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网暴新规:首次界定法律概念,给受害者维权带来利好

6月1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同发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

据悉,《规定》是我国第一部针对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基础性立法文件,首次对“网络暴力信息”的含义做出了明确界定。新京报记者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网信办法律顾问支振锋,解读《规定》的意义和亮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网信办法律顾问支振锋。受访者供图

“网络暴力信息”作为法律概念首次被界定

新京报:《规定》的出台有哪些意义?

支振锋:《规定》是我国第一部针对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基础性立法文件,属于我国立法体系中的“规章”,针对的是网络暴力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基础性体现在压实平台主体责任,网络暴力信息是在网络平台上生产、复制、传播,管好平台,就能从基础上管好网络暴力信息;关键环节体现在针对信息内容的治理,把信息内容治理好了,网络空间天朗气清了,网络暴力就得到了治理。

支振锋:《规定》首次对“网络暴力信息”的含义做出明确界定。在此之前,“网络暴力信息”并不是清晰明确的法律概念。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它对于网络暴力的界定主要针对的是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不是更普遍存在的网络暴力信息。《规定》从信息内容层面,将网络暴力信息界定为“通过网络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个人集中发布的,含有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威逼胁迫、侵犯隐私,以及影响身心健康的指责嘲讽、贬低歧视等内容的违法和不良信息”,补足了此前立法中的这一缺憾。

新增处置账号条款

新京报:去年7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相比于《征求意见稿》,《规定》做出了哪些比较关键的调整?为什么做出这些调整?

支振锋:《规定》是在《征求意见稿》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化、完善。第三章由“网络暴力信息监测预警”变为“预防预警”,不仅是措辞更准确,条款上也更加强调平台的主动作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在“如何预防”上提出了更加细化、具体的要求,比如,增加了平台建立健全用户账号信用管理体系的要求,将涉网络暴力信息违法违规情形记入用户信用记录。

第四章由“网络暴力信息处置”变为“信息和账号处置”,增加了“账号”这一处置对象。《规定》增加了一项条款,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依法依约对组织、煽动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网络暴力信息的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及其管理的账号,采取警示、暂停营利权限、限制提供服务、入驻清退等处置措施。因为网络暴力信息是通过账号发布的,治理账号才能从源头上遏制网络暴力信息。

新京报:《规定》在网络暴力的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保护几方面对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提出了要求,您认为当前网络平台在事前、事中、事后哪个环节做得比较好,哪个环节存在缺失?

支振锋:中央网信办每年都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治理网络暴力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2022年11月,中央网信办还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平台已经形成了一套针对网络暴力信息的治理模型,根据各个平台不同特点建立了不同的保护机制,比如事前的关键词屏蔽、一键关闭私信等功能,在事后环节,很多平台也设置了网络不良信息举报通道。

即便如此,因为现在的数字信息平台承载的信息量和数据量过于庞大,信息推荐机制无法把所有网络暴力信息都识别出来,仍然会有“漏网之鱼”被平台发布、推送,这意味着平台在事前预警和事中处置机制上还有待加强。

平台的事后保护也可以反应更迅速、服务更精准。比如网络暴力发生后,可以将网络暴力信息举报渠道精准推送给网络暴力受害者,帮助受害者更好地维权。

给网暴受害者维权带来利好

新京报:在司法实践中,网络暴力受害者面临取证难、维权难的问题,《规定》第二十五条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及时保存网络暴力信息和数据,向用户提供网络暴力信息快捷取证等功能,为用户维权提供便利。当前网络平台在保存数据和取证方面做得如何?网络暴力受害者在取证时常面临哪些困难?

支振锋:网络暴力受害者一键取证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事情,落实起来并不容易,帮助用户维权对平台来讲也是一个压力,除了要投入技术,还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人力。

一直以来,网络暴力受害者个人用户取证比较困难,《规定》施行以后,会给网络暴力受害者维权带来利好,个人用户取证会更加方便、快捷,但仍然可能存在难处。网民数量庞大,认知上的差异客观存在。虽然《规定》对网络暴力信息做出了界定,但是用户理解不一样,有的用户认为他被网络暴力了,要求平台协助取证,平台可能有不同标准,不认为构成网络暴力,给取证带来困难。

除了普通个人用户,当前非平台属地的监管部门取证也不一定便利。《规定》由四部委联合发布,且明文要求,公安、网信等有关部门依法调取证据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及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协助,地方网信、文旅、广电等部门在向平台调取证据时将有法可依。

新京报:《规定》针对网络暴力的处罚力度如何?

支振锋:规章设定处罚措施是有限度的,应与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相应规定做好衔接。对于法律和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规定》做出补充性规定,由网信、公安、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涉及危害公民生命健康安全且有严重后果的,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规定》还设置了一个加重情节——对组织、煽动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网络暴力信息或者利用网络暴力事件实施恶意营销炒作等行为的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新京报:《规定》的哪些条款在落实方面存在难度?

支振锋:《规定》对平台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信息风险的要求,落实起来存在难度。网络暴力最重要的就是事先预警,因为一旦发生、造成恶劣后果以后不可挽回,但是涉及的情形、主体比较复杂,技术上存在困难,下一步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国家标准,鼓励网络平台完善团体标准或技术标准,为监测系统模型提供进一步指导,让《规定》进一步落地。

此外,《规定》强调平台主动发现网络暴力信息客观上也存在困难。侮辱谩骂好判断,含沙射影、指桑骂槐不好判断。尤其是造谣诽谤的情形,平台很难厘清哪些属于事实、哪些是构陷,这会给识别网络暴力信息带来一定的难度。

THE END
1.网络暴力相关法律规定当面对网络事件时,希望读者能够理智对待,发表言论切忌不要随意辱骂、抹黑他人。如果是遭遇了网络暴力,也可以及时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如需要处理网络暴力方面纠纷,或对网络暴力问题有疑问,都可以在线咨询华律网律师,让我们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声明:该作品是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所整合的内容。https://mip.66law.cn/laws/283014.aspx
2.网络暴力犯罪案件的困境与出路——以侮辱诽谤罪为例吴厉洋浙江京衡(湖州)律师事务所 【摘要】网络暴力犯罪与传统暴力犯罪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网络暴力型侮辱诽谤案件具有网络在线性、分散化、软暴力的特征,仅凭受害人有限的取证能力难以支持实现惩罚犯罪的目的。尽管我国已出台针对网络暴力犯罪的追诉规定,但无法根本解决被害人起诉能力不足和案件取证困难之间的矛盾。本文https://www.0572ls.com/index.php/shows/32/1371.html
3.依法惩治网络暴力犯罪依法惩治网络暴力犯罪 内容导引 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全面系统规定了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问题,并对各部门强化衔接配合提出要求,以确保案件顺利侦查、起诉、审判。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1/id/7748810.shtml
4.反网暴有法可依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8月1日起施行。作为中国首部针对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专门性立法,《规定》共有七章34条,将与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好有效衔接,有力提升网络暴力治理效能。http://legalinfo.moj.gov.cn/pub/sfbzhfx/sfbzhpfycrp/202408/t20240820_504415.html
5.朝阳区网络暴力案件律师2024推荐朝阳区网络暴力案件律师找朝阳区网络暴力案件律师就上律图网,我们从律师优势、擅长领域等角度精选了一批2024年最新的朝阳区网络暴力案件律师供你选择。免费为你提供朝阳区网络暴力案件律师的执业信息和电话,做你身边的法律顾问。https://www.64365.com/lvshi/chaoyangqu/wlblaj/
6.网络暴力触犯了哪条宪法互联网纠纷律师团队推荐 已帮助389230 人· 响应时间 平均3分钟内 咨询我 网络暴力可能触犯刑法中的侮辱罪、诽谤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网络暴力行为如捏造并散布虚构事实,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不及时处理https://www.findlaw.cn/wenda/q_45610036.html
7.什么是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刑事辩护律师网络暴力是一种暴力方式,这是类别网上发布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观点、照片、视頻的个人行为问题,大家习惯性称作“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能对被告方导致声誉危害,并且它早已摆脱了做人的底线,因此也伴随侵权责任和刑事犯罪个人行为,亟需应用文化教育、公德约束力、法律法规等方式开展标准。网络暴力是网友在互联网上https://www.fabao365.com/xingshi/183703/
8.关于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律师普法网络暴力的行为严重危害了他人的名誉权,且网络暴力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如果同一诽谤信息的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或者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就可以认定为诽谤罪。诽https://www.110ask.com/tuwen/6021357322421239869.html
9.网络暴力怎么报警立案?网络暴力可以报警,公开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的网络暴力可以报警。 网络暴力立案的标准是: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暴力,编造事实诽谤他人名誉权的,情节严重的,构成刑事犯罪,可以立案追究刑事责任。以暴力或者其他方式公开侮辱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https://info.imlaw.cn/laws/3012.html
10.什么是网络暴力济南刘勇律师普法视频您还可以联系我们的律师助理,进一步咨询 40"505412019-08-09 刘勇律师山东博睿律师事务所 擅长: 知识产权刑事辩护婚姻家庭损害赔偿法律顾问综合咨询律师 视频详情 网络暴力是一种在网上发表具有诽谤、污蔑、侵犯名誉和煽动性的言论,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在网络上针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https://www.faniuwenda.com/video/index/show/id/26583.html
11.网络暴力是否构成犯罪?头条新闻法律资讯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以上是关于“网络暴力是否构成犯罪?”的详细内容,大律师法务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大家还有其他详细的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欢迎咨询大律师网,这里会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律师来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https://www.maxlaw.cn/n/20240718/11131553351526.shtml
12.张亮律师北京张亮律师为您提供在线法律咨询欢迎来到北京张亮律师网。您可以在线对张亮律师进行法律咨询,同时也能了解张亮律师成功案例及个人简介等律师的相关信息。张亮https://zhangliang.lawyer.lawtime.cn/
13.包头律师包头律师事务所周加海 喻海松 李振华:《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2024-07-14 民事法律 更多 杨立新:产品责任损害赔偿包括2024-09-28 包头刑事律师:杜某诈骗罪一审2024-11-29 包头律师咨询:李某1、李某2等2024-11-29 包头刑事律师:刘某强奸二审改2024-11-29 http://www.baotoulawyer.com/
14.在线咨询深圳律师足球俱乐部二届理事会召开2023年度第一 更多网络资源 国家知识产权局召开党组会议对党纪学习教育进行 补办结婚登记前赠与他人的财产能否要回? 中共北京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 关于《交通运输部建设项目委托技术咨询服务管理 公安机关打击整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取得 算法技http://www.szlawyers.com/47c834e655464cbcafe1e5c38195fdc2
15.法律咨询律师在线110法律咨询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律师在线咨询、法律法规查询、点对点法律咨询解答、在线案件委托。劳动合同律师、婚姻法律师、刑事辩护律师等为您提供在线律师咨询服务http://o.110.com/
16.收养刘学州亲属委托律师起诉网暴者网络暴力可以立案吗?文中刘学州还称,他寻亲成功后,因在网上公开自己被生母拉黑的截图、被“一些颠倒黑白的人说要求买房子”等经历,遭到众多网友的网络暴力。他想“归于大海,在这里结束自己的一生”。 大象新闻记者2月8日获悉,刘学州养家亲属于近日委托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兆成维权。授权委托书显示:刘学州被网暴致死案、被拐卖http://www.fangzeli.com/nd.jsp?id=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