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英去年才入行,没赶上骑手的好时候,平时经常听老骑手抱怨僧多粥少,行情一年不如一年。今年年后她发现,单子明显减少,经常一两个小时等不到一单。生意越冷清她越不敢懈怠,整天在商圈附近待着,听同事们在群里长吁短叹,“上午还没开张”。送外卖是多劳多得,不拼就赚不到钱,而现在的尴尬是,他们想拼,力气却没地方使,身体闲了下来,心却更累了。以下是她的讲述。
口述|晓英
文|小莫
在饭店的时候,我从早上9点忙到晚上9点,中间休息2小时,月休2天,每月工资2700元。我和丈夫的钱分开用,他管孩子学杂费,我负责县城的房租和生活费。每月房租500元,水电煤气400元,吃穿用度1600元左右,我的工资勉强覆盖开支。
送外卖后,收入增加了一点。拿我今年上半年来说,6个月总收入2.2万,平均每月3670元。最多的一月挣了4600元,但这是因为寒假+春节,单比较多,加上年后的开工补贴,才有这个数。平时我每天跑9小时挣100多元,一个月3000多。
资料图,图文无关
我送外卖的同事里,也有很多兼职的——基本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有医院的正式职工,有消防大队的,还有在派出所上班的,估计正式工资用来还房贷车贷,送外卖挣生活费。他们九点上班前跑一段,中午休息时出来跑,五点半下班后也要跑三四个小时。
除了打暑假工的大学生,外卖队伍里的年轻人很少。县城挣钱慢,年轻人体力好,能吃苦的,都去大城市了。我去年才入行,没赶上骑手的好时候,落差感不大,但经常听老骑手抱怨僧多粥少,行情一年不如一年。
对我们骑手来说,最累的时候不是爆单、个人分身乏术,而是没单、收入惨淡,手机越安静人越不敢懈怠。今年过完年后,我上午经常一两个小时等不到一单。系统就近派单,没单我也在商圈附近待着,寒风里坐在电动车上刷手机,听群里长吁短叹,“怎么又没有单”“上午还没开张”。
好在站点管理比较人性化,不会乱扣钱。如果超时是因为商家出单慢、顾客联系不上、天气恶劣或爆单了,可以提前备案说明,平台不会罚款。如果自己走错路导致超时,可以让后台把这单调出去,相当于免费跑了趟腿,但不影响评分。
不过我们站点规定,每天得在线9小时以上,必须送多少单,单子派了就得送,一天只有3次转单机会;节假日、风雨天不能请假。单子多的时候,一天挣100元相对容易,我为了早点回家,选没人愿接的拼团单凑量。也就是说,我从商家那接到商品后,要同时跑好几个地方,却只能收一单的钱。很多老骑手看不上,说这点钱有什么好挣的。后来单子变少,他们也过来抢拼团单——有单总比空等好。
不管别人怎么卷,我跑外卖有两个原则,一是不能耽误照顾小孩,二是不能不顾安全。我视力不太好,天色一晚就有点看不清路,宁可挣少点,也要在晚上7点前回家。
回到家后,家人并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各干各的。我很想听一句安慰的话,却不知如何开口。抬头看到桌上一片狼藉,很多家务活没干,火蹭地一下起来了。在即将发作的瞬间,我把情绪咽了下去,心里默念:反正今天过去了,最起码我已经平安到家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我现在走在路上,一看到骑手就很心疼。虽然我们平时孤军作战,但组内同事相处不错,会一起聚餐,谁生病住院,一起凑钱买东西看望。送单时出了交通事故,公司有人帮忙处理,不至于让你一个人面对。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让我有一种暂时的归属感,虽然不是很强烈,但很重要。
送外卖虽然辛苦,但为我这样的宝妈群体,提供了灵活的打工机会。我刚跑单那会,小女儿对我说,她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因为她觉得送外卖不是我最理想的工作,我是为了照顾她才干的,等她长大了,独立了,我就能做喜欢的事了。
她的话让我很心酸。其实像我们这样的底层劳动者,工作就是为了活着,有个地方能赚钱,还能让你照顾家庭,就很知足,哪会讲究喜欢不喜欢,有没有意义,会不会内耗。
不过,送外卖终究是高危行业,我没有出事的资本。原本的计划是,等到大女儿明年高三毕业、小女儿初中读寄宿,我就不送了,找个班上。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六月份接小女儿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骑的电动车被一辆汽车追尾,司机醉驾,负全责。
出事后,回顾送外卖的日子,我常感到后怕,感叹自己竟有那么大勇气进入这一行,竟咬牙切齿地走了那么长一段路。你问我对未来怎么看?说实在的,小县城的谋生机会并不多,经常看到一些店面开张不到三个月就转让。招工的一般都限年龄,很多工厂不招38岁以上的,稍微宽松的也只招到45岁;饭店招服务员先挑年轻的,50岁以上通常就不要了。
再过两年我就45岁了,到时选择面也会变窄,不过我相信,人只要想挣钱,就总能挣到钱。只要不挑三拣四、拈轻怕重,能吃苦耐劳,总有口饭吃。就像我对面楼里的一位老太太,每天在小区周边捡废品,一天也有个三四十元。如果哪天找不到工作了,我就去学点手艺,在路边支个摊卖小吃,赚少点无所谓,只要手里有活干,心里就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