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球国际学生数量仍保持增长态势
(二)发展中国家学生留学需求明显,发达国家学生留学稳步发展
(三)中国依然是最大留学生源国,出国留学逐步恢复,印度、越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出国留学人数增长显著
(四)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更趋多元,赴欧洲和“一带一路”国家留学趋势明显
(六)近三年加拿大国际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印度已取代中国成为加拿大第一大国际学生生源国
(七)英国国际学生数量保持快速增长,中国学生在英留学人数在疫情期间持续增长
(九)中国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人数保持稳定,印度学生数量增长显著
(十)法国国际学生人数呈上涨趋势,中国在法留学人数近十年来维持在2.9万人左右
(十一)日本国际学生人数持续下降,中国学生赴日留学相对稳定
二、中国留学发展趋势
(一)留学仍是我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
(二)中国留学发展将逐步进入平稳发展新阶段
(三)留学理念发生变化,传统留学目的地留学人数趋于稳定,新的留学目的地不断形成
(四)留学专业选择仍以STEM领域为主,选择商科的热度持续减少,小众留学将成为新潮流
(五)留学人员环流趋势日渐明显
三、新时期中国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教科文卫各领域创新发展
(二)推动创新创业文化及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推动我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
(四)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及跨国公司本土化
(五)推动民间外交和人文交流
(一)建立“平安留学”保障机制
(二)建设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服务平台
(三)充分发挥海内外留学人员人文交流作用
(四)为留学人员进入公共管理部门搭建渠道
(五)探索从留学人员中选拔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路径
(六)积极推动教育国际化,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
CCG课题组成员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弘扬留学报国传统,爱国为民,自信自强,开拓奋进,开放包容,投身创新创业创造时代洪流,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书写人生华章。”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留学生弘扬留学报国传统寄予期待,国家也出台了多项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发展、为国服务的政策。
改革开放46年以来,中国大陆留学人员累计超过800万人,如加上港澳台地区的海外留学人员,中国的留学人员总数将超过1000万人。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留学人员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新一代留学人员积极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科技、产业等各方面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全方位接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需要更多的国际化人才支撑,需要充分发挥留学人员在进一步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全球化、全球治理、民间外交、人文交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与作用。
当前,我国正进入深入参与全球化的历史新阶段,留学仍然是我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从近几年获得美国留学签证和英国留学签证的中国学生数量的增长情况来看,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的需求依然强劲,海外留学正在稳步恢复。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留学群体及留学意愿稳步发展,未来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目的地将更加多元化,范围更加广泛,赴传统留学国家学习的学生数量将逐步保持相对稳定。与此同时,国内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具有代表性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逐步形成,中外合作办学等在地留学项目逐渐成熟,为学生获取中外优质资源同时保持与世界紧密交流提供了可能,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更多的新路径选择,中国海外留学的学生规模将逐步进入平稳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中国学生留学专业选择仍以STEM领域为主,选择商科的热度持续减少。自2015/16学年以来,中国在美留学学生攻读STEM专业的比例持续增加,并于2020/21学年超过60%,2022/23学年达到62.5%,大幅高于国际学生在美留学选择STEM专业的总体水平(55%)。与此同时,中国在美留学学生选择工商管理专业的比例逐年减少,从2015/16学年的24.3%逐渐减少至2022/23学年的13.4%。在澳大利亚与德国的情况同样类似。
第四,中国留学人员环流趋势日渐明显。2020年留学回国发展人数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数,2021年留学回国人员超过100万。改革开放以来至2021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超过600万人,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智力和知识资本。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参与全球化事务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留学人员参与其中,其环流的趋势也日趋明显。
第五,留学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仍是我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成长的重要渠道。每一代留学人员都在各自阶段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例如,两弹一星23名受奖者中有21名是留学回国学者。当前,仍然有大量优秀的留学人员在各个领域发展领军带头作用。2023年新晋两院院士中,81.4%新晋中科院院士,39.2%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海外留学经历。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40%的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大部分三甲医院院长,都是留学回国人员。中国留学人员是我国教科文卫、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全球化发展和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第六,留学人员积极参与推动我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截至2023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国务院部委部长(主任)、国务院部委副部长(副主任),以及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领导(省委书记、省长,自治区委书记、区政府主席,直辖市委书记、市长)中,具有留学背景的领导干部共66人(部分干部担任两个及以上职位)。其中,14.4%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具有留学背景;国务院部委的正副部长(主任)中,拥有留学背景的人员占比16.3%;14.5%的省区市领导拥有留学背景。越来越多的留学人才进入我国公共治理领域,充分利用其国际视野及战略眼光,更积极地在国际发声、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我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
第七,留学人员在民间外交、人文交流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民间外交的任务更加繁重、作用更加突出、舞台更加广阔”。2013年,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欧美同学会“要做民间外交的生力军”。这也是对广大留学人员在民间外交工作上潜力的肯定。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弘扬留学报国传统……投身创新创业创造时代洪流,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书写人生华章。人文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基石和润滑剂,正在成为世界和平稳定的新压舱石,在国际局势紧张情况下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留学人员在民间外交和人文交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每一个优秀的留学人员都是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单元,是一个讲述中国友善、开放、交流与合作故事的鲜活样板,有着难以替代的真实性、可靠性与说服力。
根据UNESCO的统计与预测,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学生数从2000年的211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639万人,国际学生数从2000年到2021年增长了两倍;2018~2020年,全球国际学生的增长速度高于全球高等教育学生的增长速度。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际学生的数量依然保持增长,但增速下降,从2019年的6.7%降到2021年的0.2%;因此,2021年国际学生的增长速度缓于高等教育学生的增长速度。
图42017~2021年美国、法国、德国出国留学学生人数
目前,中国同181个建交国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出国留学机会。根据教育部数据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留学人员累计超过800万人,如加上港澳台地区的海外留学人员,中国的留学人员总数将超过1000万人。2000~2019年,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快速增长,发展趋势与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总体趋势基本相同,2019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70.35万人。受新冠肺炎疫情、签证签发受限等因素影响,根据非公开数据,2020年当年出国留学人数降为45.09万人,2021年回升至52.37万人,2022年进一步回升66.12万。虽然2022年海外留学人数未恢复到2019年水平,但从美国、英国等国2023年给中国学生签发的留学签证数量来看,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的需求依然强劲,出国留学正在稳步恢复。
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为海外留学释放了积极的信号。据UNESCO最新数据,中国学生前五个留学目的地分别为美国(占比28.92%)、英国(占比14.27%)、澳大利亚(占比9.15%)、加拿大(占比7.81%)、韩国(占比5.81%),这五个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占中国海外留学生总数的65.96%。
注:UNESCO数据库中未统计中国赴日本留学人数,故上图中不显示日本的数据。
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海外留学生的分布更加多元。近几年,除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传统留学目的地之外,德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爱尔兰、瑞典等欧洲国家以及马来西亚、泰国等“一带一路”国家也成为中国学生的重要留学目的地。根据UNESCO数据,2021年,在与中国签署共建合作文件的150个国家中,中国属于该国国际学生十大生源地的国家有24个,中国在这24个国家留学的学生共17万人,比2020年增加1.08万人,占这些国家国际学生总数15.8%。未来,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贸往来将越来越深入,国际学生的双向流动将越来越重要。
注:学生总数=本科生数量+研究生数量+非学位学生数量+OPT学生数量,本图未标注非学位学生和OPT学生数量。
中国和印度是美国国际学生主要生源地,来自中国与印度的国际学生占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学生的52.8%,在美中国留学生呈现波动下降并渐趋稳定态势,而在美印度留学生持续快速增长。2022/2023学年中国在美留学生比上一学年减少0.2%,与2021/22学年8.6%的下降幅度相比,中国赴美留学也在回暖当中。从当年签发的F1学生签证数量来看,2023年共有89,557名中国学生获得F1签证,与2022年的57,511人相比增长了55.7%,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106,005人的84.5%。印度在美留学生增长显著,2022/23学年达268,923人,比上一学年增长35%;从F1学习签证来看,2023年共有125,632名印度学生获得F1签证,比2022年增长18.3%,比2021年增长44.0%,是2019年的2.78倍。
按学历层次分析,与2019/20学年相比,中国在美留学人员中,2022/23学年减少最多的是在美攻读非学位项目的学生,减少了49.6%,接近一半;其次是在美本科留学生,减少32.3%;再次是OPT人数,减少了约22.8%;在美读研人数相对稳定,仅减少8%。
2006~2019年在美读本科人数的快速增长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种表现。在美读本科人数在2006/07学年至2018/19学年间出现爆发式增长,在2013年前后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增长,并在2018/19学年达到顶峰,2018/19学年人数是2006/07学年的14倍。在2010/11学年前,中国在美读本科人数略少于印度,远低于日本,在1万至2万之间波动上升;而在2010年后,中国赴美读本科人数快速增加,2018/19学年人数达到2000/01学年的18倍。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2019/20学年至2020/21学年在美读本科人数快速减少;2020/21学年至2022/23学年,虽然在美读本科人数持续减少,但下降速度放缓。日本和印度在美读本科人数也受疫情影响出现短暂下滑,但很快就恢复上升。
在美读研的人数在2019/20学年达到顶峰,在2020/21学年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减少(从2006至2022年17年间唯一一次减少),但之后快速恢复,人数继续保持上升。攻读非学位项目和OPT学生人数在疫情影响下均出现下降,但在2021/22学年开始恢复增长。在美读研的学生人数在疫情防控尚未结束时开始增加,反映了在美留学的吸引力不减。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ofInternationalEducation,简称IIE)的数据,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全球人员流动停滞和边境封锁管控措施对加拿大的国际教育造成了重大冲击,2019/20学年,加拿大国际学生人数比2018/19学年减少49.0%。2020/21学年,国际学生人数迅速恢复至621,565人,年增长率达到了142.4%。2021/22学年,加拿大国际学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660,230人,同比增长6.2%。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署(HESA,HigherEducationStatisticsAgency)数据,2015/16学年至2021/22学年,英国国际学生人数从436,570人持续增加至679,970人;来自非欧盟国家的国际学生增长迅速,从2015/16学年的309,230人增长至2021/22学年的559,825人。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的2019/20学年至2021/22学年,英国国际学生人数仍保持10.9%~12.4%的增速。
2022/23数据来自IIE,IIE的数据为高等教育就读的国际学生人数,HESA的数据为在英所有国际学生数量。
从国际学生流量来看,近两年获得英国学习签证的印度学生远超过中国学生。据英国内政部(HomeOffice)数据,英国签发的国际学生签证数自2015年的272,974人至2019年间的404,410人保持10%左右的年增长率迅速增长。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英国当年签发的学生签证数跌至253,694人。2021年学生签证数迅速回升至435,110人,较2020年增加71.5%,比2019年增长7.6%。2022年英国签发的学生签证人数攀升至594,463人,2023年再创新高达到643,778人,其中担保学习签证639,087人,其他学习签证4,691人。从英国签发的担保学习签证来看,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国学生获得担保学习签证的数量相较2019年减少56%,而2021年快速反弹到历史最高点135457人,相比2020年增加1.57倍,2022年与2023年稳定在11万左右。印度学生获得担保学习签证的数量自2019年以来持续增加,2022年起获得担保学习签证的数量超过中国。
根据澳大利亚教育、技能与就业部(DepartmentofEducation,SkillsandEmployment)的统计数据,2013年来全球赴澳留学人数保持快速上涨,2017年国际学生增长率高达12.4%。然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人员流动造成的重大影响,该高速增长趋势在2020年出现拐点。2020年全年澳大利亚共接收国际学生855,291名,年增长率由2019年的9.2%急剧下跌至-6.3%。疫情的持续蔓延和边境管控措施导致下降趋势在2021年并未缓解,截止2021年10月,共有698,434名国际学生在澳大利亚就读,比2020年大幅减少18.3%。如今,国际学生数量已快速回暖,在2023年达到历年峰值,为940,310人,相比2022年增长了33.1%。
作为澳大利亚国际学生最大的生源国,近10年以来中国在澳留学人数总体上仍呈上升趋势,中国学生占澳大利亚全部国际学生的比例十年来一直维持在26%左右。中国在澳留学生人数在2015~2018年间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年增长率,2017年增长率甚至高达17.5%。2018年在澳中国学生突破20万人。但是,增长势头被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打断,2020年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学习的人数为190,926,比2019年下降9.9%。2021年在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为166,319人,比2020年减少了14.8%,但中国学生占在澳国际学生比例达到历史最高位28.1%。2022年1~11月在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为155,348人,比2021年减少了9%。截至2023年10月,在澳中国留学生数量为162,826人,与前一年相比小幅度回升4.8%,但增长幅度远不如印度(32.5%),印度在澳留学生人数(158,724人)已经非常接近中国的留学生人数。
从中国学生注册学习层次分布来看,在澳接受教育的中国学生的学习层次分布稳定,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部门,2023年在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人数为142,094人,占比超七成。高等教育也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最小的教育领域,2020年中国在澳高等教育留学生人数为159,018人,相比2019年仅减少2.8%,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国际学生总体。
注:1.统计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2.同一学生在同年可能同时在不同的教育部门中注册,例如一名学生先注册了英语精研课程后又入学了高等教育,所以存在重复计算.
海外学生英语精研课程长期作为中国学生赴澳留学的第二大选择,在2023年参与人数为16,295人,占比全部学习层次的8.7%,此就读比例低于国际学生总体英语精研课程的参与率(15.6%)。澳大利亚教育、技能和就业部的数据显示,2019~2020年,进入高等教育的中国学生中有34%先在澳大利亚进行了英语精研课程的学习,同期国际学生的平均数据为21%,反映出中国学生对短期内提高语言水平从而适应非母语大学教育的需求,以及英语精研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此类需求的特质。该层次留学的人员在2021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最大,中国学生人数锐减51.5%。2023年在澳大利亚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中国学生有17,428人,仅占总体中国学生注册数量的9.3%。同时,接受非学历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人数也相对较少,2023年分别为6,241人和4,806人,均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近年来,德国国际学生总人数不断增长,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定影响,但总体保持较高的留学吸引力。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的数据,在德国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国际学生总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并没有减少,2020/21学年国际学生人数(324,729人)比2019/20学年(319,902人)增长1.51%;2021/22学年国际学生人数增长至349,438人,比2020/21学年增长7.61%,比2019/20学年增长9.23%。
德国国际学生主要来自中国、印度、叙利亚、奥地利、俄罗斯等国。2019~2022年,来自中国的国际学生保持稳定水平,来自奥地利、俄罗斯、意大利等国的国际学生占比略有下降,来自印度的国际学生从17,294人增至33,753人,增长95.17%,占比从6.13%增至9.66%。
中国近年来一直是德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源国。由于德国公立大学免学费,且2020年起德国高等院校认可中国高考成绩,申请就读德国本科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学生高中毕业的优先选择。2011~2019年,中国在德留学学生持续增加,从2011年的25521人增长至2019年的41353人,增长为62.04%,占比从9.62%提升至12.93%。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国在德留学人数和占比均有回落,但2021/22学年仍稳居第一大生源国,有40055名中国学生在德国留学,比印度(33,753人)多6302人,比2019/20学年减少3.14%,占比也从2019/20学年的13.20%下降至11.46%。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的数据显示,历年在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学生人数总体呈稳步递增趋势,2018~2022年,除了2020/21学年有所回落,其他年份在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学生人数稳步上升,2021/22年增至392,630人,年增长人数超过2.5万人,增长率为7.64%。总体而言,法国国际学生人数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依然保持稳健,法国的优质教育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依然很强。
根据《2022年在日国际学生年度调查》数据,2013~2019年日本国际学生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2015~2018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国际学生年增长率超过11%。2019年增长速度放缓,增长率为4.4%,但总数仍然持续上升,达到312,214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学生人数较上年同期大幅度减少,减幅达10.4%。2021年在日国际学生人数持续下降,较2020年减少了13.3%。2022年国际学生数量为231,146人,较2021年减少了4.7%,较2019年减少近三成。
在日留学的国际学生主要来自于亚洲,中国留日学生人数依然稳居首位。日本高校在国内的认可度高,学费相对低廉,文化背景相近,使得日本对中国留学生吸引力保持相对稳定。2022年,留日中国学生人数为103,882人,占日本国际留学人数的44.9%;日本第二大国际生源国为越南,占比16.2%。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留日人数与前一年同期相比减少6.2%,此后2021年和2022年,中国在日留学人数持续减少,2022年在日本高等教育阶段就读的中国学生人数为103,882人,比2021年减少9.1%,与2019年峰值相比减少16.5%,不过降幅低于日本国际学生人数总体降幅(26%)。
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留学归国人才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一代留学人员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全方位接轨,在国家公共治理、科技创新、科教文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留学是培养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核心途径。“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依然是我国留学工作的基本方针,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为广大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及为国服务提供有力保障,搭建了广阔舞台。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出台,重申将继续通过出国留学渠道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2023年9月,《关于进一步优化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发布,进一步优化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的服务管理办法和程序,推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新发展。据统计,2023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录取2.3万人,派出近1.9万人。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弘扬留学报国传统,爱国为民,自信自强,开拓奋进,开放包容,投身创新创业创造时代洪流,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书写人生华章。”
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拔尖人才重要的成长渠道,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化人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留学人员累计超过800万,留学回国人员超过600万,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各行各业的国际化人才。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将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经验、国际化技术、国际化管理模式等带回国内,在不同的岗位对国内人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部分留学回国人员在教育领域从事人才培养工作,在培养过程中自然而然带进国际化的教育模式、思维模式等,也有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作为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在国际人才培养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重要的成长渠道。
当前,我国正进入深入参与全球化的历史新阶段,留学仍然是我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人们对留学的需求依然旺盛。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留学群体及留学意愿稳步发展,未来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目的地将更加多元化,范围更加广泛,赴传统留学国家学习的学生数量将逐步保持相对稳定甚至逐步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国内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具有代表性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逐步形成,中外合作办学等在地留学项目逐渐成熟,为学生获取中外优质资源同时保持与世界紧密交流提供了可能,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更多的新路径选择,中国海外留学的学生规模将逐步进入平稳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提升,“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企业全球化不断发展,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不断深入,技术不断变革,留学的理念与性质也在发生变化。我国留学生不再以仰视的视角看待西方文化,也不仅仅以追求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和学习更尖端的科技为留学动力,而是有更多元的动机,比如获取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全方位成长发展的机会等。这使得传统的留学理念发生变化,使得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的选择更为分散,赴传统留学国家留学的人数将趋于稳定,新的留学目的地不断形成。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普及,留学信息越来越透明,学生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到世界各地的留学资讯。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更容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策。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追求千篇一律的欧美留学生活,而是希望探索更适合自己区域和领域。过去,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主要集中在美英澳加日等发达国家;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吸引中国学生。例如,德国、新西兰等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和高性价比生活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将目光投向这些地区。一些新兴的留学目的地,如2021年,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法国、俄罗斯、白俄罗斯、意大利、乌克兰、爱尔兰、西班牙、瑞典、瑞士等欧洲国家,均位列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的前20大目的地中,并拥有数千乃至数万中国留学生。其他欧洲国家,如土耳其、芬兰、丹麦、波兰等,也有一千多名中国留学生;而沙特阿拉伯、伊朗等中东国家以及阿根廷、巴西等南美国家,也有数百名中国学生在当地学习。
表12021年中国学生海外留学前20大目的地
随着国家对于基础研究等领域的进一步重视,以及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断突破,对于更加先进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仍是留学的主要方向,STEM领域依然是留学专业选择的主流。
在澳大利亚学习的中国学生,选择STEM专业的学生比例从2020年的30.1%上升至2021年的31.6%。STEM专业同样是中国在德多数留学生的首选,自2014/15学年以来,中国在德留学的国际学生学习STEM专业的占比维持在60%以上,2020/21学年达到最高值65.4%;选择商科专业的学生占比持续减少,2021/22学年降至14.24%。
与此同时,留学的专业选择也将更加多元更加个性化。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兴趣爱好及潜在需求,选择前往小众国家小众领域的留学深造,这将促使小众留学逐渐成为潮流。例如,近些年,中国在法国留学的学生中,学习人文艺术与语言专业的比例最大,占40%左右。小众留学与当前兴起的新业态、新职业有关,也反映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个性化发展的追求。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多元化的生活方式。留学也不例外。寻求自己的兴趣、特长,培养自己独特的竞争力,这使得小众而聚焦的留学成为新的潮流。当然,小众留学聚焦在相对较窄的领域,学习视野可能受限,就业发展前景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追求小众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自身兴趣与发展的平衡。
与此同时,留学人员流动也将进入环流时代。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总体上呈现出人才外流、回流、环流、对流等阶段。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中国参与全球化事务越来越多,回国后再到其他国家发展也成为越来越多留学人员的选择。我国应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从而吸引并留住更多的留学人才,真正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与此同时,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人才环流现象,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这是跨国人才流动的正常现象;另一方面,要积极制定发挥海外留学人员环流作用的政策,激励他们在环流过程中为国服务。
留学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代留学人员都在各自阶段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当前仍然有大量优秀的留学人员在各个领域发展领军带头作用。中国留学人员普遍具有使用国际语言、通晓国际文化、了解国际合作方式、拥有国际人脉关系等特征,是中国教科文卫、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化发展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目前,中国全球化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需要更多国际化人才支撑,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全球治理、企业全球化。当前,出国留学已经不仅仅是单向的满足学习需求的行为,而是更多带有对外展示、文化交流、国际合作等多种功能的交往行为,每一个优秀的留学个体都是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单元,是一个讲述中国友善、开放、交流与合作故事的鲜活样板。
总体而言,新时期中国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我国留学回国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投身于科教文卫领域,他们积极参与发展战略制定,引领新兴学科建设,投身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缩短了中国科研水平与国际的差距,为我国的科技进步、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和科技人才的培养等做出卓越贡献。例如,两弹一星23名受奖者中有21名是留学回国学者。2023年新晋两院院士中,57.9%有海外留学背景,81.4%新晋中科院院士、39.2%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海外留学经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40%的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大部分三甲医院院长,都是留学回国人员。
留学回国人员在国家科技战略的确定与有效执行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搭建起一大批不同于国内传统体制的新型科研平台,推动中国基础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实现了领先世界的科研突破。留学回国专家学者为中国高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世界最前沿的学科与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随着AI技术的发展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我国加快提升科研水平的需求更加迫切,留学人员的作用将日益突出。
留学人员曾是中国创业大潮中高新技术与新经济的主流,对推动中国当代兴起的创业大潮和全社会重视创业文化氛围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以后至今,留学人员踊跃回国创业,推动了国内在新经济、新技术、互联网、IT、通讯、传媒等诸多领域的发展。百度李彦宏、携程梁建章、美团王兴、拼多多黄峥……留学回国人员在互联网创业潮中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对推动阳光、绿色、可持续的创业文化氛围的形成,对于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塑造新的创业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其中很多提出了团队创业的模式、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社会企业家的新理念。
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日益完善的留学人才创业政策为广大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扫清了障碍,形成了对留学回国人才创业的联动支持,使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并逐步与国际接轨。201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制定了“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并设立了创新子项目;2020年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就业”,并指出为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教育部将进一步为留学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2022年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上,教育部、北京市共同签署《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加大对留学人才的引进和服务力度,吸引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留学人员在京就业创业。巨大的市场前景与创业政策环境的优化成为留学人才回国创业的重要助推器。
近年来,留学人员参与公共治理的热情提升,更多具有留学背景的优秀人才加入公共治理领域。截至2023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国务院部委部长(主任)、国务院部委副部长(副主任),以及31个省区市(港澳台除外)领导(省委书记、省长,自治区委书记、区政府主席,直辖市委书记、市长)中,具有留学背景的领导干部共66人(部分干部担任两个及以上职位)。其中,14.4%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具有留学背景;国务院部委的正副部长(主任)中,拥有留学背景的人员占比16.3%;14.5%的省区市领导拥有留学背景。
越来越多的留学人才参与到国家公共治理中,为国家及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推动我国公共治理的长足发展;同时能充分利用其国际视野及战略眼光,更积极地在国际发声、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我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留学人员更重要的使命是走出去,将中国的文化、思想带出去,在中国“走出去”与世界全方位接轨中发挥重要作用。
留学人才也促进了跨国企业的本土化,大批回国的留学人才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的领头人。差不多所有在华的跨国公司都有留学人才的参与。他们熟悉两边文化,有利跨国公司顺畅地实现本土转化,同时也有利于改变国内产业生态,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留学人员发挥种子作用,带动人才流动,营造环境和人才的互利、双赢效应,传入技术、理念等物质层面以外的先进东西。他们对推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加速中国和国际经济接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间外交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民间外交的任务更加繁重、作用更加突出、舞台更加广阔”。
2013年,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欧美同学会“要做民间外交的生力军”。这不仅是对欧美同学会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留学人员在民间外交工作上潜力的肯定。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弘扬留学报国传统……投身创新创业创造时代洪流,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书写人生华章。
人文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基石和润滑剂,在国际局势紧张情况下可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正在成为世界和平稳定新的压舱石。留学人员在民间外交上具有独特优势,相较外国人,他们可以更深入地解码当下中国发生的故事;相较没有留学经验的人员,他们可以把这些中国故事用外国人熟悉的符号重新编码。许多外国人通过他们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许多中国人通过他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因此,留学人员是破解西方围堵中国、妖魔化中国的重要战略。每一个优秀的留学人员都是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单元,是一个讲述中国友善、开放、交流与合作故事的鲜活样板,有着难以替代的真实性、可靠性与说服力。
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热情并没有减弱,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留学安全问题依然严峻。针对留学安全问题,有关部门和驻外使领馆可引导留学服务机构以及学联、校友会、海外侨团等社会机构共同合作,建设“平安留学”保障机制,提供行前指导、安全培训、预警、信息发布、联络咨询、应急援助等多方位的保障。
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对留学回国人员具有独特的发展潜力,可加强国际化发展环境和服务平台的建设。建议完善多元、开放、国际化的创新创业支撑平台,有针对性地建设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为留学人才提供充足的双创空间。同时,拓宽留学人员回国后就业创业信息渠道,着力解决留学回国人员回国就业创业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和职业道路选择的问题。
从国际交流视角看,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留学是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熟悉国际规则并提升国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留学生群体因此发挥着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除了800余万留学人员个体层面的交流、交往之外,留学人员依托侨联、学联、专业协会和智库等载体,在国外开展科技、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活动,增进了各领域国际精英人才对中国的了解,传递并解读中国的政策,促进中外普通民众间的直接交流,有利于建立跨国互信。因此,鼓励打通以留学人员为主体的民间外交渠道,为留学人员参与民间外交配备适宜的制度和政策,鼓励留学人员在国际场合发出中国声音,并为其有效开展民间外交提供指导与规范。
近年来越来越多留学生在学习中对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产生兴趣,进入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推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目前,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人才资源不足,这一定问题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维护中的话语权和贡献率。建议将留学人员纳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潜在对象,尤其是针对在海外取得高学历、熟悉国际规则和交往方式,或有跨国管理经验的人才,构建起一套从留学人员中推荐人才、人才能力提升和项目资助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国际组织人才孵化体系。
留学依然是人们接受国际化优质教育、培养全球化视野、理解国际规则的主要渠道。除了传统认知上强调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之外,留学能拓展青年国际视野,形成对国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洞察和批判性思考,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构建国际化人际关系网络。近年来,部分省市为提升人才自给能力,积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和各类联合研究项目。这种打破国际教育原有的地域限制的学术项目与交流项目,能够促进国家及当地的持续对外开放,符合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定位及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但目前合作办学项目仍以本科教育为主,硕博层次以及技术进修类合作办学项目占比较少,且合作办学项目多集中在高等教育资源较发达的省市高校,项目区域分布不均。建议各地进一步探索国际教育教学模式,多途径引入人才和教育资源,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打造高质量、高层次、含金量高的合作办学项目,推动教育国际化,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教授、博导
苗绿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高级研究员
郑金连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研究总监、高级研究员
李庆全球化智库(CCG)人才研究组总监
张伟全球化智库(CCG)副秘书长、高级研究员
唐蓓洁全球化智库(CCG)副秘书长
侯少丽全球化智库(CCG)研究部副总监
何航宇全球化智库(CCG)助理研究员
全球化智库(CCG)美编曹茜、兼职助理研究员吕家瑜、研究助理霍思嘉、章淳、高凌奇、崔韵琪、徐逸洋等对本报告的资料收集、翻译、编辑、设计等做出了贡献。
由于撰写和编辑匆促,报告中难免出现纰漏。欢迎社会各界批评指正,以便我们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获得进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