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刘润吗?就是那个有名的商业咨询师,搞年度演讲那个。
去年年度演讲风波,咱还蛐蛐过人家。
没想到今年的年度演讲,他还敢搞?不仅搞,而且大搞特搞,搞到万众瞩目,朋友圈到处都是他的演讲转发。
这次,也不少有蛐蛐他的,有人说他的东西太不接地气,有人说他只会背稿,没有激情。
刘润到底知不知道,有人觉得他不接地气?
他那四小时的演讲,到底是背下来的,还是照着稿念的?
鉴于之前蛐蛐人家的光荣战绩,这次,我化身比比间谍,去挖掘没公开披露过的内部信息!
首先,我决定从给刘润打工的小朋友下手,先是用一顿外卖,收买了团队的三员猛将,诱导他们透露这次大会更多的小细节。
谁知道,几杯黄汤下肚,哥几个都不装了,实话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样,西里苏鲁往外倒。
看来,堡垒总是从内部最容易攻破。
哥几个先透露一个猛料:刘润今年明显老了。
以前这大哥,又是攀登乞力马扎罗山,又是越野环勃朗峰,还去了好几趟南极。
现在这一天天的,公司团建大伙儿去四川凉山小相岭徒步。爬了一天,人下来就吐了,裹着个毛毯窸窸窣窣的直打冷战,看得人怪可怜的。
(四川小相岭)
眼睛也花了,平时得把手机拿远点才能看清。
地铁老人看手机,刘润竟是我自己?
这次年度演讲更是,准备初期疲态尽显,自己写的稿子,第一天背到凌晨两点,都没背下来。
你能想象吗?那个在台上光芒万丈的刘润,在台下背稿子的时候,磕磕巴巴背了十多个小时才背完。
背完居然还跟公司的小朋友露出眼巴巴的神情,那小眼神仿佛在说:“我牛逼吧?我厉害吧?”
这种时候,接到目光的同事,就会识趣的,啪啪啪鼓起小手,把掌心拍的通红,再竖的杆直:
太牛啦刘润老师!!!我肯定背不下来!!!
都说人老了会越像小孩儿,看来是真的。
听完了这些细节,我心满意足的摩拳擦掌,恨不得贴脸开大,当面好好嘲笑他一番。
正好他就在隔壁办公室,咱以友好访问的名义,主打一个先礼后兵,复制了一个特洛伊木马,好好跟他叽叽咕咕喵喵呜呜一番。
(以下转为对话体)
我开门见山,去年年度演讲出了风波,有没有想过今年不办了?
刘润愣了一下说:确实想过。
我?大哥你还挺实诚
“年度演讲这个事儿,你可以不办,但必须是因为你有一天,找到了更值得做的事儿,因此决定不办了,你不能因为别人骂你,你就不办了。”
“办和不办的遥控器,必须掌握在你自己手里,不能掌握在骂你的人手里。”
刘润说那一刻他悟了,升华了,于是去年十二月就向全体同事宣布,下一年我们还得办,必须办,大办特办。(握拳,激动状!!!
我说,停停停先别上价值。
不能被骂跑,那也不能为办而办呀?你费这么大劲办这个东西,有啥好处呢?对你有啥意义呢?
刘润说,我们是一家咨询公司,咨询公司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能主动拓展客户。
就像医生不能主动敲门问别人“你有病吗?我有药哦~”,这叫“医不叩门”。
我们只能被动的等别人上门来找我做咨询。
那咨询公司又怎么获客呢?答案是,做媒体,让别人了解自己。
麦肯锡有一本季刊叫《麦肯锡季刊》,波士顿咨询有本杂志叫《BCGPerspective》。
咨询公司要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思想,理念,我们就得输出内容,我们的客户看到我们的内容,
年度演讲,就是我们作为一家“媒体公司”的重要产品。
通过年度演讲,我们的潜在客户、读者能了解我们这一年的想法。认同我们的人会看到我,也许他们现在不需要润米咨询的服务,但如果有一天需要了,就会想到来找我。
这也是我们做公众号、视频号的原因。
好家伙,你原来和我是同行???
行儿,同行是冤家,你等着吧,我肯定让你下不来台。
你团队的小伙伴儿说的,你今年稿子是背下来的,而且背的很费劲,是真的吗?
刘润倒也没回避,老实说,当然,演讲时我自己都说过,我48岁了,离初老就剩2年了。
你是怎么意识到自己老了的呢?
眼睛看不清了,我当时还因为这个事儿难过了好久。
不就是看不清了,有那么严重吗?
不是一般的看不清(刘润比划了一下,做了个地铁老人看手机的姿势),是你要把手机拿远,才能看得清。这和年轻时那种凑近了才能看清的“近视”,体会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你把手机拿远了屏幕反而清晰的那一刻,你会意识到,原来这就是老花吗?当时是很难过的。
那一刻我感觉有点复杂,仿佛看到了20年后的自己。
那你感觉自己老了,对你今年准备年度演讲,有影响吗?
刘润激动得说,当然有啊!!!
年度演讲,每一年都需要背6万字,但这6万字背下来,一年比一年更难,我每一年都能感受到明显的脑力下滑。
2021年背这几万字,问题还不大,2022年就有非常大的衰减,今年更是,我一度感觉自己背不下来了。
当时我很慌很慌,第一天感觉,怎么都背不下来了,当时吓坏了,我上台该怎么办呢?
你能想象那种害怕吗?台下有好多人看着你,网上还有上百万人直播看着你,我真的想不起来下一句要说什么。
这么困难了,为啥还一定要背啊,就不能像脱口秀那样,看提词器吗?
刘润说,当然不行。
你刚进门时,问过我一个问题:我的年度演讲,和那些大公司的产品发布会有什么区别?
最核心的区别就是,我的年度演讲,人们是要买门票来看的。
会场门口密密麻麻都是拉杆箱
而大公司的产品发布会,是免费观看,甚至要给媒体老师车马费,才能请他们来看的。
所以,观众对这个现场的预期,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你问我为什么要把6万字背得滚瓜烂熟?
因为我只有把稿子背下来,才能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和现场观众的互动上,我能看到每个观众脸上的表情,根据他们的反应来调整节奏,才能给观众最好的体验。
而且,只有我把稿子背的一字不差,才能提前预埋和PPT、音乐的配合效果。
比如,我说出来一个关键词,龙脑香树,必须和PPT一字不差,这样,大家才会有,“人P合一”的感觉。
我说,我懂,就是像抖音上很火的那个“魔术”,654俱乐部,就是我说什么,翻出来的牌就是什么,
刘润沉默。。。。。。。。。
(看来是平时不刷抖音,行吧)
那你既然脑力这么退化了,那6万字,你是怎么背下来的?
刘润说,既然知道脑力不如以前了,就想其他法子。
第一个是,总结经验。
另外,我发现,我过去的稿子,背诵成本太高了。
翻译一下,啥叫背诵成本。
刘润:就是不说人话
我:?原来你知道?
刘润说,我过去老喜欢写一句很长的排比句:春天草长莺飞,夏天橙红紫绿,秋天……
等到背的时候,就得硬背,特别痛苦。
就跟背文言文似的
那怎么改呢?
用AI。
我今年用了四个AI,让稿子更口语化;
举个例子,我原来很多话是倒装句,还有长句,比如“如果因为什么什么原因,可能你得考虑什么什么事,然后你要什么什么”,观众在听的时候,思维容易断掉。
以前,我还喜欢写一个复杂从句,经过AI修改,就变成了先主语,再接个短句结束。观众听起来会舒服很多,我也更容易背下来了。
今年,我用的AI叫Monica,它集成了世界上最好的几个AI,包括Gemini,ChatGPT,Claude等等,我一次让四个AI同时帮我修改,改完之后,选取其中最满意的,如果觉得不行,就再来一遍。
我充了Monica的年费,一年199刀,理论上可以无限用,但因为我写稿子那几天用得太多了,导致官方给我限流了,一小时只能问4个问题,所以我又开了个新号,限速了,再注册一个新号。
就这样,我让大量的AI同时工作,把稿子改的更口语化。
所以,为什么2022年的时候我背不下来呢?当时还没有这样的修改步骤。
我写完稿子后,我还去找了一些老师,请教修改意见,比如罗振宇、蔡钰、香帅。。。。如果只是自己写,思维会有局限。
这些老师,不会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写,或者帮我改,但哪怕只是给一个新的视角,就足够了,我觉得他们的意见很有道理,那就改。
在几位老师给出反馈后,我有三分之一的稿子内容,都完全换掉了。
感觉背稿子已经很难了啊,那除了背好稿子,你在这段准备期,还要做啥?
刘润一个个数,有很多事情要做呀,比如说,这个稿子在调整完,成稿之后,我还要和同事彩排六遍。
第一遍,确保将演讲稿的每一个字都能从嘴里清晰地说出来。
第二遍,结合PPT,运用宫殿记忆法,让演讲内容和PPT展示更好地配合。
第三遍,在上下文每一句之间建立内在联系,让这种关联不依赖于PPT,而是内容本身前后之间的关联。
第五遍,将音乐和演讲的节点匹配上。
第六遍,去现场彩排,目的是获取观众反应。
就是,建立起与观众的互动感。
啊??音乐还要排练一整天???
刘润说,对啊,在排练的第五天,我要专门排音乐脚本以及和现场乐队的配合,我们这个音乐老师是个神人,叫飞羽,所有的音乐操作都由他一个人完成。
首先,我们有一个音乐脚本,这个脚本,有演讲所有的音乐设计,哪个音效,情绪,对应哪张PPT,尤其是最后阶段分成了3-5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最后一小段,情绪要一点一点往上提升。
明确哪一个点,把情绪提到什么等级,这就是音乐脚本。而演奏者在弹奏的时候,他右手弹奏,左手要翻音乐脚本,弹一会儿翻一下。
现场除了脚本,还有一台笔记本电脑,管理那些预设好的音乐。预设的音乐大概有上百首,一边弹奏的时候还要一边放音乐,鼠标垫就在电子琴键盘前面,通过操作鼠标点击来播放音乐。旁边还有两个8×8的数字键盘,加起来有100多个按键。
当你需要某个音效,比如鸟叫声的时候,就按第35个按键,他脚下还有一个踩踏的设备,而所有音效都是他一个人操作完成的。
比如说,在讲我去送外卖的那一段,是有背景音乐的,但我讲到“还有7分钟马上要超时了”,立刻有一个钟表滴答滴答走时的音效。
你仔细想,那个读秒的音效,怎么能正好配在我这句话后面?而且只有两秒钟,马上就切回到原来的音乐上,他怎么能配得上呢?那肯定是提前排练好的呀。
好家伙,怎么整得比周杰伦演唱会还严密?那你当天咋上厕所啊,是不是提前都不敢喝水?
刘润笑了,不敢喝水啊!除了怕上厕所,还有唇彩,脸上化了妆也不能擦汗,我抿了口水就上台了。
今年临上场了突然嗓子痒,赶紧说喝点水,只能用吸管吸了一口水,不能像平常那样喝水。
我最害怕的就是咳嗽,那节奏就完全打乱了,所以好几次你们听我有在停顿,都是我在调整气息,把喉咙痒痒的感觉,通过调整气息的方式咽下去。
在开场和中场回来的时候,我也要花两三分钟来平息气息,只是你们听不出来。
刘润激动,我一下来首先是立刻冲进厕所,三分钟里,一分钟大几十秒快过去了。
前几年没经验,中场休息时,我嗖的一下冲向会场的公共厕所
那不会,我是第一个溜走的,但回来的时候就会和人流撞上,所以要跑的非常快,很狼狈,今年有经验了,就让同事,在化妆间给我安了一个临时厕所。
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在我中场下来的3分钟内可以去解决一下上厕所的问题。
除了上厕所呢?中场还干啥别的事情不?
刘润说,我通常一下来就冲进去厕所,三分钟里头一分钟大几十秒快过去了。
然后一出来,就会有4个同事过来。
第一个人,给我一根撕开的能量胶,递一瓶拧开的水。
能量胶是啥?
就是一种运动员常用的,迅速补充快碳的食品,登山,马拉松运动员经常用
非得是撕开的?
对,非得是撕开的,第一方面,我需要把我的所有精神,注意力,能量,都放在台上,不能有这个撕的力气,另一方面,如果我自己撕,有可能会喷出来,导致能量胶粘到手上,这样我之后俩小时的演讲中,手上会粘粘的,不舒服,影响我做手势,发挥。
好家伙,你这个SOP好细啊,确实是吃过亏的(手黏黏的想着就不舒服)
不止如此,还有第二个人,就是化妆师补妆,两个小时过去,妆会掉了,快速的一补。
第三个人,要把身上的麦克风扯下来,换电池,万一最后到情绪最高潮的时候,致敬感谢的时候,啪没电了,那就非常尴尬。
第四个人,会来跟我讲,上半场有多少场观,声音、仪态还有衣服有没有问题?下半场需要快速调整什么。
听着有点像是那个F1进站换轮胎一样,又像是那个拳击手中场休息哈哈哈哈哈
全什么铅笔文具盒橡皮卡尺,家长齐齐上阵,保驾护航你去高考。
那为啥不能多休息一会儿呢?只能有3分钟?
刘润说,年度演讲本质是一场电影,而不是电视剧,在最重要的,是管理观众的注意力。
所以你会发现,整个场是没灯的,你要上厕所得用手机照明才能找着路,这叫暗场。
与之对应的就是明场,比如说酒店大堂就是典型的明场。明场的注意力,可以落在任何地方,容易走神。
而暗场的灯光只打在演讲人身上,让观众沉浸进去,专注看完4小时的电影。
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把内容切模块,再大的话题半小时内也要讲完,再好的例子,也不能超过三分钟。
观众刚想走,新的内容就来了,用内容密度,来管理大家的注意力。
整个活动,你最害怕发生的事情是什么?
刘润挠了挠头说,害怕演讲稿被提前泄露。
因为稿子有个很关键的问题,保密性要求极高。如果在年度演讲之前稿子被人拿到,这场演讲就没办法进行了。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严格把控保密性。
一旦被人获取,比如在10月26号演讲,如果25号有人把逐字稿发出来,那就是一场灾难。
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年度演讲前一天,有人把我写的稿子提前发出来了,那年度演讲就不是现场了,成重播了。
我超,我突然反应过来一个事情。
你为了这个年度演讲闭关28天??那你公众号咋还能天天发稿子?
??你不看稿子?
。。。??。。。。??。。。。??好像很有道理又好像哪里不对。
刘润说,我有一个长处,叫不提要求。
什么叫不提要求,就是我这个事儿交给你干了,我提出核心诉求,其它地方,你干成什么样,我都不指指点点
因为,我觉得做的不好的地方,人家可能另有考虑,比如说我看这个舞台搭建的,可能和我想的不一样。
但,你是否相信这个同事已经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做到最好?如果你相信,那就不要提要求。
因为你不知道人家当时做决策和判断的依据,你去做不一定能比人家做得更好。
我说那干砸了咋办?
他说那你得先看人。
刘润说,你可以把管理分成四个阶段
1、我告诉你,你做就完事儿了,别问。
2、我告诉你做,并且告诉你为什么,跟你讨论。
3、你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告诉我方案,请示我可不可以这么做?
4、你自己做了不用告诉我为什么只问我需要啥资源,我支持你!
我接触到的,刘润公司的的大部分人,都能到3~4这个级别
我说,那怎么招到这样的人呢?
刘润说,冗余。
冗余的逻辑就是,需要3个人的时候,我们安排5个人。
拿公众号来说,我们一直要有30篇的稿件库存,实际上我们的目标是60篇库存。
库存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因为人员数量问题,比如从5个人减少到3个人甚至2个人,就会出现缺口。
投入这些成本去建立库存,是为了避免有一天在质量上妥协。成本保证了质量,让我们的团队不是“草台班子”。
为了避免成为“草台班子”,我们做的所有事,都有冗余,都有PlanB。
譬如在演讲的时候,我带着一个麦,这个麦一根线接着两个接收器,它们通过同一根分频线连接到我的麦上。
如果某个接收器没电池或者断信号了,后台可以直接切换,不会影响我正在进行的演讲。
还有,我手上拿着一个翻页笔,在裤子的后口袋里还放着一个翻页笔。
即使正在使用的翻页笔突然按不动了,我也可以从口袋里掏出备用的翻页笔接着演讲。
说到这里,刘润已经和我们聊了四个多小时了,但接下来的话,似乎是他特别想说的,所以他的语速突然就变快了。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什么是“草台班子”。
草台班子就不能用吗?也不是,它就是成本低,站一两个人唱戏没问题,站十个人可能就垮了。
用木头甚至石头搭建的班子,非常坚固,怎么折腾都不会出问题。
不过,用木头或石头搭建成本肯定比用草高。
但是那些大公司都是因为,这样跌了跟头,开始觉得草台班子虽然便宜,但是太容易出问题了,于是不断去加个木头,加个护栏,最后这个台子越来越稳,但也越来越花钱,公司也越来越复杂。
到了那个程度的时候,他就开始意识到组织能力很重要,管理很重要,把基本功打好了。
这时候他们才需要真正的咨询公司。
因为咨询公司其实干不了什么太多事儿,他只能给你一些方向性的建议,策略性的选择。比如这事儿,你选A还是选B?
我跟你说,选A有什么好处?什么坏处?选B有什么好处和坏处,拿回去还得自己选。
那他知道了噢,我至少多了个选项,然后自己选完再干。
所以它是有组织架构的,它是有这个班子的。
但是我跟创业公司在聊的时候,我特别大的痛苦就是,他什么都没有,这个时候他对咨询公司的需求就是:
哟,你觉得你挺牛B的嘛?要不你来帮我干?干好了我给你分钱?
但这不是咨询公司该干的,是创业者自己该干的。
大的咨询公司,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咨询公司,基本上只服务大客户。你脱离草台班子之后,你才会明白,外面很多人给你的都是一个点拨。
但是这个阶段你必须自己走过,其实大部分人,千军万马最后是走不过去的。
很多人就是,没有战略选择,没有组织定位,没有复杂管理。
这个过程特别不性感,特别复杂,特别花精力,但是你要想走向一个专业的团队,这是必经之路,是一点一点来的,他不是一天晚上我跟你讲完之后,啪,豁然开朗,然后明天你就彻底变了,不可能的。
刘润说到这里,我脑瓜子嗡的一下,草台班子,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我们现在,还是我带着一个审阅两个编辑,吭哧吭哧写,吭哧坑次拍视频,稍微有点什么事儿就断更了,每天还有一群人骂我是鸽鸽侠。
刘润看似是个做商业咨询的,但公众号这事儿,人家可比咱专业,想得明白多了,我这么多年都破解不了的咕咕难题,早就有正规军的解法了。
我说,那你知道很多人不喜欢你吗?
刘润说,知道,都猜到你想问了。
年度演讲完了之后,一定会有人夸你,也一定有人会批评你。
这个世界上批评你的人,他可能并不真的那么了解你。有的人会说这个刘润这么一个草根做成这个样子?也没正经上过几天班。
他说我没有正经上过学,我在南京大学,也是一个还不错的大学,那唯一碾压它的可能就是清北了,对吧?
他说我没有好好读过书,没有正经上过班。
他批评的人其实不是你,既然不是你,你生什么气呢?
他在批评一个他想象中的人,又不是你,但你总想辩两句,有什么好辩的,对吧?
反过来一想,那夸你的人就懂你吗?
夸你的也不懂你,夸成那个样子我就有点慌了。
他显然不知道,我这今年做成这个样子也是很难的,也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啊。
他觉得你做的这也对那也对,我其实也不觉得我做的对。
批评你的人其实根本就不了解你,夸你的也不并不了解你,但是当别人夸你的时候,你却心里觉得,他懂你。
他不懂你,对吧?他根本就不懂你。
像我的同事从来不夸我,哈哈哈,因为他看到你很多的缺点,身边的人总是祛魅的。
所以,批评你的人跟表扬你的人都不是真的了解你的人,谁最了解你自己呢?
只有你自己最了解你自己。
你知道你做出了什么努力,你知道你守了什么原则,然后对这些东西负责任。
那就不要对这个评价负责任,也不要背负其它人的问题,这叫课题分离。
有句话叫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听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我被刘润骗了。
刘润老了吗?
确实,但那是生理性的衰老,比如反应速度,瞬间记忆力,视力等等。
但另一方面,他对工具,同事,朋友,媒体,舆论,这一整套系统的理解和利用能力,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看似刘润是在参加一场大考。
但刘润,不是在做别人布置的题,是自己设计了一场秀,再设计了一整套支持系统,围绕着这一场秀在运作。
实际上,在我们讨论这一切的时候,他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就是,人家早就到另一个Level了,但他还在向我们这种草台班子学习。
突然有一种,全班第一还总缩在被窝里偷偷做题的那种,让人咬牙切齿的绝望感。。。可恶啊。。。。。。
PSS:要回顾我和刘润上次的激情对线,请看:刘润突然找我,给我吓一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