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条短信,竟然让山西小伙张某三天内被骗10万。究其根本,在于张某被诱导下载一款冒充某知名官方平台的App。
点了陌生链接,三天被骗10万
在手机上被骗10万需要几步?三步足以:加上陌生网友,通过网友给的链接下载App,听网友的话开始打钱。
短短三天内,山西小伙张某就这样被骗走了10万块。
随后晓莹就邀请张某进群,张某在群内抢到红包后,逐渐信任了该平台。这时,晓莹一步步引导,告诉张某想要赚取更多福利,就要通过给到的二维码下载一款App,刷单赚福利。
如何能够赚到钱呢?该App里发布了所谓“抢多少元做多少元的任务”的抢单任务,成功抢单可以拿到30%的利润回扣。
为了进一步引张某上钩,诈骗团伙继续给张某发“福利”,张某前期支付了总计7500元钱款做任务,同时赚了一笔大钱。
两天后,“大单”如约而至。
张某抢到了10000元的订单,并向对方打款,但随后的任务过程中却不再那么顺利。张某收到了App里的提示,做错任务,需要重新操作,否则就无法回款。这种局面下,张某只好咬咬牙,继续支付了三笔费用,分别是20000元、50000元和20000元。
对方坚称再交3000元才能取款。此时,张某才醒悟过来,自己被骗了。
后来,张某投诉到该App所冒名的知名公司,公司查证发现,张某是通过一个安全级别极低的渠道下载了该App。该App冒充某知名公司,借用该平台的影响力来欺骗用户,张某知道后悔不当初。
该平台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手机应用分发存在灰色地带,一个二维码或一个链接,可能就关联到涉赌、涉诈类App。用户如果警惕性不高,或者犯罪分子手段稍微高明,就有可能禁不住诱惑,下载安装,被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要命”链接为何层出不穷?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而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7%。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网民都在使用手机等移动端产品上网。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App的数量增长到百万级别。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国内App总量达到252万款,应用分发总量达21072亿次。
上述案例中,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极低。
从市场层面来说,用户下载了具有明确使用需求的常用App后,一般不会再频繁打开应用商店,随意下载一些App。为了触达到用户,一些App会带有“优惠”或“红包”等字眼,诱导用户从投放链接中下载。基于这种消费习惯和心理,这些分发渠道难免伸出“罪恶的手”,骗取用户隐私,甚至骗取用户钱财。
那么,怎样才能治理不良“链接”,杜绝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谁来做好用户手机安全的“守门人”?
2月,工信部通报13款第三方SDK违规行为及问题。3月17日,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的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又强调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来自于这些分散的分发渠道,侵害用户权益的App,正逐渐被监测和处理。
何延哲指出,官方手机应用商店及第三方应用商店就好比“商场”,刷刷短视频、逛逛网页就出现的这些App下载链接类似“路边摊”,在“商场”里兜售的产品质量肯定比“路边摊”要好一些,审核和管理都稍微严格一些。至于充斥在群内的下载链接,很有可能涉及“黄赌毒”,连“路边摊”都称不上。
想要整个手机应用分发市场乃至整个移动互联网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人来做好“守门人”。
袁博表示,对不懂技术的用户来说,手机自带的应用商店如华为应用商店、小米应用商店等为消费者构筑了第一道防线,相较于第三方下载链接来说,肯定更能保护用户,也更加值得信赖。毕竟作为出货量比较大的手机品牌,是需要保证自身品牌力的。
去年11月,“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这对手机应用商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手机应用商店定位成隐私保护的守门人。不少业内人士也认为,监管部门对应用分发市场的治理举措,会要求这些应用商店把红线守住,将应用商店的审核门槛提高,阻断违法违规的应用分发。
而从第三方渠道分发应用抽查中,近2万款不满足隐私合规要求。具体到App类别,这些渠道每天分发明确存在风险的应用近40万次。其中,无版号游戏更是高达100多万次。可见,这些分发渠道的安全合规问题依然严重。
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5个小时,较去年同期提升了2.3个小时。该数据充分说明,上网成为用户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事情。而相对纯净的网络生活更为用户所需要。
袁博指出,现在很多用户很难分清楚,这些不同渠道下载的App有何区别。不过目前很多人已转变观念,随着用户安全隐私意识的加强,加上手机品牌的背书,选择手机自带的应用商店来下载App,这样也会提高安全意识,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和各类隐私,防范诈骗,远离网络犯罪侵害。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