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刚与柔范文

管理学家西蒙曾经说过:管理的全过程就是决策。这样的决策无疑包含了管理者的智慧和意志。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公民社会的日益勃兴,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加剧的利益分化和多元的社会心理,使社会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此情形下,肩负着繁重的社会管理任务的政府部门,必须在丰富的社会管理实践中不断涵养自己的管理智慧,并熔铸和体现为刚强的管理意志,才能确保实现最佳的管理效果。

(一)社会管理“意志刚性”的必要性

社会管理作为一种对社会的管理,不仅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各社会主体为了在社会利益的分配中获有足够的话语权,以促进本部门(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必然想尽办法逃避或对抗对自己追求私益的管理,甚至不惜妨碍他者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因此,肩负着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使命的政府管理者,在社会管理中必须体现出不容质疑的“意志刚性”,对任何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部门(个人)的行为施以严格的管理,以确保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

1.社会管理过程的矛盾性

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样,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也充斥着丰富多样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逐步深入,有些矛盾还比较突出和尖锐。如城市化推进中的征地拆迁纷争、社会分配领域的两级分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过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异质化趋势,等等,几乎社会管理的每个领域都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矛盾,有赖于社会管理者的管理智慧。

2.社会管理目标的向善性

所谓“善”,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体现了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统一。社会管理中的“善”,不仅意指社会的共同福利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幸福,这是目的“善”;也指社会管理过程中管理宗旨、手段、方法、力度等的适度和正当性,至少不对社会的长期发展和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成损害,这是工具“善”。社会管理对目的“善”和工具善的伦理追求,要求社会管理者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阻止影响“善”实现的不利因素,促进社会意志的统一。

3.社会管理任务的艰巨性

4.社会管理对象的多元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单位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2]而且,社会“人”的构成、诉求、阶层日益多元化,流动性日益增强,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必须由被动、弹性的管理过渡到主动、刚性的管理。如就城市来说,不仅有常住居民,还包括外来务工者、自由职业者、个体经营者、流动摊贩、外来旅游者等,由此引发一系列对变动中的“人”的管理,以及由“人”带来的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管理的复杂性不断增大,必须抓紧建立相应的社会管理机制。

(二)实现社会管理“意志刚性”的途径

1.社会管理的法规、标准

在法制层面上,社会管理的“刚性”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从宏观上说,对应社会管理内容的不断增多,国家必须抓紧健全社会管理的法规体系,如社会保障法、社会救助法等;从中观上说,是各级地方政府要立足本地区实际,出台各类规章规范,如盲流管理条例、外来务工人员暂住条例等;从微观上说,是指各行业部门要着手编制和普及推广相应的管理标准,以统一管理的行动,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如城市管理的市容管理标准、河道管理标准、数字城管处置标准等。

2.社会管理的目标、计划

各级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牵头者和组织者,要及时编制便于社会管理体系各部门执行的各类管理目标和计划,既包括中长期规划,也包括近期重点突破的发展目标,使社会管理呈现出一定的发展层次。目标的制定必须立足本地实际,科学、全面,兼顾各方面的利益,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各时段科学、务实的实施计划,如城市管理中有建设清洁宜居城市的总目标,也有各年度的专项及日常工作计划,如截污纳管、街面保洁、庭院改善、路面修缮等。

3.社会管理的政策、制度

系统、刚性、科学的政策和制度是社会管理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换言之,充足、刚性的政策、制度资源是强化社会管理的重要前提。由于社会管理内容的宽广性,不同的社会管理领域有着自成体系的政策、制度资源,因此,各社会管理部门应把政策、制度建设作为强化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力推人本化、标准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管理。如对流动摊贩的管理,杭州坚持“堵疏结合”,既建立全面的管理制度,对影响道路通行和破坏城市秩序的摊点实施严格的管理,同时又坚持“以人为本”,在适当的地段、适当的时段开拍早市、夜市等,实现集中、规范管理,并在税收、租赁等方面给以政策扶持,使管理与营生的矛盾得以缓解。

4.社会管理的措施、手段

二、社会管理“刚性意志”的“柔性执行”

社会管理的对象是全体公民。由于发展的阶段性和管理对象的差异性,社会管理的“刚性意志”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产生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推行柔性的社会管理才能有效化解这一矛盾。其原因是:

(一)“刚性意志”易造成大面积“杀伤”

管理的“刚性”是管理高效的前提。而管理的“刚性”却是寓于管理的统一性之中的,这种管理行为的整齐划一在有效遏制各种社会乱象的同时,也势必挤压了一部分弱势群众的生存空间。如城市中以摊点经营为生的职业者等,他们的利益诉求和生存权必不可免地要受到侵占,由此引发与城市管理者的尖锐矛盾,进而造成肢体对抗和冲突等。

(二)“刚性意志”易激发抵触性对抗

由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天生矛盾性,管理者的“刚性”,尤其是妨碍被管理者利益实现的“过度刚性”,必然要遭受来自被管理者的情绪抵触甚至行为对抗,有时,“刚性”的作用力越强,对抗的反作用力也越大。在此种情况下,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必将难以实现,并恶化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认同,形成心理定势,造成恶性循环,使管理双方本应产生的合作关系异化为对抗关系。

(三)“刚性意志”易超越权力的界限

根据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的假说,利己乃人之本性,人们从事经济活动,都是“为他”的利己之心所驱动“而付出的”竭诚努力。由于社会管理的主体是“人”,因而由“人”执行的社会管理“刚性意志”必然具有与生俱来的自利性。孟德斯鸠有句名言:一切权力都有被滥用的倾向。权力使用到有边界的地方才停止。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说: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因此,社会管理者的“意志刚性”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也有被滥用的风险。如近年来饱受社会诟病的城管执法现象,固然有被恶意炒作的妖魔化倾向,但客观上说,也有执法主体的“乱执法”、“违规执法”的原因。

(四)“刚性意志”易恶化政府的形象

实践证明,社会管理的“刚性意志”超过一定限度必将对社会心理造成损伤,尤其是社会管理中的“自利”行为,使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了严重质疑,弱化了政府权威,产生公信力危机的“塔西坨陷阱”②。“塔西坨陷阱”的存在不仅使社会管理丧失了群众基础,也增加了日后社会管理的难度。

(五)“刚性意志”易激化社会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社会总体发展还不够平衡,还存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多元性直接导致了社会管理的多样性。由于多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现象的存在,社会建设发展缓慢,社会管理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尤为不足。同时,由于社会管理的功利性,因而在不少地方的不同领域,推行的社会管理往往简单机械,整体划一,管理的“刚性”已大大超越了社会底层的可承受程度以及生存生态,使管理“刚性”披上了“冷漠”的外衣,激化了社会矛盾。

三、刚柔相济:管与被管的二音和谐

“意志刚性”与“执行柔性”是社会管理取得最佳效果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必须正确理解“意志刚性”与“执行柔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好两者实施的分寸和尺度,越界的“刚性”和过度的“柔性”都会使社会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走向反面。具体来说,“意志刚性”是社会管理的必要条件,管理者只有坚定地将“意志刚性”贯彻于社会管理的全过程,才能确保既定的各项目标、政策、措施等管理决策的顺利实施,达到社会管理的目的;但“意志刚性”的权力膨胀、过分张扬、一视同仁等内在属性,容易挫伤民生并殃及自身的执行效果,必须实现管理意志的“柔性执行”。反之,“柔性执行”缓解了社会管理过程中管理着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对立和尖锐冲突,为社会管理敷上了一层剂,但过度的“柔性”会大幅度稀释“意志刚性”的权威,弱化社会管理效果的实现,使社会管理由“刚性”变为“柔性”以致可有可无的“弹性”。因此,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既有管理意志的“刚性”,也有管理执行的“柔性”,刚柔相济,才能实现管与被管的“两音和谐”,提高社会管理的效果。

(一)提高社会管理者整体素质

管理者的素质是社会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的先决条件。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法制素质、道德素质、政策执行素质和良好的实践能力,就能妥善把握好“意志刚性”和“执行柔性”的关系,既能把“刚性”约束在合情、合理、合法、合度的范围内,又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亲善形象赢得被管理者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使社会管理始终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确保社会管理“意志刚性”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可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社会管理者队伍是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优化管理沟通与决策民主

管理者对全社会的管理必须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群众路线。社会管理者要经常深入一线,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想,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中梳理,科学提炼,形成社会管理的各项政策、制度和举措,并在不断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与社会各界群众的沟通,反复征询意见,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进一步提高管理决策的开放性、民主性和科学性,条件成熟时也可以吸收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充当社会的“代言人”,使管理沟通机制化,经常化、规范化。由于社会管理决策中内含了“社会智力因素”的积累,因而确保社会管理赢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既增强了社会管理的“意志刚性”,也减小了管理执行的难度,使社会管理始终在和风细雨中进行。

(三)体现人文关怀,不搞“一刀切”

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归于和谐、秩序、幸福、美好。当前,我国地区和个人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社会管理对象多元化,也增加了社会管理工作的难度。有鉴于此,社会管理一方面要加大对触犯社会秩序行为的惩治力度,该堵的一定要堵;同时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将政策的坚定性和措施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设法为社会弱势群体营造一定的生存空间,并健全社会保障、救济、扶助制度,受损的给以补偿,困难的给予救助,不公的予以纠正,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安抚失衡的社会情绪,使社会管理得以顺利进行。

(四)把握“刚性意志”的执行梯度

由于事物的两面性,一项管理措施的出台,往往既能使社会一部分人受益,也会使一部分人受损。因而,要建立社会管理“刚性意志”的试错机制,每一项社会管理政策、计划、措施的出台,必须坚持先期试点、稳步铺开、逐步完善的原则,在颁布初期应先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和领域搞好试点,待时机成熟时再向全社会推广,并逐步纠正试行中的不足和问题,如此,就能有效避免因社会对政策的大面积抵制而产生剧烈的社会动荡,化解了政策执行的风险。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现社会公平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为此,必须充分尊重人的各项权利,尽力满足“人”各方面的合理诉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当前,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阶层中的“五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有些是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导致的,有些是由于社会分配的不公平性带来的,累计到一定程度都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隐患,是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因此,当前社会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建立深层次、广领域、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分配不公和机会不均等的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社会公众。

(六)培育先进理念,寓服务于管理

要适应我国政府体制的服务型转向,进一步树立先进的社会管理理念,逐步从“习惯管控”转到“为民服务”上来。“服务”理念的确立,一方面能使社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牢固确立公仆意识,增强控制“意志刚性”过度膨胀的自觉性,防止管理意志的扭曲和管理权力的私有化,使“刚性意志”得到正确的贯彻;另一方面,也能使社会管理者在管理执行中主动俯下身子,设身处地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将管理过程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过程,展示政府良好的亲民、为民形象。

(七)加大法规宣传,安抚社会民心

总之,在社会管理中,唯有正确把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运动,妥善处理好管理者“刚性意志”和“柔性执行”的辩证关系,就能避免社会管理本质的异化,使社会管理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产生双赢的社会管理效果,发挥在社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并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实现自身的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

注释:

①正和博弈:正和博弈亦称为合作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

②塔西坨陷阱:通俗地讲,就是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Abstract:ByanalyzingtheimagesofthehexagramsintheZhouyi,theauthorofthechapterofYizhiyiofthesilkmanuscriptoftheZhouyidiscussedtheimplicationsofQian-Kun,yin-yang,hardness-softnessaswellascivilandmilitaryaffairs,stressingthebalancebetweenyinandyang,thecomplementarinessbetweenhardnessandsoftness,andthethoughtofharmony.Inaddition,theseideaswereextendedintoactualdailylife,henceitsrelatednesswiththedoctrineofthemeanandtheideaofsoftnesshighlyvaluedinDaoism.Thetendencyofunifyingtheoppositeelementsmentionedaboveevidentlyexhibitsthechapter’sauthor’sattitudeofthemeanandorientationofvalueinhissociallife.

KeyWords:Yizhiyiinthesilkmanuscript;Qian-Kun;yin-yang;hardness-softness;civilandmilitaryaffairs

帛书《易之义》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对《易》之卦爻象、卦爻辞的解释,来阐明作者对《易》的理解。由于学术界尚无对《易之义》文本的系统阐述,故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分析,将《易之义》的思想内涵揭示出来。

一、键川合论

《易之义》在论述阴阳文武之道时,对键川(即今传本《易传》“乾坤”)二卦,既有分说又有合论,而且合论往往是在分说的基础上进行的。《易之义》的键川合论,其核心思想,从自然观的角度说是阴阳合德,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说是文武并用。

(一)阴阳合德

《易之义》后面的键川合论还是在阐明阴阳合德的道理:

是故键义沾下就,地之道也。用六坎也,用九盈也。盈而刚,故《易》曰“直方大,不习,[吉]”也。因不习而备,故《易》曰“见群龙无首,吉”也。

(二)刚柔有体而文武兼备

《易之义》云:

子曰:易之要,可得而知矣。键川也者,易之门户也。键,阳物也;川,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化。

这段话与《易之义》的一贯主张完全吻合,又将天地、阴阳、刚柔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虽未提到文武,但前后文都有关于文武的讨论,故我们在分析时亦将文武纳入其中。

二、《易之义》论刚柔与文武

《易之义》在探讨天地、阴阳、刚柔时,通过对《周易》卦象的分析,突显了阴阳协调、刚柔相济、中和的思想。这些是从卦象立意,从一般的抽象的意义方面入手的。但是,如果要将这些思想导入人生实践,达到“和之至”的境界,就需要通过《易》之经文阐述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涵,《易之义》以刚柔与文武相互涵摄的形式尝试了这一点。

(一)武与刚与动

《易之义》论键卦完全按照六爻顺序,自初九至用九。其文云:

子曰:键六刚能方,汤武之德也。“潜龙勿用”者,匿也。“见龙在田”也者,德也。“君子终日键键”,用也。“夕惕若厉,无咎”,息也。“或跃在渊”,隐[而]能静也。“飞龙[在天]”,而上也。“亢龙有悔”,高而争也。“群龙无首”,文而圣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七十六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

(二)文与柔与静

作为与键之武、刚、动相对的因素,《易之义》对川之文、柔、静亦有系统论述。其文云:

川,六柔相从顺,文之至也。君子“先迷后得主”,学人之谓也。“东北丧朋,西南得朋”,求贤也。“履霜坚冰至”,豫也。“直方大,[不习,吉,][也]。“含章可贞”,言美情也。“括囊,无咎”,语无声也。“黄裳元吉”,有而弗发也。“龙战于野”,文而能达也。“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学而能发也。

通过对《易之义》的内涵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易之义》是一个对《易经》进行重新阐释的文本。其作者通过对键川、阴阳、刚柔、文武思想的诠释,表达了自己的易学观。

儒家在我们社会传统中占显学地位,在国内外影响最大,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和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道家的历史地位与影响非常大,乃至今天的社会都有道家思想影响的实际存在。道家在汉之前一直是主流思想,李约瑟就说,如果没有道家,就没有当时的科学技术。政治上几个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所采用的就是道家的无为治国等思想,西方哲学家一般对中国哲学评价不高。黑格尔对中国哲学评价不高,但他很重视道家学说,认为它的理论达到了行而上的层面。海德格尔欣赏道家的理论,他认为道家的“道”可以理解为理性,认为它是能力的源泉,托尔斯泰认为道家的“道”是神,是上帝的最高律法,只有道才是东方民族的救世主。

一、守柔处弱,柔弱胜强

“物壮则老”,“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为百谷王”,道家认为“法于自然”的道生成万物,而道的运动规律是“反”,道的基本特征是“弱”,也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庄都强调柔弱而反对刚强。“反”是对立面的转化,这是道家辨证观点的优秀之处,也是逆向思维的方法,而道的表现就是周而复始和循环往复的,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终结点还是道,道家的“弱”其最终目的在于“强”。反者道之动,刚强在发展中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柔弱胜刚强是一定的。所以强者将死,弱者将生,“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只有“贵柔”才能胜强,“处弱成强”,使处于柔弱状态的人变为强者。这种思维方式一个是很符合思维规律的。

老子还认为要削弱对方,应该把对方推到强的顶端。因为“反”是事物的运动规律,物极必反,他会变成另一面。“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实现“柔弱胜刚强”。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也不可以都说强会变弱,故“弱”的作用也有不足之处。在《老子》一书中,柔弱与坚强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柔弱接近“道”,守柔的目的在于得到道,也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老子说:“守柔曰强。”就是说,作为人,守住了那“柔”就会变得坚强,变得刚强,变得强大!在柔弱中看到了恒久的力量、成功的力量。道家贵柔。我们想要成功,就要有一种以柔弱达到成功的本领。不怕自己柔弱,只怕自己守不住柔弱。要以柔化刚,强大的处于下位,柔弱的反处于上位;天下最柔弱的,能够驾驭天下最坚硬的。

二、道法自然,自然无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无为”意味着不强为、不乱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不为中实现有为。无为的结果是人民自然富足,同时治国效果得以实现。

道家的目光始终对准社会,“无为即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是说明道的特征是无为,以“无为”为原则治世也就代表着以道治世。当然道家的治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实施也就形成了道家比较完整的治国平天下的方略,比如说采取减轻赋税、休养生息等看似“无为”的措施,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之治”等可以说都是这种所谓“无为”的结果。“治大国者若烹小鲜”,治理一个国家就如同烹炸一条小鱼一样,要保持国家安宁太平。这简单的道理来说明如何治理国家是非常形象透彻的。为政者应顺民心,从民愿。不扰乱民心,可以天下大治。要顺民心,从民愿,达到人与人和谐相处,达到天下安定。

现代意义上的“无为”应该是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规律,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自主精神,不束缚其思想与行动的“无为”。让人们充分解放思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才干,真正导致了大有所为。这就是由“有为”至“无为”再至“有所为”的辩证关系,在很多的西方国家,“无为而治”思想也被广泛接受,以调动人们工作与创造的积极性为主。古老的东方哲学的智慧在西方社会中也体现出了迷人的光芒,具体的说,在对外上,统治者应避免战争:“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若玩火好战,好战必亡。在生活上,统治者更要体察民情提倡整个社会形成“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风气,达到一种“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境地,从而无形却有力地约束一切人。另外从普适性上来讲,“无为”原则普遍适用于很多管理中。

三、无为与中国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02.068

泰卦是《周易》中的第十一卦,泰卦是接由履卦发展而来,《序卦传》说:“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履卦的卦象为上天下泽,从卦象上看,泽以阴柔行于乾刚之下,在上刚健在下柔顺,象征着明辨上下的等级秩序,符合天地之礼。遂《卦辞》曰:“履虎尾,不A人,亨”。《彖》释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A人,亨’”。其大体意思是讲,小心翼翼地跟在猛虎尾后就不会有危险。反映在社会意义上,就是在下者跟从、服从于在上者,即民众服从君主的统治,这就是社会有礼有序的表现。故而程颐在《易传》中有云:“天在上,泽居下,上下之正理也。人之所履当如是,故取其象为履。君子观履之象,以辨上下之分,以定其民志。夫上下之分明,然后民志有定。民志定,然后可以言治。民志不定,天下不可得而治也”。

承接履卦而来的泰卦,从卦象上看为地坤在上而天乾在下,这种天地颠倒的安排本是不合“礼”的。因为在《系辞上》中早就有了关于天地位置的设定,这就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前一卦的履,之所以被程颐称为“上下之正理”,也正是因为它天上泽下、上尊下卑、尊卑有序的秩序。可我们转看泰卦的卦辞时却发现,其描述为:“泰,小往大来,吉亨”。泰者,国泰民安也,从卦辞上解释,通顺、亨达是泰卦的总体形势特征。为什么从卦象上看,恰恰呈现出一种天地秩序相颠倒、似乎是违背了循礼而行的泰卦,是通畅吉祥之卦呢?

我们知道,阴阳是中国传统思想对宇宙自然变化规律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万事万物诞生、变化、成熟、衰亡的内在动力,是奠定中国古代世界观和思维方法的核心内容。从内涵上看,阴阳指代宇宙天地间一切事物和现象中最基本的对立面,表现为两种截然相反的属性――阳代表刚健、雄壮、明亮,阴代表敦厚、柔顺、暗昧,阳在上、阴在下,阳主动、阴主静。但阴阳双方并非完全隔绝,孤立存在,而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具体表现在:阴阳互体,及阴阳互为前提而存在;阴阳化育,即阴阳配合作用下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阴阳同根,即阴阳产生于共同的起源;阴阳互通,即阴阳性质并非绝对,而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实现向对立面的转化。

在《周易》中,天地成为阴阳最直接的表征,用至阳表天、至阴代地。古人通过观察大自然的现象从而发现了天地相通、上下相辅的道理。在自然世界中,天赐雨露、地生万物,天地不合、则万物灭亡、万事不通。所以中国先民很早就得出了“独阴不生,独天不生,独阳不生”的结论。可以看出,《周易》中将天定义在上、地定义在下并不是单纯地追求上下等级的差异性,相反地,却是以强调上下相交、天地互通为目的。天阳和地阴是两种相反的作用力量,对事物的影响表现完全不同,实现这两种力量的互通、达到天地交感,才是万事万物保有生机的前提条件。而泰卦描述的正是乾阳上升(“大来”),坤阴下降(“小往”),阴阳相交的通泰之象,自然也就是吉祥、亨通的。

《卦辞》表述的是自然规律,《彖》辞则由此引入社会人事的道理。即先明于天之道,再察于民之政。泰卦的《彖》辞解释道:“‘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周易集解》引何妥之注:“此明天道泰也。夫泰之为道,本以通生万物。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各自闭塞,不能相交,则万物不能得而生。明万物生由天地相交也。此明人事泰也。上与之下,犹君之与臣,君臣相交感,乃可以济养万民也。”很明显,这里的“上下”说的是作为统治者的君主高高在上,和作为被统治的臣民卑处在下。但如果把这种等级之分的秩序僵化固定下来而没有交通往来,就会使二者的关系变得矛盾,相互对立,社会缺少共同的组织目标,无法形成和谐的一体。而要想达到社会秩序的安定有序,就必须进行交流往来,君主放下尊贵的地位屈就下臣以体察民情,臣民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使得下情得以上达,才可以作到“上下交而其志同”。这种“位置”的互换就是“小往大来”的过程。如果说履卦提出了对下层臣民尊礼从君的要求,那么泰卦则提出了对君主体恤臣民的要求,这里也可以看出古代关于君臣关系和谐的思考。

《礼记缁衣》中记载“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其臣,臣不惑于其君矣。”便是主张君主臣民要坦诚相见,沟通交流。《礼记坊记》叙述孔子言曰:“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则犯也。”说的是,在上位的人能听取臣民的意见行事,上下才能互感互应;反之,则会引发与臣民之间的冲突,发生变乱。古人在君臣互敬中更多地强调君敬臣,认为整个君臣关系能否稳定和谐,君主起主导作用。泰卦《象》辞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助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说的就是,“后”作为国家最高的统治者,从泰卦的卦象中领悟到“天地之道”、“天地之宜”的普遍规律――即阴阳二气交通往来,双向互动,调适万物,永葆生机的自然规律――进而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进行“财成”、“辅助”的工作,由于君主的主观努力遵循了客观规律,所以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发挥领导的功能,左右民众,治理天下。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小《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汇,类。征,动。茅茹,轻柔之物。用茅茹来装扮自己,使自己象茅茹一样柔顺,然后外出与人相交,就会有所得。初九处于泰之初,象征君主为完成与民交的使命,首先要从形体上装扮自己,做个初步的准备。所谓征,是指用茅茹掩饰自己。其目的是“志在外也”,在于与外卦坤之相交。初九以阳居阳位,其位得正,当初九开始前往与相交,便带动了后面的九二、九三志同道合的回应,一同前往,使得全部阳爻与阴爻相交,如同“拔茅茹”一般,顺利通畅,征而得吉。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小《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九二以阳刚之质居下卦之中位,遵循中道,是一个果断而又温和宽容的大臣形象。具有兼容并包,不畏艰险,胸怀宽广,不疏远顽固之人,不结交朋党的品德。九二上应六五,正是刚中之大臣与柔中之君主配合、相得之象。即孟子所说的“贤君必恭俭礼下”,而臣要事君以忠。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小《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九三位于下卦的上爻,下边已经离开了九二中庸之道,上边又处于天地阴阳交接之地,正是进退两难的境地。乾由卑位上升到尊位,坤由尊位下降到卑位,这种发展势头势必会引起上下不交,卑不上承,尊不下施的局面,造成社会人事的混乱。但是,九三以阳居阳位,得正。所以爻辞告诫,要坚持下去,不要担心。不必患得患失,而应以刚正、诚信为本,与人交往,于食禄之道自有福庆。

“,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小《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穿着朴素平常的衣服,轻轻的,渐渐的,接近你的邻居,他不会对你产生戒心的,会以诚相待的。富,并不专指钱财。比如,精神财富;知识财富;道德财富等。只要是代表君子德行的东西,都是财富。以阴爻居阴位,处于上卦之初,柔顺谦逊。当上下交泰之际,首先虚怀若谷,下应阳爻,并带动它的近邻六五与上六一起下降,无须告戒,实现阴阳合德,上下通泰。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小《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六五是一卦之主,是泰卦最圆满的时候。爻辞借用帝乙的典故,来说明六五以阴爻居上体的君位,位尊而性柔,能够屈己之尊与下卦的阳爻九二相应,以助阴阳交泰的实现,这是莫大的吉祥。这讲的还是君主以柔中之德竭诚委任刚中之大臣,“中行以愿”,君臣同心,精诚团结,这就造就了一个政通人和的局面,实现国家治理。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小《象》曰:‘城复于隍’,七命乱也。”

六五是上卦的中爻,代表中庸之道,卦爻发展到上六,已经过头了,离开了中庸之道。泰卦讲的是通畅,上六为了追求过分的通畅,推倒了城,添平了隍。城和隍都是国之屏障,这时,城和隍都失去了屏障的作用,所以不宜用兵。城之高代表了帝王的尊严,隍之深代表了民众的卑顺。帝王失去了威严,民众就不会听从号召。所以曰:“其命乱也。”这时,当务之急是在民众中树立威信,不可以让这种状态再持续下去了。这就是说,在“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同时,还要强调君主的权威性,“为人君而失其命,是不君也”,“不庄以之,则民不敬也”,这种局面是非常危险的。

刚才我们提到,泰卦是由履卦发展变化而来,可以说履卦与泰卦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履表现的是上下有别之礼,而泰表现的是上下间的一种交和。《论语》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也就是说,礼的作用,贵在能和,目的是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同时,这种和谐的局面也不能离开礼的制约。《周易》正是从履卦的卦象阐明社会秩序的必要性,又由泰卦来说明社会和谐的目的性,明确指出阴阳两类势力由秩序发展而来最终达到和谐,其关键在于二者之间形成了交通往来的关系,而不是上下隔绝、闭塞不通。

另外,泰卦中乾卦主内而坤卦主外,呈现的是内阳刚健而外阴和顺之态。其中以阳比喻君子,阴比喻小人。这二者作为对立的两端相互依存,相互消长而存在于社会的统一体中,此乃古今之道。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社会上善的积极因素居于支配地位,则能合理处理二者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融洽,此乃治世之道;反之,如果小人得势,恶的势力就居于支配地位,就会激化社会的冲突矛盾,破坏社会秩序,成为乱世。泰卦具有阳刚之德的君子在内健于行事,秉承阴柔之质的小人在外顺以听命,正是“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的治世局面,其吉祥亨通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THE END
1.傲慢,其实是一场明目张胆的自卑。无我底层傲慢,其实是一场明目张胆的自卑。 跟朋友聊天,说起一些又卑又亢的人,进而发现“亢”的底层往往是“卑”。因为内核不稳定,升起攀比心,才会产生攻击性。 自信让人温和,因为不需要通过或争辩、或打压、或否认来自证。而本自具足到可入无我之境,还会呈现出带着慈悲的虚怀若谷。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NFS2O00519D8T4.html
2.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的发言稿经常鼓励学生考上二本比重点班都有名气;高考分数高我们老师开着去家里比高考考上的学生还有人气;踏实感受二:班主任的特殊地位,使其有可能成为是学生最亲近的老师,也有可能成为学生最厌恶的老师,这取决于一、注重日常行为管理,从细微之处入手,规范学生行为。 1.注重总结,加强班级常规的管理 https://www.cnfla.com/fayangao/2844428.html
3.做人,做人的心计从表面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简单,有谁不会呢?其实不然,比如说你当一名教师,你的主观愿望是当好教师,但事实上却不受学生欢迎;你去做生意,你的主观愿望是赚大钱,可偏偏就赔了本。抛开这些表层现象,去发掘问题的症结,你就会发现做人做事的确是一门很难掌握的学问。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1206/07/559263_949730298.shtml
4.《易经》第一卦乾卦详解乾为天天至高、至大、至尊,天生万物,如果引申到人类社会之中,天就像一个国家的国君,一个家庭之中的父亲一样。在一个社会之中,乾具体比拟的人主要是指上层人物、有领导地位的人、起决定作用的人、有权的人、富有者、当官的人、神、君王、圣人、君子、祖父、父亲、家长、军警、执法者、经济工作者等。 https://www.meipian.cn/345n1rgy
5.佛的经典名言(100句经典名人名言大全,名人名言大全10句)35.无论世界上有什么名声,地位,幸福,荣誉,都比和你妈妈在一起好,哪怕她一个字都不认识/p> 南怀/p> 36.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天下坦荡。手里有技术,身上有能力,脑中有思考,轻松生活/p> 37.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人不能犯第一,德薄而尊高;二、智慧小而大;第三,力小而重/p> https://www.1566.cn/mymj/25029.html
6.因虐待影后翻车,名导跌落神坛这甚至谈不上恶意欺凌,我想身处其中的工作人员和艺人本身,或许也没有察觉。 因为在这样等级制度森严的场域里,人人都知道,活在权力下位的人没有尊严。 媚权思维,从未消失过 那么,公众是如何对待这套借尸还魂的封建叙事的呢? 很遗憾,它同样建构着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https://i.ifeng.com/c/8WcFEdtEfri
7.有没有受非常强地位很高,攻为了得到他从底层一路问鼎的文?——晋江受是高高在上的天道明王,攻是地狱里的低等魔物,攻因为不敬大boss被抓,受把他放了,于是攻看上了受攻一路修炼逆袭,修出人身成为魔将向受求婚,俩人结婚之后攻不断成长,最终逆袭成为天道代言人以上是攻的成长路线,不过没有一点点写出来,攻刚出场的时候就已经是混成天道代言人的状态了,成长线是回忆杀里写的。但https://bbs.jjwxc.net/showmsg.php?board=3&boardpagemsg=1&id=2182934
8.《道德经》‖第76章强大处下因此,在用兵时如果显得很强势,对手就会格外小心谨慎,在双方进行战斗的时候反而不能取胜;再比如,树木长得太高大了就会被砍伐掉为人所用。 总之,看起来很强大的,往往总是处于下位,而那些看起来很柔弱的,反而会居于上位。 因为如果你太强大了,就会引起他人的恐惧,就会有人想方设法消灭你;而人们往往都很容易同情弱者https://www.jianshu.com/p/52351e7c2c71
9.小说推荐《她对此感到厌烦2》——即使身处泥泞,她们也会站起来期望他们不起异心、毫无怨言、心服口服地帮助女人拿到最高的权力,并让权给所有女人,就像奢望完美王子的爱情救助一样,天真而荒谬。 也许女王可以靠着铁腕掌权一时,顶住重重阻力,提升女性地位,但当底层思维顽固不化,从上而下的尝试就很难成功,也很难持续。一旦女王逝去,世界又会恢复原样,不,也许更甚从前,那些夺回https://m.douban.com/note/860594673/
10.优秀班主任经验在跟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同学从开始不以为然到慢慢地低下自己眉头感到羞愧,每个高过我头顶的大孩子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想成为差生,谁不想受到别人的夸奖和称赞?有些后进生看似https://www.unjs.com/w/403863.html
11.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努力建设创新甘肃”等15个方面部署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在第十篇“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第四十五章“推动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中提出,实施高等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支持省内高校加强“双一流”建设。这为我校创建国家“双一流”大学、培养https://fz.luas.edu.cn/2021/0430/c938a90519/page.htm
12.中庸文化(精选十篇)《诗经》说,可嘉可乐的君子,有显显昭著的美德,既宜于在下之人,又宜于在上位之人,因此能受禄于天而为天下之主。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使他长享福禄于无穷也。所以,拥有大德的圣人,必然受上天的眷命而为天子。一个人如果有大德,无论身处顺境逆境,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他的优秀品德总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zcid33a.html
13.段斌斌:权利还是职权——教师惩戒权的法律性质及立法规制正如边沁所言,你有权利要求我做某事,如果我不去做,你可以提出权利主张,我就会受法律惩罚。但是,这种惩罚并非由权利主体自行施加,而是以国家权力为中介实现的,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权利义务双方的平等法律地位。 相较而言,职权主体一般是承担特定公务或具有特殊身份的特定主体。为了保障公务的顺利履行,国家通常会赋予https://www.hbskw.com/p/70825.html
14.2023年06月上海复旦大学财务与国有资产管理处公开招聘财务管理海洋吸收,有相当一部分残留在大气中 D.到2100年海水酸度将下降到7.8,那时海水酸度将比1800年高150% 清水:白酒:五粮液 D.杉木:乐器:六弦琴 7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美景,身处()的人们最A.成都 B.青岛 C.长沙 D.洛阳 72.浆果是单心皮或多心皮合生雌蕊,上位或下位子房发育形成的果实,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824/614424301200522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