定成立青岛市幼教工作和托幼工作领导小组,由市财政局每年拨款18万元,新建、扩建街道园所,1978年全市各类园所已发展到1384处,收托儿童58147人,市区入托率达70%。

1982年,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市政府拨款15万元补助街道民办园所,拨款20万元为学前班增添设备。1983年全市城乡共为园所投资216万元,扩大面积3.7万平方米,新建、扩建园所236处。1984年全市已有园所6730处,收托儿童238182名,占学龄前儿童40.4%。农村63%的村有常年园所3702处,收托儿童163880名,占33%。使多年来群众呼声很大的入托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1980年恢复市幼儿师范学校,成立市中心幼儿教研组,1979~1982年,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246期,培训了1万余人。1983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托儿所教育大纲》,结合市里颁发的《保教工作人员守则》,在全市组织培训,锏定青岛地区儿童智能测试标准。在幼儿园中开展“热爱孩子赛妈妈”,评选最佳保教人员等活动,使保教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家庭教育1981年,成立青岛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各县、区也成立相应的组织,乡(镇)街一级成立领导小组,形成三级家庭教育网络。

1985年,与家教会、青岛日报社、广播电视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科学育儿知识百题竞赛”活动,与教育、卫生、计生委共同组织“科学育儿展览会”,参加活动的家长达2.2万余人,《青岛日报》于1986年、1987年组织开展“怎样尽到父母的责任”、“杨慧婷的出走引起的思索”讨论,广播电台开办家庭教育专栏,组织“我心目中的爸爸妈妈”的讨论,青岛电视台录制电视小品《残酷的爱》,放映后使许多家长受到震动。1985年,抓了家长学校的建设。通过试点,在全市普遍办起家长学校,各级妇联和工会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家长学校骨干220余人。到1990年底,全市已办各类家长学校6626处,有628557名家长参加学习。为配合家长学校的兴办,市家教会组织会员编写《家长学校教材》,由青岛出版社出版。1987年制定了优秀家长学校的评比条件,全市通报表彰了100所优秀家长学校。

协调社会力量开展儿童少年工作青岛市于1981年在全国率先成立儿童少年工作领导小组。后又成立儿童少年文化艺术委员会和生活用品委员会、离退休老干部关心儿童少年健康成长协会,研究解决儿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市妇联请市委、市政府领导在节前发表电视讲话,组织参加庆祝活动,在社会上大造舆论和声势,树立全社会都关心儿少工作的风气。并将优生、优育、优教作为协调社会力量、开展儿少工作的重点。1990年由市妇联牵头与卫生局、计生委、文化局、团市委等14个单位联合组织“三优”知识展览和咨询服务。1988~1989年,通过层层评选,表彰儿少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400名。对关心、重视儿少工作的单位、老同志授予“热爱儿童”特别荣誉奖,对教育儿童、为促进儿童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授予“热爱儿童”荣誉奖杯。

青岛市儿童少年福利基全会1982年3月,由市妇联、总工会、团市委、文联、科协、经委、侨联、工商联等群众团体,发起组织“青岛市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会长宋兹心,副会长11人,理事21人,办公地点设在市妇联。基金会的宗旨是为动员社会力量,为儿童福利事业筹集资金。通过基金会的活动,进一步发扬全党、全社会都关心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儿童福利事业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重视,得到社会各方面和个人的热情支持和赞助,到1990年,收到单位和个人捐款300余万元。全市各民主党派的妇女、侨眷、舜国人士积极带头捐款,原工商联副主任周世英一次就捐款1万元,原工商业者家属杨修清捐款3万元,原工商业者、山东省副省长苗海南的夫人、侨眷崔永和也捐款1万元。日本海蜇大王的夫人吕芝淑捐款1500元。青岛市知名画家、书法家也向基金会捐献自己的作品,市话剧团和延安剧场、中央音乐学院部分师生先后为基金会义演。1984年冀鲁旅港同乡会9位同胞赠送给基金会一辆日产丰田小面包车。许多老工人、学生从生活费、零花钱一挤出点点滴滴捐给基金会。第三针织厂李致兰,已连续3年每月捐款20元。每年“六一”童节,民建、工商联都积极发动妇女捐款、赶制儿童衣服,购置玩具,赠送给幼儿园。

为尽快改善儿童少年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基金会采用无偿资助等形式促进儿童少年福利事业的发展。先后在市区建立沧口、海泊河、水清沟、贮水山儿童公园,市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筹建工作已经开始,儿童医院已投入使用。

外事活动

接访情况1957年9月,接待应邀来中国参加全国第三次妇代会的苏联等11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妇女代表团一行24人到青岛参观访问。

1959年3月8日晚,市妇联与在青访问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累斯顿号”全体船员联欢,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联欢会上双方互赠礼品。

1980~1988年,接待应全国妇联和青岛市外办邀请参观访问的妇女代表团共19批、143人。她们分别来自哥伦比亚、美国、阿富汗、苏里南、喀麦隆、日本、索马里、法国、爱尔兰等国。

1990年7月,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京办事处和全国妇联承办,青岛市主办的“保护儿童权益、让世界充满爱”主题活动在青举行。

出国情况1952年5月,青岛国棉六厂纺织女工郝建秀随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赴苏联参加“五一”庆祝活动。1983年3月,青岛纺织女工张虹等6人为赞比亚培训纺织工人。1983年11月,市妇联副主任岳淑卿参加全国妇联组织的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团。1988年6月,以市妇联副主任林志伟为团长的青岛市妇女代表团,对日本国进行为期10天的访问。

THE END
1.有哪些可以赚钱的副业兼职?这6个行业总有一个适合你然而,面对众多的副业选择,许多人却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六个适合不同人群的副业兼职行业,帮助你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找到适合自己的赚钱方式。当然对于一些没有接触过兼职副业平台又想踏入其中的人,或者网络老手想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的,小编在这里推荐一个新手小白和网络老手都可以做的平台: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311554055638618&wfr=spider&for=pc
2.工作之余可以赚钱的副业,这4个副业总有适合你的!现在很多人都会利用上班之余来做一些兼职工作,以便增加收入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兼职工作并不是那么好找的,尤其是大部分兼职都有时间、地点的要求,这对于上班族来说是不太合适的。所以,如果上班族想要找份兼职工作,那么只能选择互联网兼职,如此才能做到不限时间、地点。那么,互联网上没有时间限制https://blog.csdn.net/malidao23/article/details/107945055
3.有什么适合工作之余做的兼职副业?在工作之余寻找一些兼职副业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兼职副业可以帮助你增加额外的收入,提高个人技能和经验,增强人际关系,促进职业发展等。 同时,它也可以让你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让工作和生活更加充实,增加生活乐趣。 以下是一些适合工作之余做的兼职副业。 1,家教 https://www.jianzhimao.com/news/4804.html
4.适合工作之余的副业有哪些?什么副业工作之余可以赚钱?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工作之余的副业来赚取额外的收入。无论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实现个人梦想,还是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副业工作都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选择。下面将介绍一些适合工作之余的副业,并探讨如何通过这些副业来赚钱。 首先,影视后期制作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副业选择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11576356.html
5.适合上班族业余从事的20个副业现在经济越来越发达,赚钱的方式也是越来越多,有些人在上班之余也会想要搞一下副业,但是却并不知道做什么比较好,那么适合上班族的20个副业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 摆地摊。摆地摊是一种比较方便的副业,只需要在空闲的时候拿出自己的存货出来售卖就可以赚钱了。 https://www.jianshu.com/p/b7366e2deca9
6.盘点适合上班族做的25个副业,让你工作之余来自田召斌盘点适合上班族做的25个副业,让你工作之余能够轻松创业 http://t.cn/A6Y8c9hV https://weibo.com/1189951834/O38zkbezO
7.属虎做什么副业最好属虎适合做哪类型生意旺属虎做什么副业最好 属虎适合做哪类型生意旺 对于每一个人世俗的人来说,钱再多也不嫌多。因此,有些人会在做完本质工作之余,去找一些兼职、副业来贴补自己的收入。那么,在生肖命理中,对于生肖属虎的人来说,属虎的人做什么副业最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来了解一下吧。https://www.qiyuange.com/shengxiao/80152.html
8.上班期间之余可以做的兼职,新手可做上班期间之余可以做的兼职,新手可做 在昨天的文章中说了一些不建议去做的兼职,但其中有提到做一个“包工头”,但说的比较简单。我们暂且将其称之为“包工头思维”。今天再说一下。以后所有关于兼职的分享都围绕着“包工头”思维来说,目的在于让大家养成习惯。不靠出卖劳动力赚钱。http://www.52thing.com/7630.html
9.工作之余可以做哪些副业兼职呢?下班时间很充足的闲人越来越多了,那么下了班之后的时间怎么度过,打游戏还是刷视频?利用下班后的空闲时间里,我们可以开展一些适合的副业,既能丰富自己的生活,又能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求。 1.拍照类赚钱。有高德、地图、美团拍店等,当然这个也要看地区,有的地方小偏僻可能就没有任务。平常有闲暇的时间就可以出去走走https://m.sohu.com/a/690457153_121727962/
10.早上9点到下午4点兼职(上班族适合的兼职副业推荐)早上9点到下午4点兼职?相信这个时间段大部分人都在上班,大家都想在工作之余的空闲时间去做一些兼职副业增加自己的收入,在这里小编分享一些上班族适合的兼职副业,就是手机做任务赚钱,不需要投资本钱,兼职时间自由,工资当日结算,不用担心上当受骗,因为小编已经长期提现稳定到账,感兴趣的朋友就来下载试试吧!#http://www.17zhuan.net/special/785.html
11.上班兼职两不误的副业:想玩就玩,想赚就赚的两个副业!上班兼职两不误的副业:最近一个朋友跟我咨询,能不能做个副业或者兼职,上班兼职两不误!因为他上班期间是比较轻松的,会有很多闲余时间没事干,倒不如上班期间做个兼职来赚钱。我给朋友推荐了两款手机赚钱的软件,让他想玩就玩想赚就赚,两不误! 第一款推荐“聚享玩”app https://www.laojiyu.com/sbjzlbwdj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