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2024年(第六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新鲜出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范峰滔等49位青年科学家获此殊荣,他们将在未来5年获得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可自由支配使用的300万元奖金。
自2018年设立以来,“科学探索奖”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资助并由科学家主导的这一奖项,旨在支持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45岁以下(女性可放宽至48岁)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鼓励他们全身心投入科学的最前沿领域。每位获奖者将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用于未来五年的研究工作。至今,已有248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获此殊荣。
其中医学科学领域5位青年科学家获奖,分别是曹云龙(北京大学)、高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伊成器(北京大学)、朱永群(浙江大学)。
专家简介
曹云龙(北京大学)
曹云龙,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北京大学研究员、助理教授。2019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师从谢晓亮院士(全球知名生物、物理化学家),他还有个标签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的儿子,曹雪涛当过南开大学校长,还是卫健委副主任。
2022年12月19日,北京大学曹云龙、谢晓亮团队等在Nature发表了题为:ImprintedSARS-CoV-2humoralimmunityinducesconvergentOmicronRBDevolution的研究论文【5】。
该研究系统地探究了新冠病毒受体结合域(RBD)“趋同演化”的机制,并前瞻性地对病毒未来突变演化方向进行了预测,为广谱疫苗和抗体药物的设计与研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与数据支持。
王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助理、内科主任、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PI、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羊城好医生”、“人民好医生”
长期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主要致力于消化道肿瘤的临床诊治和转化研究,针对消化道肿瘤治疗疗效欠佳和疗效预测模型欠缺等难题,从分子标志物、发病和耐药机制以及临床研究等入手,在消化道肿瘤的精准靶向和精准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2024年3月4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徐瑞华团队在NatureMedicine期刊发表了题为:Combinedanti-PD-1,HDACinhibitorandanti-VEGFforMSS/pMMRcolorectalcancer:arandomizedphase2trial的研究论文【7】。
在这项2期临床试验中,研究团队探索了PD-1单克隆抗体信迪利单抗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西达本胺,在有或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的情况下,在不可切除的化疗耐药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微卫星稳定/错配修复完整(MSS/pMMR)结直肠癌患者中的潜在疗效。结果显示,与双药组(信迪利单抗+西达本胺)相比,三药组(信迪利单抗+西达本胺+贝伐珠单抗)表现出显著改善的结果,在第18周时的无进展生存率更高(64.0%vs21.7%),总缓解率更高(44.0%vs13.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更长(7.3个月vs1.5个月)。
对患者的RNA测序数据分析表明,三药联合治疗增强了CD8+T细胞浸润,导致更具免疫活性的肿瘤微环境。这项研究研究表明,PD-1单抗、HDACi和VEGF单抗的组合可能是MSS/pMMR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案。
高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肝脏外科副主任
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办公室主任
曾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计划、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担任多个专业协会学会的主委、理事长、副主委及副组长,以及CancerDiscov、LiverInt、JGenetGenomics等杂志编委。聚焦“肿瘤免疫和个体化诊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作者在Science、Cell、CancerCell、CancerDiscov、CellRes、JClinOncol等杂志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主持科研项目30多项,包括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国自然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自然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临床攻关重大项目等。
2024年3月5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樊嘉团队等在Cell期刊发表了题为:Neutrophilprofilingilluminatesanti-tumorantigen-presentingpotency的研究论文【6】。
伊成器(北京大学)
伊成器教授通过化学生物学等手段,发展了核酸修饰的标记与检测新技术,并研究了其生物学功能,为表观转录组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在《自然》子刊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并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万人计划”等。
2024年3月6日,北京大学伊成器课题组在NatureBiotechnology期刊发表了题为:Near-cognatetRNAsincreasetheefficiencyandprecisionofpseudouridine-mediatedreadthroughofprematureterminationcodons研究论文【8】。
该研究发现,通过过表达近同源tRNA(near-cognatetRNA),能够影响假尿苷(Ψ)化PTC的翻译过程,显著提高RESTART系统的通读效率及无义突变的修复精准性,提升了RESTART系统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潜力,避免了脱靶修饰导致的遗传信息改变,为新型RNA碱基编辑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策略与方向。
朱永群(浙江大学)
2024年5月22日,浙江大学朱永群团队等在Nature期刊发表了题为:LegionellaeffectorLnaBisaphosphoryl-AMPylasethatimpairsphosphosignalling的研究论文【9】。
该研究发现了一类广泛存在于病原菌中新型的LnaB家族磷酰基单磷酸腺苷酸化酶效应蛋白,揭示了全新的磷酰基腺苷酸化修饰和调节磷酸化信号转导的方式,突破了磷酸化是终端化的、在细胞内不可被进一步共价修饰的传统概念。该研究还阐释了病原菌通过同一效应蛋白既保护宿主经典泛素通路,又抑制宿主免疫防御反应,以达到与宿主细胞短期共存的目的,实现了“绵里藏针”的致病策略。
科学探索奖2024年获奖名单
北京易临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提供临床试验解决方案与特医食品的专业机构。公司不仅拥有强大的科研背景和技术实力,还致力于通过互联网+临床试验的核心战略,推动临床试验的高效开展。北京易临医药的核心团队成员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校,并在多个顶级CRO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公司概况
COMPANYPROFILE
一、深耕细作,积累丰富经验
自成立以来,易临医药便专注于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与临床试验服务,致力于为全球医药企业、科研机构及医疗机构提供从方案设计、伦理审批、受试者招募、数据收集与管理到最终报告撰写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多年来的深耕细作,让易临医药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临床试验经验和成功案例,不仅在国内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口碑,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二、技术创新,驱动行业发展
技术创新是易临医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公司拥有一支由资深医学专家、临床研究专家及数据分析专家组成的精英团队,他们紧跟国际前沿科技动态,不断探索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于临床试验中。特别是在医疗器械产品的精准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提升方面,易临医药通过优化试验设计、引入先进检测技术等手段,有效提高了临床试验的效率和成功率,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公司已在成熟使用的E-Trial系统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临床试验管理平台,以标准化、可视化的技术来精细化管理项目的质量、进度和人员,全面提升项目的执行效率和质量保证。利用先进的数据管理平台和统计工具,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利用先进的数据管理平台和统计工具,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合规运营,确保数据质量
展望未来,北京易临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将继续秉承“创新、专业、高效、合规”的企业精神,深耕医疗器械及临床试验领域,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为全球医药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易临医药必将成为全球医疗科技领域一颗璀璨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