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海通国际分析师近日发布的《海通汽车实验室—比亚迪“元”细化拆解》的研报就在业内悄然走红,被戏称为“研报内卷天花板”。
其实,“拆车写研报”并非海通首创。早在2017年瑞银国际的39位分析师为了洞悉新能源汽车投资前景,拆解了全球首款面向大众市场、续航里程远超200英里的电动车Bolt,此后UBS更是“一拆上瘾”,一年后又分解了特斯拉Model3。对于如此花了大价钱又走心的研报,投资者能不多看两眼吗?
有人说,读研报就像女人买包,不求数量,但求质量,而质量的终极体现就是品牌。在研报撰写者方面,河马君只认头部券商出品。
这时候,著名投行的研究报告能让投资者尽可能地不踩雷不费劲。
原因很简单,分析师们大多是国内985、甚至国外顶级名校毕业的硕士博士,其业务能力必须杠杠滴。
像河马君这样读书时候混迹于学霸圈里的“学渣”,对真正的聪明人总有那么一丢丢小崇拜,因此更愿意相信他们撰写的报告。
尤其是在某知名分析师评比中榜上有名的研究员,还是具备一定实力和功力的,相对来说会更加靠谱些。
目前我们接触到的研究报告大致分为宏观研报、策略研报、个股研报和行业研报四类。
宏观研报通常是对各种经济指标,例如GDP、CPI、PPI等的点评判断,主要以客观数据为主,同质化较为严重,比较适合做学习资料。
策略研报关键在“预判”二字,表面上是分析师对市场看涨看跌、哪些行业有机会的判断,实际上最能反映他们的市场敏感度和形势把握度,毕竟这类百家争鸣的研报由实打实的投资收益率来检验。
河马君平时最爱看的还属行业研报。所谓“术业有专攻”,要快速且全面地了解一个领域,多看几份该行业的深度研报准没错。
如果把范围缩小到行业中的某家公司,不妨重点观察盈利能力、成长潜力、企业价值三大指标。通过这些核心指标,我们可以了解到公司在行业处于何种地位,是否具有成长性以及估值是否合理。
比如我们先前提到的《比亚迪“元”细化拆解》,对该车进行了全方位解析,包括车身各部位零部件、座椅、灯具、地毯、隔音材料、多媒体系统、空调制冷系统、电池系统等,描述极为详尽,有图有真相。
对投资者来说,是份图文并茂的买方建议;对业外人而言,是份比产品介绍还详尽的说明书。
尽管海通团队表示“本报告零部件全由实地拍摄原创”,“希望用一手的数据展示汽车零部件的详细细节”,但有UBS的拆解特斯拉的珠玉在前,这份研报至多客观记录了比亚迪“元”究竟有什么,缺少理论分析和研判观点。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好的研报是不但是写出来的,还是跑出来的。
为了获取真实的商业数据,做出准确的投资计划,行业内令人惊叹的案例并不鲜见。
一份研报激起千层浪,瑞幸咖啡最后承认了业绩造假22亿,被美国监管部门强制退市。
河马君在此不对瑞星退市是否无辜,浑水做空是否恶意发表意见,仅凭这份教科书级别的“硬核”研报就给国内同行上了一堂意味深长的课。
无论是“拆车”还是“找茬”,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报总比“纸上谈兵”要可信可靠。
最后,河马君想说的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投资者要想从研报中挖掘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离不开多读多看多想甚至多跑。
因为能读懂研报上所写的,是聪慧;能读出研报上没说的,是智慧。愿你我皆能在读研报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