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乎每座大城市都有一条中山路,几乎每一条中山路都在老城区。它或许是这个城市商业最繁华的大街,或许是一条充满特色的网红打卡地,或许是交通最繁忙的所在,或许在世事变迁中,已退隐成一条相对幽静的小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中山路187条,这在全世界都是一个独特的现象。顾名思义,中山路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中山路的出现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比如南京、广州和上海;第二次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左右,很多城市将原有的道路重新改名为中山路。全国最早的中山路出现在南京,是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而修建的。
沈阳的这条中山路,西起沈阳站,穿过中山广场,东止于奉天街。和南京街这样的通衢大道,或太原街这样的繁华商业街相比,中山路兼有二者的共同特征,因为这条路上有大量的商铺,它们和住宅区相邻,拥有了更多的人间烟火气。
这条路,固守着百年前的方向,像一条从彼岸到此岸的时光隧道。这条路上,有我最常去的几个地方,沈阳站、东沈合社、中山广场、沈阳市第二十中学。
绵延三公里的建筑博物馆
沈阳市和平区中山路大约建于1906年至1915年间,最初的名字叫昭德街,是以沈阳站为中心放射状路中的一条斜路,当时称大斜街。它西起站前广场,向东通过中央广场(今中山广场),与旧时沈阳商埠地南北主要干道三经街相接。1946年国民党统治时期,改名为中山路。1966年,中山路改为红旗大街。1981年5月,恢复中山路原名。
沈阳中山路两侧的建筑风格,和天津的五大道、厦门的中山路一样,既是一条交通要道,也是一个体现欧洲建筑风格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同时,沈阳中山路也是一条见证历史的老街路。2013年6月17日,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其中41处历史建筑中,中山路两侧的建筑就占21处。
1905年,日本殖民者从沙皇俄国手中接收了南满铁路及“铁路用地”后,就准备将这块位于奉天省城西郊的“铁路用地”,建设成为他们的海外殖民地。1906年8月1日,他们将“铁路用地”改为“满铁附属地”后,开始规划“附属地”内街路格局。在距离沙俄留下的盛京火车站南2公里处,划定了“奉天驿”建设点。然后以这个点为中心点向东方向折射出三条大街,其中向东北方向延伸建了一条简单的土路,直通“附属地”的东界,称之为“大斜街”,在东西方向的“大斜街”上,南北方向交叉着大小14条宽窄不一的街路,构成了“附属地”间的网格化纵横街路。这个“大斜街”,就是中山路。
在“大斜街”的两侧,日本殖民者鼓励日本商人来此投资建设。第一个响应号召的是日本商人中村政市,他于1906年在“大斜街”靠近铁路大街的路南建筑了一座地上五层,地下一层的大楼,取名为“七福屋”百货店。
从1910年以后,围绕“中央广场”四周掀起了建设的狂热。特别值得说一句的是,昭德大街与铁路大街交会处的路北,1910年由中国商人祖宪庭建设了“奉天悦来盛栈”,于1913年2月1日建成开业,是当时奉天驿站前唯一的中国旅馆。1919年,因电源短路引发火灾,这座中式客栈被烧毁。1921年,重新修建的悦来客栈,改成了与其周围建筑相适应的欧式风格。
1919年1月1日,日本为了强化殖民统治,擅自将“附属地”内的街路门牌、广场公园的名称都改成日本名称。街名改了,围绕新街路的建设更加迅速了。1925年白俄罗斯商人建的秋林洋行、1932年由印度人建的大隆洋行,还有仁大洋行、大草洋行、大陆堂、大和洋行、弘利洋行、熊野商会、满蒙商会、沈阳馆等等大小20多家,使这段街路成为与当时著名的“春日町”齐名的商业街。
1927年出版的《奉天省城街市全图》的标注上可以清楚看到在这条街的两侧,多是日本商人建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是二层欧式风格。像路的北侧有田村商会、松井公馆、三和自行车店、日本棉花、秋林、天德信、佐滕齿科、国际电公司、福森极洋行、盛京时报社、怡太号、大仓组出张所等。路的南侧有福华洋行、日本电通、石川商店、荣尾旅馆、松尾洋行、裕阜矿局、四先公司材料厂等等。
沈阳解放后,经过近70年的维修改造和建设,现在西起胜利北街,东至小西路的中山路,全长3450米,街路宽度为28米,是一条四通八达的畅通路,它与胜利大街、太原街、南京街、和平大街、北三经街、青年大街等南北方向道路相交,成为沈阳市区内东西主干道。
欧风街上的个人记忆
2007年沈阳市政府做出决定,将中山路改造成欧式风情一条街,即欧风街。欧风街以中山广场为中心,东至和平北大街、西至南京北大街、北至北七马路、南至北四马路。以200米为半径,把向四周扩展地区的建筑、街路装点成具有欧洲风情的特殊街区。
沈阳中山路150号,是一趟临街的老洋房,两三层高,有着近百年的历史。作为中山路上的一道风景,该建筑为东西对称格局,中间设通道。其主体部分为二层,东、西端各三层,建有绿色穹顶,是20世纪初建造的欧式建筑。该楼建成后,一直作为商社使用,先后更名为“山叶洋行”“天德信”“中华电气公司”等。2002年3月,西侧楼被拆除后,市文物部门责令恢复原貌。这次欧式风情改造,就是按原样在原址上进行老建筑恢复。
这一临街的老洋房,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它叫东沈合社。至于为啥叫东沈合社,一直令人困惑。《桂林街往事》发表后,一位名叫白桦林的网友在留言说:东沈合社是由东北日报(辽宁日报)、沈阳日报两家单位职工所办,各取一字叫东沈;一位名叫张玉琪的网友留言说:东沈合社是由东北日报(辽宁日报)、沈阳日报、新华社,解放军701印刷厂(7212前身)4家单位职工投资入股筹建。当年我老父亲时任沈报工会主席参与并组织了东沈合社的建立;一位名叫星瀚的网友在留言说:我家就住在东沈合社斜对面胡同的小院里,旧址上已经不是原来的老建筑了。
东沈合社,东面开侧门,从卖雪花膏的开始,中间经过卖酱油醋的、卖面包的、卖香肠卖肉的、卖鱼的,一直到西门卖水果的结束。中间似乎还有一个门,大多是锁上的。东沈合社,装满了十几岁的我对美好生活的全部向往,也装满了20世纪70、80年代附近居民的日常所需。
受母亲的指派,12岁的我常来这里买各种东西。最常买的,是一毛七分钱加四两粮票一个的大面包,鹅黄色的奶酪随着面团儿的走向盘成一个圈儿,细细地嵌在面包上面,面包散发着一股极有力量的发酵的酸味儿,是我喜欢的。和糕点柜台相邻的,是令人迷醉的糖果柜台。那时,一毛钱基本能买11块水果硬糖,透明的,椭圆形,各种颜色,上面有分布均匀的白色曲线,在透明的糖纸里若隐若现。
有时,我是拎着瓶子来的,瓶子有高有矮有胖有瘦,都有不同的用处。东沈合社的酱油或醋都装在陶瓷罐或缸里,扣着暗沉的包着棉布的木头盖子。卖的时候,用一斤或半斤或一两的提斗舀出来,通过一个漏斗,倒进顾客自带的瓶子里。提斗和漏斗多是洋铁皮(镀锌铁薄板)做的。卖散白酒基本也是这个套路。
现在,在冷清荒凉多年之后,东沈合社以及临中山路的这一趟洋房被分割成一个个独门小店,最东端的,是马家烧麦,最西端的是一座名为歌德的24小时书店,中间有咖啡店、蛋糕店、药店、熟食店,最让我感到时空交错的,是北市粘食部,老北市场改造,它这个“奉天省城商埠地”里的“土著”也迁移到了这里的“洋房”。
那个时候,我们拥有一批很有些来头的老师。我最难忘的是数学杜老师,他教我们的时候,已经是须发皆白,拿三角板的手不停地抖,但他在黑板上画的线却笔直,他的领口从来都扣得一丝不苟,深棕色的眼镜后面是一双洞悉一切的严厉的眼睛。后来,听说他是黄埔毕业的,或是黄埔的教员,但我们从来没有问过他。我最喜欢他的几何课。
这里有一所“女子高中”
1921年,现在的和平区北五马路41号,一处日式校舍在这里建成,同时“奉天高等女子学校”的牌子悬挂在校门口,这也是这所学校最初的名字。该建筑占地304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913平方米,坐北朝南,地上三层,砖混结构,正中北面开门,有阶梯,上有四根承重柱。它就是今天的沈阳市第二十中学。
1981年,我从桂林小学毕业考进这所初中。红砖楼体,水磨石面,我最难忘的是学校的大窗户,它的独特之处是,它由3大块上下提拉的窗户组成,像极了绿皮火车的窗户,开关时需要用手指按住左右两个边角上的卡锁。卡锁很丝滑,上下提拉并不费力,想停在哪儿就停在哪儿,偷偷地提拉窗户,是个有一点儿好玩的游戏。学校的南面,还有一个露天的游泳池。夏天的时候,穿着抽成泡泡纱状的游泳衣,排着队进去,就没有游起来过,比下饺子都拥挤。
学校的主体建筑是最北面的3个相连的n型楼,在主楼的南面,还有3座小楼,这些建筑自然地把学校分割成了几个空间,那便是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的操场。正南面最大的操场,可以踢足球,最东面的,可以并列两个排球场。建筑和建筑之间,我还发现一处窝风的小空间,里面有两树桃花。那时,我还感受不到桃花的美,只是庆幸自己找到一个打羽毛球的地方,每天下课、午休都会去玩,再匆忙地赶回去,在老师略带责备的目光中满头冒汗地冲进教室来。排球也打,那时,排球是必修课。玩得最多的,竟然是足球。学校进行女足比赛。那时,我班的男足踢得好,平时男生和女生并不怎么说话,借着学习足球有了说话的契机。这给了少男少女们合理说话的机会。
那个时候,我们拥有一批很有些来头的老师。我最难忘的是数学杜老师,他教我们的时候,已经是须发皆白,拿三角板的手不停地抖,但他在黑板上画的线却笔直,他的领口从来都扣得一丝不苟,深棕色的眼镜后面是一双洞悉一切的严厉的眼睛。后来,听说他是黄埔军校毕业的,或是黄埔军校的教员,但我们从来没有问过他。我最喜欢他的几何课。
在东沈合社斜对面,有一座头顶绿色洋葱的浅黄色洋楼,是当时的定点粮站。我在这个粮店买粮遇到杜老师,帮他和他的老伴儿把粮送回家。二十中学的音乐教育特别专业,老师叫李志贤。我们都怕她,她高大,身板笔直,严厉,似乎一直在教我们135的和弦,而我们又似乎总是唱不准。这成了很多人的噩梦。
据了解,这所“奉天高等女子学校”,始建于1921年,1923年竣工。1935年更名为“奉天浪速高等女子学校”。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奉天浪速高等女子学校撤销,此时主楼因遭火灾,内部受到破坏。
1946年,其改为私立济民女子学校,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迁入,1952年底至1954年,大楼为辽宁省的几家单位同时使用。1955年成为沈阳市第四十中学,次年改名为沈阳市第二十中学。现在所能看到的教学楼,已是经过多次维修后的样子,不过内部保存尚且完好。今天,在主教学楼上仍可见“1921”的字样。
在一张20世纪20年代的老地图看到,在这所学校的东侧有一处“清水牧场”,但不知是饲养场,还是种植园。
那里还有座神秘“城堡”
中山广场及周边建筑作为一组整体文物共由6座建筑组成,它们分别是大和旅馆旧址、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奉天支店旧址、横滨正金银行奉天支店旧址、奉天警察署旧址、朝鲜银行奉天支店旧址和三井银行大楼旧址。这组建筑于1996年列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这些欧式建筑环绕着中山广场,又被人们称为“沈阳的外滩”。
沈阳解放后,中山广场周围的日本殖民地部门都被政府接收。其中,大和旅馆成为辽宁宾馆。
建于1926年的大和旅馆,是“附属地”一带最高的最典型的欧式风格建筑,也是当时沈阳地区最早的大型豪华高档次宾馆之一,建筑面积为9960平方米,是由日本最著名的设计师横井谦介和市田菊治郎设计的。大和旅馆表面看并没有什么特殊,而大楼内部则是依照特务和情报工作的需要,建造和设立了很多的密室和机关。它是日本殖民者在近代侵略我国东北的历史见证。
这座旅馆在不同历史时期接待了众多名人来这里入住、餐饮。1929年竣工开业后,是满铁的情报中转地和特务机构之一蜜蜂社的藏身地。一直到九一八事变,大和旅馆旧址成为侵略日军指挥部。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与国民党高级将领在这里指挥东北战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云、彭德怀,还有梅兰芳等民主人士都曾在此下榻。
小时候,我时常会从自己家出来,出门右拐,沿着北六马路,到南京街左转,向南,走石板路,在大杨树浓荫的遮蔽下,来到中山广场。我喜欢坐在中山广场花坛的水磨石台上,在辽宁宾馆的对面,隔着一条马路,看着它黑色的转门一转,就会有一个人从那座“城堡”里出来,如果连续转,就会不断有人出来。在我眼里,它就是一个魔术师的细棍指向的大箱子。
当然,那时的我,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发生在这座宾馆里的故事,对近一个世纪以来从这扇门里进进出出的人,还一无所知。
中山广场之上,毛主席伟岸的身影,一如既往。在他站立的地方,汽车的喧嚣和人声的喧哗,都被不知名的力量隔开了。绵延不绝的车流,时而聚集又转瞬告别,像行进在默片时代,步履匆匆而又秩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