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上海市长宁区司法局将司法为民理念融入工作细节、让为民便民情怀贯穿法律服务“全流程”,努力做到解堵点、破痛点,把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司法工作成效的试金石,以司法为民的实际行动夯实调查研究根基。
问题“牛鼻子”在哪里?寻找和解决基层所盼、民生所向的问题就是方向。区司法局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以学铸魂,站稳人民立场,擦亮“为民坐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倾听民之所需、解决民之所急、回应民之所盼,持之以恒推进法治为民办实事工作。
前不久,家住新华路街道的独居老人施阿婆遇到了一件“糟心事”,希望能够得到法律援助。令她感动的是,就在当天下午,长宁区法律援助中心便安排了志愿律师、工作人员提供法律援助送上门服务。
仔细询问后才得知,日前,双目失明的施阿婆在人行道上正常行走,不料被拐弯车辆压到了脚背而受伤,目前还在医疗期中。可是因家庭困难,施阿婆始终担心后续医疗费和自己的损失是否能够得到赔偿。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尤其是特殊群体的事情更要放在心上、办得扎实。
作为区司法局重要的服务窗口之一,长宁区法律援助中心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着手,践行“主动发现、及时介入、即时援助”作风,做深、做细法律援助工作,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开辟便民服务绿色通道,聚焦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实际需要与需求,深入“破题”,想方设法地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法律服务,这既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为真正解决难题而进行的调查研究的内容。
为了打通老年人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长宁区法律援助中心专门成立了老年人法律援助律师志愿团,为辖区内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专业法律服务,为他们指派专业的法律援助律师,并定期回访满意度,了解其真实需求,满足老人对法律援助的个性化需求。
立即能解决的问题马上就办,朝着解决问题的实效而努力,办出公证“速度”,更办出公证“温度”,长宁公证处提供的“靶向”服务,让司法为民的温情“节节攀升”。
不久前,当一面锦旗出现在长宁公证处时,带来的是意外之喜,也是鞭策鼓励。
陈先生的妻子顾女士告诉公证员,因涉及经济犯罪,陈先生目前被看守所拘留。奈何之前拍得车牌事情由陈先生办理,目前想退牌了,他却无法亲自前往车管所办理手续,这种情况能够解决吗?
“谢谢长宁公证处,谢谢你们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不辞劳苦的工作态度帮助我们办实事、解难题”。顾女士句句真诚,送上锦旗以表谢意。
主动沟通、主动查核、上门办理,从传统的“坐堂办证”到主动服务,长宁公证处本着公证为民的服务宗旨,贯彻便民利民服务理念,以实际行动将工作真正做到当事人的心里,获得了当事人的信任和认可。
发生在群众身上的每件“小事”,于当事人而言,都是关乎切身利益的“大事”。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长宁区司法局持续针对性完善司法为民服务细节,努力把主题教育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推动发展的实际举措。在办好一件件“小事”中践行司法为民、便民工作理念,增加群众满意度、提升居民幸福感,书写新时代司法为民新答卷。
撰稿:闫漫
原标题:《他们的服务,比居民期盼的还要好!|调研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