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7日,白茹云在家中展示诗词书籍。41岁的白茹云是河北省南和县郝桥镇侯西村一名普通农民,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被人熟知。她六年前不幸罹患淋巴癌,一个弟弟因患脑瘤瘫痪在床,另一个弟弟多年前失踪。面对人生中的各种不幸,她背诵诗词上万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坚强乐观笑对人生。图/新华社记者曹国厂摄
201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原创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火爆荧屏。据央视数据显示,该季全部10期累计收看人次数达11.63亿。网民将其称为“电视界的一股清流”,认为它唤醒了观众的诗心,重燃了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并非意外。节目点评嘉宾蒙曼认为,节目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是因为它打动了中国人的一颗“诗心”。在蒙曼看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有诗心的,《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将中国人的诗心又激发出来。
《中国诗词大会》的“收视与口碑齐飞”,不仅获得了国内主流媒体的高度肯定,也得到广大观众和网民的普遍赞誉。许多网民给出极高评价,认为它“激活了中国人民血液中流淌着的诗词基因”;也有网民辩证地认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无可厚非,但节目过多考验死记硬背,未能领悟古诗词之美。
比如,网友“淡定的奥卡姆如是说”称,《中国诗词大会》将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着的诗词基因激发出来,将会形成一种喷发。网友“阆中汤勇”认为,《中国诗词大会》促使国人“诗心”萌生,期待更多的古典诗词能走进课堂,让诗词大会成为校园中无处不在的诗词盛宴,让“诗心”催生“诗教”勃发。而网友“桔子柚子和栗子”则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目前虽只是死记硬背,但这是学诗的第一步,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因素影响,形成古诗词学习的氛围,从而使量变达到质变。
唤醒“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中国诗词大会》在获得好评的同时,也有不少媒体及网民对“填鸭式”记忆的是非对错、应试教育下如何兼容文化传承等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确实,古诗词等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应试思维等现实阻力,在升学压力下,学习古诗词是很不容易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则表示,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诗词教育不可或缺,应该成为考试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国民教育是基础,要在课堂之外,通过家庭、社区和其他实践活动等,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浓厚的诗词教育氛围,来提升青少年的诗词修养,以使其在古诗文的教育中,更深刻地感知生命与周遭事物的关联,而不是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修习当作功利目标。
全方位融入,扬中华传统文化
2017年1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有专家认为,《中国诗词大会》便是这项浩大工程的一次有益尝试,将长期默默植根于校园、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出来,也或将成为刺激全球华人学习并传承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肇始。
媒体融合传播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近年来,新媒体行业迅猛发展,强力分化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人群和收视率。《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借助新媒体渠道碎片化、事件化、社交化的传播方式,使更多样的节目信息在网络社群中扩散、延宕,让这些直抵人心的文化内容在大众化的综艺节目包装下获得更广泛的受众面和更强的受众黏性,放大了节目的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因此,现代语境下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除了优秀的节目制作,还需要发挥多媒体的传播优势。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打持久战。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存在重形式、轻内容和简单复古等问题。《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那些强记忆型选手,博闻强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和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和思想里,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灵魂以及精神骨髓。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才能有长久生命力,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官方助力促使“中华传统文化热”辐射海外。在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上,一位新加坡华裔选手的表现让观众叹服不已。这说明,中华文化的辐射已超越国家范畴,在整个东亚文化圈乃至所有华人地区,生生不息、传承不止。这也是近年来国家在复兴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辐射能力方面的成果展示。此外,随着《中国诗词大会》在国内外的热播,将会出现更多承载着中华文化传承使命的电视节目或社会活动,进而形成一种“文化症候”,以进一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受众面和影响力。(邹鸿强:谷尼舆情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