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们为我指了路,我会通过合法途径解决我的诉求。”前不久,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三隆镇金西村委“法援惠民生扶贫奔小康”宣传活动现场,一直被邻里通行权纠纷困扰的村民吴某凤听了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的答疑解惑后说。
脱贫攻坚路上,广西以贫困地区、薄弱环节、特殊群体等为重点,不断拓展深入贫困地区、深入田间地头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集中实施一批法律服务扶贫项目,确保公共法律服务不留缺口,为贫困地区脱贫摘帽提供法治保障。
畅通贫困地区法律服务渠道
社会矛盾纠纷多是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某个贫困村的特点,也是其脱贫路上的“拦路虎”。5月28日,柳州市司法局组建公共法律服务团走进汪洞乡,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开展“一对一”法律服务帮扶,为贫困户提供法律服务和爱心帮扶。
“菜单式”供给、“订单式”配送、“回单式”管理,广西多管齐下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将法律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百姓心头。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畅通法律服务需求与供给的交互渠道,对贫困村、贫困户矛盾纠纷做到月月排查,实现抓早抓小、应调尽调。
今年4月,广西司法厅研究出台十条措施,整合法治宣传教育、法律援助、公证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为脱贫攻坚提供便捷高效、优质多元的法律服务,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法援队伍深入开展“法律援助进万村”活动,贫困村法律援助联络员进村入户,使贫困户受援率达100%,并辐射到更多的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律师行业开展助力脱贫攻坚三项行动,为扶贫开发项目进行“法治体检”,配合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办公室等开展清理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合同专项行动,还通过驻点帮扶、法律咨询、精神关爱、心理咨询、捐资助学等形式开展扶贫专项公益法律服务行动。
做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法律服务
随后,桂平市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分别在木圭镇中心小学和麻垌镇第二初级中学对两起家长拒送子女入学案进行公开审理。庭审过程中,桂平市司法局指派的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做好应诉工作,有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终,被告和原告达成和解,辍学儿童顺利返校。
聚焦打好义务教育保障战役,广西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化控辍保学法治宣传教育、构建教育保障法律服务网络、优化未成年人教育保障法律援助。
据统计,今年以来,广西各地司法行政机关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主动参与控辍保学、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校园欺凌等教育保障工作近3000人次,其中参与劝返失学辍学儿童少年近千人次;全区法律援助机构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5607件,受援人为未成年人的近2000件,为未成年人提供包括就学、保学、复学等教育权益在内的法律咨询共700余人次。
提升贫困地区法治建设水平
贫困地区法治建设基础薄弱,群众法律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广西司法行政系统发挥职能优势,强化普法依法治理,在脱贫攻坚战中彰显司法行政作用。
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司法厅党委书记林金文率队到贵港桂平市开展自治区定点帮扶单位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工作;广西司法厅厅长雷震奔赴河池环江、宜州等地开展法治扶贫调研;其他厅领导分赴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古寨乡和贵港桂平市社坡镇、油麻镇等贫困地区,督导各地做优做实易地扶贫搬迁以及定点扶贫等工作……通过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以“法治护航脱贫攻坚”作为扶贫工作重点,让法治真正“下基层”并全面推进法治扶贫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在整族脱贫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调解止纷争、法律服务常态化,筑牢了脱贫攻坚“法盾”。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委书记黄荣彪说:“司法行政部门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力切入党委政府扶贫攻坚工作中心,加大法治扶贫力度,全方位宣传普及法律知识,积极提供优质公共法律服务,在助力打好毛南族整族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广西50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部纳入公共法律服务范围,安置点设有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室),满足群众就近法律服务需求。根据规划,今年将有50%的县(市、区)、30%的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配备自助服务终端或“互联网+”智能展示平台等智能服务设备,让贫困地区群众享受到无差异、普惠性的法律服务。
村级法律服务队伍扎根基层,广西健全完善贫困村“1113”(一村一人民调解委员会、一村(居)一法律顾问、一村一法律援助联络员、一村三个“法律明白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灵活采取现场教学、远程培训、送教下乡等方式开展培训活动,让“法律明白人”成为法治建设领头雁,提高村级法律服务队伍服务能力和水平。(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马艳通讯员党舒陈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