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2.20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用EXCEL函数处理表册,函数的运用,大幅度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笔者集合工作实际,把最常用的EXCEL函数进行逐一详细讲解,课程中有大量案例,为便于朋友们更加深入了解各个函数的用法,将于每天上午7:00同步发布视频教程和图文教程(包含公式)。只要不懈努力和不断实践,通过30天的系统学习,你也能成为EXCEL函数高手,从此告别加班,让同事和朋友刮目相看。
俗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打牢了,一点一点积累经验,才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得心应手。真心希望点进来的朋友抱着必学会的态度认真学习,反复练习,对课程中的知识点要学会举一反三进行利用,学会变通。学无止境,只有学到手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学会了,才会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在职场上如虎添翼,否则,神马都是浮云。
说得有点多,戳到痛点的朋友请多谅解,这也说明你有学习的态度和决心。
下面,我们进行今天的课程。
本套课程以WPS2019版的EXCEL进行讲解,其实,在一般用户使用过程中,WPS和OFFICE基本上没太大差别,甚至WPS更加人性化,但是在一些专业领域,WPS处理EXCEL表格的某些复杂函数可能就不如微软的OFFICE。
一、什么是EXCEL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
(一)工作簿
所谓工作簿,是指EXCEL环境中用来储存并处理工作数据的文件。也就是说,EXCEL文档就是工作簿,它是EXCEL工作区中一个或多个工作表的集合,其扩展名有XLS、XLSX、XLSM、XLSB等。每一本工作簿可以拥有许多不同的工作表,工作簿中最多可建立255个工作表。
(二)工作表
工作表是显示在工作簿窗口中的表格,在后续新版本的EXCEL中,一个工作表可以由1048576行和256列构成,行的编号从1到1048576,列的编号依次用字母A、B……XFD表示,行号显示在工作簿窗口的左边,列号显示在工作簿窗口的上边。
EXCEL默认一个工作簿有三个工作表,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工作表,但每一个工作簿中的工作表个数受可用内存的限制,当前的主流配置已经能轻松建立超过255个工作表了。
每个工作表有一个名字,工作表名字显示在工作表标签上。工作表标签显示了系统默认的前三个工作表名:Sheet1、Sheet2、Sheet3。其中白色的工作表标签表示活动工作表。单击某个工作表标签,可以选择该工作表为活动工作表。
工作薄中的每一张表格称为工作表。工作薄如同活页夹,工作表如同其中的一张张活页纸。工作表是EXCEL存储和处理数据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包含排列成行和列的单元格,它是工作簿的一部分,也称电子表格。可以同时在多张工作表上输入并编辑数据,并且可以对来自不同工作表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
(三)单元格
单元格是表格中行与列的交叉部分,它是组成表格的最小单位,可拆分或者合并。单个数据的输入和修改都是在单元格中进行的。
单元格按所在的行列位置来命名,例如:地址“A1”指的是“A”列与第1行交叉位置上的单元格;地址“A1:D8”指的是单元格A1到D8之间的区域。
二、什么是函数、公式和运算符
(一)EXCEL公式
EXCEL中,公式是对EXCEL工作表中的值进行计算的等式,在EXCEL中可以使用常量和算术运算符创建简单的公式。
公式总是以“=”开始,然后将各种计算数据(单元格地址、名称、常量、函数等)使用不同的运算符连接起来,从而有目的地完成某种数据结果的计算。
例如:=A1+B1+C1就是一个简单的公式。
(二)EXCEL函数
EXCEL中,函数实际上是一个预先定义的特定计算公式,按照这个特定的计算公式对一个或多个参数进行计算,并得出一个或多个计算结果,叫做函数值。使用这些函数不仅可以完成许多复杂的计算,而且还可以简化公式的繁杂程度。
例如:SUM(A1:A8)就是一个简单的函数。
每个函数都有唯一的名称,并且不区分大小写,它决定了函数的功能和用途。在函数中,括号是成对出现的,它是函数的标识。
要想让函数起作用,必须在公式中使用,直接在函数前添加“=”,是函数最简单的应用。因此,从广义上讲,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公式。
(三)运算符
运算符是公式的基本要素,利用它可对公式中的参数进行特定类型的运算,它是影响数据计算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EXCEL中,运算符包括:算术运算符、比较运算符、文本连接运算符和引用运算符等4种类型。
在使用公式计算数据时,单纯的一个运算符的数据计算比较少,通常都是同时使用多个运算符,此时就有必要了解计算过程中的运算顺序,这样才能知道数据的计算结果是什么。
在EXCEL中,系统遵循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计算,相同优先级的运算符,遵循从左到右的原则进行计算。
引用运算符>算术运算符>文本连接运算符>比较运算符
对于算术运算符来说,同级运算符的优先顺序为:负数→百分比→乘方→乘和除→加和减。
如果要改变运算符的优先顺序,可以使用括号,而且在Excel中允许括号嵌套使用,系统将按照先内后外的顺序优先处理最内部括号的内容,然后依次向外扩展。
例如要计算((3+2)*5-1)/6,计算过程为:
第一步,计算嵌套括号中的3+2,结果为(5*5-1)/6
第二步,在括号中先计算5*5,结果为(25-1)/6
第三步,计算括号中的25-1,结果为24/6
第四步,计算24/6,结果为4
三、EXCEL中的引用方式
(一)数据的引用方式
在EXCEL中,数据的引用方式有三种,分别是相对引用、绝对引用和混合引用,各种引用方式的说明如下:
在公式中,如果要快速在各种引用方式之间进行切换,可以选择单元格地址或者将文本插入点定位到单元格地址的前、中、后,然后按键盘上的【F4】键切换。
例如:在公式“=A1”中,将文本插入点定位到“A”和“1”之间(或在“A”的前面,或在“1”的后面),连续按键盘上的【F4】键的顺序效果如下:
第一次按【F4】键,结果为=$A$1
第二次按【F4】键,结果为=A$1
第三次按【F4】键,结果为=$A1
第四次按【F4】键,结果为=A1
无论单元格的初始状态为哪种引用,按【F4】键后都会按如上顺序变化,如初始状态为上面第二次按【F4】键的效果,在A1单元格地址中按【F4】键后变为如上第三次按【F4】键的效果,而不是如上第一次按【F4】键的效果。
知识拓展复制$A$1到其他单元格,引用的单元格永远是A1单元格。
复制A$1,往右复制时,会变为B$1、C$1,以此类推;往下复制时,会固定在A1单元格。
复制$A1,往右复制时,会固定在A1单元格;往下复制时,会变为$A2、$A3,以此类推。
复制A1,往右复制时,会变为B1、C1,以此类推;往下复制时,会变为A2、A3,以此类推。
(二)同一工作簿跨表引用
在使用公式和函数计算数据时,有时候会引用当前工作簿的其他工作表的数据,这时就涉及到跨表引用。
在同一工作簿的不同工作表中引用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其引用格式为:“工作表名称!单元格地址”,这里的单元格地址引用也可以包括相对引用、绝对引用和混合引用。
例如“工作表!A1”或“工作表!A1:D1”除了按照引用格式直接手动输入公式外,还可以通过选择单元格的方式快速生成引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打开文件,切换到“个人基本信息”工作表,在B2单元格中输入“=”,如下图:
第二,选择“信息汇总表”工作表,用鼠标点击A3单元格,然后按回车键,即可引用该单元格的数据,见下图:
返回“个人基本信息”工作表,我们发现,这时候已经把数据引用过来了,见下图:
提示如果跨表引用的工作表的名称以数字、空格、特殊符号(如$、%、#、~、!、+、-、@、=等)开头,则在公式中引用工作表名称时,需要使用一对半角单引号引起来,如:“1月会员费!A1”。(三)跨工作簿引用
在EXCEL中,除了在同一个工作簿中引用数据以外,使用公式计算数据时,还经常会跨工作簿引用数据,具体的引用格式为:“=[工作簿名称]工作表名称!单元格地址”。在跨表、跨工作簿引用数据时,有两种方法,具体如下:
1.选择工作表数据。如果当前在EXCEL中同时打开了被引用的工作簿,可以通过直接选择工作表中的数据单元格完成引用,具体操作方法与上面讲的方法类似。
2.手动输入引用。如果被引用的工作簿当前没有打开,只能通过手动输入的方式完成引用,需要注意的是,在输入引用时,必须包含完整的文件路径,并且要用半角单引号将文件路径、工作簿和工作簿名称引起来。
(一)逻辑值
在EXCEL中,逻辑值有两个,分别是TRUE和FALSE,主要作用是对某条件判定是否成立,成立则为真(TRUE),不成立则为假(FALSE)。
在EXCEL公式计算时,逻辑值可以用相应的数值代替,但是,在不同的运算中有不同的要求,逻辑值的转换规则有三种,具体如下:
(1)在四则运算中的转换规则
在四则运算中,通常用1代替TRUE,用0代替FALSE。
例如公式“=1*TRUE”,结果为1
公式“=1+TRUE”,结果为2
公式“=1*FALSE”,结果为0
公式“=1+FALSE”,结果为1
(2)在逻辑运算中的转换规则
在逻辑运算中,通常用非零值(不是0的任何数值)代替TRUE,用0代替FALSE。
例如公式“=IF(1,"正确","错误")”,结果为:正确
公式“=IF(-1,"正确","错误")”,结果为:正确
公式“=IF(0.1,"正确","错误")”,结果为:正确
公式“=IF(0,"正确","错误")”,结果为:错误
(3)在比较运算中的转换规则
在比较运算中,逻辑值与数值和文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数值<文本 例如公式“=TRUE>2”,结果为:TRUE 公式“=TRUE<2”,结果为:FALSE 公式“=FALSE=2”,结果为:FALSE 公式“=FALSE>2”,结果为:TRUE 以上三条转换规则,对编写公式和优化公式运算有很大的作用,在以后的课程中你将会体会得到。 2.逻辑值在EXCEL中的运用案例:根据性别计算退休年龄 我们在填写职工信息表时,需要计算职工的退休年龄,不同性别的职工,其退休年龄不同,男性职工的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职工的退休年龄为55岁,现在需要根据B3单元格中职工的性别自动填写退休年龄。见下图: B3单元格中的性别为“女”,则C3单元格计算退休年龄的公式过程如下: 公式:=60-(B3="女")*5 第一步,引用B3单元格的值,结果为:60-("女"="女")*5 第二步,先计算出括号中的值("女"="女"),逻辑值为TRUE,结果为:60-(TRUE)*5 第三步,根据转换规则,将TRUE转换为1,结果为:60-1*5 第四步,计算1*5,结果为:60-5 第五步,计算60-5,结果为:55 最终结果和公式见下图: 本例是利用逻辑值计算不同性别职工的退休年龄,只要理解了,不用其他函数也可以计算。当然,利用逻辑值计算类似的数据,一般只针对简单的运算,复杂的公式需要用函数处理,后续课程中会针对此类运算作详细讲解。 (二)常用的逻辑函数 在公式计算中,对于逻辑判断,我们通常会使用逻辑函数OR(“或者”)和AND(“与”或“并且”)进行运算。 其中,AND函数是“与”或“并且”的意思,即所有的条件都满足时返回TRUE,只要任意一个条件不满足则返回FALSE;OR函数是“或者”的意思,即在多条件时,满足任意一个条件或所有条件都满足返回TRUE,如果一个条件都不满足则返回FALSE。 在复杂的公式中,为了简化公式,我们可以用数学运算代替相应的逻辑函数,加法运算代替OR,乘法运算代替AND。 1.用加法运算代替逻辑函数OR 五、空单元格和空文本的区别 在EXCEL中,默认状态下,单元格中不显示任何内容,或将有内容的单元格清空后,此时的单元格即为空单元格。而空文本则是使用一对半角双引号("")来表示。 如果某单元格的数据是通过公式引用的空文本,即单元格的值为“=""”,此时,该单元格的显示效果和空单元格的显示效果是一样的,不过,二者在公式运用中有明显的区别。 (一)两者的区别 1.从公式的角度看,空单元格和空文本等同于一样 例如A1单元格为空单元格,A2单元格为空文本,在A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1=A2”,计算结果为TRUE。2.空单元格的值视为0 例如A1单元格为空单元格,在A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1=0”,计算结果为TRUE;在A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1*2”,计算结果为0。3.空文本的值不能视为0 例如A1单元格为空文本,在A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1=0”,计算结果为FALSE;在A1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1*2”,计算结果为#VALUE错误值。(二)屏蔽空单元格显示0的方法 在EXCEL中,如果公式的结果是对某个空单元格的引用,公式的计算结果不是空文本,而是数值0,在某些情况下,数值0和空单元格还是有区别的。 此时,程序虽然查到了该生的数学成绩单元格为空单元格,但没有显示0值,而是显示空文本。 六、处理数据计算的几种方法 (一)计算公式结果 输入公式结束后,可通过多种方法计算公式结果,如点击编辑栏中的“√”(即“输入”按钮)显示公式结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按快捷键的方式计算公式结果,这是最便捷、快速的计算公式结果的方法,具体快捷键及计算效果如下: 1.【Enter】键:输入公式后,按【Enter】键可在计算出结果的同时选择该单元格下方的单元格。 2.【Tab】键:输入公式后,按【Tab】键可在计算出结果的同时选择该单元格右侧的单元格。 3.【Ctrl+Enter】组合键:输入公式后,按【Ctrl+Enter】组合键,在计算出结果的同时仍然保持该单元格的选中状态,该方法可同时查看数据结果和所使用的公式。 4.【Ctrl+Shift+Enter】组合键:如果是数组公式,要计算出结果,必须在输入公式结束后按【Ctrl+Shift+Enter】组合键完成,以上3种方法都不能正确计算公式结果。数组公式不能在合并单元格使用。 (二)使用【F9】键将公式转换为运算结果 【F9】键在公式应用中具有公式重算的功能,如果将文本插入点定位到公式中,按【F9】键后系统自动将整个公式转换为运算结果。 例如:未按【F9】键前显示的是公式。见下图: 当我按下【F9】键后,直接显示公式结果。见下图: 提示:在使用【F9】键将公式转换为结果后,原来的公式将被替换,如果想改回公式,可以通过撤销操作将结果还原为公式。 (三)批量输入和复制公式 1.拖动控制柄复制公式 在EXCEL中,选择单元格后,其右下角有一个实心的小方块,我们将其称之为控制柄,将鼠标光标移动到控制柄上时,鼠标光标会变成黑色十字形状,通过拖动该控制柄到需要的位置,可完成公式的批量复制。 拖动控制柄批量复制公式后,在结束位置将出现“自动填充选项”按钮,单击该按钮,在弹出的列表中包括“复制单元格”“仅填充格式”“不带格式填充”和“智能填充”4个单选按钮。见下图: 在公式运用中,这4个选项的作用如下: “复制单元格”选择该选项,程序自动将源单元格的公式和单元格格式全部填充到其他单元格。“仅填充格式”选择该选项,程序只将源单元格的格式填充到其他单元格,而不复制源单元格的公式。“不带格式填充”选择该选项,程序自动将源单元格的公式填充到其他单元格,而不复制源单元格的格式。“智能填充”快捷键【Ctrl+E】,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快捷键,可以批量提取身份证号码中的出生日期,从姓名手机号中提取手机号,轻松合并多列数据等。2.双击控制柄复制公式 双击控制柄批量复制公式比拖动控制柄复制更加快捷,只需要双击包含公式的单元格的控制柄,程序自动向下填充公式到整个表格的结束位置。见下图: 双击后的最终结果见下图: 需要注意的是,双击控制柄完成公式的批量复制时,对数据源的表格结构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具体如下: 第一,需要批量复制公式的单元格是在某列单元格上向下填充,不能在某列向上填充,也不能在某行上向右填充。 第二,批量复制公式的单元格相邻列必须有数据,否则双击控制柄无效。 3.用【Ctrl+Enter】组合键批量输入公式 在EXCEL中,如果某一列数据的计算公式相似,那么可以用【Ctrl+Enter】组合键批量录入公式。首先选择所有的结果单元格,输入公式后,按【Ctrl+Enter】组合键即可快速录入选中单元格的公式结果。 4.用【Ctrl+D】和【Ctrl+R】组合键批量复制公式 我们在处理表册数据时,遇到内容相同的单元格,往往采用复制【Ctrl+C】、粘贴【Ctrl+V】的办法进行,需要按两次按键,虽然省去了输入,但还是不够快,对于需要向下复制公式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Ctrl+D】组合键。这个功能其实很实用,因为一般我们都是从上往下填充数据,如果这个单元格的内容同上,就可以直接按【Ctrl+D】组合键。 相邻列填充时,只要选中需要填充的单元格,按【Ctrl+R】组合键,你会发现,已经把相邻的左侧列的数据复制过来了,无需选择源数据。 间隔列填充时,需要同时选中数据源和需要填充的单元格,这是新版本中的“隔空填充”。例如:我要把D列的英语成绩复制到新的列,同时选中D列和G列的数据区域,然后按【Ctrl+R】组合键即可完成复制。见下图: 5.使用复制粘贴功能批量复制公式 在EXCEL中,软件提供了“选择性粘贴”功能,粘贴时设置粘贴选项为粘贴公式后,软件只将源单元格的公式批量粘贴到其他选中的单元格。 (一)提示函数的功能和语法结构 在最近几个版本的EXCEL中,程序提供了屏幕提示功能,默认情况下,该功能是启用的,对我们学习函数提供了很好的作用。 在单元格或编辑栏中输入等号后,在输入函数名称过程中,会自动提示以你输入的内容为开头的多组函数,鼠标点击或按向上向下的箭头可以查看所提示函数的功能,双击需要的函数或按回车键即可录入单元格。见下图: 在单元格或编辑栏中输入等号、函数名称和左括号这3部分内容后,在弹出的屏幕提示信息中将会自动显示该函数对应的语法结构。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RANDBETWEEN函数共有2个参数。 除此之外,在屏幕提示中,还会智能地提示当前正在编辑的参数,文本插入点定位到哪个参数,当前参数在语法结构中会以加粗的字体格式显示。见下图: 输入公式后,如果你想查看参数对应表达式,只需要点击屏幕提示的参数名称,然后在单元格和编辑栏中自动选中对应的表达式。见下图: (二)快速获取函数的帮助信息 如上图,输入函数后,在屏幕提示中单击函数名称超链接,即可打开SUMIF函数的帮助信息。如下图: 以上就是学习EXCEL函数、公式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想要学习好EXCEL函数,最基本的操作要熟记于心,通过后续大量的函数不断实践,学会多个函数的组合,后续课程中我们会讲到多函数结合的用法,能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个人建议在学习EXCEL函数时,首先要熟悉函数的功能和语法,尽量多写,通过反复书写和实践,对照文中的案例,举一反三,我相信,你的EXCEL技巧会得到快速提升,日积月累,必成大器! 一、SUM函数基础知识 SUM函数定义返回几个单元格值、某一单元格区域中数字、逻辑值及数字的文本表达式之和,或者将三者的组合相加,可以是连续和非连续区域求和。语法SUM(参数1,参数2,……参数N)参数1是指要相加的第一个数字,为必需参数,该参数可以是数字,或Excel中A1、A2之类的单元格引用值或A1:A5之类的单元格范围。参数2是指要相加的第二个数字。参数N是指要相加的第N个数字,N不超过255,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这种用法。注意——逻辑值(TRUE为1,FASLE为0)及数字的文本表达式将被计算。 例如在B1单元格输入"=SUM(1,A1,3)"(输入时不包括引号),A1单元格的内容“=5+5=10”为逻辑值TRUE,显示结果为4,因为A1单元格为引用中的逻辑值,不参与计算,所以结果为1+3=4。——如果参数中有错误值或为不能转换成数字的文本,将会出现错误值“#VALUE!”。 二、SUM函数案例实践 清楚了SUM函数的定义和语法,下面,我们进行几个案例解析。 (一)相连区域求和 我们在计算某个单元格区域的数值总和时,对于相连的区域求和很简单,只需要用函数=SUM(单元格区域)即可快速计算。 案例计算“数值1”到“数值4”所有数值的总和。输入公式:=SUM(A3:D7),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A3到D7所有数字的总和。见下图: 朋友们是不是感觉很熟悉?对,这就是极大部分人对SUM函数最多的用法,操作很简单。 (二)快捷键快速求和 当我们在辛辛苦苦录入=SUM()时,别人已经计算出了多行合计数,并且只需要按一下键盘上的组合键。 案例计算“数值1”到“数值3”每行数值的总和。选择A3到D7区域,按键盘【ALT+=】组合键即可快速求和,合计列已经自动填充了SUM函数公式。效果见下图: (三)不相连的多个单元格求和 对于不相连单元格求和,大部分人的做法是这样的:=A1+C1+F1……其实,我们用SUM函数也可以做到。 案例计算A4,B6,C5,D3几个单元格的总和。首先输入=SUM(),把光标定位到括号内,先点击A4单元格,然后按住Ctrl键不放,依次点击B6、C5和D3就可以了,不用手动输入逗号,多个不相连单元格依次点击,直到点击完最后一个要计算的单元格后放开Ctrl键,按回车键后就计算出了刚才选择的单元格数值总和。见下图: (四)不相连多个区域求和 对于不相连的多个区域求和,其实和不相连的单元格的求和方式是一样的,只是前者是单元格区域,后者是单个单元格。 案例计算A列和D列的数值总和。在单元格输入公式:=SUM(A3:A7,C3:C7),按回车即可计算出A3:A7和C3:C7的数值总和。和选择单个单元格操作一样,拖动选择A3:A7区域后,按住Ctrl键不放,在选择C3:C7,同样自动添加逗号,要是不按住Ctrl键或不输入逗号,你选择下一个区域时自动替换上一次选择的区域。见下图: (五)单条件求和 相信多半人看到标题就懵了,SUM也能用条件进行求和?答案是肯定的。 案例1指定数值范围求和。对下图中A3:A7区域小于5的单元格进行求和,输入公式:=SUM((A3:A7<5)*A3:A7),重点来了,同时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这样就计算出了A3:A7区域所有小于5的数值总和。你会发现,刚才输入的公式自动被{}括住,因为这是数组公式。 本例中使用SUM()函数进行条件求和的核心是运用“*”运算符挑选需要进行求和的数据,然后将不符合条件的数据转换为0。“数据*TRUE”返回数据,“数据*FALSE”返回0。 本例中,使用A3:A7<5表达式可以返回指定范围中所有小于5的逻辑值数组{FALSE,TRUE,TRUE,TRUE,FALSE},然后与A3:A7单元格区域中的数据进行“*”运算,返回数组值{7,3,4,3,5}(上图A3到A7区域的值),最后使用SUM()函数对数组中小于5的数据3,4,3进行求和。 案例2指定特定条件求和。对下图“地区一”中“数值1”数据进行求和,在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A3:A7="地区一")*B3:B7),同时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这样就计算出了“地区一”中“数值1”的所有数值总和。见下图: 以上两个案例多数人没运用过,条件求和一般运用SUMIF、SUMIFS和SUMPRODUCT等函数进行计算,后续课程我们会讲到。 (六)多条件求和 在SUM中利用多条件求和,用法和单条件求和类似,用“*”连接 案例指定多个数值范围求和。对下图中A3:A7区域大于5小于10的数据进行求和,输入公式:=SUM((A3:A7>5)*(A3:A7<10)*A3:A7),同时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这样就计算出了A3:A7区域所有大于5小于10的数值总和。见下图: (七)SUM和LARGE函数配合计算成绩在前三名的总分 某学校在一次考试中,需要对年级前三名学生的成绩进行总分汇总。 本例属于对符合指定条件的数据进行求和,在不排序的情况下,首先需要使用LARGE函数提取排在前三名学生的总分,然后用SUM函数把前三名每名学生的总分进行求和计算。 对下图中E3:E12区域总分排在前三名的成绩进行提取汇总,在D13单元格输入公式:=SUM(LARGE(E3:E12,{1,2,3})),回车后即可得出计算结果为764。见下图: 本例中使用了常量数组“{1,2,3}”作为LARGE函数的第二个参数得到排名前三的总分。如果需要提取的数据比较多的时候,再使用常量数组就显得很麻烦,这个时候就要考虑使用ROW函数来完成这个操作。 一、SUMIF函数基础知识 清楚了SUMIF函数的定义和语法,下面,我们进行几个案例解析。 (一)计算书费在10元及以上的总和 某学校需要统计书费在10元及以上的总额,在D10单元格输入公式:=SUMIF(B3:B7,">=10"),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书费在10元及以上的总和。见下图: 使用SUMIF函数进行条件求和时,如果“条件区域”和“求和区域”完全相同,则可以省略“求和区域”,也就是说,如果“求和区域”被省略时,会直接对“条件区域”指定的单元格区域进行求和。 本例中如果不省略“求和区域”,其公式如下: =SUMIF(B3:B7,">=10",B3:B7) 本例也可使用SUM函数配合表达式来完成,上节课我们已经讲过,具体公式为:=SUM((B3:B7>=10)*B3:B7),特别注意的是,该公式为数组公式,需同时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其结果不能在合并单元格中输出。 (二)汇总已收到的会员费总额 某部门需要收取会员费,每个人需交多少金额已经列出来,现需要汇总已收到的会员费总额。 在本例中,收取会员费有两种情况,“已交”和“未交”,要汇总已收到的会员费总额,就需要把所有标记为“已交”的金额求和,这是对满足一个条件的数据的求和,可以使用单条件函数SUMIF进行条件求和。 在D10单元格输入公式:=SUMIF(D3:D7,"已交",C3:C7),按回车键,自动在当前单元格中汇总已收到的会员费总额。见下图: 使用SUMIF函数对数据区域进行有条件的求和,也可以使用SUM函数来完成,上节课我们已经讲过,具体公式为:=SUM((D3:D7="已交")*C3:C7),同时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得出结果,其结果不能在合并单元格中输出。 EXCEL中在对数组进行运算时,有时候为了计算需要,会自动扩充数组的大小,比如在本例中,就可以把SUMIF函数的“求和区域”简写为:=SUMIF(D3:D7,"已交",C3),可以得到与简写前相同的计算结果。 (三)汇总总分在20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 某班的某次学生考试成绩,需要汇总成绩在200分及以上学生的人数。 本例中,汇总成绩在20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这是一个有条件的计数问题,如果使用SUMIF函数,需要添加辅助列,把每个学生看做一个整体1。 在D10单元格输入公式:=SUMIF(E3:E7,">=200",F3:F7),按回车键,自动在当前单元格中汇总总分在200及以上的学生人数。见下图: SUMIF函数有很大的局限性,“条件区域”和“求和区域”必须是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引用,不能是常量数组或其他形式的数组。因此,本例采用辅助列的方式来实现使用SUMIF函数计数,如果不使用辅助列而是直接输入常量数组或使用函数、表达式构成的数组,就会出现错误提示。如下图: 本例中,如果使用SUM函数和IF函数嵌套的数组公式,不需要辅助列也可以完成计算,公式为:=SUM(IF(L3:L7>=200,1)),同时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得出结果。公式的意思是:用IF判断L3:L7区域大于等于200的数值,如果满足条件,则显示1,然后用SUM函数求出符合条件的个数和。见下图: 对于计数问题,虽然使用SUMIF、SUM等函数也能统计出结果,但是会相对麻烦,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般使用COUNTIF、COUNT等函数进行个数统计,后续课程我们会详细讲解。 (四)计算啤酒库存总量 某酒吧对各类饮品库存量进行盘点,现需计算所有品牌啤酒的库存量。 本例中,需要统计“雪花啤酒”“大理啤酒”等多种品牌的总库存量,这是一个多条件求和的问题,可以使用SUMIF和SUM函数嵌套的形式得出库存量,但是这里包含了很多品牌的“啤酒”,因此,还需要使用通配符来查找各个品牌的“啤酒”库存量。 在E11单元格输入公式:=SUM(SUMIF(A3:A8,"*啤酒",C3:C8)),按回车即可计算出所有包含“啤酒”的库存总和。见下图: 公式=SUM(SUMIF(A3:A8,"*啤酒",C3:C8))的意思是,先用从A3:A8区域中,找出包含“啤酒”的单元格,在C3:C8中查找出包含“啤酒”的单个库存量,再用SUM嵌套计算出所有包含“啤酒”的库存量。 以上就是SUMIF函数进行单个条件求和以及配合上节课讲到的SUM函数求和时的几个经典案例,想要学习好EXCEL函数,要学会多个函数的组合,后续课程中我们会讲到多函数结合的用法,能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一、SUMIFS函数基础知识 SUMIFS函数定义SUMIFS函数是一个数学与三角函数,用于计算其满足多个条件的全部参数的总和。使用该函数可快速对多个条件单元格求和,只有满足所有指定的条件时,才对该单元格求和。如果只是对符合其中任意一个条件就进行求和,则不能使用该函数,而是需要SUM和SUMIF函数嵌套的形式进行求和。语法SUMIFS(求和区域,条件区域1,求和条件1,……条件区域N,求和条件N)求和区域必需参数,是指需要求和的单元格、区域或引用。条件区域1必需参数,与“求和条件1”设置用于搜索某个区域是否符合特定条件的搜索对。一旦在该区域中找到项,将计算“求和区域”中相应值的和。求和条件1必需参数,定义将计算“条件区域1”中的哪些单元格的和的条件。例如:可以将条件输入为5、">5"、A5、"男"或"5"。条件区域N、求和条件N附加的区域及其关联条件,最多可输入127个区域/条件对。SUMIFS和SUMIF函数的区别第一,SUMIFS和SUMIF的参数顺序有所不同。SUMIFS中的“求和区域”是第一个参数,而在SUMIF中,却是第三个参数,这是使用这些函数时出现问题的一个常见原因。 第二,SUMIF函数的参数可以简写,而SUMIFS函数的求和区域和条件区域大小必须一致,否则会出现错误。 如果要复制和编辑这些相似函数,请确保按正确的顺序放置参数。 二、SUMIFS函数案例实践 (一)计算售价10元以下、销售量100以上药品的总收入 某药店给出了月销售报表,其中有详细的统计数据,现需要计算售价10元以下、销售量100以上药品的总收入。 本例要计算售价10元以下、销售量100以上药品的总收入,是一个多条件求和的问题,可以使用SUMIFS函数进行计算。 在E11单元格输入公式:=SUMIFS(D3:D8,B3:B8,"<10",C3:C8,">100"),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售价10元以下、销售量100以上药品的总收入。见下图: 本例中,D3:D8是求和区域,是药品的销售价格合计;B3:B8,"<10"是第一对条件,是每种药品的单价;C3:C8,">100"是第二对条件,是每种药品的销售量。 (二)计算销售量100以上胶囊的总收入 跟上一个例子类似,某药店给出了月销售报表,其中有详细的统计数据,现需要计算销售量100以上胶囊的总收入,同样使用SUMIFS函数进行计算。 在E11单元格输入公式:=SUMIFS(D3:D8,A3:A8,"*胶囊*",C3:C8,">100"),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销售量100以上胶囊的总收入。见下图: 本例中,D3:D8是求和区域,是药品的销售价格合计;A3:A8,"*胶囊*"是第一对条件,是每种药品的单价,这里用到通配符“*”,“*胶囊*”表示只要包含“胶囊”的单元格都满足条件,如果换成“*胶囊”,表示只有以“胶囊”结尾的药品才满足条件;C3:C8,">100"是第二对条件,是每种药品的销售量。 提示如果要提取的条件中包含“*”符号,需要在其前面添加“~”表示其为符号,而不是通配符。比如:“~*”。(三)统计多个科室参加会议迟到人数 某部门设置有多个科室,每个科室有多人,某次组织召开会议,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参加,有些科室出现迟到的情况,需要统计科室一和科室二迟到的人数总和。 在D10单元格输入公式:=SUMIFS(C3:C7,A3:A7,"科室一")+SUMIFS(C3:C7,A3:A7,"科室四"),按回车键,自动在当前单元格中汇总两个科室迟到的人数。见下图: 本例的SUMIFS函数中,实际进行计算的是C3:C7单元格区域的数据,而A3:A7,"科室一"只是条件判断区域,表示在C3:C7单元格区域中查找科室一和科室四的数据。 SUMIFS函数的工作原理和SUMIF函数一样,都是对符合条件的数据进行求和,SUMIFS函数是对多个条件进行判断,然后进行求和;SUMIF函数是对单个条件进行判断,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SUMIFS函数是SUMIF函数的延伸。 以上就是SUMIFS函数进行多条件求和的几个经典案例,想要学习好EXCEL函数,要学会多个函数的组合,后续课程中我们会讲到多函数结合的用法,能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一、SUMPRODUCT函数基础知识 本例所返回的乘积之和,与以数组形式输入的公式=SUM(A3:B8*C3:D8)的计算结果相同。 二、SUMPRODUCT函数案例实践 (一)统计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职工人数 某部门的“人员信息表”中有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现在需要计算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职工人数。 本例中,需要计算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职工人数,这是一个单条件计数问题,一般用COUNTIF函数处理,此例我们选择SUMPRODUCT函数。 在E11单元格输入公式:=SUMPRODUCT((C3:C8>=50)*1),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职工人数。见下图: 刚才讲过,如果SUMPRODUCT函数的参数中有非数值型数据,函数在计算时会自动将其当做0处理,逻辑值TRUE和FALSE也不例外。因此,在本例中,需要在表示条件的表达式C3:C8>=50计算出来的是文本数字,需要在后面加上“*1”将其转换为数值。“*1”的作用就是将文本数字转换为数值型数字。 使用SUMPRODUCT函数可以解决大部分单条件计数的问题,在计数时,其功能和COUNTIF函数几乎没有区别,本例中若使用COUNTIF函数,公式可写成:=COUNTIF(C3:C8,">=50")。 (二)统计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女职工人数 跟上一个例子类似,本例中,需要计算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女职工人数,这是一个多条件计数问题,一般用COUNTIFS函数处理,此例我们选择SUMPRODUCT函数。 在E11单元格输入公式:=SUMPRODUCT((B3:B8="女")*1,(C3:C8>=50)*1),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女职工人数。见下图: 本例中的公式可以简化,不使用“*1”转换数据类型,简化后的公式为:=SUMPRODUCT((B3:B8="女")*(C3:C8>=50))。为什么不使用“*1”呢?因为两个逻辑值相乘的结果为数值。 虽然SUMPRODUCT函数在解决大部分多条件计数问题时与COUNTIFS函数的功能相同,那么本例用COUNTIFS函数来实现的话,公式可以写为:=COUNTIFS(B3:B8,"女",C3:C8,">=50")。 (三)计算男职工交纳工会费的总和 某部门要计算男职工的工会费总和,这是一个单条件求和问题,一般用SUMIF函数来处理,本例用SUMPRODUCT函数进行讲解。 在E11单元格输入公式:=SUMPRODUCT((B3:B8="男")*E3:E8),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男职工交纳工会费的总和。见下图: 使用SUMPRODUCT函数可以解决大部分单条件求和问题,求和时的功能和SUMIF几乎没有区别。本例如果使用SUMIF函数求和,其公式可写成:=SUMIF(B3:B8,"男",E3:E8)。 本例同样可以使用SUM函数的数组公式计算,其公式可写成:=SUM((B3:B8="男")*E3:E8),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 (四)计算科室二女职工工会费总额 某部门要计算科室二女职工的工会费总和,这是一个多条件求和问题,一般用SUMIFS函数来处理,本例用SUMPRODUCT函数进行讲解。 在E11单元格输入公式:=SUMPRODUCT((D3:D8="科室二")*E3:E8*(B3:B8="女")),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男职工交纳工会费的总和。见下图: 使用SUMPRODUCT函数可以解决大部分多条件求和问题,求和时的功能和SUMIFS几乎没有区别。本例如果使用SUMIFS函数求和,其公式可写成:=SUMIFS(E3:E8,D3:D8,"科室二",B3:B8,"女")。 使用SUMPRODUCT函数对参数的位置没有任何要求,SUMIFS函数对参数的位置要求十分严格。几乎没有区别。本例SUMPRODUCT函数公式可写成:=SUMPRODUCT((D3:D8="科室二")*(B3:B8="女")*E3:E8),参数的位置可以随意摆放。 本例同样可以使用SUM函数的数组公式进行计算,其公式可写成:=SUM((D3:D8="科室二")*(B3:B8="女")*E3:E8),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 以上就是SUMPRODUCT函数的几个经典案例,想要学习好EXCEL函数,要学会多个函数的组合,后续课程中我们会讲到多函数结合的用法,能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一、PRODUCT函数基础知识 PRODUCT函数定义PRODUCT函数用于计算给出的数字的乘积,也就是将所有以参数形式给出的数字相乘,并返回乘积值。PRODUCT函数相当于将所有的参数用乘号“*”相连起来,和使用SUM函数的求和功能极为相似,如果需要让许多单元格相乘,则使用PRODUCT函数很有用。例如:公式=PRODUCT(A1:A3,C1:C3)等同于=A1*A2*A3*C1*C2*C3。 语法PRODUCT(参数1,参数2,……参数N)参数1……参数N为1到255个需要相乘的数字参数。在函数公式里面,函数公式=A1*A2*A3可以写成=PRODUCT(A1,A2,A3),也可以写成=PRODUCT(A1:A3),在写公式时应当选择比较简便的公式。 使用PRODUCT函数注意事项如果直接在该函数的参数中输入文本型数字,该函数会将其当做数字计算;如果参数为数组或引用,只有其中的数字被计算;对于引用单元格中的文本、错误值、空单元格和错误值等,该函数会直接将其忽略;对于其中的逻辑值,该函数会将TRUE当做1处理,将FALSE当做0处理。二、PRODUCT函数案例实践 (一)计算工程总价 某公司工程部在进行工程项目改造时,统计了每个工程的数量、面积和单价,现在要计算工程的总价。 在E11单元格输入公式:=PRODUCT(B3:D3),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2*4墙体建设总价。见下图: 上图公式还可以写成:=PRODUCT(B3,C3,D3)或=B3*C3*D3。 如果给B3单元格的数量加上单位,那么就属于文本,不参与计算,参与计算的则只有C3和D3单元格。见下图: (二)跨表计算工程总价 跟上一个例子类似,本例中,各种工程项目的面积和单价分布在两个表格里,需要跨表格把对应项目的面积和单价进行相乘,计算出每个项目的总价。见下图: 在总价表B3单元格输入公式:=PRODUCT(面积:单价!B3),按回车键即可跨表格计算出2*4墙体建设总价。见下图: 本例中的这种跨表格求积的公式,只对面积表和单价表中的数据对应单元格的情况适用,如果数据对应不一致,则不能使用本例中这种跨表格求积的方式进行计算。 三、MMULT函数基础知识 语法MMULT(矩阵数组1,矩阵数组2)矩阵数组1、矩阵数组2是要进行矩阵乘法运算的两个数组。“矩阵数组1”和“矩阵数组2”可以是单元格区域、数组常量或引用。在以下情况下,MMULT将返回错误值#VALUE!一是任意单元格为空或包含文字。 二是“矩阵数组1”的列数与“矩阵数组2”的行数不相等。 对于返回结果为数组的公式,必须以数组公式的形式输入。 MMULT不用三键结束的话就是第1行第1列的数,用三键结束则是一个数组;MMULT作为其他函数参数时则是一个数组参加运算,不需用三键结束。 MMULT两矩阵相乘的过程是:用第一参数的元素分别乘以第二参数对应的元素,然后将结果相加得到最终结果。为了让大家真正理解MMULT函数的计算过程,请看下图。 如上图所示,第一数组的第一个值10乘以第二数组的第一个值1,等于10,即C2乘以A4,以此类推。多步的乘积完成之后,按照计算理论,该函数还会将结果加起来,即10+40+90+160+250=550。 看上图就知道,其结果为550,和推导过程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MMULT函数的用法虽然简单,但是实用性极强大,在很多统计工作中都会使用到,比如计算利润率、计算盈利和亏损等方面运用广泛。并且,该函数还有复杂的使用方法,本文中会提供几个案例给大家参考。 四、MMULT函数案例实践:计算不同单价的药品利润 某药店在节日促销活动后,需要将对应药品的利润进行计算,然后对营业额打折前后的利润进行对比。要计算药品打折前后的利润,要将销售量和单价进行乘法运算,如果逐一计算,将会是很大的工作量,若使用MMULT函数进行数组与数组的计算,将会大大减少工作量。 选择E3:F8单元格区域,输入公式:=MMULT(B3:B8,C3:D3),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即可计算出所有药品打折前后的利润。见下图: 本例中,使用MMULT函数对药品打折前后的盈利进行计算时,一定要将结果输出区域(红框部分)和数据区域(绿框部分)相对应,也就是6行2列,其中6行对应的是函数的第一个参数区域(B3:B8)的行数,2列对应的是函数第二个参数区域(C3:D3)的列数。 在本例中,在设置MMULT函数的第二个参数时,因为有多组单价数据,所以这里只是相对引用一组数据,其他单价数据系统会自动引用。 以上就是PRODUCT和MMULT函数的几个经典案例,想要学习好EXCEL函数,要学会多个函数的组合,后续课程中我们会讲到多函数结合的用法,能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一、SUBTOTAL函数基础知识 SUBTOTAL函数定义SUBTOTAL函数是指返回列表或数据库中的分类汇总。在用EXCEL做数据统计时,常见有关于求和、平均值、计数和最大值、最小值等操作,我们需要使用SUM、AVERAGE、MAX和MIN等函数,但如果统计中涉及条件筛选变换统计口径,如果只使用上述几种函数,可能会增加很多工作量。 我们今天要讲的SUBTOTAL函数凭自己的一己之力就可以实现常用的统计功能,包括求和、平均值、计数和最大值、最小值等,而且可以在计算时只统计筛选结果中的行,也就是说,函数计算结果会随着筛选结果的变化而变化,只统计筛选出来的可见部分,是不是感觉它很强大呢? 从上图可以看出,不隐藏任何行时,利用=SUBTOTAL(9,B3:B10)和=SUBTOTAL(109,B3:B10),当我把药品3、4两行隐藏后,=SUBTOTAL(109,B3:B10)的功能就显现出来了,只计算没有隐藏的行的数据;而=SUBTOTAL(9,B3:B10)的计算结果连同隐藏的行一并计算了。 SUBTOTAL函数忽略任何不包括在筛选结果中的行,不论使用什么“值”,都只计算可见的单元格总和。见下图: SUBTOTAL函数适用于数据列或垂直区域,不适用于数据行或水平区域。例如:当“值”大于或等于101时需要分类汇总某个水平区域如SUBTOTAL(109,A1:E1),隐藏某一列时不影响分类汇总,但是隐藏分类汇总的垂直区域中的某一行就会对其产生影响。 二、SUBTOTAL函数案例实践 (一)隐藏行时,让序号始终连续编排 我们要对药品从1开始编号,有时候需要进行筛选,如果直接编序号,在筛选后编号会出现断档的情况,其实,用SUBTOTAL函数就能轻松解决序号的问题。 在A3单元格输入公式:=SUBTOTAL(3,B$3:B3),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第一个编号1,然后向下复制公式到最后一个项目,你会发现,序号已经从1开始编排了。见下图: 上图中,当我们筛选隐藏药品3、5、7后,序号直接跳过隐藏行连续编排,是不是很神奇呢?见下图: “值”3所对应的函数为COUNTA,统计非空单元格的个数。所以公式=SUBTOTAL(3,B$3:B3)统计的就是从B3开始到当前单元格累计非空单元格数。 (二)计算全年级总分最高分和最低分 某学校在期中考试中,要计算全年级总分最高分和最低分,我们可以在总分列用MAX函数得到最高分,用MIN函数得到最低分,这里用SUBTOTAL函数进行计算。 在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BTOTAL(4,E3:E8),即可计算总分区域中的最大值,因为“值”4对应的是“最大值”;输入公式:=SUBTOTAL(5,E3:E8),即可计算总分区域中的最小值,因为“值”5对应的是最小值。见下图: (三)在全年级名单中计算3班的平均分 某学校在期中考试中,统计了八年级所有班级学生的分数,现在要计算3班的平均分,这里用SUBTOTAL函数进行计算,并且筛选3班名单。 在F11单元格输入公式:=SUBTOTAL(101,F3:F8),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全年级平均分,因为“值”101对应的是“算术平均值”。见下图: 本例要计算的是3班的平均分,所以我们只需要筛选班级3班的名单即可,全年级平均分为229分,筛选后,3班的平均分为231分。见下图: SUBTOTAL函数忽略任何不包括在筛选结果中的行,本例中用到了筛选,所以这里用公式=SUBTOTAL(1,F3:F8)和=SUBTOTAL(101,F3:F8)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以上就是分类汇总函数SUBTOTAL的几个经典案例,想要学习好EXCEL函数,要学会多个函数的组合,后续课程中我们会讲到多函数结合的用法,能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一、COUNT函数基础知识 COUNT函数定义COUNT函数计算的是包含数字的单元格个数以及参数列表中数字的个数。例如:输入公式=COUNT(A1:A8),如果此区域中有6个单元格包含数字,则答案就是6。语法COUNT(参数1,参数2,……参数N)参数1必需参数,是指要计算其中数字个数的第一项、单元格引用或区域。参数2……参数N可选参数,是指要计算其中数字个数的其他项、单元格引用或区域,最多可包含255个。这些参数可以包含或引用各种类型的数据,但只有数字类型的数据才被计算在内。 使用COUNT函数的注意事项如果参数为数字、日期或者代表数字的文本(例如,用引号引起的数字"1"),则将被计算在内;逻辑值和直接键入到参数列表中代表数字的文本被计算在内。如果参数为错误值或不能转换为数字的文本,则不会被计算在内。如果参数是一个数组或引用,则只计算其中的数字。数组或引用中的空单元格、逻辑值、文本或错误值将不计算在内。 二、COUNT函数案例实践 (一)统计参加考试的总人数 在G13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G3:G10),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参加考试的人数。这里要注意的是,总分列(即G列)必须为数字才能统计,空单元格、逻辑值、文本或错误值将不统计在内。见下图: (二)统计总分在200分及以上的人数 某学校在期中考试中,要统计总分在20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这里用COUNT函数进行统计。 在G1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G3:G10>=200)^0),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即可统计出总分在20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见下图: 本例中使用了求逻辑值0次方的方法将逻辑真值TRUE转换为数字1,而逻辑假值FALSE转换为错误值#NUM!。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许多方法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比如用一个常数除以逻辑值,可以将它们分别转换为常数和错误值#DIV/0!,本例采用该方法的数组公式为:=COUNT(1/(G3:G10>=200)。 本例中的两种方法都是采用数学的手段,其实,还可以用COUNT和IF函数嵌套的方式完成统计,数组公式为:=COUNT(IF(G3:G10>=200,1,"文字")),意思是用IF函数把G3:G10区域大于等于200的值转换为数字1,不满足条件时显示“文字”,然后用COUNT统计数字个数。 (三)统计语文和数学成绩均在9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 某学校在期中考试中,统计了所有学生的分数,现在要计算语文和数学成绩均在9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这里用COUNT和IF函数嵌套的方法进行计算。 在F11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IF(C3:C10>=90,IF(D3:D10>=90,1))),按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即可计算出语文和数学成绩均在9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见下图: 本例也是采用数学的手段达到相同的结果,比如数组公式=COUNT(1/(C3:C10>=90)+1/(D3:D10>=90))和数组公式=COUNT((C3:C10>=90)^0*(D3:D10>=90)^0)都是采用数学手段来实现,其中运用了错误值参与算术运算的结果仍为错误值的理论。 使用COUNT函数计数的公式,如果将需要计数的项目转换为1,其他转换为0,可以使用SUM和IF嵌套的方法进行计数,本例数组公式可以写成:=SUM(IF(C3:C10>=90,IF(D3:D10>=90,1))),但一般对单条件计数用COUNTIF函数进行统计,多条件计数用COUNTIFS函数进行统计,后续课程会讲到。 以上就是数字统计函数COUNT的几个经典案例,想要学习好EXCEL函数,要学会多个函数的组合,后续课程中我们会讲到多函数结合的用法,能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一、COUNTA函数基础知识 COUNTA函数定义COUNTA函数是指统计区域内不是空白的单元格个数。语法COUNTA(参数1,参数2,……参数N)参数1必需参数,是指要计数的值的第一个参数。参数2……参数N可选参数,是指要计数的值的其他参数,最多可包含255个参数。使用COUNTA函数的注意事项COUNTA函数计算包含任何类型的信息(包括错误值和空文本"")的单元格。例如:如果区域中包含的公式返回空字符串,则COUNTA函数计算该值。COUNTA函数不会对空单元格进行计数。 如果只希望对符合某一条件的单元格进行计数,则使用COUNTIF函数或COUNTIFS函数。 COUNTA函数与COUNT函数的共同点都是返回非空单元格的个数。区别:COUNT函数只有当单元格内容是数值时才进行统计,而COUNTA函数则是无论当单元格是什么内容都统计(可以是文本、逻辑值、错误值和引用公式的空值),只要不是空白的就行。如果不需要对逻辑值、文本或错误值进行计数(换句话说,只希望对包含数字的单元格进行计数),则使用COUNT函数。二、COUNTA函数案例实践 (一)统计某公司的总人数 某公司人员入职、辞职时,会导致人员数量发生变化,需要随时了解公司人员变化情况以作出相应的安排,现需要统计公司的总人数。 在E13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A(A3:A10),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参加考试的人数。见下图: 本例中,使用的是员工的姓名作为统计对象,对于文本对象可以使用COUNTA函数来统计个数。COUNTA函数可以统计出所有非空值单元格的个数,如果COUNTA函数的参数列表中某些非空单元格被多次引用,COUNTA函数也会多次统计。 (二)自动生成药品序号 我们要对药品从1开始编号,与SUBTOTAL函数中的例子“让序号始终连续编排公式=SUBTOTAL(3,B$3:B3)”类似,这里可以用COUNTA函数解决。 在A3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A(B$3:B3),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第一个编号1,然后向下复制公式到最后一个项目,你会发现,序号已经从1开始编排了。见下图: COUNTA和=SUBTOTAL(3,B$3:B3)不同的是,=SUBTOTAL(3,B$3:B3)在隐藏行时,序号连续编排,而用COUNTA函数进行编号时,隐藏行后则不会连续编排。见下图: 本例中使用了单元格的混合引用来解决问题,其中单元格区域B$3:B3实际上就是B3单元格,不会被COUNTA函数重复计数。 本例中使用COUNTA函数自动生成药品编号,相对于其他方法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好处,那就是在数据中任何位置插入空行,不会改变药品的编号,即空行不会被自动编号。见下表: 三、COUNTBLANK函数基础知识 COUNTBLANK函数定义COUNTBLANK函数是指统计指定区域内空白单元格的个数。语法COUNTBLANK(统计区域)统计区域必需参数,是指需要计算其中空白单元格个数的区域。使用COUNTBLANK函数的注意事项包含返回""(空文本)的公式的单元格会计算在内,包含零值的单元格不计算在内。 如上图,“库存1”中的3个空单元格里无任何内容,统计出的空白单元格就是3个;“库存2”中,C3单元格引用了空值,不显示内容,按空单元格统计在内,C7单元格引用了其他单元格的值,只是没有数字,显示0,不统计在内,所以结果为4个。 四、COUNTBLANK函数案例实践:统计职工未打卡总次数 某公司人员上下班需要打卡,每天4次,如果未打卡则留空,现需要统计某天职工未打卡总次数,对空单元格进行统计时,一般使用COUNTBLANK函数。 在E14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BLANK(B4:E11),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职工未打卡总次数。见下图: 本例中,如果指定单元格区域没有涉及含有返回值为空文本("")的公式,可以使用COUNTA函数实现使用COUNTBLANK函数的功能,公式可写成:=COUNTA(B4:E11*1)-COUNTA(B4:E11),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即可计算结果为7。公式的意思是:用COUNTA(B4:E11*1)统计指定区域的单元格总数,用COUNTA(B4:E11)统计指定区域的非空单元格个数,用总单元格数减去非空单元格数即得到空单元格数。 以上就是数字统计函数COUNTA和COUNTBLANK的几个经典案例,想要学习好EXCEL函数,要学会多个函数的组合,后续课程中我们会讲到多函数结合的用法,能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一、COUNTIF函数基础知识 COUNTIF函数定义COUNTIF函数是对指定区域中符合指定单个条件的单元格计数的一个函数。用法和SUMIF函数类似,SUMIF是计算满足单个条件的总和,COUNTIF是统计满足单个条件的个数。语法COUNTIF(查找区域,条件)查找区域必需参数,是指要查找“条件”的区域。条件必需参数,是指以数字、表达式或文本形式定义的条件,甚至可以使用通配符。二、COUNTIF函数案例实践 (一)统计考试总分在20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 某小学在组织学生考试时,需要对某个年级总分在200分及以上的人数进行统计,这时候需要用到COUNTIF单条件计数函数。 在F13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IF(F3:F10,">=200"),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总分在200分及以上的人数。见下图: COUNTIF函数是用来计算指定单元格区域中满足指定条件的单元格的个数,其中第二个参数是用来指定第一个参数能够满足被计数的条件,该参数中只可以设置一个条件。 对于单条件计数问题,还可以以SUM和IF函数嵌套的数组公式完成统计,公式可写成:=SUM(IF(F3:F10>=200,1))。 (二)计算男员工的比例 我们要对某公司男员工的比例进行计算,首先要统计出男员工人数和该公司员工总数,然后用男员工人数除以员工总数 在F13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IF(C3:C10,"男")/COUNTA(C3:C10),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男员工比例,将单元格格式设置为百分比。见下图: 本例中,用COUNTIF(C3:C10,"男")统计出男员工人数为6人,用COUNTA(C3:C10)统计出总员工数8人,用6除以8,等于0.75,设置单元格格式为百分比,结果为75%。 (三)计算年龄在25-35岁的员工比例 不同行业对员工的年龄有不同要求,对于一些技术性较强的行业,希望员工年龄大一些,而对于销售行业,则希望员工年龄小一些。要计算该年龄段的员工比例,首先要知道该年龄段的员工总数和员工总数,该年龄段员工总数可以用两个COUNTIF函数统计,员工总数可以用COUNTA函数统计。 在F13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IF(D3:D10,">=25")-COUNTIF(D3:D10,">35"))/COUNT(D3:D10),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年龄在25-35的员工比例,将单元格格式设置为百分比。见下图: 本例中,之所以使用两个COUNTIF函数相减的方式计算25-35岁之间的总员工数,因为年龄大于等于25岁的员工包含了35岁以上的员工。 本例中,对于这种条件计数,还可以使用SUM和IF函数嵌套的数组公式完成计算,公式可写成:=SUM(IF(D3:D10>=25,IF(D3:D10<=35,1)))/COUNTA(D3:D10)。 三、COUNTIFS函数基础知识 COUNTIFS函数定义COUNTIFS函数是指用来计算多个区域中满足指定条件的单元格的个数,可以同时设定多个条件,是COUNTIF函数的扩展语法COUNTIFS(条件区域1,条件1,条件区域2,条件2……条件区域N,条件N)条件区域1必需参数,是指计算其中满足某个条件的单元格数目的第一个单元格区域。条件1必需参数,是指为“条件区域1”中将被计算在内的条件(简称条件),其形式可以为数字、表达式或文本。例如,条件可以表示为1、"1"、">1"或"男"等。同理,“条件区域2”为第二个条件区域,“条件2”为第二个条件,依次类推,最终结果为多个区域中满足所有条件的单元格个数。每一个附加的区域都必须与“条件区域1”具有相同的行数和列数,这些区域无需彼此相邻。 COUNTIFS的用法与COUNTIF类似,但COUNTIF针对单一条件,而COUNTIFS可以实现多个条件同时求结果。如果条件参数是对空单元格的引用,两者会将该单元格的值视为0。您可以在条件中使用通配符,即问号()和星号(*),问号匹配任意单个字符,星号匹配任意字符串,如果要查找实际的问号或星号,请在字符前键入波形符(~)。 四、COUNTIFS函数案例实践统计三科考试成绩均在9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 某小学在组织学生考试时,有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需要统计三科考试成绩均在9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因为涉及多个条件,这时候需要用到COUNTIFS多条件计数函数。 在F13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IFS(C3:C10,">=90",D3:D10,">=90",E3:E10,">=90"),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三科考试成绩均在9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见下图: COUNTIFS函数中各个条件是逻辑与(并且)的关系,相当于各个条件用AND函数连接在一起。如果只是计算满足诸多条件中任意一个条件,可以使用SUM和IF嵌套的数组公式完成,公式可写成:=SUM(IF(C3:C10>=90,IF(D3:D10>=90,IF(E3:E10>=90,1))))。虽然SUM和IF函数嵌套能完成大部分计数计算,但是使用通配符时嵌套无法使用。 以上就是单条件计数函数COUNTIF和多条件计数函数COUNTIFS的几个经典案例,想要学习好EXCEL函数,要学会多个函数的组合,后续课程中我们会讲到多函数结合的用法,能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