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中药,小心买到假货。本期《药师小课堂》,区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中药师姜良丰为大家讲讲网购中药如何“避坑”。
漫画王怀申
市民网购茯苓,医生鉴别发现是木薯
近日,有市民带着自己网购的茯苓到区一院中药房咨询。“医生,你好,能不能麻烦你帮我看看我网上买的茯苓品质怎么样?”这位市民告诉姜良丰,因自己湿气比较重,听说茯苓祛湿效果好,便在网上购买了这批茯苓。姜良丰接过药材一看,告知市民买的茯苓是假货。他解释说,这种茯苓颜色偏白,粉末较多,一咬没有粘牙的效果,怀疑是木薯冒充的。
“怎么会是假的?看起来真的很像啊。”见市民还是难以置信,姜良丰拿来碘伏,因木薯中含有淀粉,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茯苓”涂上碘伏后,很快变成蓝色,市民这才相信买到了假货。
姜良丰说,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购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网购中药存在诸多风险和陷阱,我们在享受便捷的同时,更需谨慎辨别,以免落入不良商家的圈套。
网购中药时经常会遇到的几类问题
网购中药时,容易遇到哪几类常见问题?
姜良丰介绍,一是以次充好。购买贵重中药材时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比如西洋参,不良商家用剪下来的须根切片售卖,黄芪则用嫩条和侧根售卖。有人买西洋参时拍下的是1.6厘米的大片,结果收到的是0.8厘米的小片,还有商家用碎片、陈货、虫蛀品、煎过药或者提取过有效成分的中药材冒充好药材。
二是买到假货。这种情况通常是老百姓不太熟悉的中药材,比如部分商家用桑枝冒充黄芪,用树莓冒充覆盆子,用滇枣仁、兵豆冒充酸枣仁,用独活冒充当归,用玉米须、马鬃毛冒充藏红花,用水防风冒充党参,用太子参冒充川麦冬等。其中,假货“重灾区”是祛湿类中药,就像开头提到的木薯冒充茯苓,以及草柱子冒充薏苡仁。
四是缺斤少两。最常见的情况是有人网购明明买的是半斤装,结果收到货后,连瓶子、袋子和包装算在一起,才勉强够半斤。顾客买一些按克售卖的中药时,部分商家会用大克重的干燥剂来“浑水摸鱼”。
五是硫黄熏蒸。有些商家为了使中药材外观好看,会售卖一些经过硫黄熏蒸的药材。比如,硫黄熏蒸过的山药表面光滑,而且很白,没有熏过的则看起来灰暗,表面还有很多疙瘩。
网购中药如何“避坑”,这份指南请收好
那么,我们平时网购中药,该如何避免以上这些坑呢?姜良丰建议:选择信誉良好的大型电商平台,如天猫、京东等,这些平台通常有较为严格的商家入驻审核机制。在这些平台上购物,商家评价系统和消费者保护政策都相对完善,一旦出现售后问题,有更多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阅读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和反馈,了解商家的信誉和服务质量。其他消费者的经历可以为你提供宝贵的第一手信息,帮助你判断商家是否可靠。如果一个商家的评价中充满负面信息,那么你可能需要重新考虑是否在该商家处购买。
如果你所购买的是需要具有药品属性的中药,那么最好去一些具有药品经营资质的实体店购买,比如阿里云健康大药房等店铺,但相对而言价格高一些。
仔细辨别中药真伪,查看产品信息,正规中药产品应有明确的名称、产地、成分、功效、用法用量等信息。购买时,应该仔细阅读产品说明,确保这些信息清晰、准确。如果发现信息模糊不清或有误导之嫌,应该提高警惕。
学习和了解药材的基本特征,如性状、颜色、气味等,可以帮助辨别真伪。例如,真正的野生人参通常具有独特的香气,颜色呈现淡黄色或白色,如果遇到颜色过于鲜艳的人参,那么你就需要小心了。真正的川麦冬具有矮小短胖这些特征,买到细长的要当心是山麦冬。
注意价格异常,购买前最好能了解一下需要购买的中药零售价,如果发现网店售卖的中药远低于此类中药的零售价,需警惕是否为假货和劣等品。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往往反映商品的价值。如果一个产品价格异常低廉,那么它很可能是“便宜没好货”。购买时,不妨多比较几家商家的价格,做到心中有数。
购买前,最好咨询有资质的中医师或中药师,了解自己的体质和病情是否适合使用中药。错误使用中药不仅无效,还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
如果不小心买到假药,要保存好购物凭证,包括订单信息、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先与商家沟通解决,若商家不予理睬或你对处理结果不满意,可要求平台客服介入处理。如果还无法解决,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者拨打12315热线寻求帮助。
网购中药虽然方便,但消费者必须提高警惕。本报送上这份“避坑”指南,希望大家可以有效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中药材。在享受网购便利的同时,应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