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日前,围绕知识产权领域的热点问题,民盟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铭接受了团结报记者采访。
2022年4月26日,国新办举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营商环境新进展报告(2021)》新闻发布会新华社供图
短视频侵权面临界定难题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智力创造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享有的权利,即大家常说的IP(intellectualproperty),其一般包括七类客体:作品;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地理标志;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通过赋予智力成果的创造者以排他性使用权和转让权的方式,创造出了一种财产权形式。有了知识产权制度,才能更好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增进人类社会的福祉。”刘铭介绍道。
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相伴相生
在知识产权领域深耕多年,刘铭认为:“知识产权有两个价值,一是维护权利人权利的价值。它跟物权、财产权一样,都是私有权利;二是知识产权还有平衡公共利益的价值。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不是用于盈利或破坏竞争。”
“知识产权的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相伴相生。”刘铭表示,“经济全球化促使我们的经营更加注重知识产权,后来我国的经济转型也促使我们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经济,创新的核心就是知识产权。”
2021年4月26日,石家庄举行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活动新华社供图
知识产权光保护还不够
作为国家文创实验区知识产权委员会主任和北京市朝阳区(设计服务业)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刘铭接触过大量以知识产权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也代理过很多侵权案件。“很多企业在创业初期,对知识产权不严格管理,不知如何保护,也没有商标、专利战略,多是遇到问题才去解决,而不是事先防范。”刘铭说,首先要培养好大众的知识产权意识。
“知识产权产业链的延伸也值得重视。目前,知识产权的价值利用还不充分。一般情况下,一部电影作品的生命周期很短,放映完之后几乎不再产生其他附加价值。但美国迪士尼把他们的知识产权产业链不断延长,生产周边产品,创造更大的价值。”刘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