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是因为:1996年10月我考取ISO9000-1994版QMS审核员后,因原单位工作忙,一直
我每次去参加审核都不敢明说,都是以身体不好,请病假的名义外出。回到单位也不敢
吱声。说不得,我考审核员也是完全自费,瞒倒单位请假去的。
就这样,拖了近3年,我的经历也还没有挣够。直到1999年10月,离实习审核员证书
到期还只有不到2个月,才着急起来。好在原来在岗位上和省质捡、省技术监督局的一些朋友关系尚好,他们也正好在3个认证机构就职或当领导。求他们帮帮忙,突击安排了几次(当时审核员可以多机构从业)。这经历也就够了!申报材料递上去,不到2个月就批下来罗。
因我所学专业是IT业,搞通讯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比较熟悉。恰逢现代经济与计算
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需求,派上了用场。审核任务相对比较实习期多了。但当时认证事业尚处于初期,人们对ISO9000还感觉神秘,认证单位还少。审核任务也不是很多。
那时候,整个四川省的审核员不到200人,高级审核员全川才60来个,非常珍贵。
要拿到高级审核员资格是非常困难的。要通过多次审核,机构考察认为你已具有能力,通过组长培训,4-5次实习组长经历,5次完整体系的正式审核组长,经见证审核员见证合格后才能向CCAA申报。
那时的见证审核员更是少之又少。全省就那么几个。要机构安排被见证也是非常困难的。好在,那时的人还没有现在这样现实,良心,正义,责任和道义还在。没有出现目前有的同行反映要给见证审核员多少银子的情况。
我凭借我在审核中的突出表现,专业带头人的专业经历和能力,多篇审核作业指导书和审核论文,让机构认同了我的能力,除应付的每次200元见证费外,我是没多花一分钱。
2002年我取得了高级审核员资格。
?那时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只有30多个,认证机构都比较规范。不规范的,国家检查发现后就暂停认证资格,停止认证资格,处罚力度很大。我参加认证审核后就知道,四川有一个“巴x”,国外机构有一个“摩x”,甚至“中国质量xx(非CQC))”被处罚。机构比较循规蹈矩。
?当时全国的高级审核员才只有360多个。
?当时的审核员因为稀缺而受人尊重;
?当时的认证是一种非常神秘的而高不可攀的活动;
?当时认证的费用高得惊人(我记得南充邮电局通过ISO9001-1984认证,在四川省邮电系统全系统的支持下,准备了近1年,最后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质量管理二级企业;成都电动工具厂通过ISO9001-1994版认证,全厂动员,据说化了近20万;成都红旗柴油机厂通过ISO9001-1994准备了一年,化了24万元)。
?当时的获证企业,证书含金量高,企业也感到无上荣光!很多人还不知道、不清楚ISO9000是“神马”?稍有所知的,听说一个企业能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一定是管理水平,效益上等级的响当当的企业。可能成为择业的首选!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审核员,能感觉到国家、人民、机构、排出机构对您的希望和信任,从心底深处有一种责任感、自豪感!每一次审核都觉得是在为国家,为民族做一件神圣,有益的事业!
那时个人的劳务所得比现在只高不过100元(现在物价指数上涨到达5%以上,劳务报酬还在下降)。其他因国家对审核员要求高,机构纪律严,被认证单位也还未社会化,其他的小费基本没有。给您,您也不敢要!虽然如此,但审核员个个尽心尽力,严格按审核准则实施现场的公平,公正审核。绝不“拉稀摆带”!
这样的感觉良好的认证审核一直延续到2000年。
机构数量爆发性增长,市场就那么大。有规模的,好的企业,早在80年代末期到2000年前因管理者意识超前,管理者推动ISO9000认证,已先后获得证书并按标准要求良性运作。
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新增的被认证企业,可分为这几种情况:
1)市场推动。由于市场竞争,或行业入门要求,不得不认证;包括参与产品配套的大型企业要求必须认证,以保证主产品质量。不认证就不能入围;
2)企业发展需求,期望这块牌子做到做强;
3)新兴行业。如IT业、服务业、金融业、政务管理;
4)小型企业。或赶时髦,或认为人家都有我也要有!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ISO9000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所认识,对中国整体产业的质量保证有害无益。但是,“天不从人愿”。林子大了,啥子鸟都有了!机构多了,市场小罗,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也就出现了。这种竞争不是在服务质量上的竞争,而是回到了最原始的价格上的竞争。
中国人做买卖有个与国外很不一样的习惯。
以产品集市命名街道。成都市就有很多街是以市场经营的产品而命名的。如:牛市口、骡马市、肥猪市、盐市口、纱帽街、草市街、锣锅巷、酱园公所、银丝街、金丝街、染房街、石灰街、皮房街等等,不一而足。这叫市井文化,市井经济吧!您卖啥,我也买啥。大家挤到一起才有生意。现代的电脑一条街、汽配一条街、鞋城也是这种经济的演绎。
国外的市场很少这样。90年代初和90年代末我先后去欧洲、美国几个西方国家均未见过这种打堆做买卖的情况。
国人还有一个习惯,比较喜欢趋之欲就:哪个行业生意好,有赚头,大家就一窝蜂上。
这ISO9000认证也是这样。不管自己是否有能力,能不能干。几个人凑在一起,吆喝一下,拉起旗帜就可以做买卖。好在国家认可委还有一些无法逾越的门槛。
比如说经营场地面积,资金大小、高级审核员人数、健全的管理体系、每年还得内审、管理评审,接受认监委、认可委的年度监督和地方技术监督部门的飞行检查。不管这些检查是否真正过硬,到位,严格,机构还是不好过!不然,不知道还会“雨后春笋”般冒出多少认证机构来。
也不知从啥时候起,这认证的费用陡然降低了。据我所知,少至万把元RMB可以通过咨询并认证。甚至更低。恶性竞争到了不一复加得地步。
一个很小的单位,一份合同可能有10多家认证、咨询机构去争。你去谈合同,报价1万2,马上有人翘盘子,报价9000,8000,7000。更多的认证机构报作初审不赚钱也要抢单的心态,更多的是看到监督审核和长期的利益。
最后以最低价7000元谈下来的认证机构,可能交给哪些个人或咨询机构就2000—3000元(最低有只给个人咨询1000元的),自己留个4000-5000元,又去压审核员的审核人日、审核劳务费。这个食物链是一个恶性竞争残酷的食物链!
也难怪哪些咨询师,平均也就是1000-3000元一个企业,当收入和付出不成比例的时候,有多少人还会去学“雷锋”?咨询不到位,咨询质量低下,最后把风险转到认证机构头上,最终转到审核员头上!也就不奇怪罗!
我服务的哪个机构就有个转移这种风险的高招。可谓“一箭三雕”。
他出了一个文件,要求组长负责收取被审核单位的认证费用,如收不回来,组长补贴费、审核劳务费、出差费(如有)都不能报销。如组长自己先向同组审核员发放了劳务费,自行负责。机构仍不予报销。
咨询机构或咨询师知道机构有这个规定,就是无忌惮了。不管咨询得怎样。反正恨死了你,总会为我搞定通过的,否则您的审核也会白做!!审核员为了自身利益,有很多时候就只好就范。对哪些根本就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企业,采取现场指导、帮助弄虚造假、蒙混过关等手法(美名其为“增值审核”)让其过关,最后拿到证书。
这“一箭三雕”就是:
1)给企业放行,让其得到了证书;
2)给咨询机构圆场,让其得到了利润;
3)给机构赚钱且得倒后续认证赚钱的机会。
但风险确留给了审核员和审核组长。
国家管理机构查到审核问题,机构总是要组长、专业审核员负责,降工资,追击组长和审核员责任,取消组长资格,严重的吊销职业资格。机构自己稍事检讨下就可以推得“一干二净”。
遇到这种审核,特别在“现在而今眼目下”的认证审核,审核员,尤其是审核组长遇到N次这种状况不足为怪,多半就像落到“陷阱”中一样!
审核组长,审核员只有心痛、难受;有良心的、正直的审核员会一直处于高度自责,高度痛苦的状态。每实施一次审核就背一次包袱!不能自我,不能自拔!但碍于多种原因又无可奈何!。。。。。。。。
我在审核生涯中遇到过两个典型案例,让我至今不能忘怀,并深恶痛绝!
1)、2007年9月,我接受了一个叫做“成都市数字城市信息公司”的初次认证的审核任务。它是做城市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安装和服务的企业。是由两夫妻合办的一个企业。这个企业的咨询是成都一家与我就业的机构关系超好的咨询机构派员咨询的。我提前将《审核计划》,《文审意见》发给了企业(后来才晓得实际上是发给了咨询师),他们接受了我的安排。同意在9月的某个周一到周三审核。约定周一上午8:30召开首次会议。应企业要求,改为9点。但让联络人员一定在8:40前到达。因需培养实习生的原故,还带了一个实习审核员。
哪天早上,天下着下雨,我和实习生还是准时于8:30到了这个企业的楼下。这一等就等到9:30,哪位联络人才姗姗打来。我生气地问她知不知道今天要审核。她轻描淡写的说“堵车”罗。我强忍着生气,上了他们办公活动场地6楼上,一个人也未到来。
我问咋回事,您们总经理和管代啥事能来?“不得而知”。
我不得不向他解释一通,ISO9000的认证程序和方法。我们不是“代理”,我们是“现场评估机构”!
咨询机构和咨询师得倒了他的咨询费,认证机构得到了认证费,企业得倒了证书。也不知这位审核员是如何审核?如何沟通的?
我不愿担的风险,另外的审核员敢担!我得倒的却使一直到现在也不能释怀的案例。
2)2009年12月,我被派赴德阳恒日灯具厂审核。这个企业只有不到10个人。老板是当地政府机关分管电力管理的一个下野国家干部,家族式企业。要求证书覆盖灯具制造和销售。
由我就业的认证机构签的认证合同,总额9000元(含咨询费)。老板开初来机构与老板谈得来天花乱坠。说需要这张认证证书有多急。我庚即作了安排。与承担这家公司咨询任务的我在《认证事业还能撑多久》一文中谈到的哪位“范先生”沟通。说是可以在12月份提交审核。机构为了规避风险,让这家企业先交认证预付款1000元。其他的答应认证通过后一起结清。
同仁们可以想象:一个不足10人的小型企业。ISO9000运行能好到哪去?
12月初,一阶段审核我带了两名审核员(一名18类专业审核员,另一名实习生,由我指导。我占19类专业)。进入现场后发现,这个企业活动面积不足100平米,生产场地狭窄、布局凌乱、设备配置不完整,测量设备不适宜,没送检。说是生产灯具,实际上只是生产“灯杆”。企业印刷的宣传资料中的灯具品种很多。但一了解。均不是自己做的。是外购经销。如要搞灯具认证,必须通过CCC认证。它就更是差之天远!基本条件都不具备,如何能认证审核?
与该企业老板和咨询师沟通后,同意缩小认证范围。要求按一阶段审核开出的3个不合格(其中有1个严重不符合)报告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整改合格后再做2阶段审核。
实际上,一直到2010年1月份才达到基本条件。通过二阶段审核勉强通过,又发出4个不合格报告要求一个月内完成整改合格后再发证书。
可是,这一来,这个企业不理您了。他的外部招标已经过了。后来据说他用了另外一家德阳本地公司已经获得的ISO9000认证证书,克隆成他们的证书去投标,并且已经得倒。您这个证书不要也罢。这不,一直到2011年12月,直到现在,他也没有提交整改不合格的报告。这个审核资料我也就一直交不出去。我先后自己开车往返4次去企业的费用自己担了,同组参加审核的审核员的劳务费我发了,咨询师的咨询费得倒了,认证机构收了1000元订金,一份不愧。去向机构的总经理反反映这件事如何处理,他一句话:你应该去把费用收回来!也不正面回答你。把责任丢给你,让你自己去处理。到头来,我这个审核组长落进了陷阱,成了不能自救的傻蛋。
2003年9月3日,国家认监委已经意识到认证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的势头又碍于认证事业的正常发展,发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国認証認可条例》对认证机构加强了监管和处罚力度。2006年10月30日,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又发布了《认证机构公平竞争规范—管理体系认证价格暂行规定》,规定了管理体系认证最低价格。
这原本都是一件好事。对杜绝恶性价格竞争有点制约力。后来,管理机构还处罚了六家利用价格杠杆恶性竞争的认证机构。
但“魔高一尺,盗高一仗”。“你有国法,我有对策”。
不少认证机构变个花样还是在搞恶性竞争。如为了欺骗管理部门,认证上按规定写出不违规的价格。如初审不少于12000元,复评不少于8000元。私下又有补充合同约定实际缴纳多少钱。为了市场,机构也莫奈何。您不干,有机构要枪到干。市场总要维持,总不能丢完?!
于是,这个规定形同虚设的规定,并没有起到抑制价格竞争作用,反而令价格竞争愈演愈烈!国家管理机关应该是明知道认证机构的这些做法,但任其自流,未见更有效的措施,改革这种认证!原因不得而知。
结果是,在中国的各种认证市场中,ISO9000认证已经演绎为最不规范,最为混乱,最无价值,最无含金量、最无实际意义、只要申请就能通过的“认证”。这种证书不知道如何在欧美国家得倒双边认可?
中国的ISO认证进入了一个怪圈。这个怪圈可堪称市场“百慕大”,是漩涡,是激流,更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