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应该都有着规范可靠的形象,何况信用是其立业之本。一个余额,两个数字,二者天壤之别。
以哪个余额为准?
不要说普通人,连专业的会计师看了都犯难,心想我从入行开始就发询证函,还是第一次看到一个银行账户有两个余额,差别还这么大。
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发生?
这好比一个人打开自己的手机银行APP,显示自己的存款有10万元,然后去柜员机取100元的时候,柜员机上面显示存款为:0。
虽说上市公司都应该依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在无奇不有的A股股市里,谈到完善的内控、完全的独立还是有难度的。
即便如此,大部分上市公司因为资金、财务制度上的分离,若真有人想打坏主意,操作起来也是有难度的。
这边厢乍一听岁月静好,一家人齐齐整整,把手头的钱集中起来,也没什么。但问题是,母账户可不是上市公司的账户,是大股东的账户啊!
大股东从母账户里神不知鬼不觉地拿走了钱,子账户上依然显示余额上百亿,如同是水面上的月亮,看起来又大又圆,但伸手一捞却连根毛都没有。
毕竟所有的大反派,总要先说自己很有理。
银行协助大股东,持续数年的、直接对银行余额的造假,即使在中国也是非常罕见。
如果银行对账单、审计询证函都是虚假的,那么首先摧毁的就是审计这个行业的基础,银行询证是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如果连函证的真实性都无法保证,审计行业存在还有价值吗?
如果报表不能依赖,冲击的可是整个资本市场定价和交易的基石!
没有可靠的数据和资产信息,金融系统该如何运作?
投资者该如何鉴别优质资产?难道投资股票就是投机撞大运?
还有多少既无辜又可怜的股民被蒙在鼓里?是否也要再等到天雷滚滚的时候,才能推倒这座立在市场与银行之间的“柏林墙”!
上市公司本应就是公众的,大股东即使虎视眈眈,也受制于公众和监管部门的监督,不敢随意伸手。
这下好了,大股东可以藏在银行背后直接调拨资金,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只要没装过头玩崩了,资金循环的秘密保留一百年都行。
古人有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说法。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告别蒙昧落后,负重前行。在推进法治的漫长道路上,我们感受到的是进步、希望和未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助力经济稳健发展,这才是一家正规金融机构该做的事!
然而,这122亿元犹如一声巨雷,打破了股民的投资梦,毁掉了我们的安全感!上市企业尚能被“窃”走122亿元,那作为小小股民,当金融机构将手伸向我们口袋的时候,我们又能拿什么来抵抗呢?
从前有人担忧银行如果破产,我们能不能取回自己的存款,现在我们还需要担忧:“银行还在,可钱没了!”我们的安全感就是这么不堪一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