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钱袋子”除了呵护个人信用记录以外,还需要主动防范金融诈骗风险,识别并避开“伪退保退费”、“套路贷”等骗局。
2020年受疫情影响,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相继发声,呼吁金融机构在非常时期为用户提供延期还款或者息费减免等帮助。但这些政策却被部分“老赖”钻了空子,打着“代理退保”旗号怂恿消费者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从而借机骗取消费者高额费用。
除此之外,近年来“套路贷”骗局也是层出不从,如诈骗团伙在传统套路贷基础上修修改改,花样百出,包装成“校园贷”、“汽车贷或者”手抄贷“的形式推出,不少借贷者在无需抵押、轻松放款或利率极低等“诱惑”条件下一步步走进贷款陷阱,付出了惨重代价。
守护钱袋子无小事,新浪法问邀请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子龙律师,围绕金融消费中常见问题例如个人征信,套路贷、电信诈骗以及非法集资等话题进行五问五答。
新浪法问:哪些借贷行为会纳入征信系统,贷款逾期会对个人的征信产生哪些影响?
李子龙律师:
【行为】1、信用卡连续三次(或两年内累计六次)逾期还款。2、房贷、车贷月供累计2至3个月逾期或不还款。3、“睡眠信用卡”激活后不使用也会产生年费,若不缴纳就会产生负面的信用记录。4、助学贷款拖欠不还款。为第三方提供担保时,第三方没有按时偿还贷款。5、信用卡透支、套现等行为。
【影响】《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在不良信息保存期限内,信息主体可以对不良信息作出说明,征信机构应当予以记载。”不良记录会在归还结清贷款之日起5年内保存,而征信不良的记录在5年内会影响个人向银行处申请贷款。
新浪法问:谨防退保退费风险;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发生纠纷时,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
(1)与金融机构协商解决;
(2)可以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
(3)向该金融机构的上级管理部门投诉;
(4)根据协议选择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
3、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防范个人重要信息泄露?
(1)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机票等含有个人信息的票据,切忌随意丢弃;
(2)在网络上申请账号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的隐藏和保密,如非必要不要对外提供;
(3)身份证复印件对外使用时要备注好用途;
(5)在公共场所不要随意加入无线网络,谨防信息泄露;
(7)在网上购物时要警惕,不要提供过多的个人信息,选择知名度高的第三方平台;
新浪法问:我们应该如何识别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套路,防止资金损失?
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套路主要体现在冒充购物客服、冒充公检法人员、冒充领导熟人、冒充军警购物、网络刷单、网络贷款、虚假购物消费、色诱赌博投资、信用卡代办提额、购买游戏装备等多个方面,要注意以下内容:
(1)公、检、法不会也不会要求当事人转账,遇到此类情况直接挂断或求助110;
(2)正规贷款公司决不会在贷款发放前以各种名义要求先支付所谓的“保证金”或“利息”,对网贷公司要认真核实,不要轻信“无需抵押”等诱人的贷款信息。同时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要给陌生账户转账汇款及告知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4)切忌贪图小便宜,存在侥幸心理。
(6)购物要选择正规网站、平台,用知名度高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切勿直接转账。
新浪法问:作为普通金融消费者,应该如何识别并远离非法集资?
(3)增强理性投资意识。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不规范的经济活动更是蕴藏着巨大风险。—定要增强理性投资意识,依法保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