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双创为抓手建设民生食事工程
长沙县实行“一单四制”闭环管理
本报记者欧阳军通讯员李俊伟
今年是长沙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验收的关键之年,也是长沙县开始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的起步之年。长沙县结合县域食品安全监管实际,以“双创”工作为抓手,建强督查“指挥部”、争做为民“服务部”、当好双创“宣传部”,将全县食安治理工作串珠成链,采取切实行动、创新举措。长沙县率先推行“市场监管+网格+互联网”智能化监管,积极探索“区块链+食品安全监管”,成立食安委督查组,对发现的问题实行“一单四制”闭环管理,实施标准化后厨管理建设等16个民生“食事工程”,切实守护人民群众食品安全。
创新机制加强督查“指挥部”
长沙县食安委督查组组长谷建中在福临镇食品经营门店进行食安创建督查
“组长由县政府二级调研员担任,内设五个小组,配置17名专职人员,安排250万元专项经费,负责对全县食品安全决策部署、属地及行业主管部门食品安全工作履职情况进行专项督查考评。”长沙县市监局党组书记、县食安办主任庄虎介绍,督查组实行“一月一清单,一月一督查,一月一讲评,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考核”的工作机制,通过从严从细从密督查,确保工作落实、强化工作合力,推动食安“双创”成效再提升。
如果说督查组是长沙县推动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落地生根的有效抓手,那么县委县政府就是从严督查制度的“指挥部”,“书记专题调度、县长一季一调度、分管县长一月一调度”的高位推进机制,将食安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范畴,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督促作用,以有力督查和广泛监督,高位协调推进全县食品安全工作,全面压实各级各部门的食品安全责任。
高效监管创设为民“服务部”
走进凉塘一味的后厨,干净明亮的不锈钢灶台、先进齐全的消毒设施、井井有条的餐具陈列……目之所及,皆是卫生整洁的现代化厨房景象,让人一阵心安。
以小切口力促民生实事见效。2021年,县政府安排县财政资金1400余万元,实施标准化后厨管理建设等16个民生“食”事工程。仅今年全县共提质改造小餐饮、小作坊和标准化后厨建设总计150余家,8家食品企业入围长沙市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形成了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此外,县财政出资176.8万元,为1.6万余家餐饮单位和83万本土居民及605家中小学校、幼儿园购买食品安全责任险,打造食安风险社会共治新模式。
为全面加强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餐饮服务需求。近年来,长沙县实施标准化后厨管理建设、小餐饮“透明厨房”提质改造、农村集体聚餐标准化建设、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等16个民生实事工程。今年以来,全县共提质改造小餐饮89家、小作坊27家,开展标准化后厨建设36家。
得知长沙县为全县1.6万多家餐饮服务单位购买了食品安全责任险,“现在‘下馆子’吃东西更放心了。”正在用餐的星沙街道居民张先生说。
另外,长沙县率先推行“市场监管+网格+互联网”智能化监管,积极探索“区块链+食品安全监管”,自主开发校园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实现校园食堂智能化管理;率先全省在县级层面开展放心肉智能监管工程建设,老百姓在买肉的时候可以通过扫码得知所买肉品的全过程,杜绝白条肉进入餐桌,全力打造星沙鲜肉全链条监管平台,全面构建起安全、可追溯的肉品消费环境。
长沙县同时实施“最严执法”监管,全力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十二大”攻坚行动,强化协调联动和行刑衔接,截至10月底,办结一般程序食品安全案件430件,其中刑事案件17件。
社会共治做好双创“宣传部”
“健康猪肉脂肪呈白色获浅白色,切面有光泽……”近日,在长沙县湘龙街道潇湘路社区,一场精彩实用的食品安全讲座正在上演。为进一步强化食品从业人员及广大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近期,长沙县以村(社区)为单位,邀请专业团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培训。
“食安委督查组通过对双创工作的专项督查,激发各部门投身‘双创’的热情。我们通过创新宣教模式、创新示范引领、创新共治模式,将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悄然送进村民的心中,描绘出食安社会共治的新画卷。”长沙县食安办副主任、县市场监管局副局长万兴兰介绍。
长沙县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工作人员对食材进行检测
截至目前,“寻味星沙系列”短视频总阅读量达58.5万,平均阅读量为1.58万。其中,星沙街道凉塘一味引进的厨房“六常”管理法,湘龙街道红火楼制定的厨房4D周标准清洁计划,泉塘街道新长福引进LESS厨房管理体系等门店特色亮点工作获广泛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