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街道办事处,区党工委、管委会有关内设机构,市级有关派出机构:
《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订)》业经区管委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自然资源分局反映。
惠州大亚湾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综合办公室
2024年1月2日
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修订)
修订说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的要求,建立健全大亚湾区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区政府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救援能力,有效地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地消除重特大事故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本次应急预案修订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文件要求,结合本区各行政部门职能调整,近年应急演练、应急培训情况,其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1)第1章更新编制依据、地质灾害分级标准,增加大亚湾区地质环境情况、大亚湾区地质灾害风险分区情况;
(2)第2章增加、修改部分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3)第3章完善预防和预警机制;
(4)第4章参照上级预案完善、细化应急处置措施;
(5)第5章完善后期处置措施;
(6)第6章参照省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完善应急保障;
(7)第7、8章其他修订完善内容,如完善应急预案培训、演练、备案等;
(8)第9章更新附件2、3、4,增加附件5、6、7、8、9、10;
本预案的编制、修订和运行维护工作由区自然资源分局负责,经区管委会批准后公布实施。
目录
1总则
1.1指导思想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工作原则
1.5地质灾害分级标准
1.6大亚湾区地质环境情况
1.7大亚湾区地质灾害风险分区情况
2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
2.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2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2.3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
2.4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职责
2.5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组
3预防和预警机制
3.1预防
3.2预警分级指标
3.3预警预报
4应急处置
4.1信息报告
4.2先期处置
4.3响应分级与响应程序
4.4现场处置
4.5应急终止
4.6信息发布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2调查与评估
5.3恢复重建
5.4社会救助
5.5保险与理赔
6应急保障
6.1队伍保障
6.2资金保障
6.3物资保障
6.4避难场所保障
6.5医疗卫生保障
6.6交通运输保障
6.7治安保障
6.8基础设施保障
6.9平台保障
6.10技术保障
7监督管理
7.1应急预案演练
7.2宣教培训
7.3监督检查
7.4责任与奖惩
8附则
8.1术语和定义
8.2应急预案备案
8.3制定与解释
8.4维护和更新
8.5应急预案实施
9附件
附件1: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流程图
附件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其他应急职能部门通讯录
附件4:大亚湾区应急避护场所
附件5:大亚湾区应急救援资源潜力分类汇总表
附件6:大亚湾区基层应急救援资源潜力汇总表
附件7:惠东县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统计表
附件8:惠东县应急救援资源潜力类汇总表
附件9:惠阳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联系方式
附件10:区自然资源分局物资储备表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科学应对突发事件,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为了快速、高效、有序地做好我区境内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御工作,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和防御水平,避免或最大程度上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广东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广东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惠州市政府级应急预案管理制度(试行)》、《惠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惠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大亚湾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在大亚湾区内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当超出本区应急能力时,作为市级应急的辅助预案。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应当贯彻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综合协调、快速反应的原则,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的应急联动和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地减轻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1.发生突发性特别重大(Ⅰ级)、重大地质灾害(Ⅱ级),区管委会迅速上报市政府,并逐级上报省政府,由省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工作。
2.发生突发性较大地质灾害(Ⅲ级),区管委会迅速上报市政府,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突发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
3.发生突发性一般地质灾害(Ⅳ级),灾害所在街道办(含澳头、西区、霞涌,下同)迅速上报区管委会、区应急管理局、区自然资源分局,在区管委会统一领导下成立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应急处置工作,区有关部门给予必要的支持指导与配合。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的大小,分为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4个等级。不同的地质灾害等级对应我区规定的突发公共事件等级如下: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突发地质灾害。
(2)受突发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人以下,或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灾害险情。
(3)造成交通运输中断,或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突发地质灾害。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突发地质灾害。
(2)受突发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人以上、100人以下,或可能造成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灾害险情。
(3)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线路、民航和航道短时中断,或较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突发地质灾害。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突发地质灾害。
(2)受突发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可能造成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0000万元以下的灾害险情。
(4)因突发地质灾害造成大江大河支流被阻断,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突发地质灾害。
(2)受突发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00万元以上的灾害险情。
(4)因突发地质灾害造成大江大河干流或支流被阻断,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特别重大影响。
(国家或广东省对地质灾害分级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大亚湾区地处莲花山山脉西南段余脉,北东部及南西部为山地地形,中西部为淡水河冲积平原,中部为丘岗与丘谷相间组成的台地地貌,东部沿海为一条2~3km宽的滨海平原。北东部海拔标高一般在300m以上,最高峰铁炉嶂高达743.9m。大亚湾区西南部标高一般在150m以上,最高峰燕子尾海拔标高353.9m。中部丘岗标高大都在100m以下,一般为30~50m。
本区总体地形地貌特征为:北东部及南西部两组近北西向和东西向的山系之间构成的一条狭长的台地,沟通了淡水冲积平原与霞涌滨海平原。
大亚湾区地壳与广东全省一样由地槽阶段的褶皱基底、准地台阶段的沉积盖层及大陆边缘活动阶段的上叠式断陷盆地等下、中、上三个构造层所组成。
本区地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淡水断陷盆地。下面将地层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叙述。盆地基底及周边为褶皱基底-寒武系及沉积盖层泥盆-石炭系。盆地内为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等,即上叠式中-新生代盆地沉积。
大亚湾区属华南地震区东南沿海地震带的莲花山地震带,其地震震中主要沿北东向的断裂分布。莲花山地震带由莲花山断裂北侧的五华—深圳、南侧大浦—海丰断裂组成,是一条强烈的挤压破碎带,由十多条断裂组成。该地震带活动水平较低,4.70~5.75级地震仅有过9次,最大震级于1874年发生在担杆列岛附近(5.75级)。本区未遇灾害性地震,据省地震局资料,自1508年以来,区内有记载的地震主要为七个小于3级的微震群点,其中边缘外围的深圳和惠州等地区,有记载的地震不少于40次,其中1874~1559年有数次震级较大,人座摇摆,房屋震动,门窗叮当作响。
根据《大亚湾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说明》,大亚湾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一处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西区横畲高一、高二村后山),崩塌、滑坡绝大多数由削坡建房、工程建设削挖边坡等人为因素形成,主要分布在澳头街道办辖区内的老街房前屋后高陡坡地段,少量分布于西区街道办及霞涌街道办辖区的山体边坡。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惠州市大亚湾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可划分为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地质灾害中风险区和地质灾害低风险区。地质灾害预防的重点区域主要集中于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人口密集、工程活动强烈地区,以及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重要生命线工程沿线等区域。
(1)地质灾害高风险区
地质灾害高风险区面积3.34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1.15%。主要分布在西区街道及澳头街道。
除了中山地貌类型以外,其余各个地貌类型均有分布,自然坡度在15~45°之间,岩体类型主要为坚硬块状凝灰质砂岩和砂砾岩等,基岩风化较强烈-强烈。
高风险区内共有纳入治理计划地质灾害隐患点13处(截至目前11处已完成治理),占地质灾害隐患总数的59.09%,灾害隐患点密度3.89处/平方千米,其中崩塌13处,威胁人口331人,威胁财产7400万元。
(2)地质灾害中风险区
地质灾害中风险区面积16.80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36.86%。各街道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区街道中部、澳头街道;其余各镇分布面积与前二者较少。
地貌类型主要为低山丘陵,部分为中低山和丘间谷地,自然坡度在15~45°之间,岩体类型主要为坚硬块状花岗岩、变质砂页岩和灰岩等,基岩风化较强烈-强烈,区内深大断裂发育。
中风险区内共有纳入治理计划地质灾害隐患点6处(截至目前均已完成治理),占地质灾害隐患总数的27.27%,灾害隐患点密度0.35处/平方千米,其中滑坡2处,威胁人口5人,威胁财产5100万元;崩塌3处,威胁人口13人,威胁财产450万元;泥石流1处,威胁人口100人,威胁财产500万元。
(3)地质灾害低风险区
地质灾害低风险区面积271.38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93.09%。各街道均有分布。地貌类型主要为低山丘陵,部分为中低山和丘间谷地,自然坡度在15~45°之间,岩体类型主要为坚硬块状凝灰岩、砂砾岩等,基岩风化较强烈-强烈,区内深大断裂发育。
低风险区内共有纳入治理计划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截至目前2处已完成治理),占地质灾害隐患总数的17.24%。害隐患点密度0.011处/平方千米,威胁人口14人,威胁财产1420万元。
(图略)
2022年大亚湾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源自《大亚湾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说明》)
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实行部门联动、应急专家现场技术指导和会商咨询制度,应急指挥机构体系如图所示:
组长:区管委会分管领导
副组长:区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协调区自然资源工作)、区自然资源分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城乡建设和综合执法局、区交通运输和海洋经济局主要负责同志。
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自然资源分局,负责处理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区自然资源分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区自然资源分局分管领导同志兼任。各街道办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各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负责汛期及日常管辖范围内工作。
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大亚湾开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行事。
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职责:负责配合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负责组织、指导、监督一般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
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要在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各司其职,通力合作,配合省、市、区做好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2.区自然资源分局:负责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排查;指导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专业监测、预警预报、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等工作,组织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作;承担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技术支撑工作,负责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参与指导受灾街道办及有关单位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协调做好防灾减灾救灾有关用地保障工作。
3.区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局:负责危及校舍和附属设施安全的地质灾害险情排查、监测和治理工作;灾害发生时做好在校学生的安全管理和组织疏散工作,妥善解决灾区学生的就学问题;负责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在校附近出现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时提供就近的躲避场所;负责调度卫生技术,协调医药部门,及时抢救受灾伤病员,做好灾区防疫工作,监督和防止灾区疫情、疾病的传播、蔓延;及时向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医疗救助和防疫情况;负责组织受灾的A级旅游景区受困人员的疏散工作,协助做好防灾救灾法规、政策的宣传。
4.区城乡建设和综合执法局:负责参与、协调监管范围内的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参与监管范围内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灾害的调查、治理、处置工作;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抢修因灾害损坏的区市政道路、桥梁、排水、路灯等公用设施,确保其安全和正常运转,抢修损坏的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指导灾后重建工程建设工作。
6.区财政国资金融局:安排全区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专项经费,以确保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参与指导受灾街道办及有关单位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7.区社会事务管理局:组织开展水利设施沿线地质灾害的抢险、救助工作;负责有关农用救灾物资的及时组织、协调和调配;协助灾区及时做好农业救灾复产工作。及时向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通报灾情、灾民救助和安置情况等。负责气象信息的收集,转发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加强与市气象局沟通,协助提供重点地区未来降雨和天气情况,并及时向区管委会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参与指导受灾街道办及有关单位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工程建设指导。
8.区交通运输和海洋经济局: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抢修因灾害损坏的所辖县道、乡道、农村公路、桥涵及其安全保障设施,保证道路畅通;在所辖县道、乡道、农村公路、桥涵危险路段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负责组织实施抢险重点物资和紧急客货运输,做好转移受灾群众、救灾物资的运送工作。协调铁路办做好所辖铁路、城际轨道交通沿线及其附属设施地质灾害的险情排查、监测和治理工作,消除安全隐患;保障铁路、城际轨道交通运输畅通,组织做好抢险救灾物资运输工作,参与指导受灾街道办及有关单位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工程建设指导。
9.区公安分局: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派出所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参与抢险救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防止因地质灾害引发的群众性治安事件,做好进出灾区道路和灾区内交通疏导工作。
10.区消防救援大队:负责有人员被困的地质灾害事故现场的抢险救援工作,指挥区消防单位派出力量到现场抢救人员。
11.区生态环境分局:负责灾区突发环境事件的排查、监控与环境影响调查,防止发生环境污染次生灾害;负责地质灾害引发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环境监测工作,参与指导受灾街道办及有关单位编制灾后重建规划。
12.各街道办:落实属地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组织开展属地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巡查排查,成立属地应急指挥小组、抢险队,储备抢险物资,负责辖区内遭受地质灾害破坏的居民点搬迁工作。负责建立健全属地街道的群测群防体系,确定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负责日常及汛期的巡查、监测及报告工作,实行汛期值班制度,发现险情和灾情应立即报告区自然资源分局和区应急管理局,并先行组织抢险。
13.区供电局:负责组织灾区电力设施抢修,恢复电力供应;及时向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电力抢修和抢险情况,在紧急时期,给重要用户提供部分应急电源。
15.中铁(惠州)铁路有限公司:负责组织对所辖铁路及其附属设施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排查、监测和治理工作;组织对所辖铁路沿线路域范围内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被毁铁路设施的修复,保障铁路运输畅通;组织运力做好抢险救灾人员、受威胁群众以及救灾物资和设备运输工作。
16.区电信、联通、移动公司:参与指导、协调基础联通运营企业支持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通信保障工作。
17.广电网络惠州大亚湾分公司:负责播放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信息,及时准确播报灾情和挽险救灾工作,协助做好防灾救灾法规、政策宣传;负责网络宣传和根据政府政策进行疏散和引导工作;地质灾害时负责组建全区局域网络工作。
18.大亚湾地质队:参与指导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工作,为大亚湾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19.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行业领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积极参与抢险救援。
2.抢险救援组:由区消防救援大队牵头,区专业应急救援机构、兼职救援队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负责搜寻、抢险救援和应急排险工作。
3.转移安置组:由区应急管理局牵头,区公安分局、区交通运输和海洋经济局等单位和事发地街道负责人组成,负责灾区群众转移、临时安置和生活、治安保障、灾民安抚等工作。
4.督查监测组:由区自然资源分局牵头,大亚湾地质队、区经济发展和统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区生态环境分局等单位和事发地街道办组成,负责做好现场应急调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分析会商、提出应急处置对策建议等工作。
5.医疗救护组:由区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局牵头,区各大医院等单位组成,负责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6.后勤保障组:由区财政国资金融局牵头,区应急管理局、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区供电局、区供水部门、区城乡建设和综合执法局等单位和事发地街道组成,负责电力水利供应、住房保障、物资保障工作。
7.新闻报道组:由区宣传统战办公室牵头,区广电网络惠州大亚湾分公司、中国移动大亚湾分公司、中国电信大亚湾分公司、中国联通大亚湾分公司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负责信息发布、舆情收集、舆论引导等工作。
8.专家咨询组: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根据灾情险情需要,从区应急管理专家库、市应急专家组(视响应等级)、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视响应等级)抽调人员组成,负责地质灾害事发现场的专家咨询工作。负责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会商,研究分析灾情和发展趋势,为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决策提供抢险救灾咨询或建议,科学指导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9.灾情损失评估组:由区应急管理局牵头,区自然资源分局、区城乡建设和综合执法局、
其他未明确列入分组的单位按照自身职责积极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
针对本区地质灾害分布特点、易发程度,建立和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区自然资源分局会同同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每年年初拟订本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经区管委会批准后颁布实施。或者依据市级政府批准的跨年度防治方案(如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组织实施预防措施。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辖区内主要灾害点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未治理的灾害点制订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各街道办和区自然资源分局加快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建设,根据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形成覆盖全区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中增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内容。自然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密切合作,逐步建成与全省防汛监测网络、气象监测网络互联,连接省、市、区三级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及时传送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气象和汛情信息。
根据已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由各自然资源所和街道办将“防灾明白卡”下发到受威胁的群众手中。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预警。预警级别按据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危害程度,分为一级(红色)、二级(橙色)、三级(黄色)和四级(蓝色)四个级别。
一级(红色):预计将要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风险很高(发生概率大于80%);
二级(橙色):预计将要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风险高(发生概率60-80%);
三级(黄色):预计将要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发生概率40-60%);
四级(蓝色):预计有一定风险将要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概率20-40%)。
预报
(3)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等级为三级(黄色)时,在四级预警基础上,当地防灾责任人要通知群测群防监测人员等地质灾害巡排查监测人员加强巡查、加密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降雨量变化,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告知受灾害威胁人员,提示其注意防范,做好启动应急响应准备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利向区管委会、街道办、自然部门报告突发地质灾害与隐患,有权向上级政府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规定履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理职责的行为。
接报后,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准确记录:地质灾害发生事件、地点、规模、人员受害情况、影响区域、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立即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领导。
区自然资源分局在发现或者得知突发地质灾害后,应当立即进行核实,对地质灾害的等级做初步认定。
(一)区自然资源分局和各街道办要及时了解、传送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气象和汛情信息。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报,地质灾害预报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上报区管委会发布。
(二)各成员单位要实行汛期值班制度,每当大雨或台风来临期间,根据响应预警级别,按要求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信息传递及时,指挥畅通。
事发地街道办或有关部门接到当地出现地质灾害报告后,应立即报区管委会、区应急管理局、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出现较大及以上地质灾害报告后,要立即向上一级党委、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报告,同时抄报上级政府应急管理、自然资源部门,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出现特别重大、重大地质灾害,特殊情况下,可同时直接速报省应急管理厅、省自然资源厅。
当地质灾害发生后,应当根据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立即报告,禁止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
(一)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所在的单位、辖区街道办应当立即向区管委会、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当地街道办、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应当根据灾情实际情况,及时动员组织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要先行组织抢险,可以强行组织避险疏散。
(二)事发地居委会、村委会、自然资源所等应当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街道办事处按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上级有关部署,调动应急救援力量,采取措施对受灾群众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及时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必要时,向上级提出援助请求。
出现特别重大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迅速组织先期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有关情况立即上报省应急指挥机构,待省应急指挥系统启动后,在国务院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下,由省指挥部领导灾区应急救援工作。
出现重大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区、街道办迅速组织先期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有关情况立即上报省政府,由省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灾区应急救援工作。
出现较大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区、街道办迅速组织先期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有关情况立即上报市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由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灾区应急救援工作。
出现一般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在区管委会统一领导下成立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指导、协调全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市突发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
(1)搜救人员
区地灾应急指挥部立即组织基层组织、有关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开展自救互救,立即采取交通管控等措施,组织协调武警、
民兵、消防救援、建筑和市政等各方面救援力量,调配大型吊车、起重机、挖掘机、生命探测仪等救援装备,抢救被掩埋人员,组织营救受灾被困人员。在区地灾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协调下,现场救援队伍之间加强衔接和配合,合理划分责任区边界,遇有危险时及时传递警报,做好自身安全防护。
受灾区街道办事处按划定的撤离路线将受威胁人员撤离到不受威胁操场、学校、民居及地灾点所属辖区村(居)委会或村小组的办公楼等指定的避难场所。
撤离群众灾后返回需待边坡基本稳定后方可返回,具体见强降雨地质灾害撤离群众返回居住技术指引(见表1)。
表1:强降雨地质灾害撤离群众返回居住技术指引
序号
边坡风险等级
边坡稳定性情况
风险认定标准
风险提示
工作建议
1
无风险
停雨五天后
达不到低风险要求视为无风险。
稳定
同意返回居住
2
低风险
强降雨期间无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坡顶无裂缝和沉降,坡面及坡脚无明显变形迹象,坡面上无危岩体,坡脚无渗水,坡体排水畅通,边坡安全基本可控
低风险等级:除列入极高风险高风险、中风险等级的以外,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为低风险边坡:
1、在土质或混合边坡上开挖坡高大于3米、开挖坡度大于30度边坡距离小于三分之二开挖坡高等3个条件均符合的土质(混合)边坡。
2、在岩质边坡上开挖坡高大于5米、开挖坡度大于45度、边坡距离小于三分之二开挖坡高等3个条件均符合的。
1、坚持“住上不住下,住前不住后、的原则。
3、应对该风险点进行整治,直至降低或消除风险。
4、清理滑坡、崩塌岩土体需待边坡稳定后(注意灾害的滞后性,--般雨停后7天),在有人值守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确保安全的条件下,自上而下清理,严禁采用掏挖坡脚的方式清理。
5、需开展应急整治,如清理坡面、分级放坡(政府指导下)、设置裁排
水措施、坡面绿化或铺设防水彩条布、修建挡上墙等,应急处置降低风险后方可返回居住。
6、注意房屋安全。
7、疑似危房的,建议进行房屋鉴定。
基本稳定
原则上同意仍需及时整治
达不到上述条件,风险不可控,较不稳定或不稳定。
不同意返回居住
需进行应急整治
如分级放坡、设置截排水措施、坡面绿化或铺设防水彩条布、修建挡土墙等,应急处置后方可返回居住。
3
中风险
强降雨期间无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坡顶无裂缝和沉降,坡面及坡脚无明显变形迹象,坡面上无危岩体,坡脚无渗水,坡体排水畅通,边坡安全基本可控。
停雨七天后
中风险等级:除列入极高风险高风险等级的以外,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为中风险等级:
1、在土质或混合边坡上开挖坡高大于5米、坡度大于45度、边坡距离小于三分之二开挖坡高等3个条件均符合的。
2、在岩质边坡上开挖坡高大于10米、开挖坡度大于45度、边坡距离小于三分之二开挖坡高等3个条件均符合的。
不同意返回居住。需进行应急处置,如分级放坡(政府指导下)、设置截排水措施、坡面绿化或铺设防水彩条布、修建挡土墙等,必要时需进行专门设计,应急处置后方可回迁。
4
高风险
高风险等级:除列入极高风险等级的以外,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为高风险等级:
1、在土质或混合边坡上开挖坡高大于10米、开挖坡高坡度大于45度、边坡距离小于三分之一开挖坡高等3个条件均符合的。
2、在岩质边坡上开挖坡高大于15米、开挖坡度大于45度、边坡距离小于三分之一开挖坡高等3个条件均符合的。
原则上同意仍需及时整治。
不同意返回居住。需进行应急处置,如分级放坡(政府指导下、设置截排水措施、坡面绿化或铺设防水彩条布、修建挡土墙等,必要时需进行专门设计,应急处置后方可回迁。
5
极高风险
极高风险等级:在岩质、土质或混合边坡上开挖坡高大于(含等于)20米、开挖坡度大于(含等于)55度、边坡距离小于《含等
于)三分之一坡高等3个条件均符合的。
不同意返回居住需进行应急处置,如分级放坡(政府指导下)设置截排水措施、坡面绿化或铺设防水彩条布、修建挡土墙等,应急处置后方可回迁。
6
崩塌灾害点
坡面无新的危岩体,岩土体结构基本稳定,无明显变形迹象,坡体排水畅通,边坡安全基本可控。
已发生崩塌灾害的边坡。
坡面仍有不稳定危岩体,仍有崩塌迹象,极易再次发生崩塌等地质灾害,风险不可控,现状边坡较不稳定或不稳定。
不同意返回居住。需进行应急处置,如分级放坡(政府指导下)、设置截排水措施、坡面绿化或铺设防水彩条布、修建挡土墙等,必要时需进行专门设计,应急处置后方可回迁。
7
滑坡灾害点
前缘附近地面未出现降起变形或鼓胀迹象,后缘及两侧裂缝没有扩大贯通、位移等迹象,边坡树木及构筑物未出现新的倾斜变形迹象,坡脚无渗水,坡体排水畅通,边坡安全基本可控。
已发生滑坡灾害的边坡。
边坡不稳定,仍有滑坡变形迹象,极易再次发生滑坡等灾害,风险不可控现状边坡较不稳定或不稳定。
不同意返回居住需进行应急处置,如分级放坡(政府指导下)、设置截排水措施、坡面绿化或铺设防水彩条布、修建挡土墙等,必要时需进行专门设计,应急处置后方可回迁。
备注
无法通过治理手段达到安全要求或治理费用高于搬迁费用的,建议搬迁避让。
(引自《河源市强降雨地质灾害撤离群众返回居住技术指引(试行)》)
(2)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
迅速协调组织应急医疗队伍赶赴现场,抢救受伤人员,必要时建立现场医疗点,实施现场救治。加强救护车、医疗器械、药品和血浆的组织调度,特别是加大对重灾区及偏远地区医疗器械、药品供应,确保被救人员得到及时医治,最大程度减少伤员致死、致残。统筹周边地区的医疗资源,根据需要分流重伤员,实施异地救治。开展灾后心理援助。
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及时对灾区水源进行监测消毒,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妥善处置遇难者遗体,做好死亡动物、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粪便等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区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局及时向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医疗救助和防疫情况。
(3)安置受灾群众。
开放应急避难场所,组织筹集和调运食品、饮用水、衣被、帐篷、移动厕所等各类救灾物资,解决受灾群众吃饭、饮水、穿衣、住处等问题;在受灾村、乡、镇(街道)设置生活用品发放点,确保生活用品的有序发放,根据需要组织生产、调运、安装活动板房和简易房;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器材,严防火灾发生。救灾物资优先保证学校、医院、福利院的需要,优先安置孤儿、孤老及残疾人员,确保其基本生活。鼓励采取投亲靠友等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安置受灾群众。
做好遇难人员的善后工作,抚慰遇难者家属。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灾区学校复课。
(4)加强现场监测。
(5)抢修基础设施。
抢通修复因灾损毁的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码头、航道及通航筑物等交通基础设施,协调运力,优先保障应急抢险救援人员、救灾物资和伤病人员的运输需要。抢修供电、供水、供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和应急工作需要。
(6)防御次生灾害。
加强次生灾害监测预警,防范因降雨等天气变化再次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造成新的人员伤亡或交通堵塞,组织专家对周边水库、水电站、航运枢纽、堤坝、堰塞湖等开展险情排查、评估和除险加固,必要时组织下游危险地区人员转移。
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设备、输油气管道、输配电线路、非煤矿山、尾矿库等受损情况组织排查,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做好事故防范处置工作。
(7)维护社会治安。
加强灾区治安、道路交通管理,加强重点单位、重点部位治安防范工作,依法查处打击盗窃、抢劫、聚众哄抢、诈骗、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活动,做好涉灾涉稳风险监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严密防范化解、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经专家组鉴定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由区、街道办撤销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由原来宣布启动应急响应地机关决定降低应急响应级别或终止应急响应。
各街道办将由其负责处置的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处置结果报送区管委会,逐级上报至市政府,并抄送有关部门。
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撤销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会同各成员单位及时转入灾害后期处置工作。
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工作机制,完善新闻发布工作预案,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及时将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应对措施、抢险救援情况以及公众防范措施等信息准确、客观、全面地向社会公布。
2)地质灾害的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
3)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等。
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各应急救援队进行灾害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疏散人员回迁、征用物资补偿、灾后重建、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消除灾害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及受影响人员,保证社会稳定,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组织灾害调查小组在善后处置阶段应对事发原因、处置经过、损失、责任单位奖惩、援助需求等做出综合调查评估,并及时将调查评估报告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应急工作组应对本组应急处置工作及时进行总结,并书面报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对应急救援能力进行评估,对应急预案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正。
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对在处置地质灾害中有重大贡献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对处置地质灾害中失职、渎职行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处罚和追究其责任。
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重大及以上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结束后,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政府组织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落实;较大地质灾害由市政府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组织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一般地质灾害由区管委会组织制订恢复重建计划,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及时组织和协调公安、交通运输、建设等有关部门恢复社会秩序,尽快恢复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公共设施。
区管委会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需要支持的街道办提供资金、物资支持和技术指导,组织其他地区提供资金、物资和人力支援。
区应急救援部门应做好政府、社会团体救济物资的接收、使用和发放等工作。
地质灾害发生后,与保险机构联系,及时开展应急救援人员保险受理和受灾人员保险理赔工作。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设施产权单位、管理或者生产经营单位要加强抢险、抢修队伍建设。
各街道办应加强地质灾害应急防御与救灾队伍建设,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防御与救灾力量及时到位。灾害隐患点所在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防御与救灾演练,以提高应急专业队伍应急防御与救灾能力。
各有关单位要发挥共青团和红十字会作用,依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区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形成广泛参与应急救援的社会动员机制。
区财政国资金融局要建立应急经费快速拨付机制,保障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需要。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需经费情况,要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以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区管委会及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设立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排污、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
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保障通道、出口的通畅。有关单位要定期检测、维护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施,确保处于良好状态。
区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局负责医疗应急保障工作,一旦发生人员伤亡,立即组织医务人员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发生地质灾害后,区交通运输和海洋经济局根据救援需要及时调整交通运输力量,提供交通运输保障。当交通运输力量不足时,及时向惠州市政府或有关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提供交通运输支持。
区公安分局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派出所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参与抢险救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防止因地质灾害引发的群众性治安事件,做好进出灾区道路和灾区内交通疏导工作。
广电网络大亚湾分公司要完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建立完善应急广播体系,确保公众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政府部门发布的权威地质灾害信息。
区电力供应部门要及时修复受损毁的电力系统和设施,保障灾区应急装备和应急通信基础设施的临时供电需求以及灾区电力供应。
区公安分局、区交通运输和海洋经济局、铁路等单位要建立健全公路、铁路、水运紧急运输保障体系,加强统一指挥调度,采取必要的交通管制措施,建立应急救援“绿色通道”机制。
区应急管理局要综合利用自动监测、通信、计算机、遥感等技术,推进指挥平台对接,形成上下贯通、反应灵敏、功能完善、统一高效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实现险情灾情快速响应、应急指挥决策、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与动态跟踪、灾害趋势研判快速反馈。
区自然资源分局要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保障工作,大亚湾地质队参与和指导,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组,为地质灾害应急防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危险目标可能发生的事故,按要求定期组织模拟演练。一要把指挥机构和各救援队伍训练成一支思想好、技术精、作风硬的指挥班子和抢救队伍。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指挥机构能正确指挥,各救援队伍能根据各自任务及时有效地排除险情、控制并消灭事故、抢救伤员,做好应急救援工作。二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抢险救灾演练,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救助手段及时到位。
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当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
各街道办及区有关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媒体,在全区广泛开展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宣传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避险、自救、互救知识,不断增强社会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防御与救灾演练和培训工作,使参与救灾抢险人员做到业务精通、反应迅速、工作有序,处置高效。
区自然资源分局会同有关单位定期对上述各项地质灾害应急防御保障工作进行有效的督导和检查,及时总结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本预案所称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是指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区域或地段。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指根据预测危险源、危险目标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类别、危害程度,而制定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方案。要充分考虑现有物质、人员及危险源的具体条件,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事故应急救援行动。
针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地质灾害危害,防止地质灾害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在省应急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成立,负责组织、指挥、指导、协调、监督全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统一领导和指挥全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工作。
地质灾害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指对同一类别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划分的级别。
①红:禁止、危险;
②黄:注意、警告;
③蓝:指令、遵守;
④绿:通行、安全。
本应急预案报区管委会批准发布,并报市自然资源局备案。
如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修订。
1.因机构调整、人事变动等导致隶属关系、应急领导小组人员和职能部门有变化;
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或者职责有调整。
(本预案由区自然资源分局负责解释。)
本应急预案通过每年组织的演练,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每三年进行评审一次,实现可持续改进。
本应急预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2: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其他应急职能部门通讯录
单位
职务
联系人
区管委会分管领导
组长
黄小慧
5562298
13902665870
区综合办副主任
副组长
温国忠
18928361833
区自然资源分局
何珩
5576733
13380668278
区应急管理局
杨阳
5556616
18927321666
区城乡建设和综合执法局
谢游
5531199
13502269123
区交通运输和海洋经济局
林伟豪
5573077
/
澳头街道办事处
成员
刘亚南
5576667
13652755876
西区街道办事处
郑建杰
5191006
13824218568
霞涌街道办事处
温庭
5580193
15728165671
区经济发展和统计局
邱瑞彬
13725061066
区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局
严彩恒
5562612
13516652638
区财政国资金融局
邓霖星
5593688
13829921895
倪宇智
13502226897
卢伯平
5531212
13928386857
李国恒
5576026
区社管事务管理局
朱力
13502576600
区营商环境和投资促进局
温占峰
13802358958
郑鑫
5562940
18675296951
区石化能源产业局副局长
周亮
15976219823
区公安分局
邓洪
5568903
13829927298
区消防救援大队
曾高科
5108903
13809839119
区供电局
梁健
5571728
13927316232
区生态环境分局
符国材
5573536
13829927116
区供水:溢源净水公司
钟永光
13829921667
区供水:环境水务集团
温威
5598352
13502235226
区电信公司
黄文胜
13377521328
区联通公司
汪子洲
18665280190
区移动公司
吴建东
13829996990
广电网络惠州大亚湾分公司
魏天祺
5581839
18129756668
大亚湾地质队
黄志华
5578571
13809697020
接报单位
0752-5551717
报警中心
110
0752-5572186
辖区
类别
避难场所
地址
容纳人数
澳头
室内
澳头街道办事处应急避难场所
澳头街道行政中心
陈电利
13924736852
200
澳头街道前进村应急避难场所
前进村路口
苏玉胜
13809699852
80
澳头街道衙前村应急避难场所
衙前村委会
胡伟海
15766303111
澳头街道桥西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桥西居委会
陈子奇
13680705225
30
澳头街道沙田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沙田居委会
李雪山
18927301688
澳头街道第一中学高中部应急避难场所
澳头洗马湖路18号
钟晓铭
15816306685
2000
澳头街道实验学校应急避难场所
澳头大塭坝路33号
唐烈环
13556238528
10000
霞涌
8
霞涌街道霞新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霞涌霞新村委会活动中心
李文亮
13829929322
100
9
霞涌街道坜下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坜下居委会办公楼
周燕贵
13829922868
10
大亚湾第二中学应急避难场所
霞涌岭东七巷3号
卢丽嫦
18802625009
11
霞涌街道第一小学应急避难场所
霞涌光二路旁
廖伟彬
13829997133
3000
绿地
12
霞涌街道三棵树纪念林公园应急避难场所
石化管理服务中心
张利霞
15875272191
500
13
霞涌街道清泉古寺风景名胜区应急避难场所
清泉古寺
释昌平
13802375031
西区
14
西区街道第一小学应急避难场所
大亚湾大道227号
杨冠儒
13902666447
15
西区街道崇德小学应急避难场所
西区上田村委会
黄国军
13502210227
3500
16
西区街道龙山小学应急避难场所
西区塘尾村委会
朱伟奇
13829999940
17
西区街道第二小学应急避难场所
西区新寮村委会
黄振忠
13809697666
18
西区街道荷茶小学应急避难场所
西区街道荷茶村委会
邱志滔
13502216396
19
大亚湾第四小学应急避难场所
西区塘布、横畲村委会
何海波
13542790450
20
西区街道横畲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横畲村委会办公楼
徐伟斌
13829991398
40
21
西区街道宣平小学应急避难场所
西区街道老畲村委会
邓伟胜
18902625087
22
大亚湾第三小学应急避难场所
西区街道新畲村委会
黄伟忠
13640911488
23
大亚湾第三中学应急避难场所
西区龙山一路
隆海云
18300082216
20000
24
西区兴汉小学应急避难场所
西区东联7路
刘惠良
13751562666
25
西区街道龙光城南广场应急避难场所
龙光城社区
徐灵元
13902668023
300
26
西区街道石禾町社区公园应急避难场所
石禾町村委会
王达康
19811952205
27
西区街道金龟山公园应急避难场所
龙山九路
孙文正
15976153588
800
区级
28
大亚湾儿童公园应急避难场所
大亚湾儿童公园
练文灼
13902474455
5000
29
大亚湾区体育馆应急避难场所
石化大道旁
大亚湾区惠民广场应急避难场所
31
区级应急避难场所
衙前村委会4、5楼
大亚湾区31个避难场所,其中区级4个,澳头街道7个、霞涌街道6个、西区街道14个。
91460人
主要装备
数量
分类
类型
队伍名称
主管单位分管领导
人数
联络员
指挥车
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
大亚湾大队
大亚湾响水河石化大道西2号
曾高科副大队长13809839119
江学才13927336119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
危险化学品
救援队伍
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化区油城西路华德石化有限公司(南边灶油库)
董永强
区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专员13502229070
49
朱文登18928303546
惠州市大亚湾区石化大道300号
60
吴龙翔13927376022
抢险救援车辆
航鹏环保服务有限公司
惠州大亚湾澳头安惠大道22号1201#
区生态环境分局总工程师5573536,13829927116
50
黄得周13502226525
救援
大亚湾石化区滨海大道6号
38
阳燕辉13502298522
大亚湾海陆站
大亚湾石化区滨海大道
蒲泉旭站长18819691643
41
刘熙13928339119
大亚湾荃湾站
大亚湾澳头荃湾港区
方烨钏站长13829945119
方烨钏13829945119
应急保障队伍
通信保障
大亚湾移动
惠州市大亚湾澳头中兴北路185号
赖文波区经济发展和统计局副局长13509082678
单耀平13923631603
供电保障
大亚湾供电局应急特勤队
石化大道中452号
单艳娟
区石化能源产业局副局长13669503216
李泽明13802471112
城镇燃气
大亚湾华润燃气有限公司
大亚湾澳头中兴北路218号
区住建局副局长13928386857
李杰锋13509079965
警用车辆
道路交通
大亚湾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
龙海二路18号
李文龙
区公安交警大队大队长13502229778
古利源13923659989
轻型载货汽车
公路抢修
惠州大亚湾区城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大亚湾区中兴北路金湾花园4栋1单元902室
叶志勇区城乡建设和综合执法局13556235293
李志杨13923010062
通信保障车
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区石化大道中302号
71
李志刚13516699285
挖掘机
油气管道
油气管道应急抢险队
石化大道中东联码头旁石化消防站
殷泽安18650249977
建筑施工
民宇代建
惠州市大亚湾区德丰公馆1301室
卢伯平区城乡建设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13928386857
韩晓强13437776816
市政基础设施有限公司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龙山七路与永达路交汇处东北角生源之春园
高义18666103242
推土机
板车
叉车
市政抢修
叶志勇区城乡建设和综合执法13556235293
铲车
修邦代建
惠州市大亚湾区惠丰城德丰公馆24楼
廖玉兵13751796368
工程车
大亚湾电信
惠州大亚湾澳头粮所背38号
赖文波
区经济发展和统计局副局长13509082678
黄文胜13377521328
大亚湾联通
惠州大亚湾澳头中兴五路南山国际大厦1-903
魏先鹏18620018073
发电车
应急救援船只
利万家鹏腾环保实业有限公司
惠州大亚湾坳南雅苑701
45
曾石18933569200
社会力量
大亚湾海之源公益协会
惠州市大亚湾区澳头街道东升村民委员会233号
徐伟斌澳头东升村村委书记13829926599
苏海强13809699003
橡皮艇
武警
武警中队
西区龙海三路比亚迪三期后侧
徐金城
武警中队中队长18780271643
徐金城18780271643
应急抢险车
应急照明设备
民兵
抗洪抢险民兵队伍
澳头街道
陈宋文
人武办副主任18029975333
林振锋13902652422
应急转运大巴
人员转运
惠州大亚湾顺安运输有限公司
惠州市大亚湾西区大亚湾大道215号
袁华
区交通运输和海洋经济局副局长13516681135
钟嘉隆13433556092
装载机
自卸汽车
救援器材车
快速反应车
发电机
904房
大亚湾石化工业园区石化大道300号
刘凯15916370262
冲锋舟
西区街道
陈雷18818859636
霞涌街道
许斌斌15766302949
救护车
医疗卫生
中大惠亚医院医疗应急救援队
惠州市大亚湾区中兴北路186号
吕永新
区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局组长13924738000
钟秀和13660439449
救护药箱
大亚湾运行泰安液化气有限公司
惠州大亚湾西区樟埔蚧仔塘
宋易和15218057126
心电图机
氧气袋
清创缝合包
破拆工具
大亚湾石化区石化大道电厂路1号
卢勋13829914546
大亚湾霞涌石化大道中滨海十二路8号
李文技15899532119
大亚湾区农村公路应急抢险队
大亚湾霞涌义联旱塘村44号;大亚湾西区荷茶村委会对面西区道班
区交通运输和海洋经济局副局长13829921665
黄鸿志13824244349
防爆移动照明灯
警棍
特警
大亚湾区公安分局巡警大队特警中队
中兴中路中环路39号
区公安分局副局长13889927298
庄志祥13927349555
警戒带
警示灯
警示牌
救援装备
空间救援器
热成像仪
射线检测仪
事故侦查无人机
铁锹、铁镐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
森林消防
大亚湾森林消防中队
陈永恒18312260485
液压顶
董永强区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专员13502229070
液压气垫
移动单兵无线视频传输系统
音视频生命探测仪
有毒有害气体探测仪
雨衣雨靴
区分
分管领导
队伍人数
10kw发电机
澳头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兴盛二路8号
陈电利澳头街道办党工委委员
卜继杰13502228093
其中专职20人,兼职20人。
综合应急救援
15匹雅马哈发动机
250匹应急发电机
40匹雅马哈发动机
安全帽
对讲机
简易呼吸气囊
澳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应急救援
北澳大道53号
杨桂谦13719630193
救生艇(无动力)
发电机等三防应急救援物资
霞涌街道办应急队
霞光东路19号
陈庆辉霞涌街道办党工委委员
44
王小龙(专职)13414699901
刘汉平(兼职)15119047598
其中专职20人,兼职24人
无人机
西区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西区街道龙海二路16号
35
林保健15323066069
其中专职30人,兼职5人。
三防应急救援设备物资
物资
港口管委会
惠东县港口度假区新民房西区39号
李伟美
15018081929
8562612
8562622
县自然资源局
惠东县平山街道景民路2号
胡晓亮
18129710660
8822626
8613686
无
稔山镇人民政府
李兆金
15811991456
8338119
8380995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惠东县平山园岭东街41号
方振强
13502255168
8825700
县公安局
惠东县平山街道侨胜南路2号
梁银赳
13927356689
8398240
8558110
九龙峰管委会
惠东县九龙峰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胡伟
13924738080
8183818
县应急管理局
平山街道鞋城东路应急管理局
8818266
8811235
船架
单兵系统
宝口镇人民政府
赖智钦
18902621079
8285163
13680842247、13414510533
中国电信惠东分公司
惠东县人民路9号
张利军
13377528783
8821999
8813000
白盆珠镇人民政府
惠东县白盆珠镇人民政府
沈丙辉
13437784778
8286389
县供电局
惠东大道与环城南路交汇处惠东供电局调度大楼
刘军
13829984476
0752-8858862
8557626
52
发动机
大岭街道办
惠东县大岭街道惠东大道2070号
李远光
13556225597
8928119
8901214
县交通运输局
惠东县平山街道飞鹅路67号
李晓聪
13692766539
8811119
8837020
反光衣
市生态环境局惠东分局
华侨城文景路8号
古志伟
13927356199
-
8860012
警戒线、警示带
蔡志辉
15812573888
8306661
90
反光锥
应急灯
8858862
县发展和改革局
惠东县平山街道人民路78号
8803696
8923136
平海消防救援站
惠东县平海镇金海湾大道油麻园路段
黄俊坚
13802868078
8556119
电筒
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
惠东县平山街道园岭东街41号人社局大院
范海平
13622997376
8999733
8807299
135
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惠东县平山街道侨胜南路6号
蔡国祥
13502251211
8833862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新平大道307号
严海洲
13502266789
8817911
8519783
8838194
手动液压破拆工具
扩音示警设备
155
122
水鞋
铁铲
116
铁楸
县财政局
惠东县建设路88号
曾昭煌
13360856128
8823924
8822441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县城河南路148号
曾奕鹏
13829966644
8862163
锄头
8.82E+20
95
镐
斧头
砍刀
铜锣
141
温建伟
13751563377
8306611
天通卫星
海事卫星
县农业农村局
惠东县城新平大道625号(原县口岸办对面)
应急车辆
雨伞
199
雨鞋
298
165
雨衣
260
64
999
帐篷
0752-8398240
0752-8558110
144
草席
3075
蚊帐
652
夏服
514
睡袋
毛巾被
3356
毛毯
1190
棉被
115
折叠床
888
重型支撑套具
0752-8556119
队伍类型
队伍负责人
特警大队天鹰突击队
惠东县陈塘车管所旁特警大队
李汉强13809839355
梁银赳13927356689
惠东县民兵应急连
惠东县建设路281号
王伟15766839987
120
喊话器
武警惠东中队
惠东县武警中队
童恒18948259638
破拆工具包
惠东县消防救援大队平山站
惠东县平山街道环城南路旁
章晓光13829908668
李杨13502281660
惠东县消防救援大队吉隆站
惠东县吉隆镇埔仔村惠东县第二人民医院对面
刘扬13928316062
惠东县消防救援大队平海站站
惠东县平海镇油麻园加油站旁
黄俊坚13802868078
强光手电
抢险救援车
惠东县消防救援大队银滩站
惠东县稔山镇亚婆角十里银滩学校旁
安欢15899538025
铁锹
丰源气站应急救援队
惠东县河南路148号
周健豪13516690388
杨振靖15820735007
惠东县运行发展有限公司应急救援队
谢少勇13352606333
安泰燃气应急救援队
林华安15816391333
海滨气站应急救援队
谢垂敬15219847611
县住建局防台防汛应急工作组(由局领导,办公室、建工股、质安站人员组成,非专业
赵立(局长)13923602236
应急手电
探照灯
应急药
属性
所属单位
惠阳区森林消防大队
森林防火
依托企业
惠阳区自然资源局
肖灿辉13829906386
惠阳区交通运输局道路应急抢修二中队
工程施工
编制内
惠阳区交通运输局
田锦元13516689333
工具车
后勤抢险救援车
惠阳永湖镇应急救援分队
综合救援
合同制
永湖镇府
77
潘日粦13556222001
抢险救援小人货车
惠阳供水应急救援小组
供水设施
惠阳供水有限公司
苏飞13502211933
五十铃应急车辆
惠阳新圩镇供电所应急队
电力
编制内及依托企业
广电公司惠州惠阳供电局
张文彪13802867171
惠阳镇隆镇专职消防队
消防
惠阳区镇隆镇府
相锦航13928379676
对讲机等
惠阳永湖镇森林防火队
邓文庭13553415339
惠阳永湖镇防洪抢险队
水利三防
699
缓降器
惠阳区消防二中队
惠阳消防救援大队
51
杨飞18818678799
强光电筒
惠阳区教育系统突发安全生产救援队伍
行业领域综合救援
惠阳区教育局
刘奕繁13825465599
人体搜寻仪(st01)等
河源市矿山救护队
矿山
河源市应急管理局
周冬波18923688586
生命探测仪(DKL)
吸氧设备
惠阳医疗应急队伍
医疗应急
编制内合同制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63
魏文辉282613
呼吸机
惠阳区消防一中队
林坚松13509078811
惠阳消防三中队
廖超省15899520120
切割机
钢锯
惠阳区城管执法局综合应急救援中队
综合类
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李伟宏13502211913
钢筋速断器
机动链锯
动力钻
惠阳平潭镇供电抢修队
吴明敏13927348833
惠阳淡水街道办应急分队
淡水街道办事处
梁志明13829996129
惠阳传染病疫情处置应急队
传染病疫情
惠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黄文彪13802689182
应急器材若干
运兵车
物品名称
存放地点
个
109
区自然资源分局,澳头、霞涌、西区国土所
手电筒
65
件
103
把
双
96
救生衣
艘
雪糕筒
54
警戒绳带
米
铁锤
钢钎
根
57
绳
安全应急救援包
车用应急救援包
垃圾桶
张
扩音机
防滑手套
草帽
顶
蚊香液
大亚湾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现场处置方案(操作手册)
一、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流程图
二、突发性地质灾害处置程序
三、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
四、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及职责
五、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组成员联络表
六、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人员联络表
(一)先期处置
(二)分级响应
1、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接报的情况,判定核实所发生的灾害险情属于较大及以上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上报地质灾害情况,由省、市启动Ⅰ、Ⅱ或Ⅲ级响应。
(1)在区管委会的领导下迅速成立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迅速组织先期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3)地质灾害险情已经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应及时撤消原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会同各成员单位及时转入灾害后期处置工作。
2.根据接报的情况,判定核实所发生的灾情险情属于一般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上报灾情险情。
(1)在区管委会的领导下迅速成立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Ⅳ级响应。
(2)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
(3)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
(4)组织群众转移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6)依据突发性灾害情况,报请区管委会派出工作组协助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7)地质灾害险情已经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应及时撤消原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会同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及时转入灾害后期处置工作。
(三)组织指挥
在区管委会的领导下成立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将情况通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召集专家组对事件进行研判;设立处置现场指挥部,组织、协调、部署应急力量支援现场处置行动,必要时请求市政府支援。
(四)保障行动
区财政部门要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以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各街道抢险队要组织协调储备圆杉、棚竹、模板、钢筋、水泥等材料,以及协调区消防救援大队常备汽油锯、电冲击钻、应急灯、手电筒、雨衣、安全帽、安全水鞋等抢险装备以备使用。同时,要指定单位内的一定数量汽车,以保障人员及时到位和抢险物资的运输。
区自然资源分局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建立覆盖全区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信息网,并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同时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提高防灾自救能力。
(五)信息发布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执行。
(六)应急终止
当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处置完毕,经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宣布应急响应终止。
(七)后续工作
各成员单位及时上报总结报告,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进行全面总结上报。对工作表现突出和作出重大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三、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标准
级别
标准
特别重大地质灾害(Ⅰ级)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突发地质灾害。
(2)受突发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00万元以上的灾害险情。
(4)因突发地质灾害造成大江大河干流或支流被阻断,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特别重大影响。
重大地质灾害
(Ⅱ级)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突发地质灾害。
(2)受突发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可能造成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0000万元以下的灾害险情。
(4)因突发地质灾害造成大江大河支流被阻断,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较大地质灾害
(Ⅲ级)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突发地质灾害。
(2)受突发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人以上、100人以下,或可能造成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灾害险情。
(3)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线路、民航和航道短时中断,或较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突发地质灾害。
一般地质灾害
(Ⅳ级)
国家或广东省对地质灾害分级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职责
1.区应急管理局
2.区自然资源分局
负责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排查;指导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专业监测、预警预报、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等工作,组织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作;承担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技术支撑工作,负责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参与指导灾情政府及有关部门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协调做好防灾减灾救灾有关用地保障工作。
3.区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局
负责危及校舍和附属设施安全的地质灾害险情排查、监测和治理工作;灾害发生时做好在校学生的安全管理和组织疏散工作,妥善解决灾区学生的就学问题;负责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在校附近出现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时提供就近的躲避场所;负责调度卫生技术,协调医药部门,及时抢救受灾伤病员,做好灾区防疫工作,监督和防止灾区疫情、疾病的传播、蔓延;及时向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医疗救助和防疫情况;负责组织受灾的A级旅游景区受困人员的疏散工作,协助做好防灾救灾法规、政策的宣传。
4.区城乡建设和综合执法局
负责参与、协调监管范围内的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参与监管范围内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灾害的调查、治理、处置工作;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抢修因灾害损坏的区市政道路、桥梁、排水、路灯等公用设施,确保其安全和正常运转,抢修损坏的城市市政公用设施。
5.区经济发展和统计局
6.区财政国资金融局
安排全区的突发性专项经费,以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7.区社会事务管理局
组织开展水利设施沿线地质灾害的抢险、救助工作;负责有关农用救灾物资的及时组织、协调和调配;协助灾区及时做好农业救灾复产工作。及时向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通报灾情、灾民救助和安置情况等。负责气象信息的收集,转发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加强与市气象局沟通,协助提供重点地区未来降雨和天气情况,并及时向区管委会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
8.区交通运输和海洋经济局
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抢修因灾害损坏的所辖县道、乡道、农村公路、桥涵及其安全保障设施,保证道路畅通;在所辖县道、乡道、农村公路、桥涵危险路段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负责组织实施抢险重点物资和紧急客货运输,做好转移受灾群众、救灾物资的运送工作。协调铁路办做好所辖铁路、城际轨道交通沿线及其附属设施地质灾害的险情排查、监测和治理工作,消除安全隐患;保障铁路、城际轨道交通运输畅通,组织做好抢险救灾物资运输工作。
9.区公安分局
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派出所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参与抢险救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防止因地质灾害引发的群众性治安事件,做好进出灾区道路和灾区内交通疏导工作。
10.区消防救援大队
负责有人员被困的地质灾害事故现场的抢险救援工作。指挥区消防单位派出力量到现场抢救人员。
11.区生态环境分局
负责灾区突发环境事件的排查、监控与环境影响调查,防止发生环境污染次生灾害;负责地质灾害引发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环境监测工作,参与指导灾区管委会及有关部门编制灾后重建规划。
12.各街道办
落实属地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组织开展属地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巡查排查,成立属地应急指挥小组、抢险队,储备抢险物资,负责辖区内遭受地质灾害破坏的居民点搬迁工作。负责建立健全属地街道的群测群防体系,确定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负责日常及汛期的巡查、监测及报告工作,实行汛期值班制度,发现险情和灾情应立即报告区自然资源分局和区应急管理局,并先行组织抢险。
13.区供电局
负责组织灾区电力设施抢修,恢复电力供应;及时向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电力抢修和抢险情况,在紧急时期,给重要用户提供部分应急电源。
14.石化能源产业局
15.中铁(惠州)铁路有限公司
负责组织对所辖铁路及其附属设施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排查、监测和治理工作;组织对所辖铁路沿线路域范围内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被毁铁路设施的修复,保障铁路运输畅通;组织运力做好抢险救灾人员、受威胁群众以及救灾物资和设备运输工作。
16.区电信、移动、联通公司
参与指导、协调基础联通运营企业支持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通信保障工作。
17.广电网络惠州大亚湾分公司
负责播放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信息,及时准确播报灾情和挽险救灾工作,协助做好防灾救灾法规、政策宣传;负责网络宣传和根据政府政策进行疏散和引导工作;地质灾害时负责组建全区局域网络工作。
18.大亚湾地质队
参与指导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工作,为大亚湾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19.其他有关部门
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参与抢险救援。
姓名
联系方式
张定强
一级主任科员
13928300800
地质队负责人、岩土高级工程师
钟鸣远
岩土高级工程师
13829921224
郑永浩
水工环高级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
13809697009
黄茂华
水工环高级工程师
13631995968
洪培钿
大亚湾地质队测绘队
测绘高级工程师、注册测绘师
13433597703
刘华云
大亚湾地质队惠州分院
惠州分院负责人、岩土高级工程师
13809697282
1、霞涌街道办
人员名称
霞涌街道办
吴子豪
13829929517
霞涌村委会
戴宇航
13610402168
霞涌居委会
刘世杰
15018099111
义联村委会
廖文滔
15816338528
上角村委会
古远波
13428090909
曲楼
张海彦
13509082913
旱塘
古小洪
13829923866
圆岭岗
贺伟忠
13669553328
晓联村委会
张维和
13502225529
晓阳村
刘福辉
13622798883
径西村
温凯成
18507528523
霞新村委会
徐国龙
13437716977
2、西区街道办
村(居)委会
黄畅
刘新成
13829929327
塘尾村
朱奕贤
13539218388
上田村
朱龙威
18802659108
上杨村
罗小强
13829909973
新寮村
黄福星
13829900996
老畲村
蓝乃送
13829992419
新畲村
徐嘉辉
15976146010
樟浦村
严洪兵
15811920003
荷茶村
廖志勇
13825411988
塘布村
黄毓良
15018689698
横畲村
黄玄真
15989319676
3、澳头街道办
村委会
澳头街道办
谢培飞
13927379886
桥东社区
曾嘉维
13414718511
桥西社区
潘巧宏
13532111484
荃湾村
王宏达
15220745086
前进村
徐水林
15014969942
小桂村
罗文杰
13825469218
海滨社区
丘伟园
18928386882
飞帆村
陈子健
13413039766
沙田社区
潘家豪
13536280899
东升村
苏海强
13809699003
大涌村
李振锋
13809698922
三门村
吴伟良
13829926388
妈庙村
李燕南
13751554083
衙前村
胡雨良
13502228201
黄鱼涌村
罗东宏
18688337826
岩前村
朱立文
15815498783
南边灶村
宋育龙
13725095200
金门塘村
苏进辉
13502227725
兴港社区
莫兰英
13719662897
附件:
主办单位:惠州大亚湾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综合办公室
温馨提示:为达到最佳浏览效果,建议使用火狐、谷歌浏览器,或者IE9.0以上、360浏览器7.0(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