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任志洪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18届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一等奖。
图为2020年11月4日至5日,任志洪参加第一届中山论坛。
图为任志洪在工作。
人物名片
任志洪,民革党员,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咨询业务负责人,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文权威期刊《心理学报》编委,曾先后获得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共青团中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民革中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18届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一等奖等荣誉。
“这次获奖是对我过去所做工作的肯定,未来我将继续砥砺前行。”当得知自己荣获青年科学奖一等奖后,民革湖北省委会常委、民革华中师范大学支部主委、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任志洪“兴奋了好几天”。这个奖是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18届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及教育教学奖颁奖活动上获颁的,任志洪成为5位青年科学奖一等奖获奖者中,唯一一位人文社科类获奖者。对于本次获奖,任志洪直言,感谢学校、教育部、同行专家的支持和肯定,能为民主党派组织增光添彩感到非常荣幸。
初创平台
基于专业直觉站出来毫不犹豫
“当时就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直觉,觉得自己应该站出来做些事情,就做了。”回忆起平台筹建时的情景,任志洪言语淡然,却透露着坚定。
疫情下,心理咨询师无法与当事人面对面交流,任志洪认为,心理援助热线的方式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很好地实现心与心的沟通。任志洪曾在2019年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组建志愿者心理援助热线,为4.5万志愿者提供服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中,他积累了专业的心理咨询人才资源,有着丰厚的热线援助经验,但是,疫情之下组建心理援助平台却并不简单。传统的热线都是“单向远程”,即咨询师聚集在一起,求助者可以在异地,然而受疫情影响,咨询师不可能再像普通热线那样聚在一起。“我们需要一个网络平台,咨询师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随地为所有异地的求助者提供心理援助,即‘双向远程’。”任志洪介绍说,当时市面上缺乏这样的心理咨询网络平台。
任志洪曾学过编程,懂得一些网络技术知识,再加上了解整个咨询服务的过程细节,于是,他就协同专门搞信息化服务的团队,与市面上制作客服系统的团队合作,快速将网络技术和心理咨询两种学科知识交叉,合作完成了网络平台的搭建。2020年1月31日,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正式开通,200多名心理咨询师和工作人员参与服务。
优化管理
“小事”也是大事解难题不畏艰苦
创新机制
奉献并成长着专业化彰显态度
一条热线,连接着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而一个热线平台的背后,是推动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科学、高效对接的整个平台运营团队。据悉,两年多来,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呼入超过13万人次。“协调4000多名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援助,这对平台建设来说是一大挑战,几乎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任志洪介绍说,平台的长期进步和提升至关重要,为此,平台内部专门设置多个专家组,聚集国内外88个资深专家,建立每周讨论和督导机制,及时策划预防风险、应对危机的各种方案,以满足平台持续发展需要。“督导的同时也有培训,平台还会邀请国内危机干预和热线咨询的专家,定期给咨询师提供专业培训,提高咨询师的专业技能。”任志洪说。
在咨询专家组的指导下,针对咨询业务的执行,任志洪带领团队组建了4个工作组,包括审核督导培训组、咨询过程管理组、综合服务组和网络技术组。以审核督导培训组为例,督导是对咨询案例进行指导的过程,通过复盘和讨论,能够提升心理咨询师处理各种咨询案例的能力。任志洪介绍,正是平台为心理咨询师带来的这种“成长性”,有助于降低咨询师的助人倦怠,也保障了平台拥有着充沛的志愿服务人才资源。
当咨询师遇到可能危及求助者生命的危机个案时,需要帮助怎么办?平台设置有危机干预支持小组,该小组可以提供危机情况下相应的辅助支持,帮助咨询师及时呼叫110、120等,以避免严重危险事件的发生。“自成立以来,平台紧急处理的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危机事件有1500多起,挽救了许多心理援助求助者的生命。”任志洪说。
在一次次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任志洪带领团队创新探索出大规模协作的网络咨询流程、组织和运作模式。“更细致、更专业、更设身处地——这是我们志愿咨询师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热线平台力求达到的目标。”任志洪说。
匠心科研
心中有国有民求创新不断探索
据了解,任志洪还曾被邀请在美洲心理学会和美国心理学会等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作专题报告,推介中国心理学抗疫的经验做法。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行动计划,任志洪参与制定了系列网络心理援助的规范与标准,助力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
“科研工作者要心中有国心中有民,以祖国需要为出发点,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任志洪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嘱托,并将其作为自己工作的准则。近年来,他致力于培养心理咨询与治疗人才;融合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学科,专注于心理疾病的数字化干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及作用机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心理援助等领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在中文核心期刊及SSCI/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热心服务
助力向上向善新征程初心如一
作为一名民革党员、一名教育和科研工作者,任志洪在做好学术科研的同时,始终坚持竭尽所能为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方面工作作贡献。基于科研与实践成果,任志洪所撰写的10多篇报告被中央和省部级采纳,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2015年,任志洪加入民革。“自2011年起,我曾多次参与或举办推动两岸心理治疗领域学术交流的会议和论坛,当了解到民革一直以来为加强海峡两岸沟通与交流贡献力量时,我就顺理成章加入了民革,希望更好地推进海峡两岸心理学的学术交流。”任志洪回忆道。
在采访中任志洪也多次表示非常感谢民革组织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民革提供的参政议政机会和通道,让他能够更好地发挥优势,将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对社会经济发展、对提升人民幸福感有积极作用的成果,为国家和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时光匆匆如水逝,未来不远,日子长新。”任志洪动情地说:“未来,我还将发挥专业优势,继续做好心理健康领域参政议政,着力推进心理援助服务乡村振兴、加强两岸心理咨询领域学术沟通与交流等工作。”