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时空限制,宁波首创的移动微法院(现已转型升级为人民法院在线服务)颠覆了传统诉讼模式,是近十年来诉讼模式的重大变革,在今年荣获人民法院改革创新奖、浙江省改革突破金奖等多个重大奖项。如今,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催生了在线诉讼新常态,让老百姓用手机就能打官司,极大地方便了当事人,提高了审判质效,降低了诉讼成本,提升了治理效能。
据悉,截至2022年9月,全国法院运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办理案件超过705.72万件,平台总访问量30.33亿次,超过1330万人体验了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的便捷高效。
首个投入实战应用的线上办案诉讼平台
2017年10月,移动微法院最早在余姚法院以“余姚微法院”起步。
2017年11月2日上午,“余姚微法院”第一次在“实战”中应用。当时,余姚法院打算调解一起交通事故案。案件涉及的被告有5名,而3名被告因为人在外地无法到达调解现场。
经过两个多月的进一步研发,移动微法院初现雏形。2018年1月2日,该平台在宁波两级法院全面推开。
“跨时空庭审”助力司法服务,疫情防控期间“不打烊”
2020年初,因疫情滞留湖北老家的鄞州法院法官黄文娟,50天在线办案50余件,一时传为佳话。移动微法院也因为跨时空的特点,被冠以“办案神器”的美誉。
据统计,2020年2月至4月,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宁波两级法院共运用移动微法院办结案件17072件,同期结案率位居全省法院第一,其中远程视频或“多方视频”开庭3486件,人民陪审员远程参与陪审2695件次,263件案件适用错时异步庭审,真正实现了司法服务“不打烊”。
在线批量联审,半小时审结25起案子
2020年7月30日上午,高新区法院对25件金融案件同步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原、被告双方当事人自主选择到庭参加诉讼,或通过移动微法院远程参与联审。
当日上午,仅1名被告来到法庭现场,而其他被告和原告委托代理人则通过移动微法院同时出现在法庭的大屏幕中。
最终,25件金融案件在29分钟内庭审完毕,其中3件当庭达成调解协议,另外22件则当庭宣判,与普通一案一审的模式相比,整个庭审过程至少缩短4至5个小时。
高新区法院以移动微法院为基础,打造的“金融联审”机制,通过在线批量联审,不仅省时高效,而且当事人不用到现场,实现司法领域“一次不用跑”。
据了解,不论是50件,还是100件金融案件都能批量化解,其借助于移动微法院从起诉、立案,到送达、开庭、判决都是在线进行,实现全流程无纸化。未来这种线上“批量化”功能,还将逐步推广应用到部分物业纠纷、行政非诉等类型化案件当中。
移动微法院撬动了诉讼模式大变革
移动微法院经过不断迭代升级,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打官司的便利,更是将一些诉讼功能延伸至全球。
2021年初,身处洛杉矶的张先生、吴女士夫妇,通过移动微法院,在手机上与宁波中院的法官、上海的两名律师视频连线。借助移动微法院的“代理见证”功能,法院依法确认了张先生、吴女士委托国内律师代为领取执行款的事实,顺利退还了270余万元执行款。
移动微法院实现了立案全球通,境外当事人可以申请跨境立案,2021年初,远在比利时的华侨季某向青田法院提交申请,仅15分钟便完成立案。国内当事人可以就近选择一家法院,向全国任何一家管辖法院申请远程立案。此外,移动微法院还开发上线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版本,大大方便了少数民族群众。
移动微法院聚焦了人民群众最关切的核心需求,为老百姓提供了触手可及的司法服务,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今年转型升级成为人民法院在线服务,更是作为全国四级法院面向人民群众提供在线服务的统一入口,进一步扩大了定位格局,为在线服务的深化建设擘画出了更加宏伟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