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做了一项统计,一个乡镇政府日均接收文件通知竟多达60多份。相信不少基层工作人员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文件都如“击鼓传花”般几乎原封不动地一层层传下来,没有实施细则,没有方法思路,让基层无所适从,只能归档存储。“层层抓落实”变成“层层发文件”,折射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痼疾,极大影响了基层治理效率。
文件流转的“击鼓传花”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体现。它表现为上级部门机械地转发文件,不考虑下级实际情况,不提供具体的实施路径与方法,只是简单地将任务“甩锅”给下一级,层层加码,直至基层。这种做法,不仅让基层工作人员陷入了无尽的文件海洋,疲于奔命,更让政策的初衷与温度,在冰冷的文字传递中逐渐消散,变成了空洞的口号与摆设。
究其原因,一是部分上级部门缺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面对工作任务,他们不是主动思考如何细化措施、优化流程,而是选择最省事的“传花”方式,将责任下移,试图通过文件数量的累积来彰显工作的“繁忙”与“成效”。二是考核机制的不合理。在一些地方,文件流转的数量竟然成了衡量工作成效的指标之一,这种导向无疑加剧了“击鼓传花”的现象,使得各级干部更加热衷于发文、转文,忽视了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破除“击鼓传花”式的文件流转,让政策精神真正落地生根,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优化文件流转机制。上级部门在发文前,应充分调研基层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避免机械转发和“一刀切”。同时,要建立文件流转的反馈机制,确保下级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上报并得到解决。二是要完善考核机制。将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而不是简单地看发了多少文件、开了多少会。三是要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把心思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而不是沉迷于“文件游戏”的虚假繁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