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16日消息河北省献县十五级镇探索“包片联户、户组联保”基层治理新模式。
健全体制机制,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十五级镇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包片联户、户组(巷)联保”将基层治理工作推进到“神经末梢”,切实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从细微之处落实为人民服务。
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网络。“包片联户、户组(巷)联保”制度,就是通过党委引领,把支部、党员和群众的力量聚拢起来,按照“居住相邻、从业相近、易于集中、便于活动”原则,根据各村党员总数和村民户数合理设置,每名街长包6-8条巷,每名巷长包15-20户居民,两条巷设立一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由3-5人组成,形成“包片联户、户组联保”工作模式。
目前,全镇有街长83名、巷长390名,主要从热心公益事业、公道正派、威望高、能力强、敢担当的党员、退休干部、退休教师、乡贤能人中推选出来,把带有温度的服务触角不断向下延伸,充分听民声、汇民意、代民言、解民盼,实现“坐到群众炕头、干到群众心头、想在群众前头”,形成“党委引领、群众参与、多方共治”的基层治理体系。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街头巷尾是居民实现互动的重要场所,是有利于营造良好村庄氛围、形成认同感的地点。十五级镇通过街长、巷长这个联结纽带,将居民和政府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发挥居民主体作用,形成共建的良好局面。
一是鼓励村民共谋。共建共治共享,就要让居民“多参与”。街巷长能够发挥“人头熟、底子明”的优势,为广大村民传达上级政策,解读工作要求,为群众答疑释惑;也可以在重点工作推进中主动了解村民诉求,充分听取居民意见,促进村民形成共识。街巷长的出现,相当于每个村的每条街、每条巷都拥有一个便捷顺畅的沟通议事平台,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二是引导村民共管。街巷长定期对辖区进行巡查,及时发现环境卫生、疫情防控、水电煤厕改、禁燃禁放、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各类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切实了解居民意见与需求,简单问题及时进行沟通调解,疑难问题迅速向村“两委”、镇政府反馈,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让群众心气更顺、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打造高效规范的考核管理机制。为进一步确保街巷长更好发挥职能,十五级镇不断完善考核管理机制,确保权责明确、治理有效。一是“一栏”细化工作职责。在各村综治中心设立“包片联户、户组联保”公示栏,明确街巷长的职责权限、运行机制和考核办法,便于村民对各街长、巷长进行监督。
二是“三评”监督权力行使。实行以每月评议、季度评定、年终考评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方式,定期对各村包片联户、户组(巷)联保制度的组织架构、日常运行、监管落实、以及加分项目等内容,进行综合评分考核,对优秀村、先进街巷、先进个人隆重表彰,对于考评不合格的街巷长予以辞退调整。通过奖优惩劣,进一步激发街巷长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提高乡村两级的执行力、落实力和服务能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软实力。
鼓励干事担当,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包片联户、户组(巷)联保”基层治理模式以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引领、自治为核心,全面铺开“党委统筹干、支部领着干、党员主动干、群众跟着干”基层治理路径,将基层群众打造成化解矛盾的前沿阵地、掌握事实的延伸触角,使广大村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用点点微光照亮基层治理之路。
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多重工作机制。“一竿子到底”是打通基层治理“微循环”的关键一招,必须以多重保障机制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促使街巷长在担当中历练,培养接班人在尽责中成长。要加强底层设计,贯通顶层设计与底层操作,创新明确工作路径、模式等,为全面推广“包片联户、户组(巷)联保”夯实基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全面激发基层工作活力,有效提升基层的服务力、管控力、组织力。
坚持党建引领,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包片联户、户组(巷)联保”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在实践中闯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如何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复制推广经验做法,不断坚强基层组织、凝聚思想共识、奋力创先争优、锻造担当队伍,是解锁乡村振兴密码的重要课题。
坚持党建引领,提升治理品质。基层自治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只有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深化理论武装,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才能在艰难困苦中磨砺党员干部意志品质,在风浪考验中砥砺党员干部初心使命。要积极探索“党建+”模式,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凝聚大抓基层的合力,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最有效的坚强战斗堡垒,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效能。更要通过党建撬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打造出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的共建共享基层治理格局。
夯实群众基础,筑牢基层治理根基。在基层治理中人人都是参与者,但在现实中大多数群众对社会治理持看客态度。因此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掘“治理能人”,搭建平台,给广大居民创造可以展示自我、发挥价值的空间,让广大群众变“治理看客”为“治理能手”,夯实基层治理群众基础。要积极发动群众。结合城乡社区实际,加强群众的民主教育,增强主人翁意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增强基层群众对城乡社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切实提升基层社区(村庄)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要真心深入群众,无数事实一再证明,干部脚下有泥土,群众心里才不堵。要经常性走进基层、深入群众,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惑所盼,汇聚民智民力,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成为群众的“知心人”。
本文作者韩金彪白璐常琳
十五级镇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包片联户、户组(巷)联保”将基层治理工作推进到“神经末梢”,切实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从细微之处落实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