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糟心事无人倾诉,只需几元钱,就可以线上找“专属树洞”“聊天搭子”。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注意到,在部分交易平台和社交软件,存在一类有偿的情绪“树洞”业务。快节奏的生活、与日俱增的压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宣泄对象,从最初的情感电台到如今的线上“树洞”,情绪消费逐渐进入人们视野。
??“树洞”服务
??成年轻人赚钱新门路
??“我知道这个可能不赚多少钱,但我家庭情况不是特别好,就想赚一点是一点,通过这种方式看到不一样的人,还可能帮助到他们,也挺好。”“树洞”店主小鱼(昵称)告诉记者。还是高三学生的小鱼有一个当记者的梦,通过线上“树洞”,让他有一定收入的同时,也接触到各行各业不同的人。
??记者了解到,多数“树洞”商品的店主是学生或有正式工作的年轻人兼职,而他们从事“树洞”行业的原因也大不相同,有的想挣点零花钱,有的对心理咨询行业感兴趣,有的是心理学、社会学学生或社会工作者,想通过这种方式锻炼自己,还有的自己曾有心理问题,恢复后想帮助别人……这些来自不同地区、出于不同目的的人,通过网络汇集于各种平台,构成了情绪“树洞”的商家主体。
??帮忙表白、监督学习……
??服务内容五花八门
??千叶的顾客谈及的话题,多数是青年人关于学业的吐槽,也有关于感情和家庭的。“遇到过一位顾客,是在校学生,她要考研,但家里不同意,认为她为了考试不去上班,所以也没给她经济帮助,这也成为她考研的阻力之一,来自经济和情感上的压力让她很伤心。”千叶向记者描述,这位顾客是凌晨联系自己的,称其因焦虑已经失眠很久了,父母常拿亲戚家孩子的成绩与她对比。在千叶看来,这位顾客的状态有点糟糕,身边缺乏理解她的人,她所需要的除了物质层面的支持更多是精神上的鼓励。“当时我告诉她在不违背法律、道德的情况下要进行适当的反驳,并且告诉她,她很优秀。”
??在记者与几位“树洞”店主的交流中,几位店主多次向记者表达,要为客人保密不能多讲,但他们也向记者表露出无奈,在面对真正遇到苦难的人时,自己能做的仅仅是言语上的帮助与倾听。
??“遇到一些人间疾苦,我也会词穷,也会难过,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算是目前来说最大的困难了。”店主铁锤无奈地表示。
??不仅要倾听有质量
??还要守得住底线
??当问及做“树洞”会不会被负面情绪左右时,不少店主向记者表示,遇到有负面情绪的顾客,自己难免多少会受影响,但对方在现实中不能去宣泄,这就是“树洞”存在的意义,“树洞”就好比垃圾桶,承载的就是情绪垃圾。
??千叶谈到,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伞。她不知道自己的“树洞”一定要做成什么样子,只是希望能一直做好倾听者这个角色,让“树洞”可以为更多的人解决烦恼。
??在槿里心理首席咨询师、二级心理咨询师徐力看来,在个体情绪低落的情况下,向外界倾诉,或发出求助信息并获得外界支持性的反馈时,对个体的安全感有积极意义,即便这种支持对现实状况并没有实际的改善。当然,像“树洞”服务这类“野生职业”,不仅要倾听有质量,还要守得住底线。
??作为数字时代的产物,情绪“树洞”店铺在一定层面起到疏导心绪的作用,支付一定费用,买卖双方都获得了各自的价值。但在另一方面,缺乏监管、有偿“树洞”准入门槛低、非协议保证等现状,导致一些店铺出现服务敷衍、泄露隐私等问题。同时,部分人群对线上有偿“树洞”的动机与效果也产生了种种质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女性“树洞”店主常会遇到骚扰。对这种情况,除在链接中注明不聊色情内容、在沟通时发现色情端倪随时拉黑外,“树洞”店主们也仅能依靠平台规范进行举报、制约。
??“平台管理严,有情感分析就会被平台举报,说涉嫌色情,但我们本身是为了给他人提供情绪价值。”在另一方面,平台本身的机制,也让“树洞”店主们向记者连连吐槽,来自交易平台的敏感词触发机制与“树洞”本身的交易属性和交流内容之间的矛盾,成为“树洞”店主们的烦恼。
??泰和泰(济南)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嵘林律师认为,单纯的情感分析是一种正常的服务,和情感咨询以及早期网上叫早或者语音聊天服务差不多,但是如果聊天内容涉及色情信息或者具有明显暧昧内容,则涉及违法。管理规制上,张嵘林还谈到,部分情绪树洞也涉及个人隐私的不法获取问题,平台要加强信息审核,对用户举报线索认真核实核查,一旦发现低俗违法有害信息必须立即屏蔽,确保源头管控,而行政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