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运营在不同社区和论坛的公众号,扩大团队的影响力;
4.内部学习系统(新人培训)ku-learn的运营(中途一度取消,我也没有参与就不展开了);
有些同学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叫做"运营"小组?事实上财宝很重视运营,一直强调我们做工具和平台,不能远离群众和业务,如果工具和平台没人用,那就是运营没有做好。同样地,如果想要真正地提升影响力,也需要做好影响力的运营。
PS:本文不会从运营专业的角度去阐述运营的方法论和实践,而旨在于回顾小组在这一年半以来做的好与不好的点,希望能在给读者在团队建设或者项目驱动上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我一直在思考2个问题:
1.小组为什么能做成?我以前也参加过类似的小组,但是后面不了了之。
2.小组的价值在哪里我一直调侃小组只是内容的搬运工,不是内容的生产者。那么小组到底为团队影响力的提升做了哪些事情,继而发挥了作用?
我首先尝试着回答第一个问题,我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小组能做成的前提。
我理解的"天时"是整个效能团队人力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并且团队在测试领域内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沉淀。如果整个团队都还在为业务测试阶段疲于奔命的时候,我想在提升影响力方面也是有心无力。
"地利"其实就是平台的能力,不管是财宝对这方面的重视和大力支持还是团队内有着热爱技术喜欢钻研的测试小伙伴(体现在人才招聘和培养),让我们在做这个小组时做好了铺垫。
"人和"是小组内有真正对影响力运营感兴趣的小伙伴,大部分做技术的小伙伴可能对运营领域琐碎并且无法体现技术含量的工作内容都不太感冒,如果勉为其难可能效果都不会太好。
1.对于整个效能团队,我们建立了积分体系和半年影响力数据报告。积分体系,明确了各种场景下根据影响力提升的积分规则,并定期从业务线和个人两个维度展示排名。而数据报告主要提供了分析高积分的加分方式和涨积分的建议。
其实我们深知借助小组几个人的力量去做推广效果是有限的,要想产生裂变最好是能发动整个效能团队的资源去做推广。我们在两个方面做了一些实践:
(1)在积分体系设计的时候,会在个人积分上加上阅读量或者是点赞量这个权重;
平台化是数据驱动等运营策略和手段的延伸。有了运营工具和平台等基础设施,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方式支撑运营体系,节省了不少的运营成本,有利于运营小组持久运作。
内容审核和反馈一直是我最重视的工作内容。在"内容为王"的多媒体时代,只有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内容才可能保持公众号的活跃度,才有对外宣传的资本和底气。
小组在审核的时候也不会要求强制100%满足,会视情况而定。
为了解决这两个痛点,我们做了如下的尝试:
曾经向公司内部资深的运营同事请教过如何去做好运营,根据传授的经验如下:
1.总体上来说,还是需要先做好内容沉淀,然后通过不同的手段做线上引流;
2.内容可以不局限于文字,还可以是视频或沙龙活动等其他方式(除了文字的内容,其他都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做沉淀)
由于非运营出身,领悟的未必完全正确,以上仅供参考。
说说运作运营小组以来的一些其他零散的感受吧:
1.虚拟小组的其实是可以将组织的利益尽量最大化的一种生产关系,可以提高团队的生产力。就比如填满一只瓶子,除了塞满一堆石头,还可以装一些沙子。虚拟小组虽好,但过犹不及,团队不能建立过多的虚拟小组,应该重点攻克当前团队痛点,否则可能会分散业务测试资源。
2.细节决定成败,激情难能可贵。要想做好运营,对细节的重视能给读者和观众更多良好的体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更重要的却是做好运营的激情,大家本身不是运营行业出身,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只要有做好运营的热情,会尝试不断地优化细节和用户体验,弥补经验的不足。
3.要想做好一件事情,资源整合非常重要。学会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向财宝及各业务线测试经理寻求财力、物力以及威望方面的支持,事情往往事半功倍。
最后,对整个影响力运营的体系做个非专业的总结:
1.得益于整个酷家乐质量效能团队的强力支持和Ku-learn等平台支撑,为对外输出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高效的运营手段;
2.影响力小组通过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整个团队的内容进行推广。通过不同的渠道和形式组合,吸引线上线下流量,不断地提高酷家乐质量效能团队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