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拓展就业空间、提供就业服务,全力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对高校大学生来说,若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那么,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获取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呢?
通过志愿者工作迈出与社会联结的关键一步
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志愿者项目在贡献社会、帮助他人的同时,实现专业知识与业务实操的转化与联结,提升自己专业水平与问题解决能力,为毕业后迈入社会做好准备。
首先,志愿者项目平台广、可信度高,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志愿者的培训与管理一般由实施公益项目单位的全职人员统一运营,对志愿者进行专业、正规、系统地招募与培训,并在志愿者正式上岗前进行严格的考核与选拔,其严谨专业程度并不亚于就业招聘。志愿者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赛会服务、应急救援、城市运行、文化教育等;参与团体以非盈利机构为主,包括但不限于党政机关、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以及社会福利等事业单位。对于社会阅历与工作经验较少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志愿项目涉及专业范围广、平台起点高、可信度强、培训专业、运作规范,可以帮助我们在与社会联结的初期建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培养严谨规范的工作流程意识。
另一方面,由于志愿服务为公益性,部分项目对志愿者专业水平与直接经验不作严格要求,申请审核通过后,项目组织单位会通过统一培训,帮助志愿者达到上岗要求。同时,随着志愿者工作能力的增强,还可以选择在同一机构不同项目间轮岗,或在不同机构间参与类似的项目,积累特定的工作经验。比如,性格内向的小伙伴希望培养自己公开演讲的能力,可以优先选择各大博物馆、展馆的服务引导工作,随后参加场馆的科普讲解等服务项目。在服务参观者、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与演讲水平;医学院在校生,可以通过参加不同机构的应急救援志愿项目将自己的专业与实操相结合,提前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与面对患者时的同理心。
最后,通过志愿服务奉献社会,拓宽人际交往范围。有调查显示,60%的职位空缺通过内部推荐完成,这是因为用人单位为了避免招聘失败而更愿意录取熟人推荐的候选人;而65%的内推则来自于“弱关系”,即推荐人与被推荐人不处于相同的“信息圈”,且不具备直接的竞争关系。
寻找校外兼职机会,丰富社会实践路径
近年来,由于经营环境受新冠疫情影响波动性增大,企业面临着高度不确定的市场变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增加兼职工作岗位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同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组织弹性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改变了企业生产对特定工作地点的依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线上兼职的发展。
当然,作为兼职或实习的工作方式存在劳动权益保护不充分的情况,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因此在选择校外兼职时,应将工作安全作为考虑的首要因素,而不应将收入高低作为选择判断兼职工作的主要依据。
利用互联网传播,塑造个人品牌形象
当前,人力资本市场结构模型不再是单一的雇佣,而是雇佣、合作与自由型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大学生们要顺势而为,在校期间通过多渠道积累工作经验,尽早储备职场信息与技能,为毕业求职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