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快手B站微博之外,知乎视频要怎么做得不一样
航通社作者书航3月13日发于北京
3月11日,知乎App再次改版,增加“视频回答”入口,视频流归属在对应的问题下,首页上的视频专区不再保留。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之后,本次改版意味着知乎视频并非要独立做出一个新的栏目,而是继续结合在问答资源当中,成为长尾内容库的一部分。
如何通过产品功能和定位设置的巧妙引导,让更多用户按照产品预设的思路去操作,即使有创意的“另类”使用方法也基本可控,非常考验产品经理的智慧。
知乎视频简史
其实早在2017年7月,知乎就可以在回答中直接上传、插入视频了,而不需要嵌入外站视频。2018年6月,知乎在App首页推出了视频专区,并且为推广视频功能做了一些运营,比如提出一些专门“用视频回答”的问题。
在部分场景下,视频相对图文更易吸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说菜谱:在步骤图和配料表之外,如果配上一个大厨掌勺的视频,对用量、火候这些很难量化描述的变量,就会有更直观的展现。
但是,想用视频回答问题,需要在App里先进入图文编辑页面,入口太深,不利于用户发现和使用。但要是依赖有奖征集等办法维持视频活跃度,这当然并非知乎的本意。
知乎肯定不能再用这样的办法,此时他们需要重新将目光聚焦于其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历史上所积攒的海量图文内容。
知乎现有的问答内容并不是具有强时效性,过期就沉底的,而是持续不断的创造价值。几年前的回答到现在依然能有不少持续的阅读和点赞,而几年前提下的问题也可以常问常新,持续有不同的用户作出新的回答。
在知乎刚刚创立的时候,移动互联网都还只是一个初生的婴儿,而现在即将跨入5G时代,视频交互已经极为普遍,因此在老问题下面看到用视频做的新回答,为长尾问答库持续增值,这才是知乎视频的“正确打开方式”。
知乎特色的“小专题”式阅读
有很多例子都可以证明,组成不同产品的原料都是一样的,只是它们的配比排列和展示方式的不同,会影响用户对于这个产品的定位以及观感。比如微博也有连续随机的短视频信息流,但一般没有人觉得微博主要是用来看视频的。
同理,视频自媒体会把一模一样的内容同时投稿到微博、快手、抖音、B站,但推广文案和运营效果却需要因地制宜。
在知乎,一个问题就是天然的同话题延伸内容的大集合。在此之上,由话题、圆桌等多种方式归类,数千万个知乎问题形成了高度格式化的内容体系。
其它信息流产品或许也很“羡慕”这种井然有序的信息归类方式,有的用上了AI推荐同主题资讯。但知乎从根本上就不一样。它可以基于同一话题,持续供给新鲜、深度的内容。在有大事发生时,读者也可以方便地通过“如何评价……”类问题,一站式了解新闻动态和事件全貌。
所以在知乎里面要做视频,逻辑跟做图文应该是一样的:一定要让很多聚焦同一个话题的视频集中在一起,成为一个“小专题”。
这样看来,直接在原有的问题页面当中凸显所有视频回答,无疑是效果最好,也最省力的办法。而且这种做法几乎可以说是知乎独有的。如果我只是想随机刷一下最近有什么沙雕视频,那我为什么不去抖音们呢?
“你觉得它应该出现的时候,它就正好出现了”
在做视频产品方面,知乎面临着多种不同的选择。2018年乌镇峰会期间,新浪科技曾询问知乎CEO周源,是否会考虑将短视频独立出来单做App。周源认为[2],一个产品独不独立,最重要的是看其对用户的价值是不是有所增加。
知乎App这次对视频功能的调整,明确了视频并非要独立做出一个新的栏目,而是继续结合在问答资源当中,成为长尾内容库的一部分。一旦在手机上的视频创作、剪辑比现在更为普及,那么更多视频内容出现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不需要刻意的运营动作。
很多人可能和它的文字是完全两副模样,难怪钱钟书曾说“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在知乎平台上成长起来的优秀回答者,可能也有人不善表达,一让他上台讲课就是“茶壶煮饺子——有嘴倒不出”。
要激励原创的视频回答,不仅要降低产品使用的学习门槛,更重要的是减轻用户的心理包袱。
正如周源2017年在乌镇受访所讲[3]:
“我们没有本来打算说出一个新功能,就把它堆在你面前让你去用,应该是在正常用的过程中,你觉得它应该出现的时候,它就正好出现了,这是比较合理的。”
如果足够幸运的话,我们能看到一些过去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用户的真面目。也有可能会有一些新人涌现,他们比前辈们更适合视频回答的形态,用视频就如鱼得水,而因此成为知乎的新“水源”。
包括知乎在内,所有知识内容平台是不是都会加速转向视频化呢?答案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各种不同的内容形态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视频过去没有100%取代其它形式,将来恐怕也不会。
如果不把视频特殊化,而是把它和其它媒介相互补充,组合起来变成一套丰富的内容产品,可能对用户的吸引力更强。已经拥有大量优质图文内容的知乎,就更适合走这样的道路,来发展自己的视频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